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昆(1551—约1620),字山甫,别号鹤皋山人,又号参黄子。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初攻儒学,家中所藏方书颇多,因举子业不第而改习医业,15岁时开始攻医,历时18载,而精于医术。平时对医经颇多钻研,崇尚古圣人之医术,认为当时的医家,贱工占十分之八九,称得上高明的良工则十分之一而己,自己则“惟经论是搜,不敢自是”。对《内经》深有研究,其 《素向》注,为后人所推崇,影响很大。对脉诊也较重视,反对所谓太素脉。曾游历于江、浙、安徽等地,求师访友,在宣城一带行医,很有名声。著有《医方考》、《脉语》、《吴注黄帝素问》、《药纂》、《针方六集》、《十三科证治》等书。
山人,余族父也,世为歙澄塘人。幼英异,不伍丸儿。稍长业进士,为文章,藻思横发,顾数奇弗偶,大父元昌翁,父文韬翁,俱修德而隐者。家多方书,山人遂进铅椠,事岐黄术,尝曰:《素问》、《灵枢》,医之典坟也;《难经》、《甲乙》,医之庸孟也;张、王、刘、李,医之濂洛关闽也。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不数稔术精而售,初游宛陵,后泝长江,历姑孰,抵和阳,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每诊疾,佥曰易平;山人曰:此在死例。佥曰艰痊,山人曰:此可生也。卒不逾山人所云,故人咸谓山人殆非人,必从长桑公得者。山人治病,不胶陈迹,人以禁方授之,拒弗受,曰:以古方治今病,虽出入而通其权,不然,是以结绳治季世也,去治远矣。所著《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焫考》、《医方考》、《药纂》诸书,将次第行于世。山人讳昆,字山甫,鹤皋其别号也。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又号山人为参黄子。余家由澄塘折居传桂里,故视山人为族父云。
明·吴昆《医方考·附录》(《中国医籍考》卷四)
余幼慕是术,窃有悯焉,敬业之余,每以《素》、《难》、《灵枢》、《脉经》、《甲乙》,及长沙、河间、东垣、丹溪之书,间阅之。越十年,以举子业不售,里中长老谓余曰:古人不得志时,多为医以济世,子盍事医乎,奚拘一经为也。余于是投举子笔,专岐黄业,乃就邑中午亭余老师而养正焉。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师勉余友天下士。嗣是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事之焉。或示余以天人贯通之道,或示余以医儒合一之理,或示余以圣贤之奥旨,或祕余以家世之心传。其间讲求脉理,出入岐黄者,未常乏人,然童而习之,白首不达者,又不可以枚举而数计矣……于是以孤陋之闻,集成《语录》二篇,以告同志。
明·吴昆《脉语·自序》
中医方剂学著作。吴昆著。明万历十二年 (1584)著成。现最早版本为亮明斋万历十四年 (1586)刊本。1949年前约有7种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亮明斋本的排印本,李飞校注,1985年出版。6卷,约20万字。内收方700余首,除重复者及单方外,实收564方,按72种病症分门,合72门。每门之下收方剂若干首,均为明代以前及明代较常用之方剂。对每个方子,作者逐一 “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首先是根据古代医经所提出的理论以说明立方的根据,再考证方剂的意义及其所能治疗之病症,然后对所用药物在方中的位置及其治疗作用加以阐发,并考证古人对该方在变证中所做的加减变通。最后,还评述该方的历史及实际意义。本书对古代方剂的研究简明而深入,阐发透彻,诚如作者所自述:“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非徒苟然志方而已。”是较有影响的古代方剂学著作。清末学者杨惺吾所著《日本访书志》亦盛赞本书“疏明古方之所以然,非有心得者不及,此信医家之巨擘”。17世纪时,本书曾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医家北山友松子著有《医方考绳愆》6卷,“绳愆”者,实际是论吴氏书中的失误,是从学术砥砺出发讨论的意见。因此,学者读《医方考》,同时再参考《医方考绳愆》,对照比较,将会取得更大收获。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