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立方,又字善夫
  • 性别:
  • 祖籍:安徽休宁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仁和(今杭州市)

姚际恒(1647年-约1715年)清学者。字立方,又字善夫,号首源,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县诸生。平生勤于学业,酷爱藏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编有家藏书目《好古堂书目》四卷。博极群书,专精经学。鉴于“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滋多于世”。又以辨伪为“读书第一义”(《古今伪书考原序》)。乃承唐、宋、明学者辨伪思想,著《古今伪书考》二卷,除子部中的佛、老二氏书与集部书不及外,分经、史、子三类,收书九十一种,因持论较严,注重实用,流传甚广。限于历史条件,当时所及文献资料有限,不免尚有错讹。近人黄云眉已撰著《补正》,纠其纰缪,则不失为辨伪学中之一重要书籍。其《九经通论》百六十三卷,以辨伪、探究经书本义为宗旨,为其殚力之作,时有奇论特识,多为清代学者所征引。顾颉刚谓“《通论》之作,至为博洽,抉择必甚精”(《古今伪书考跋》,载《古史辨》一)。为研究儒学的参考书。惜其遗稿多有散佚,今唯《诗经通论》、《诗经论旨》有刻本。其他著作尚有杂论经、史、理学诸子的《庸言录》,以及艺术论稿《好古堂书画记》等。

嗜好读书,闭户不问外事,故鲜为时人所知。专事经学,尤长于辨伪。 阎若璩闻其著书攻伪《古文尚书》,因毛奇龄引介,与 之往来讨论,所持之论多不谋而合。治经富于怀疑批 判精神,主张以辨伪为读书第一义。他说:“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兹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 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 第一义也。”所著《古今伪书考》分经史子三类,详 加考证,所列伪书,达数10种之多,且多为儒家经 典,诸如《易传》、《古文尚书》、《尚书汉孔氏传》、 《诗序》、《周礼》、《大戴礼》、《孝经》等。所断虽非 完全确当,然其善疑精神,实有启迪解惑之功。对 《孝经》的考证便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他说:“案诸 经,古不系以 ‘经’ 字,惟曰 《易》、曰 《诗》、目 《书》,其‘经’ 字乃俗所加也。此名《孝经》,自可 知非古。”并从来历、文义、情势等方面,考证《孝 经》之伪,其立言构思,颇为精核。主要著作尚有:《九经通论》、《庸言录》等。

姚际恒作品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 姚际恒 ]

本书书名,各家著录略有不同。经义考作古文尚书通论别伪例、安徽通志稿作尚书通论辨伪例。然依姚氏古今伪书考云:「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经类,大戴礼条)可知这书自始即作古文尚书通论。根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所说,姚氏在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之前即已完成此书。由於有关古文尚书通论的相关记载太少,姚氏这部书的体例如何,今已很难确知。阎氏尚书古文疏证中引有二十六条。根据这二十六条资料,可知姚氏论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与阎若璩相当接近,都是从伪古文尚书袭用古书文句;所述与当时事实、情理及制度不符;文章的文理不合经体等方面来考辨。 查看详情>>

诗经通论 [ 姚际恒 ]

十八卷。姚际恒撰。是书成书于康熙年间汉、宋学斗争之时,它不受传统传疏束缚,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所撰,多不可信;而朱熹《集传》虽反《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汉学、宋学各有缺点和谬误,“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故是书论诗,既不追随《诗序》,亦不附合《集传》,正如《自序》中所云“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义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主张以求实精神,从诗的本文探求诗义,对历代各家注疏逐一辨析。求得了部分诗篇本义,对历代说诗歪曲诗义处多有驳斥,尤对朱熹《诗集传》驳难最力。有些篇章,录列汉、宋各家释义逐一驳诘,因提不出新解,便以“不可详”或“不得其解”存疑,不肯妄断。是书除逐章串讲诗文,通解全篇意旨外,间或有艺术表现手法的评析。指明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从章法、句法、修辞法,均有精确评价。如评《关雎》第二章曰:“通篇关键,在此一章。”评《卷耳》末章云:“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评《广汉》谓每章最后三句“一字不换,此方谓一唱三叹。”评《鄘风·君子偕老》中“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此篇乃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此类见解能突破前人成说,开辟了《诗经》研究之新学风,至今仍可供借鉴,极有价值。然谓一些男女恋歌为“刺淫”之作,则是其因袭传统,美中不足。因是书不倚任何门派,故当时不受重视,《四库全书》竟不录。百余年后,其价值渐被发现。方玉润《诗经原始》多采其说。郑振铎赞曰“此书极为重要,多独特的新解,而能超出于毛(亨)、朱(熹)的聚讼之外”。最初之版本为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后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点校本为最新版本。 查看详情>>

