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581年-645年)唐经学家。名籀,以字行(《新唐书》本传作“字籀”)。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师古少传家学,博览群书,尤精训诂,善属文。隋仁寿中,任安养尉,后免官回家,授徒讲学。直至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入关中,方授为朝散大夫,累迁中书舍人,专典皇帝诏敕。太宗即位,擢拜中书侍郎。贞观三年(629)受秘书监魏征荐举,预修《隋书》。次年,太宗以经籍流传久远,文字讹谬很多,令师古与孔颖达等人整理五经,师古对五经文字多所订正,成《五经定本》。是书既成,“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是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旧唐书·颜师古传》)于是《五经定本》颁行天下,成为儒生标准的读本。贞观七年(633)任秘书少监,主持图书雠校事务。贞观十年(636)受太子承乾之命,为班固的《汉书》作注,师古在综合隋代以前23家注释的基础上,折中润色,取长补短,历时五年,于贞观十五年全书注成,撰成《汉书注》,深为时人好评,至今仍为流行之注本。贞观十七年(643)迁秘书监、宏文馆学士。两年后从驾东巡,中途病卒。
在政治思想上,提出为政之要,首先必须解决人们的穿衣吃饭大事,他在《策贤良问·第五道》里说:“八政所先,食货居首。万商之业,市井为利。菽粟稻粱,饥馑足以充口;布帛丝纩,寒暑足以蔽形。生灵所资,莫此为急。”主张农业与商业同时发展。上文还说:“卖谷极贱,则农夫劬劳而不给;糴价翔踊,则工商窘乏而难振。为政之道,患在不均。设法筹算,去其太甚,使夫荷锸拥束,阡陌之用获饶;作工通财,仓廪之储不匮”。主张农、工、商必须兼顾,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从历史观而言,他还具有历史进化论的思想,主张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认为这两种制度并存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旧唐书》卷73、《新唐书》卷198有传。《全唐文》卷147、148辑有部分著作,其著作还有《匡谬正俗》八卷、《急就章注》和《文集》六十卷(已佚)
训诂书。亦称《刊谬正俗》或《纠谬正俗》,唐·颜师古著。为纠正古书和俗语的谬误而作,其所匡正,包括字义、字音、字形诸方面,范围较广,考证也多精确。高宗永徽二年(651),颜氏子颜扬庭表上该书于朝,称“草稿才半,部帙未终”,是一部未完的书稿,于是编为8卷,前4卷共55条,都是讨论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计127条,论诸书字音字例及俗语相承的不同。一向被训诂家所推崇。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 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者,辄谓伤忠厚焉。”
查看详情>>
训诂书。120卷。唐代颜师古撰。采用集注体裁, 以东汉服虔、 应劭, 西晋晋灼、 臣瓒, 东晋蔡谟五家注为主,广泛辑录隋代以前23家注释,亦颇有颜氏个人见解。其主要特点,用汉儒注经之法注史籍, 继承郑玄注 《礼》、 笺 《诗》所采用的校文字、 明声音、 通训诂的 “朴学”手段, 来扫除 《汉书》 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不增衍, 不发挥, 不作烦琐考证。 对前人旧注, 取其精华, 申其隐略, 纠其谬误, 补其未备。 《汉书》注凡标举 “某人曰”云云而下无按语者,是颜氏以旧注为是,无须更释之例;凡于 “某某曰”之下复出: 师古曰: “某说是”云云, 是申明旧注之例;师古曰: “某说非”云云,则为旧注所无、 作者新补之例。 条例严密, 眉目清楚。 《汉书》注之文字解释,凡言 “古某字”者,为古今字;凡言 “读曰” 者, 为假借字; 凡 “破读” 字之音, 以反切表示之。 此外, 姓名、 地名等悉依 “名从主人” 之例标明音读; 汉时典章名物多援唐制以明之, 引 “今俗语”以释古言,均自有义例,读者可举一反三。《汉书注》保存的六朝以前音读, 是研究汉语音韵沿革的宝贵材料。 颜注为历代官定读本, 是魏晋至唐初 《汉书》注释的第一次汇总,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注的缺点, 是在有些地方望文生义、 增字作解。 对一部分古双声迭韵的联绵字、 同义复合词考察不清,往往字别为义, 就字形作解。 宋代以来陆续有人为颜注纠缪补缺,其中, 清人王先谦的 《汉书补注》, 近人杨树达的 《汉书窥管》,影响较大。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标点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