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林一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809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性颖异,读书目数行。弱冠补县学生员。道光十二年(1832)举于乡。二十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三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四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帝文宗登极,“诏中外大臣各举贤才,大学士潘世恩以林则徐姚莹、邵懿辰与冯桂芬同荐。”(《清史列传》本传)旋以丁忧归。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金陵,其奉旨于苏州办团练,因收复苏、松等地有功,赏五品顶戴。六年,迁右春坊右中允。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遂避居上海。次年,撰成《校邠庐抗议》四十篇,论时政改革。同治元年(1862),入李鸿章幕。二年,协助李鸿章创设上海同文馆,培植翻译人才。三年,诏求贤才,安徽巡抚乔松年复荐冯桂芬,因疾不果行。六年,以苏、松办团练等叙功,赏加四品卿衔。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等书院多年。九年,李鸿章呈奏其“讲学著书”、“谋设上海广方言馆,务求博通西学”(《清史列传》本传),成绩卓著,“请破格优奖,赏给三品衔。”(同上)十三年,卒于家。除经史外,于书无所不窥,凡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皆悉心讲求,洞达利弊,尤精算学。少工骈文,中岁后转攻古文,反对桐城派的道统与文统,主张“称心而言”(《复庄卫生书》)。故其《校邠庐抗议》“于经国大计,指陈剀切”,“凡所陈敷,皆所以救当世之急,在百年前不失为有识之言。”(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显志堂稿》)其文“长于持论,而拙于叙事”(同上)。著有《校邠庐抗议》二卷、《显志堂集》一二卷、《段注考正》一六卷、《两淮盐法志》、《苏州府志》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卷七三、左宗棠《中允冯君景庭家传》(《续碑传集》卷一八)等。

冯桂芬作品

校邠庐抗议 [ 冯桂芬 ]

冯桂芬撰。冯氏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在地方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入李鸿章幕,为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注重经世之学,注意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思想的代表作,写成于1861年,共40篇。主要体现了作者要求改革中国内政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想主张。作者认为中国要自强,就必须变法,改变“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的现状,而做到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相通,名实相符。主张改革漕运,减税均赋,开垦西北,兴修水利。在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上,冯桂芬上承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提出了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先进主张。面对外患与“内乱”,他认为“夷务第一,剿贼次之”,把民族利益摆在地主阶级利益之上。他还承认中国“四不如夷”,主张“博采西学”、“制洋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制造工艺,了解西方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以期达到“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的理想。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显志堂集》及《说文解字段注考证》。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