•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179年
  • 逝世日期:前104年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时,大举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召对策,被三次策问,系统地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取得了第一名。后任过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归家,专心著书讲学至终。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是儒家神学体系创始人,曾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把天说成有意志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主宰。人是天所创造,只能顺应天命;天通过符瑞、灾异,对地上统治者表示希望和谴责。又根据“阳尊阴卑”的观点,提出“三纲”、“六纪”的伦理学说,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下品“斗筲之性”,天生为恶。只有中品的“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可经教化而成善。据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化民感性”,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正其谋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要求,即一切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行善,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

为此,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教育政策: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主张中央设立太学,以教育贵族、大地主和官门的子弟;在地方设立庠序,以教育一般人民的子弟。选士、贡贤,网罗天下人才。③兴教化,正万民。他非常重视国家教民的事业,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德治和教化。他采取下帷讲论,弟子传以次相授业的教学方法,即在幕后讲诵,由程度高的学生对程度低的学生进行转相传授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采多读。“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倡适时、适量、适度,以提高效率。在德育方法上,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成叵”、“渐以致之”的方法,并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董仲舒是一个在教育实践上有贡献的教育家。他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不仅对汉代的教育事业起了进步作用,而且对后来封建社会一直产生着深远影响。他把孔子所创立的原始儒学神学化了,成为封建统治者在精神上奴役人民的工具。他的思想虽有保守反动的一面,但在封建社会秩序建立不久,又需巩固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其积极作用应予以肯定。

董仲舒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23篇,大部分已亡佚。今存《春秋繁露》82篇(是由后人辑录的),乃《董子文集》。

董仲舒作品

春秋繁露 [ 董仲舒 ]

西汉董仲舒撰。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佚。本书是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於后世。”后人将“说《春秋》事得失”的《蕃露》、《玉杯》、《竹林》之属数十篇编辑成书,并以《蕃露》之篇名为书名,称为《春秋繁露》。《隋书·经籍志》著录该书十七卷,宋《崇文总目》著录其十七卷、八十二篇。今本是宋朝楼钥的校本。该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家之学,并旁采道、法、墨、名等家思想,发挥《春秋公羊传》之微言大义,形成了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特征的新儒学体系。在宇宙观上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确立了“君权神授”论。在思想方法上强调统一,认为矛盾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从而确立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在认识论上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建立了以名正实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人性论上倡“性三品”说,并根据其“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提出“三纲”、“五常”的名教思想。注解本有清凌曙的《春秋繁露注》、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