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骞,清代画家,鉴赏家。生卒年不详。初名瓘,字熙运,号芥舟,又号研湾老圃。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820),其美学思想认为,艺术是抒发人类审美情性的工具。绘画是“陶淑心性之具”,“不仅玩物适情已也。”“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主张艺术家应以修养情性为本,强调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质实:“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芥舟学画编·自序》)其山水美学,注重“形神俱得,意致流动”(《山水论·穷源》)的审美理想,提出画山水不仅通过“位置剪裁,斟酌尽善”,把对象理想化,在表达意境上要恰如其分:“真境且无有若是其恰好者”(《山水论·会意》)指出审美奥秘在于传达出自然的神韵:“凡物得天地之气以成者,莫不各有其神。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山水论·作法》)特别提倡山水画家必须表现主观的审美气质和胸襟:“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试思古人传者,皆是何等人品学问?……(《山水论·会意》)又说:“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而非学之可致也。”(《山水论·神韵》)赞同董其昌关于画分南北宗的美学思想,且从重南轻北出发,认为“第气象之闲雅流润,合中正平和之道者,南宗尚矣。故稽之前代,可入神品者,大率产之大江以南。”(《山水论·宗派》)其人物画美学观,也以传神为审美标准。认为“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指出“形得而神自来矣”(《传神总论》)。形神统一观,在于由形见神,故形式美也应具有审美鉴赏的相对独立性,在重视画家主观修养的同时,还重视画家的意匠经营和笔墨技巧。曾指出肖像画要注意轻重、出入、浓淡之间的“用意斟酌”(《传神论·约形》);既要通晓人物部位结构以至动态静姿之异,又须留心“落墨用笔之道”“须要识笔笔相生,物物相需道理”(《传神论·人物琐论》)。著有《芥舟学画编》四卷。
画学论著。清沈宗骞述,齐振林写。四卷。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自序”云:“我吴兴山水清远,甲于天下,生其间,得其灵淑之气,每借笔墨以抒写其性灵。”反映其强调自然美与人性美相结合的美学观点。卷一、二,论山水画的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穷源、作法、平贴、神韵、避俗、存质、摹古、自运、会意、立格、取势、酝酿等;卷三论传神,分为传神总论、取神、约形、用笔、用墨、傅色、断决、分别、相势、活法等;卷四为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强调绘画之美,应把握对象的真实,并要求在动态中迅速表现对象的个性。认为南北方虽有不同风格个性,却不分高下。肯定学习传统的重要性,并以此作为“正”与“偏”区分的根本标准:“天地之气,各以方殊,而人亦因之。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其偏者则轻佻浮薄。北方山水奇杰而雄厚,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刚健爽直;其偏者则粗厉强横。此自然之理也。于是率其性而发为笔墨,遂亦有南北之殊焉。”又说:“惟能学则咸归于正,不学则日流于偏,视学之纯杂为优劣,不以宗之南北分低昂也。”认为气韵生动,全赖用墨得法,“令光彩晔然也”。要求画家尊重自然,反对刻意摹写:“六书之有形象,即画之源也。且画之为言画也,以笔直取百物之形。洒然脱于腕而落于素,不假扭捏,无事修饰,自然形神俱得,意致流动,是谓得画源。若摹写过甚,加意求工,是因刻划而循流,其去源远矣。”原书早毁,独日本翻印《冰壶阁》刊本保存有译文,《画论丛书》、《中国画论类编》据以收录。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