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1611—1680年)清初小说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后字笠翁;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新亭樵客、随庵主人等。兰溪(今属浙江)人。李渔生于如皋,自幼聪慧,“少壮擅古文诗词,有才子称。其作诗文甚敏捷,求之可立待。”(《兰溪县志》)24岁时迁回浙江,因作文章“率意构思,不必尽准于古”,故而屡试不售。清兵入浙后,颇丰饶的家庭从此中落。其时,李渔剃发家居;不久移家杭州,一住十年,以卖文为生。顺治十四年(1657),李渔移家南京,筑芥子园,开书坊,以刊书闻于时。他的戏剧、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段时期。他结交王士禛、周亮工、尤侗、吴伟业等名士,广置侍姬,组成家庭戏班,自作脚本,供其演出,一时名著南北。移居南京的20年间,李渔还广游天下,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打秋风,逢迎阿谀,摇尾乞怜,毫无文人之节操。李渔又“常挟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使隔帘度曲,或使之奉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袁子令《娜如山房说尤》),可见其品行之低下。康熙十四年(1677)李渔迁回杭州,在西湖边筑“层园”,度过晚年。70岁时病死。李渔一生著述甚富,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集和《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多种,并均流传至今。
李渔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戏剧理论上,这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词曲》、《演习》两部中有集中的论述。与以往的戏剧家们只重辞藻、曲调的鉴赏不同,他是把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进行整体研究,并突出其舞台艺术的特点。他注重戏曲结构,主张“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使全剧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语言上,与当时曲家偏重词藻雅丽之风相对立,他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要求“贵浅显”,“戒浮泛”、“忌填塞”、“重宾白”,强调通俗化,个性化。他的理论,是对传统戏曲的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他的戏剧创作也体现了他的理论,今存的《笠翁十种曲》都是结构紧凑,针脚细密,绝无破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但是,因为李渔作戏是为了投达官名士之所好,所以往往一味追求情节离奇,而且大多趣味庸俗,格调不离。李渔的小说创作也体现了这些特点。他的作品语言流畅,通俗,情节新异,却绝不生硬,议论也恰当妥贴。但因过分追求故事的标新立异,曲折离奇,一般思想性都不强,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甚至出现逗人发噱的恶趣和秽亵不堪的描写。这些都是李渔艺术创作的致命缺点。
传奇。又名《奇福记》。清李渔《笠翁十种曲》之一。内容与作者所著小说《无声戏》中《丑郎君怕娇偏得艳》及《连城璧》中《美妇同遭花烛冤,村郎偏享温柔福》二篇大抵相同。写荆州人阙素封家室巨富而相貌奇丑,且有恶臭。初娶邹氏,邹嫌其丑而以书房为净室修行。再由戏班中俊雅正生代己相亲,娶美貌佳人何小姐,何亦逃至净室修行。时有袁经略之妻极妒,乘袁领兵在外而嫁其二妾。阙素封先买袁妾周氏,周知阙丑而自缢;又买袁妾吴氏,吴氏亦与邹、何二女同居净室,并为净室题额名“奈何天”。阙素封赖管家阙忠之力,输粮助边,焚券免债,力行善事,上天赐福让他变形为美男子,又被朝廷封为尚义君。邹、何、吴三女遂与丈夫欢好,皆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此剧表达劝人为善的观点,同时流露天命思想。情节离奇,但一些细节描写流于猥亵。后世有无名氏据此编为《奈何天弹词》。 查看详情>>
一名《梦中楼》。戏曲。清李渔撰。三十三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于康熙七年(1668)成书。故事与作者所著小说《十二楼》中《生我楼》相同。写锦衣卫千户尹厚之子幼年被拐卖与汉阳布商姚家为子,名姚继。布商死,姚继孤身处世,常梦见自己出生地一小楼及床后幼时一玩具箱。梦中又得某老人告知,其祖传玉尺,与婚姻有关。其邻居姚器汝原在四川做官,因李自成起兵天下动乱而辞官隐居,改名曹玉宇。有女长成,欲招姚继为婿。姚继与曹女互以玉尺和诗帕定情。郧阳人尹小楼早年丢失幼儿,年老时欲寻一真心愿做继子的人,即插标“卖身为父”,被姚继买回,当作父亲供养。尹妻及曹女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装于布囊中发卖,皆被姚继买回。尹小楼夫妻相逢,姚继与曹女结婚,一同至尹家。姚继见尹氏所居即自己梦中小楼,玩具箱亦在,始知尹小楼夫妻原是亲生父母。曹玉宁被朝廷起用,督师经过此地,与女儿女婿相见并同尹氏认了亲家。剧中写人情至性较亲切。 查看详情>>
传奇作品。清李渔撰。二卷,三十二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康熙年间成书。作者所著小说《连城璧》中《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即述其事。此剧写书生谭楚玉浪游吴越间,与女演员刘藐姑一见倾心,为接近她而入班学戏。藐姑知谭为己而甘为“贱业”,颇感动,决心嫁他。两人分别演生旦二角,在戏台上通过曲文互订衷情,做了“场上夫妻”。同时土豪钱某对班主威胁利诱,想买藐姑做妾,即将迎娶。藐姑不从,遂借在水上演《荆钗记》演至玉莲抱石投江一出时,慷慨陈词痛斥钱某,之后真的纵身投水。楚玉对众说明二人相爱实情,亦投水殉情。两人化为比目鱼,并游至严陵,为已退隐的原平寇将领慕容介捞救,复化为人而成亲。后谭生赴试及第,平寇立功,并为慕容的被诬昭雪,复与藐姑团聚。作品写戏中男女真挚爱情,生活气息浓厚,对社会黑暗有一定揭露,构思亦新巧。 查看详情>>
