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宫绣(1720-1817)清医药学家。字锦芳。江西宜黄人。父为谔,著医书《理解体要》两卷。初业儒,为太学监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所著《医学求真录》十六卷、《本草求真》十二卷呈《四库全书》书局采择。别抄《医学求真录总论》五卷(1750年),以标明其宗旨。《四库全书提要》评其书曰:“议论亦明白易解,然不无臆说。如论风土不齐,而云西北人不可温补,则未免胶柱而鼓瑟矣。”《本草求真》中收药五百二十味,按药性功能分类,以便查索。书中论药性尤详,每从实处追求。末为《脉理求真》一卷,掇取诸脉学之精华,强调“持脉之道,贵乎活泼”,于脉理颇多阐发。又有《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即《锦芳医案》,1769年)。
黄宫绣出生儒医世家,于医研究有成,著有《医学求真录》《脉理求真》和《本草求真》等,尤以《本草求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黄宫绣编著《本草求真》之初衷,实有感于当时本草书籍多“理道不明,意义不疏”,乃力纠时弊,集平素之治验,采百家之精粹,终成《本草求真》。《本草求真》既是一部本草著作,更是一部本草研究著作。较之先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以及《证类本草》等,都是各药物“性味毒性、主治功效、形态产地、修治”等的记载,即使不同本草著作对上述各项有不同的表述,也是“前文照录,我文附后”的“朱墨体”或其变体,一般对前文、他文内容不置品评和取舍。而《本草求真》则不同,其对前文、他文采取的是“其有一义未明,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既于药品之宜反复申明,复于药性之忌多为诰诫”的本草研究,所以说《本草求真》更是一部本草研究著作。
诊法著作。清黄宫绣撰。三卷。宫绣字锦芳,宜黄 (今属江西) 人。宫绣另有《本草求真》 已著录。黄氏博采 《内经》、《难经》、《脉经》 及李时珍、李士材、张景岳等诸家脉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三十种脉象及主病。卷二为《新增四言脉要》,据《诊家正眼》所载“四言脉要”增删而成。卷三收汪昂所撰 《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载《新增脉要简易便知》,对脉法有概括总结。虽主论脉诊,但不忽视望、闻、问之法,认为:“若仅以脉为诊,而致以寒为热,以热为寒,以表为里,以里为表,颠倒错乱,未有不伤人性命者矣。”强调四诊合参,符合临床实际。有清文奎堂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