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琳(约公元一八o八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清乾隆年间扬州评话艺人。字天玉。因右手短而捩,人称“㧙子。”幼小贫孤,以乞讨、扫街为生。后靠耳濡邻人演习评话而自学说书。渐次采集众小说家因果之书加以润饰,首创带有自传性质的《清风闸》。围绕着主人公无赖皮五的遭遇,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对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他善于模拟各色人物,兼工笑话、口技,演出效果十分强烈,“闻者欢咳嗢噱,进而毛发尽悚,”(李斗《扬州画舫录》),“听之者靡不动魄惊心,至有欷歔泣下者”(金兆燕《国子先生全集》)。《清风闸》经数代艺人加工、创造,一直传演至今。蒲氏所收弟子有张秉衡、陈天工。
浦琳,家住扬州西门街,家财诺大。由于当时社会制度不好,社会风气不好,家庭教育不好,从小沾染了赌博的恶习,13岁父母双亡,日夜聚赌,受其他老板欺骗将所有家产输的分文不剩。从此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流浪八年,成为地方上的一个无赖之徒。同时他也历尽艰辛对穷苦百姓的生活也有所了解,出于他未泯灭的三分天良,从不讹诈穷苦百姓,遇到穷人生活有困难他想尽天发讹富济贫。偶然的机会,浦琳又从新发家,做了若干年的善举救济穷人,有感于自己赌博败家的经历,为了劝告他人不要嗜赌,特地以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部自传体话本小说,告诫后人。
在浦琳沦为乞丐的八年中,经常出没于茶馆书场,也接触了很多说书艺人,加之本人天资聪慧,无形当中学嘴学舌也学会了说书。《清风闸》这部书创作成功后,他亲自下海演说此书,一炮而红。此书成为当时当道的.新编的.现代的.反应流浪汉小市民商贾等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第一部反应流浪汉生活的长篇文学作品。同时浦琳也成为扬州评话《清风闸》第一代宗师,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江苏古籍出版社重新整理《清风闸》时改名为《皮五辣子》。
四卷三十二回。清浦琳撰。浦琳字天玉,扬州人,清代中叶著名说书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风闸》为长篇话本小说,套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的情节框架,叙述宋代孙大理、孙文理及孙文理之妻先后被谋害,而清官包拯查明案情为其申冤的故事。孙大理之妻强氏借算卦先生说孙“当晚三更必死”的话,巧设机关,在家里人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亲夫的奇案,在冯氏《警世通言》中已经成型,该书对这一情节只是借用。但将一篇短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该书除敷演添加了孙大理之女孝姑的丈夫皮奉山(皮五癞子)的故事、孙大理之弟的故事情节线外,主要是细节方面的丰富。所以该书已主要不是公案故事,而以反映清代中叶市井之民的生活面貌见长。尤其是关于皮五癞子的部分,从富家、穷户、衙门、酒楼、赌场、妓院等各个角度,陈列出封建社会末期城市中的众生百态。比较成功地刻画了凶狠歹毒的淫妇强氏、苦命女子孝姑等形象。尤其是市井无赖皮五的形象,写得既富于性格而又不失于简单化。语言则显示了说书艺人的口语特点。缺欠是结构松散,亦有封建迷信和道德说教。该书当时在书场讲说时极受欢迎,在民间流传颇广,在文学史上则很少被提及。有清嘉庆己卯(1819)奉孝轩刊巾箱本。同治甲戌(1874)重刊本。另有石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