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
  • 朝代:汉代

黄石公,传说中的仙人。知兵法,有《太公兵法》传世,汉张良得之,辅助刘邦以成帝业。《续文献通考》:“黄石公,下邳人,遭秦乱,自避姓名,人莫知者。”黄石公的事迹,见于《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年轻时,尝居下邳,有日到桥上散步,上坐一老头,见张良,便将脚上鞋子弄掉桥下,要张良取。张良气愤,然念其老,强忍为之取鞋,老头很满意,说孺子可教,让张良五日后平明到桥上见他。张良五日后如约往桥上,却迟到了,老头要他再五日来,凡三往,老头见张良心诚,于是授之一书,乃太公兵法。且说自己是黄石公,十三年后可在济北谷城山下再逢。张良得书,发愤苦读,凭此随汉高祖南征北战。十三年后,从高祖过济北,并未见到黄石公,只见谷城山下有块黄石,于是取而葆祠之。张良死后,还与这块黄石并葬。黄石公的事迹,只此一处,但因出自《后记》,且师以弟名,张良乃汉代开国元勋,人们也自然忘不了他的师父,因此黄石公的仙名,流传后世,为人称道。

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黄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乱,自隐姓名,时人莫知。初张良易姓为长,自匿下邳,步游沂水圯上,与黄石公遇,未谒。黄石公故坠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取履!”良素不知诈,愕然欲殴之,为其老人也,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焉。公以足受,笑而去。良殊惊。公行里所,还谓良曰:“孺子可教也。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良愈怪之,复跪曰:“诺。”五日平旦,良往,公怒曰:“与老人期,何后也?后五日早会。”良鸡鸣往,公又先在,复怒曰:“何后也?后五日早会!”良夜半往,有顷公亦至。喜曰:“当如是。”乃出一编书与良,曰:“读是则为王者师矣。后十三年,孺子见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不见。良旦视其书,乃是太公兵法。良异之,因讲习以说他人,皆不能用。后与沛公遇于陈留,沛公用其言,辄有功。后十三年从高祖过济北谷城山下得黄石,乃宝祠之。及良死,与石并葬焉。

黄石公作品

素书 [ 黄石公 ]

传说为秦时隐士黄石公所作,并授之于张良。“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於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宋张商英:《素书序》)。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阐述了道、德、仁、义、礼等道德原则及其具体规范,并说明其对处世和安邦的重要意义。该书六章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原始”章概括说明了道德原则:“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其余各章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说明。该书言简单意赅,总结社会政治伦理经验,有不少警人之句。如“亲谗远忠者亡”,“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货赂公行者昧”,“为人择官者乱”,“女谒公行者乱”,“决策于不仁者险”,“厚敛薄施者凋”,(《遵义》)“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安礼》)等等。收入《百子全书》。 查看详情>>

三略 [ 黄石公 ]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亦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太公姜尚,经黄石公推演并授给张良,故旧题黄石公撰;《隋书·经籍志》称“下邳神人撰”,均不可考。约为秦汉之间的作品。所谓《三略》,意为上、中、下三卷韬略,共3800余字。今存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武经七书》本等。《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兵书。“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在政治上,它强调以“道”、“德”、“仁”、“义”、“礼”治国,要求明君得人心,选贤才,“赏禄有功,通志于众”。在军事上,它认为从事战争要从保民的目的出发,“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以义 除不义”。它还认为:“将者,国之命也。”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先人”,重赏将士,严明号令,确保机密,等等。尤为可贵的是,《三略》对将帅、士兵和民众的各自作用作了中肯的论述,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庶民者,国之本”,“以弱胜强者,民也”。《三略》上中两卷是对前人兵法《军谶》、《军势》的征引与发挥,下卷则是作者自己的论述。该书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对后世影响颇大。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