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1846年~1897年)清末著名医学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少习儒,因父多病,遂留心医学,研究方书。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礼部主事。以医名世,尝游京、沪、粤等地,见识广博。治学提倡“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故能于西洋医学日渐盛行于我国之际,成为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系摘《灵枢》、《素问》诸经要义,分篇详注,以经解经,间采西法。解剖图则系绘自西医者,并以《医林改错》图互相印证。尝谓:“西洋剖视,只知层析,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知气化。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其论述对此后中西医汇通医者影响颇大。于血证论治有独到之处,曾著《血证论》八卷(1884年),乃受杨西山《失血大法》启发,参以中医理论研究与临证治验心得而成。倡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药学专著有《本草问答》两卷(1893年),系与其门生*张士骧问答而成,书中议及本草学理论,比较中西药学之异同与短长。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系以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及《伤寒论浅注》两书为基础,加以删补、正误,合中西医之说而成。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另著《医学见能》四卷(1873年),《痢症三字诀》、《医易通论》、《医易详解》各一卷(附《医案类录》),以及《医柄》、《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等。子祖鉴(字镜民),兼通医理,尝校刊《医易通论》。长孙重鼎,晚年亦业医。另有弟子数十人。
药学著作。二卷。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记述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问答。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在中西汇通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共设问答近60条,重在中医药理讨论。作者采用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传统说理方法为主,兼述中西药理之异同及短长,时或以西学论证中药。现有初刻本和大量石印本以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查看详情>>
又名 《中西医判》、《中西医学入门》。医经类著作。清唐宗海(约1862—1918,一说1851—1908) 撰。二卷。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攻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应摒弃疆域之见,取长补短。唐氏从保存中医愿望出发,力图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著有《本草问答》、《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等。是书初刊于光绪十八年 (1892) 。上卷记有人身阴阳、五脏所生、五脏所属、五脏所藏、五脏所主、脏腑所合、脏腑之官、五脏九窍、男女天癸、血气所生、营卫生会、五运六气、经气主治、十二经脉等篇。下卷列全体总论、五脏所伤、五脏所恶、脏腑为病、诸病所属、四时所病、脏腑通治、望形察色、闻音别症、问察病委、诊脉精要、审证处方、气味阴阳、性味宜忌、七方十剂等篇。全书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与治疗,并以中西医理论对《内经》进行注释阐发。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千顷堂书局石印本,一九四五年中西汇通医书单行本。陈先赋《唐宗海生卒著述考》(《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2) 可供参考。 查看详情>>
又称《医学一见能》。综合类著作。清唐宗海撰。四卷。宗海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已著录。简述临床各科证治,以冀读者“一见而能”,故名。成书于同治十二年 (1873) 。卷首论诊法,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及四诊; 卷一按人体部位如头骨、两耳、眼目、唇口等论述证治; 卷二论杂病证治,包括寒热、呕吐、咳嗽、喘齁、失血等; 卷三论妇人调经、安胎、保产,小儿外证、内证,外科疮证、刀伤跌打诸证治; 卷四附录救急之法,包括中菌毒、中煤烟毒、跌压猝死、梦魇猝死、汤火伤、自缢死等证治,并载清胸涤毒饮、清凉解热浆等验方。书中以歌诀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论述简明,切于实用。为医学入门书。有光绪十六年 (1890) 唐氏家藏版本 (附于《血证论》后),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一九二四年成都博文堂刻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