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好黄老、诸子及神仙家书,无意仕进。后遍游名山,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常以醉酒为乐,行为怪异,被目为疯狂。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同情劳动人民境遇,苦心思索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在哲学上认为,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在物、虚互反的变易过程中,万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又追求一种神可不化、形可不生的永生境界,导致了形而上学结论。基于当时社会现实与生活理想的冲突,在其著作中以大量篇幅对所处时代进行了道德的和历史的批判。认为人类社会从揖让变为争夺,是统治者骄奢淫佚和聚敛刑戮造成的必然结果,“天子作弓矢以威天下,天下盗弓矢以侮天子。”(《弓矢》)统治者的道德是虚伪的,仁义是片面的,实质是“盖保其国家而护其富贵也”(《大化》);“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好的伦理道德风尚取决于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针对统治者穷奢极欲,人民却缺衣少食的状况,提出均食、尚俭的主张,“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俭者,均食之道也”(《太平》);向往君主“予己无所与,与民无所取”(《悭号》),自食其力,与一般百姓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太和”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依据道德上的平等原则建立“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人伦关系。其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强烈要求改变现状,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农平均主义思想的反映。著作有《化书》6卷,收入《道藏》。
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 查看详情>>
道教经书。五代道士谭峭撰。又名《齐丘子》、《谭子化书》,该书为唐五代哲学史上独具特色的著述,全书分“道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6卷,凡110章。“道化”、“术化”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余四篇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其书以“化”为名,从万物变化之道立论。谓“人无常心,物无常性”(卷二),万物皆变化无间,循环无穷。而皆出之于道,以虚无为体 《道化篇》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成而万物所塞也。”乃至老枫可化为羽人,朽木可化为蝴蝶,贤女可化为贞石,山蚯可化为百合,有情无情皆可相互转化,而忽略其转化之条件。修道之要唯在体无志虚,无心合道,以神使形,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无实无虚,可与道俱(卷一)。如此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蜕五行,脱三光,召阴阳,役五行,乃至别构天地,重作日月,无所不化。其论政道,以道德仁义为本,不尚奇智,不依赏罚。力主尚俭均食,谓食为民之本,民之急。又谓“守一之道莫过乎俭”(卷六)。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纯朴以言俭化。主要发挥于老庄。为五代哲学、思想史上重要著作。收入《道藏·太玄部》,《道藏辑要》中有明道士王一清《化书》注。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