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1624年~1691年),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尧峰。长洲(江苏苏州)人。少时家贫,发愤攻读。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户部主事,迁员外郎,再迁刑部郎中,因事降北城兵马司指挥。康熙九年(1670)因病辞官,隐居于太湖尧峰山,闭门著述,学者称尧峰先生。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入馆修《明史》,在职仅60余日即乞病归,后卒于家。
汪琬是清初著名散文家,与侯方域、魏禧齐名,有清初散文三大家之称。他的文论与文风和侯、魏有所不同,侯、魏为文重才气,主张作文“务尽其才,而后轨于法”,他则强调文章应有规矩法度,对才气宜加节制,当以儒家经典为本,以唐、宋名家为楷模。他受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尤其是归有光的影响比较深。其散文不及侯、魏之文纵横恣肆,而雅清则过之,世称以简洁平实、疏畅条达取胜。集中对侯方域、王猷定、钱谦益等人散文颇多批评。他的文章兼备各体,而以记叙文成就较高。《江天一传》着墨不多,却生动刻划了抗清志士慷慨赴国难的形象,其它如《书沈通明事》、《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也都富有特色,代表了其散文的风格。他在当时被认为代表了古文的正统,故“一时公卿表状,皆争得琬文为重”。时人或将他与唐、宋大家并提,相比之下,后来陈去病的评价似较为中肯,称其文“如倪云林画,秋山平远,无老横之笔,亦少庄严之致,故尚不逮震川、惜抱;然颇简洁明净,则其淘汰之功亦深矣”(《五石脂》)。他也工诗,早年取法于唐人,中年以后近于宋调。律诗洗去铅华,绝句则清新可喜,写景颇多佳句,但影响不及散文。
著作先有《钝翁前后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加以删节重订,成《尧峰文钞》50卷,其中文40卷,诗10卷。
五十卷。清汪琬撰。江琬,字苕文,号钝翁,又号尧峰、玉遮山樵。江苏长洲 (今苏州) 人。顺治十二年 (1655年) 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因病乞归,结庐尧峰山,闭户著书。与魏禧、侯方域齐名,称 “三大家”。著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五十六卷。晚年又加以删节重订,成 《尧峰文抄》。是集凡五十卷,其中文四十卷,诗十卷。他在写作上强调文章应有规矩法度,对才气宜加节制,当以儒家经典为本,以唐宋名家为楷模。他受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尤其是归有光的影响比较深。其散文不及侯、魏之文纵横恣肆,而雅清则过之,世称以简洁平实,疏畅条达取胜。集中对侯方域、王猷定、钱谦益等人散文颇多批评。他的文章兼备各体,而以记叙文成就较高。《江天一传》着墨不多,却生动刻划了抗清志士慷慨赴国难的形象,其它如《书沈通明事》等文也都富有特色,他在当时被认为代表了古文的正统,故 “一时公卿表状,皆争得琬文为重”。他也工诗,早年取法于唐人,中年以后近于宋调。律诗洗去铅华,绝句则清新可喜,写景颇多佳句,但影响不及散文。有康熙间林佶写刻本,《四部丛刊》所收四十卷本,有 《四库全书》本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