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nen,1783.06.24~1850.09.22),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边际生产力论的主要先驱者。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那弗兰的卡纳林豪森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受其继父爱好数学的影响。早年习农,后来就学于大弗洛特贝克农学院。1803年秋入格丁根大学,一年后辍学,后移居海克伦堡经营鲁布和田庄。1808年经营失败而放弃,随后经营特洛田庄。1830年获得罗斯托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48年当选为法兰克福议会议员,1850年9月22日因脑溢血在特洛去世。
主要著作为《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3卷)。 他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奠定了边际分析的基础,提出有关理论的主要原则,最先把边际原理扩大到地租、利润和工资理论在内的全部分配理论,并提出了边际生产理论。他在《孤立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边际生产力论概念,并把它全部用于他的生产布局理论。他认为在技术条件、运输成本以及产品与要素的相对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布局应考虑生产费用和运输成本最小以及运输价格最低的原则,工业生产的布局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租问题。他认为,地理位置不同,单位农产品的运费不同,市场价格决之于最边远土地资本的成本和利润。农产品费用和利润低于市场价格的余额转化为级差地租。他独自构想成与李嘉图近似的级差地租理论,还补充了土地肥沃之外的,一种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级差地租。但是,这一理论缺乏价值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资和利息的边际生产力原理。 他在经济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数学方法,是第一位用微积分的方法于经济管理的学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产力布局理论和级差地租理论。他的理论的局限性后被庸俗经济学家所利用和欢迎。
1826年出版,标题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关于谷物价格、土地肥力和征税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在1842年再版时定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第一卷。《孤立国》由3卷组成,第二卷主要讲述了自然工资、利率与地租的关系,第三卷则讲述地租原理和其他相关问题。其中,第二卷第二章以及第三卷由德国经济学家H.舒马赫(Herman Schumacher)根据杜能的遗稿整理加工完成,于1863年在德国罗斯托克市出版。杜能假设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国,全境的土地都是沃野平原,土壤肥力完全相等,均适于耕种。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中央。离城市最远的平原四周是尚未开垦的荒野,从而切断了它与外部世界的所有联系。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金属和食盐的矿山与盐场,都位于城市附近。城市必须供应全国民众需要的工业制成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靠四周农村提供。农村除了向城市运送农产品以外,不向其他任何市场运送任何产品。运输费用与运输距离成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承担,运价要小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在此基础上,他认真研究了孤立国的产生布局:不仅充分考虑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布局,而且考虑了工业的布局。他根据当时德国农业和市场的关系,摸索出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布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对各种作物的区位有着大量的数学计算,通过计算农作物在离城市中心不同距离时的收入以及支出确定农作物的纯收益,从而确定农业生产的区位。杜能在《孤立国》中重点解释了“杜能环”,其对“杜能环”的解释也是采用了数学计算,并没有建立数学模型。现在的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主要来源于杜能的思想。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