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1681~1770),清医学家。字生白,号一瓢,晚年自号牧牛老朽。吴县(今属江苏)人。乾隆初两征鸿博不就。善诗,工画,尤精于医,与叶天士齐名,皆为温病大家,学术上各有心得,或因歧见而不相下。传薛氏自名居处曰“扫叶庄”,然每见叶氏处方善者,亦称赏之。临诊多奇验。治学不拘成说。指出《素问》、《灵枢》,虽多繁辞,“实万古不磨之作”。于张景岳串二书为《类经》之举甚为赞赏。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年),广集诸家之说,亦颇多阐发。擅治温热病,于湿热病传变及辨治尤多新见。谓“湿热乃太阴、阳明同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明确脾胃乃湿热病变中心,治当明湿与热孰轻孰重,细察人体正气盛衰,决定立法用方。此说见于所著《湿热条辨》(即《湿热论》),后世多宗其说。章虚谷曾加注辑入《医门棒喝》;王孟英加按增补,名《薛生白湿热病篇》,成为《温热经纬》中五大论之一。另有《薛生白医案》、《扫叶庄医案》四卷,多录时病、内科杂病及外、妇、儿科诸证验案,述症简明。唐大烈《吴医汇讲》录薛氏《日讲杂记》八则,阐医理及用药等。另有《膏丸档子》、《伤科方》等,据考亦为薛氏撰。后世多业医者,族孙承基,以医鸣世。门生有邵登瀛、吴坤安、金锦、王丹山等,皆有医名。
六卷。清薛雪 (1681—1770)撰。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山人。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工诗文,擅绘画,因母病钻研医学,博览医书,精于医术,与当时名医叶天士齐名,为吴县两大医家。薛氏深研《内经》,颇有心得,临床经验丰富,善治湿热病。著有《湿热条辨》、《一瓢诗话》等书。此书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是对《内经》部分原文进行分类并注释。共分为九类,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象、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分类多取张介宾 《类经》之说,而有所删并。因针灸之法另有专书,故此涉及内容甚少。注释上于诸家之说广集约取,采张志聪之说为多,对其义理未尽者,又参加己义加以申说,旨在推求《内经》之意蕴,故名。其分类及选文虽不若李中梓 《内经知要》简要精当,然对若干条文的注释、阐发,确有独到之处。其疾病一类,居全书之半,发挥最详。于注释经文之外,薛氏往往综论历代医家诸证治法,经义合与不合,为之折衷。此书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可供学习、研究 《内经》参考之用。张介宾《内经》和陈念祖《灵素集要》,所引经文皆著其篇目,此书则不然,是为一失。有乾隆十九年(1754)薛氏扫叶山庄刻本,清宁郡简香斋藏版本,1928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查看详情>>
原名《湿热条辨》温病著作。1卷。清·薛雪(生白)撰于十八世纪中期。(又据王孟英考证,认为非薛氏所撰。)本书重点是叙述湿热病的传变规律及其辨治原则,分条辨析证治,故名书为《湿热条辨》。因湿热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有不同表现,故本书着力予以阐析,从此书的论病范围而言,较为单纯;但在叙述病证变化方面,或有庞杂之弊。由于作者受《金匮要略》论痉、湿、喝(暑)及后世“暑湿同源”的影响,将湿热与暑病、痉病等混同立说。但该书辨治湿热病颇为精详,可以说是湿热证治代表性的著作。原书已佚,仅于《重刻医师秘籍》及《温热赘言》中得传,后经章虚谷加注后收入《医门棒喝》中,王孟英又加按语,增补内容,改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将其收入《温热经纬》(编入卷4),成为《温热经纬》中的“五大论”之一。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予以影印。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