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祥龙(1835-1905),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词论家。字约斋,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晚清诸生。工诗、词、曲,善隶书。著有《乐志簃集》、《乐志簃笔记》、《乐志簃诗录》、《吟海集》、《龙门书院日记》等。光绪初年,沈祥龙和杨葆光组建龙门词社,后又与蒋迂石、章次柯、贾芝房等组建“钧诗馆吟社”。二社都是近代上海最重要的诗词组织。《论词随笔》出自《乐志簃集》。全书篇幅不长,共62条,却涉及创作技巧、鉴赏标准等诸多方面,尤其在词作修辞方面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是近代少有的词论修辞研究专著。《论词随笔》(以下简称《随笔》)在当时影响广泛,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陈散原曾将此书誉为有清一代词论第一。即使稍嫌过誉,也足见其可堪重视。沈氏曾师从刘熙载,刘熙载病逝后,沈作《祭兴化刘先生文》、《左春坊左中允刘先生行状》等悼之。沈祥龙还先后师从应宝时、顾广誉、冯礼藩、万斛泉等。然而这些人于词都造诣不高。所以沈祥龙的词学观点当深受刘熙载的影响。
其词学著作《论词随笔》收于《乐志集》中。该书对词学理论批评的不少论题都有所阐说,其中,在词学理论范畴方面,尤其对词情论、词意论、词气论阐说较为集中,内容较为丰富,体现出独特的理论视野与较高的认识水平,在晚清词学理论批评中独树一帜,为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的全面丰富与深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对沈祥龙对词学理论范畴的阐说予以考察。我们知道,“情”、“意”、“味”、“韵”、“趣”、“格”、“气”、“境”、“神”等是我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范畴。它们常被用来概括词的创作或审美的本质所在,标示词的不同本质属性。在我国古典词学史上,对上述范畴的论说大都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理论内涵在历时视域中不断得到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
晚清沈祥龙撰,1 卷。沈氏述词之源,亦主诗余之说, 又说出于古乐府,他要求词应“发乎 情,止乎礼义”,这是力图提高词的 地位,把词从末技小道提高到正统 文学同等的地位上来,沈氏的动机 是好的,但他从合乎礼仪的封建诗 教立场上讲话,未免保守。对婉约、豪放二派,他认为二 者均不可偏废,贵在施之得宜,根 本在表现情致,情致不同,风格当 然就各异了,此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沈氏对词还要求雅,这与宋末以 来论词求雅的趋势完全一致。就词 的整体上说,沈氏虽然认为婉约、 豪放均不可废,却终归要求清空妥 溜,自然本色。他心目中对豪放词 并不那么提倡。沈氏于词的具体做法上论之甚 多,他认为词当多用比兴,借景寄 情,借物寓意,这才能达到低回要 眇,隐然动人心的效果。所谓意余 于辞,含蓄蕴藉,既是词之要诀, 亦是词之妙境。有 《乐志簃集》 本,今收入 《词话丛编》 中。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