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稚黄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620年

毛先舒(1620年—1688年)明末清初文学家。一名骙,字稚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奇慧,八岁能诗,十八岁著《白榆堂诗》,受到陈子龙的赏识,为作《歊景楼诗序》。长与柴炳绍相善,与陆圻、丁澎等称为“西泠十子”;又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人语云:“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明末诸生。入清,绝意仕进,晚居钱塘东园,一生不出里门。光舒诗受到明后七子影响,以盛唐为宗,音节浏亮,内容较为空泛。邓之诚云,毛“尝著《诗辩坻》四卷,论诗极精,举诗戾凡十有七端,深以讥刺为戒。故所作篇章,不涉时事,可谓善于自全者”(《清诗纪事初编》)。其诗集有《东苑诗钞》、《蕊雲集》、《晚唱》,词集有《鸾情集选》,文集有《小匡文钞》、《思古堂文集》、《稚黄子文洴》、《东苑文钞》等。诗学、韵学著作有《诗辩坻》、《填词名解》、《南曲正韵》等。毛奇龄为撰墓志铭。《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毛先舒作品

南曲入声客问 [ 毛先舒 ]

昆曲声韵论著。清毛先舒撰。最初收入康熙年间张潮所辑的《昭代丛书》中,今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集排印本。全文仅三千多字,是补述作者所著《南曲正韵》未尽之言,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谈昆曲的歌唱。该文专门探讨了南曲歌唱中入声字之唱法。北曲入声字已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南曲仍有入声字,理论上可以押韵,但实际上在歌唱时,都将入声字按平、上、去三声发音。这样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看法:南北曲唱法无别。而客观上又确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此现象,文中剖析道:北曲入声乃“音变腔不变”,而南曲入声则“腔变音不变”。因为北方语音中已经没有了入声字,故称“音变”,而南方语音中仍有入声字存在,歌唱时须出字即断,不好作腔,而断后仍需以三声作腔,故称“腔变”。这就是南北曲的主要不同之处,也是南曲不能“派入三声”的原因。毛先舒主张用单押之法,使之随谱变腔。他所提出的方法,对当时歌坛上如何处理南曲入声的纠纷,颇有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诗辩坻 [ 毛先舒 ]

诗话著作。清毛先舒撰。毛先舒,一名骙,字稚黄,一字驰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诸生,不求仕进。精音韵,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并称“浙中三毛”。有《思古堂集》。《诗辩坻》四卷,前三卷为总论和历朝诗评,末卷谈作诗法则、竟陵派得失和词曲等三题。全书标格论法,与“性灵”说针锋相对:“诗须博洽,然必敛才就格,始可言诗。亡论词采,即情与气,亦弗可溢。”他将“法”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置于作家的“才”、“情”之上,一再说:“作者,揽群才,通正变,以才裁物,以气命才,以法驭气”;反之,“法不胜才,才不胜情,注辞而倾,抒愤如盈,务竭而无后虑”者,则是“小人”。他评诗推崇盛唐以前而排斥宋诗,立场大致与严羽及明七子相近,不过态度较为平允,并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诋“上下千古,所铸金呼佛者,则唯一李攀龙”。他对竟陵诗派的批评,分“立说善者”和“立说谬者”两个方面,也并不一概抹杀。书中的诗评,细处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指,颇有舛误,然而大处却也自有心得,不为无见。如说:“汉诗朴处似钝,其气为之也;魏诗壮处似露,其才为之也;六朝诗典处似方,其学为之也;初盛唐诗赡处似滞,其格律为之也。”又将曹植、陆机、陶潜、谢朓、沈、宋、李憕、李颀、李、杜等人作为开诗风转换声气之先的关键人物,等等,虽有可议之处,然大致恰当,足资启悟。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