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名:祖诒,字广厦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南海人
  • 出生日期:1858年3月19日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自幼饱读儒家经典,被邻里戏呼为“圣人为”。拜名儒朱次琦为师,喜陆(象山)王(阳明)之学,重经世致用。1879年首次游香港,惊叹西人治国有方,非古之夷狄可比。从此留心西学。三年后,他经香港、上海赴京赶考。收集到不少外国书译本,逐渐产生按西方模式改良中国的愿望。中法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1888年,以布衣身份上书光绪帝,指出“外夷交追”,“兵弱财穷”,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改良主张,上书被截留。后回到故乡,1891年创立万木草堂,聚集同志,广收青年弟子,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梁启超等协助下,刻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奠定了理论基础。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字。时康有为正在北京会试,5月2日,他让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坚决要求拒签和约。破格用人、练兵、迁都,准备再战,同时励行变法图强。是为“公车上书”,被阻于都察院,但广为流传。会试榜发,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不就。同年5月、6月,又连续上书,疾呼变法,挽救危亡。第三次上书终于递到光绪手里,光绪令抄分送慈禧、军机处与各省督抚,从此维新派得到帝党支持。为了争取更多人参加运动,康有为等人在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天津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8月,康、梁在北京发起组织强学会(一说阴历十月),出版《中外纪闻》。10月,南下上海,组织上海强学分会,并出版《强学报》。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国事危急,他又赶赴北京,12月与次年1、2两月,连继三次上书光绪帝(即第五至第七次上书)。第五书言词痛切,有“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之语,刺中时弊。1898年1月24日,光绪下令王大臣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问话”,辩论祖宗之法可变不可变。事后,光绪谕令对康有为条陈随到随送,不得扣压。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大誓群臣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并将所著《俄大彼得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进呈光绪,促成光绪锐意变法的决心。4月于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集会演说时局危垂,唯变法维新可挽颓势。6月11日,光绪在康有为等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16日,光绪首次召见康有为,君臣长谈变法事宜。建议光绪“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尽量避免顽固派的嫉视,逐步改良。以后,屡上条陈,对政治、军事、经济、文教诸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全力策划新政展开。维新措施引起顽固派的疯狂反扑,9月中旬,反动政变已成密云欲雨之势,康有为等幻想帝国主义“帮助”又极力拉拢袁世凯挽救败局,均告无效。9月17日,光绪谕令康有为离京赴沪办报,实则指示退路。21日,政变发生,慈禧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之罪下令通缉。在英国人帮助下逃亡日本。在日本拒绝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持改良主义。1899年7月于加拿大成立保皇会。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提出“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并策动唐才常起兵勤王。1902年抛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公开反对革命。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更坚决反对革命运动,为清廷伪立宪效力。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宣传孔教,反对共和,念念不忘清室复辟。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重登帝位,他积极与闻其事,出任伪政权弼德院副院长。复辟旋告失败,在美帝庇护下,逃出北京。五四运动后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临终仍上书清逊帝谢恩。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康有为作品

广艺舟双楫 [ 康有为 ]

又名《书镜》,日本版称《六朝书道论》。清康有为撰。这是晚清碑学在理论上的一个总结,全书虽然是在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基础上推而广之,但康氏通过自己大量收集评骘汉魏六朝碑刻的经验,于前人之说颇多匡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新见,遂写成这部六万余字的论书名著。凡二十七篇。一、原书,二、尊碑,三、购碑,四、体变,五、分变,六、说分,七、东汉,八、传卫,九、宝南,十、备魏,十一、取隋,十二、卑唐,十三、体系,十四、导源,十五、十家,十六、十六宗,十七、碑品,十八、碑评,十九、余论,二十、执笔,二十一、缀法,二十二、学叙,二十三、述学,二十四、榜书,二十五、行草,二十六、干禄,二十七、论书绝句。有南海康氏万木草堂刊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崔尔平校注本。 查看详情>>

新学伪经考 [ 康有为 ]

十四卷。近人康有为(1858-1927)撰。康有为一生勤于着述,主要着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戊戌奏稿》《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此书大旨谓东汉以后所讲习之经,皆刘歆伪造。因刘歆作过王莽新朝大臣,故斥其学为“新学”。称“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在序中言“刘歆之伪不黜,孔子之道不着。”从经学角度看,此书虽有一定可取之处,但其考辨失之武断臆测、其论说失之偏激疏误者屡见。其弟子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曰:“《伪经考》之书……乃至谓《史记》《楚辞》经刘歆羼入者数十条,出土之钟鼎彝器,皆刘歆私铸埋藏以欺后世,此实为事理之万不可通者,而有为必力持之,实则其主张之要点,并不必借重于此等枝词强辩而成立,而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梁启超的批评颇为中肯。然此书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是一部辨伪专着,而在于它反封建的思想意义。古文经学乃儒家正统,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而此书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无疑是对封建统治的大胆挑战,为变法维新解放思想、扫除封建绊脚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它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理论着作之一。书成后,清朝御史安维峻曾奏请毁禁;封建官绅叶德辉称宁肯让魏忠贤配享孔庙,也不能让康有为扰乱时政,可见其对封建王朝的威胁震慑力量之大。有《蛰云雷斋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万有文库》本,古籍出版社1956年单行本,中华书局1959年单行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康有为全集》(第一集)本。 查看详情>>

孔子改制考 [ 康有为 ]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查看详情>>

大同书 [ 康有为 ]

康有为撰。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有为写成《人类公理》;是年至1892年间写成《实理公法全书》。在此基础上于1901年至1902年旅居印度期间,基本完成《大同书》。此后仍不时修改。共分十部,1913年在《不忍》杂志刊载甲、乙两部内容。1935年全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运用 进化论观点,根据今文经学变易思想,称封建社会为“据乱世”,资本主义社会为“升平世”,未来社会为“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列举人世间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人生各种苦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贫穷黑暗,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企图通过“去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到达“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全书杂糅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佛教慈航普渡众生的教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片断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筑了一个“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康有为写的《大同书》,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但因逃避阶级斗争,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之路。 查看详情>>

上清帝七书 [ 康有为 ]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