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据孙氏自述学医本末,谓于括苍遇一道士,授以秘方,并嘱其弃贾学医。归家后,试所得之方,辄效。又治好了其父孙学之疾,于是究《黄帝内经》《难经》,穷诘医理,专志于医,遂以医名世,并且一心向道,观其将所著之书命名《赤水玄珠》及自号生生子,即可知受道家影响之深。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以轩岐之书为医家之昆仑,仲景以下历代各家医著为昆仑所达之支脉,这样溯源穷流,融会贯通,打下坚实基础,才是学有根本之道。不仅如此,他认为还应当访道求知,不以丘里自隘。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新都游彭蠡,历卢、浮、沅、湘而至三吴,凡有所长,即往请益,得遇明达,尤为折服。经过这样数十年的博学勤访,医学猛进,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终于成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学家。他这种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博采众长的治学方法,尤其值得我们借鉴。孙氏在医学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创见,力倡命门学说和三焦相火学说,属温补学派的中坚人物。他认为,“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属“坎中之阳”,为生命的本始,生生不息之根,而三焦是“外有经而内无形”,一反《脉诀》命门配三焦相火之说,主张“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三焦、包络为相火”。这是因为包络为血母,为里;三焦为气父,为表,二者相为表里。其相配又与脏腑之相配不同,只是由于二者俱属手经,均为相火,而“以类相从”而已。尽管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而三焦相火始于原气,所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孙氏的这些重要的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往往是借助道经来加以阐释和论证的。譬如他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显系从《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一语悟出,而又与《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不同,更不同于左右水火之分。于是他说:“肾间原气,人之生命,故不可不重也。”《黄庭经》云:“肾气经于上焦,营于中焦,卫于下焦。”《中和集》曰:“阖辟呼吸,即牝牡之门,天地之根。所谓阖辟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也。”在他看来,阴精阳气,妙合而凝,男女未判,先生两肾,两肾之间,是为命门,内含一点真气,而为生生不息之机,这就是动气,又叫原气,唯其动而不已,才能生化无穷,为生命之根源。至于两肾原本为“静物”,静则能化,化生阴精,动者气,静者阴,“动静无间,阳变阴合”而化生五行万物形类,这就是“命门之谓”。值得注意的是,阐释命门时他引用《黄庭经》《中和集》;力主“两肾皆属少阴水”,力驳右肾属相火之非,又引“《黄庭经》两部肾水对生门”加以论定。毕竟《难经》左肾右命之说与他的主张有异,为了曲说比附,强经就我,他再次引用道书“《黄帝阴符经》右肾内有真精,主五行之正气”来证明“越人不以原气言命门,而曰右者为命门”,这是因为“左血右气”“言右肾则原气在其中矣”。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偷换了概念,右命之说就成了原气命门说,进而为动气命门说的张本。不仅如此,他还在《右肾水火辩》中直接说道家语。他说:“人皆谓右肾属相火……观先天图,乾南坤北,后天图,离南坎北。五行火高水下,故仙家取坎补离,以水升火降,既济为道。谓采坎中之一阳,填离中之一阴,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接着说明阳并非火之代词,“坎中之阳,即两肾中间动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可”,同时“二阴即二肾也,肾既皆阴,则作一水一火并看者亦非矣!坎中之阳,尚不可以火目之,而右肾又何可以属火哉!”(《医旨绪余·卷上》)由此可见,孙氏的医学思想直接与道学相关已了无疑义。正因为孙氏之学出自道门,所以在他的名著《赤水玄珠》中保存了“方外还丹”,其中“秋石”炼法已比宋代道书更为进步,分阴炼法、阳炼法及秋石冰片法,除取材童男童女尿液外,还适当加入药材,炼成的秋石可以止咳化痰,可以滋阴降火,更可以用作滋补强壮剂。现代科学实验证实,“秋石”是一种具有类固醇性激素制剂。仅此一项,已不能不佩服孙氏作为道医学者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孙氏著述甚丰,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痘疹心印》及《孙氏医案》等传世。《四库全书提要》说:“大旨发明太极阴阳五行之理备于心身;分别脏腑形质,手足经上下,宗气、卫气、营气、三焦包络、命门相火及各经络配合之义;又引《黄庭经》以证丹溪相火属右肾之非,引《脉诀刊误》以驳《三因方》三焦有形为脂膜之谬;分噎膈、翻胃为二证,辨癫、狂、痫之异治。皆卓然有特色”。此乃公允之论。
三十卷。明孙一奎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异,执法不能执一而无权变。在遣方用药中十分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与其三焦、命门理论相印证。此书分七十七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根据《内经》、《难经》等理论,引录文献二百六十五种。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予以论述。条分缕析,分述因、证、处方,并附各家治验。如风门中又分伤风、真中风、类中风、痦痱; 寒门中又分中寒、恶寒。大旨以明证为主。其中辨古今病证名称相混之处尤为明晰。在治疗上重视保护三焦元气,反对滥用寒凉之品。此书中孙氏的学术见解颇为各世医家所重视。唯卷十 “怯损劳瘵”门附 “方外还丹”,专讲以人补人采炼之法,非为正道,为全书之瑕疵。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初刻本,民国三年 (1914)上海著易堂书局铅印本,《四库全书》 本。 查看详情>>
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医案。明孙一奎撰。五卷。一奎有《赤水玄珠》已著录。本书乃其门人余煌、其子泰来、明来同编。成书于万历元年(1573)。按行医经治地区分为三吴、新都、宜兴三类,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其中三吴治验二卷,百五十一则;新都治验二卷,二百则;宜兴治验一卷,四十则。计凡三百九十二则验案,包括内科杂病及妇、儿、五官等科证治。约九万九千余言。于脉因证治叙述详细,尤以辨证为精,间有发明。用药师古而不泥古,既吸取前人学术经验,又申明个人学术见解。在发明中,多以问答形式阐述医理,持论有据,辨证灵活,案中按语较叙案更为详细。便于临证医家参阅。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查看详情>>
二卷。明孙一奎撰。此书约于万历元年 (1573)撰成。是孙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体会撰写而成。上卷共四十四篇,下卷共二十六篇。书中大旨发明论述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以及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张仲景、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各家作了恰切的评论。如“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谈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孙氏主张对古代医家进行全面分析,并博采众家之长。此书汇集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内经》原文编成。其中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有关咳、哮、喘鉴别诊断及治疗颇多可取之处。《郑堂读书记》曰:“钩素灵之隐,察变病之因,辨证名之异同,明经络之逆顺,畅往哲已发所未尽,摭前贤遗漏所未言。简册虽约,而其远宗之正,近取之周,考核之精,谦冲之度,一集而四善具焉。”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