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谷柳(1908年-1977年1月2日),现代作家。广东省梅县人。祖籍越南广宁省河桧州高岭村。生于越南海防市。七岁在云南省河口镇立小学读书,后入昆明市民办联合中学、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经越南海防去香港,由于北伐失败,不得转赴武汉,只好留香港谋生。先做买卖,并读夜校(新闻学社),后进《循环日报》当校对。在香港期间曾在《大公报》、《循环日报》上发表过通讯、散文和小说。1931年夏到广东军阀陈济棠军队任上尉科员,参加了国民党。他厌恶内战,拥护抗战,1941年脱离国民党军队。1943年至1945年间,主要从事创作,在陈原主编的《民主世界》半月刊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杨梅山下》。解放战争开始后,在香港与进步文艺界联系密切。1947年10月应夏衍之约,在《华商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虾球传》(1957年,通俗文艺出版社197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书前有夏衍写的《忆谷柳》代序),作品分《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水远》三部,它通过流浪无产者少年虾球的曲折经历,描写了香港、国统区和游击区的广阔生活图景,表现了广东人民生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动向,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茅盾说它“从城市市民生活的表现中激发了读者的不满、反抗与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绪”,在风格上“打破了‘五四’传统形式的限制而力求向民族形式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在香港还写有中篇小说《刘半仙遇险记》、粤语电影文学剧本《此恨绵绵》和童话《大象的经历》(1955年,华南人民出版社)等。1949年2月由夏衍、周而复介绍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从香港回内地,到十万大山游击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南路人民报记者,后随军于1950年5月进驻海南岛,写了反映海南岛解放初期渔民恢复生产的中篇小说《渔港新事》(1951年,新华书店华南总分店),同年底调《南方日报》任记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于1951年随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出国。1952年初,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以巴金为首的文学、美术、音乐等工作者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再度赴朝鲜前线,一直与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得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奖章一枚。朝鲜停战后,随军回国。其间写有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散文集《战友的爱》(1954年,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1953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195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接班人》(工人出版社)。此后写有散文、特写、小说多篇,散见于地方和全国的一些报刊。还与周国瑾、符公望合作写了三幕六场话剧《生命的呼唤》(又名《平凡的创造》;1955年,华南人民出版社),与王为一合编了粤语电影文学剧本《七十二家房客》,1963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国内外。1973年因病退休。文化大革命后,曾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创作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77年元月2日逝世。
长篇小说。黄谷柳著。1947年至1948年间连载于香港《华商报》,随后分《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水远》三部出版单行本。小说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虾球原是香港丝厂小工,因工厂停产,当小贩又无法谋生而离家流浪。他当过流氓的“马仔”,又被流氓土匪头目鳄鱼头所收用,曾参与“爆仓”抢劫,进过监狱,参加过扒手集因,甚至亲手偷了父亲在海外做十五年苦工所积下的血汗钱,终于痛苦醒悟,决心回大陆寻找游击队员丁大哥。在途中,他被抓做壮丁,逃出后饥寒交迫,万般无奈中拿性命去赌博,并再次上过鳄鱼头的当,差点丢了命。经历千难万险,虾球终于参加了游击队,后打入鳄鱼头部队,为分化、击溃这支土匪武装立下功劳。通过虾球的经历,作品揭示了半殖民地化的南中国糜烂、腐朽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华南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而形象地显示了一个真理:城市底层的劳苦群众只有走革命的道路才能清除旧社会的污垢,获取自由的新生。整部小说既有章回小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南国的地方色彩;作者运用广东和香港的方言,对港澳、广州等地的都市生活和市民阶层风俗人情作了传神的描绘,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别开生面。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