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齐梁间著名道教徒、医药学家、化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家世奉天师道术,少时受熏陶,研读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南史·陶弘景传》称:“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以父为妾所害,终身不娶。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即深以为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便被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后拜齐左卫殿中将军。因“求宰县不遂”,隐居句容的句曲山(茅山)修道。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隐居句曲山(今江苏句容茅山),从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游名山,寻访仙药,《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谓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永明十年(492)在茅山传杨羲、许谧等上清大洞经箓,创道教茅山宗。沈约任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请他下山,不从。萧梁代齐,他进献图谶,为梁武帝所重,自此书信不断。武帝每次收到他的书信,都烧香敬受。屡加聘请既不出,国家每有大事,武帝无不前以谘询,故有“山中宰相”之称。他继承老庄思想与葛洪的方术理论,又吸收了儒、释观点,主张儒、释、道三家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把儒家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引入了道教教理中,著《真灵位业图》宣扬在神仙世界中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又著《真诰》将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其中《运题象》中有“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甄命授》有黄观子奉佛道的故事;还有“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惟人自生至老,自老至病,护身至死,其苦无量”之类的说法。曾受佛戒,并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精于医学、药物学,通晓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实、男女老小、苦乐荣瘁而异。首创以玉石、草大、虫兽、果菜、米实等分类法,成为隋唐以后本草学的蓝本。
性好著述,尚奇异,尤明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所著《学苑》百卷、《孝经集注》、《论语集注》、《帝代年历》、《神农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像集要》、《玉匮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等,都有一定的价值。其中,《神农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的天然属性为标准的新分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熟谙炼丹、冶锻技术,首次提出用火焰分析法鉴定化学药品;发现置换反应的范围不只限于硫酸铜,对以后水法炼铜技术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首次记述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即灌钢)的先进技术,并对夏朝至萧梁的各种刀剑进行研究,著《古今刀剑录》。又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为道教重要经典著作。
陶弘景编撰,三卷。上卷题“玄洲上卿苏君 (即苏林,字子玄)传诀。”含《真符》、《宝章》《九宫》、《明堂》、《洞房》五章,并述真人名讳及存思功用;中卷记云林夫人,紫微夫人,南岳夫人等众真㖟诀三条凡五十二事,资料多取自《真诰》之《协昌期》、《阐幽微》二篇,内容为摄养起居、制魔遏鬼、服御吐纳之事,有存思、内视、叩齿、咽津、摩面、理发、服气、服药、服符、念咒等法;下卷言诵《黄庭内景经》有“拜祝”、“存神”两法,又有《入静》、谓《章符》、《请官》三章,传天师道“治病制鬼之要言”。两《唐志》并著录陶弘景《登真隐诀》二十五卷。陶栩《华阳陶隐居本起录》、贾嵩《华阳陶隐居传》及《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并云二十四卷。今本仅三卷,则大部均已亡佚。唐宋诸道 书、类书微引本书佚文不下数百条。刘师培 《读道藏 记》谓《道藏》中 《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一卷、《上清三真旨要玉诀》一卷疑皆本书之缺卷,可供参考。载《道藏》第一百九十三册。 查看详情>>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各二卷。自《运题象》至《阐幽微》传为“真人”所诰,其余四卷为陶弘景撰。该书以《道德经》为本,称“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其中《真诰叙录》述《上清经》源出,谓其中的《大洞真经》读之万遍即可成仙。《甄命授》、《协昌期》、《阐幽微》等篇述人死后进入六天宫受事等,并说鬼法人、人法仙,循环往来,徘徊生死。将佛教地狱托生之说引入了道教。书中还旁及行气、服食、房中等修炼方术,兼记药物、道教名山。全书内容庞杂,文体杂陈,或诗歌,或问答,或谕戒,皆言仙真授受真诀之事。然保存了不少道教史料,在中国科技史上亦颇有影响。收入《正统道藏》第637—640册。 查看详情>>