传奇。 清李渔 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剧乃十种之一。约于清初成书。演二龙女与柳毅、张羽事。实以元杂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故事揉合而成。叙洞庭、东海两龙女游蜃楼,得遇书生柳毅,洞庭龙女与柳生订情,柳生并为好友张羽与东海龙女作伐。后洞庭龙女迫于父母之命,错配泾河小龙。幸张生传书,才得返回。张、柳二生又得神仙之助,煮海使沸,迫使龙王就范,方得成就两对姻缘。 查看详情>>
杂著,清代李渔撰。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家和戏曲理论家。《闲情偶寄》是李渔晚年写的一部杂著,全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个部分,涉及戏曲、烹饪、建筑、园艺等不同领域,为作者多年来的一些心得见解。《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的一部分,对于戏曲的创作和演出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历来受到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的重视,在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古典戏曲理论中最为完备之作。1925年,曹聚仁从该书中摘出论戏曲部分单独刊行,定名为《李笠翁曲话》。李渔论戏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戏曲不只作为文学看,而是将其作为活动在舞台上的综合艺术来讨论。他反对前人只从案头文学的角度来论戏曲的做法,认为“传奇之设,专为登场”,将戏剧的舞台性放到第一位。由此出发,他强调戏曲结构的重要性,要求“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等,从而使戏曲主线清晰、冲突集中,适于演出。他重视宾白的使用,要求戏曲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注重吸引观众的兴趣等意见,多为前人所未发。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帮闲文人,李渔思想的局限在书中也十分明显,如强调戏曲的封建教化作用,主张为圣天子点缀太平等。然而,李渔毕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闲情偶寄》一书,也成为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备的戏曲理论。 查看详情>>
词话。清人李渔撰。一卷。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编系今人唐圭璋先生从《笠翁全集》中录出。全书只有22则,约九千字。但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词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作法。李渔主张要严格区分诗、词、曲三者之间的界限,认为“诗之腔调宜古雅,曲之腔调宜近俗,词之腔调,则在雅俗相和之间”。他主张词意贵新,而所谓“新”,并非指事情新奇少有,而是能“言人所未言,而又不出寻常见闻之外者”,要“能于浅近处求新”。这就等于强调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体察意境,然后再提炼加工。李氏为一代曲家,于诗词亦颇有造诣,尤于创作、鉴赏多精湛见解。故此编所论对于词艺创作、欣赏、鉴别均有重要价值。 查看详情>>
一名《鸳鸯赚》。传奇。 清李渔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剧乃十种曲之一。 约清初成书。据作者所著小说《连城璧》中《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改编。写金陵书生吕曜才貌双全,妓女许仙俦美而能诗,二人相爱,吕答应娶许作妾,但需娶正室之后才能接她。许仙俦即为吕曜寻觅佳偶,得知曹氏女淑婉才色无双,欲为之聘娶。又有缙绅乔国用女梦兰,才貌仅次于淑婉,钦慕吕曜,欲以身相许,得知许仙俦之意,就与媒婆何氏定计离间吕、许关系,使吕曜同意入赘乔家,并订婚期。 查看详情>>
传奇。清李渔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约清初成书。为李渔之代表作,名噪一时。剧演书生韩世勋,父母早亡,依父友戚补臣,与其子友先同窗。戚生请韩生画风筝,韩画毕题诗于筝,戚生筝线断;落于詹宅,为貌美多才的淑娟拾得。淑娟和诗于上,韩见而欣喜,与之约会,貌丑的爱娟赴会,韩惊走。后韩中状元。爱娟以韩为戚,欲嫁之,竟与丑貌陋才之戚生成对;韩以爱娟为淑娟,不欲娶,反与倾城才女淑娟成双。此剧以关目奇巧,情节细密著称,曾译成日、拉丁等文字,至今尚演不衰。但情趣过于巧合,追求低级趣味,受明代阮大钺一派影响甚深。有清初《笠翁十种曲》刊本,康熙中世德堂刊刻《笠翁传奇十种》本。 查看详情>>
一名 《万年欢》。戏曲。清李渔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乃十种之一。据明止德时史实及有关传说敷演。写明武宗微服私行至太原,钟情妓院周二娘收养之女刘倩倩,托名威武将军万遂与订婚约。倩倩以玉搔头相赠,作为信物。武宗归京途中将玉搔头丢失,被纬武将军范钦女淑芳拾得。武宗派人来接倩倩,因无信物,倩倩亦不知万遂即“万岁”亦即当今皇帝,遂抗旨潜逃。武宗亲自来接,只拾取到倩倩的一张画像。时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武宗以“威武大将军万遂”名号统兵出征,并将倩倩画像复制后分发各地寻找。战乱中淑芳与父亲失散,被按画像寻人之公人误以为即倩倩,盖相貌相似,遂送进宫中。倩倩母女因纬武大将军与威武大将军、范老爷与万老爷音相近而误投范钦,范钦问明情况后献倩倩进宫。不久宁王兵败被俘,武宗封范、刘二女为妃。后世越剧《玉簪恨》即由此剧改编,情节有较大更动。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