华阳陶隐居集,南朝陶弘景撰。据《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陶弘景集》三十卷,又《内集》五卷,其书陆续散佚。今《正统道藏》本二卷,乃明朝傅霄编集,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辑录陶弘景所撰文章诗赋数十篇。其中《寻山志》、《水仙赋》、《华阳颂》等篇及诗歌四首,抒发作者忘却名利,寄情山水之怀,仰慕庄列乘风飞举,逍遥太虚之境界,歌咏茅山胜景及居山隐修生活。书启九篇,乃作者与梁武帝评论魏晋诸家书法优劣得失。〈答朝士访仙佛体相书〉一篇,论述仙道佛法对形神关系之不同观点。书序五篇,综述《登真隐诀》、《药总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及《相经》等书旨意。碑铭五篇,记述葛玄、许谧等前代道士生平及道教遗迹。陶弘景学识渊博,神思飘逸,其诗文皆淡雅清丽,可讽可诵。非唯道流之秀特,亦六朝文学上乘之作。 查看详情>>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论书启》中第一次得出“伯英(张芝)既称草圣,元常(钟繇)实自隶绝”的结论,后世皆引为据。他们共同斥献之书为“近习之风”,哀叹风书日下……这在书史上有消极守旧的成份。陶对萧的圣旨推崇备至,盛赞萧的《书启》曰:“……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这是“心手相忘”论的雏形,为后世所重,并有所发展。《论书启》中有论及“二王”父子书多处。称“大王”书在永和十年以后最佳;称其“代书人”,“其书迟缓”,故称“末年书”,“小王”既学“此人书”等等,为书史所重。《论书启》载于《书苑菁华》,今载于《历代书法论文选》等书。 查看详情>>
一卷。旧本题梁陶弘景撰。又称《真灵位业图》,《灵宝真灵位业图》。初言神仙真人者,并无等级观念。但随着历史的进展,或出于宗教的需要,逐渐有了关于神仙真人也分等级之说。据此书前陶弘景自序,他撰《真灵位业图》,就是强调“同号真人”中“亦有等级千亿”之说。他认为如果不辨尊卑贵贱,祈祝跪拜就会乖本失序。所以他据真灵神仙的名爵、学号、仪服、宫域等加以雠校,排列阶级地位等撰成此书。书中将神仙真灵分为七阶,每阶又分中位、左位、右位。另外还有阶品增女真位或地仙散位。如其将元始天尊列为第一中位,将“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等二十九名神真列为左位,将玉皇道君等十九名神真列为右位。再如他将丰都北阴大帝列为第七品中位,将周文王、秦始皇、魏武帝等四十余人列为左位,将公孙度、马融、陶侃等数十名三国魏晋时期的文人武将列为右位。还曾将孔子列为第三左位太极上真公,颜回为明晨侍郎,曹操为太傅,周公为西明公比少傅,周武王为鬼官北斗等。此书所述与《真诰》、《枕中书》的内容多有雷同之处。后世学者对此书多有评品,《四库提要》称其 “杜撰凿空,又在《真诰》之下”。斥其所列孔子、曹操、周武王等人阶位 “诞妄殆不足辨”。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谓: “《真诰》与此书,同一荒唐之言,未见 《真诰》果出此书之上也”。关于此书作者,余嘉锡说:“弘景肯作真诰,未必不可作此书。” 并据 《道藏》所载《陶隐居集》收有此书序文,称 “相其文词,实出六朝人之笔,非出伪托”。《道藏提要》对此书著录尤详。说明此书对于后世学者研究道学,与 《真诰》、《枕中书》等同具重要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题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本、《广川学海》本、《说郛》本,《秘册汇函》 (题 《灵宝真灵位业图》) 本。 查看详情>>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原题「梁贞白先生(陶弘景)集,唐太史令李淳风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卷首有贞观六年(632)李淳风序,称此书乃齐梁古籍,符箓精妙。书分三箓:一曰《八卦内吉凶应箓》,有八卦神符八道,谓服符念咒,可召神真来告吉凶。又有「祖师入夜梦游诸境玉女迷魂法」,载十二种咒诀,谓诵咒可使人梦游诸境。 二曰《太上玄妙通神箓》,载五方诸圣咒、五方神咒、五方神印。谓念咒用印,可以行诸种法术,隐形通神。 三曰《太上玄妙千金箓》,内载十二时符,谓服食此符,启请神真,书写都箓、纳真等符,可与神对语。或求神营卫,或乞判吉凶,或求禄求财,凡有所求,无不应验。 查看详情>>
兵器史书。旧题梁陶弘景撰。弘景, 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曾官齐奉朝请, 后辞官归隐句曲。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和医学家。是书一卷,所计共七十四事,皆刀剑之属, 其中记帝王刀剑自夏启至梁武帝四十事, 诸国刀剑自刘渊至赫连勃勃凡十八事, 吴将刀自周瑜以下十事,魏将刀自钟会以下六事。所记内容,证以唐李绰《尚书故实》 为据, 虽文字小有异同, 而大旨则无不合。但今所传, 内容多有考证不周者,亦有舛误、失真之处, 如将蜀将误入吴将中, 董卓、袁绍编入魏将中等, 故《四库全书总目》疑有后人窜作。但可借以考查古代兵器。今存 《汉魏丛书》本、《百川学海》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祕书》本、《说郛》本。 查看详情>>
中国古代本草学著作。陶弘景约撰于南北朝南齐永元二年 (500) 前后。本书是南北朝时期全面整理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著作,历代无刊本,现仅存隋唐时期写本残卷2种,其一出土于敦煌,存卷一 “序例”部分,曾于1915年题名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录残卷》影印入 《吉石庵丛书》,1955年上海群联出版社题名为 《本草经集注》再次影印。其二出土于新疆吐鲁蕃,仅存燕屎等4种药物残文。其内容除《神农本经》365种药物之外,又增入了《名医别录》所载药物365种,共730种。书中补充了原书“序例”部分,并创用了“诸病通用药”的体例,便于药物检索。 查看详情>>
综合性医书。1974年河北省威县张大昌捐献家藏敦煌文献抄本。据张氏云:其祖父张光荣清末留学日本,民国初回国从军,曾在湖北任军马总缉察,1915年奉命往张掖收购军马,曾到敦煌千佛洞,从王道士手中购得此卷。原卷写在丝织品上,约长一丈二、三尺,高尺许,卷首有三皇像,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后书正文。卷本后遭毁,现张大昌仅存两种传抄本。首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实为托名之作,约成书于隋唐时期。主要论述五脏病辨治,每脏附大小泻补汤四方。另记有救诸病误治致生变化五方、救诸劳损病五方、救卒死五方、二十五种药物变化图说及天行病经方等。此书重视五行学说,以五行经纬五脏用药,独具一格。文中保存了部分已佚“经方”,如“朱雀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阳旦汤”、“大小勾陈汤”、“大小腾蛇”方等。其中救卒死中恶等均为很有效的简便医方。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