好古堂书目 [ 姚际恒 ]

无卷数。清姚际恒编。此为家藏书目,依四部编排,不附解题,前冠康熙五十四年(1715) 姚之骃(1696—1766,姚际恒侄) 序,后附《好古堂收藏宋元版本书目》。经部十二类:经总、易、书、诗、春秋、三礼、乐、四书、孝经、尔雅、小学、汇集;史部二十类:正史、编年、霸史、杂史、集古、时政、礼仪、传记、典故、职官、法令、食货、器用、虫鱼、地理、方物、名胜、川渎、谱系、簿录;子部十五类: 儒、道、墨、法、名、纵横、汇集、杂、小说、兵、天文、医、艺术、类、释;集部十类:志奏、策论、骚赋、四六、尺牍、别集、总集、诗文格评词曲、经史子集总、附缺书目。在类目设置上十分详备,并以集古、时政、方物、名胜等类目为前所未见的独创。有民国十八年 (1929) 南京中社影印国学图书馆所藏旧钞本。 查看详情>>

春秋无例详考 [ 姚际恒 ]

一卷。清姚际恒撰。该书不见于《清史稿·艺文志》及诸家书目,与《春秋通论》俱为传抄本。该书附在《春秋通论》之后,共一卷,三十九条,各条之下,间或别分子目,大旨在于辨正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胡安国《春秋传》中以例说经的疏陋。作者对各书中所说的 《春秋》之例,分条进行辨正。所论大体比较精审,对先儒以例说经之弊进行了驳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古今伪书考 [ 姚际恒 ]

考辨伪书的著作。一卷。清姚际恒撰。成书于康熙后期。初刊于清乾隆至道光间歙县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第二十三集本。本书著录书籍九十一种,分经、史、子三部。每书如前人已有成说,则加以引证,多取材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等,而以采晁、陈之说为最多。不能论定其真伪者,则折衷其说。姚氏对于《毛诗》、《周礼》等经部诸书也敢公开怀疑其伪,颇具胆识。由于姚氏所据资料有限,以致错讹颇多。有的仅凭文辞工拙来定其真伪,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考证叙述也不够详博。今人顾实曾撰《重考古今伪书考》,以正姚氏之失,虽有独到见解,但也有武断之处。黄云眉亦仿《经义考》例撰《古今伪书考补证》,详征博引前人各书中有关论述予以补证,间也附以己见。《古今伪书考》原为姚氏《庸言录》一书之附录,自鲍廷博将其裁篇单刻刊行后,清光绪年间曾多次刊印。有广汉张馥笙成都刊本、归安姚氏粤东藩署校刊《晋石厂丛书十种》本、长沙章氏经济书堂校刊本、浙江书局刊本、沔阳卢氏刻《慎始基斋丛书》本。一九二一年上海古书流通处据鲍本影印;一九二九年北平朴社铅印顾颉刚校点本,后收入一九五五年中华书局《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本;此外还有一九五九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黄云眉著《古今伪书考补证》本。 查看详情>>

春秋通论 [ 姚际恒 ]

十五卷,首一卷。清姚际恒(1647-1715)撰。际恒字立方,号首源,又号善夫,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初着名学者。着有《九经通论》一百七十卷、《好古堂书画记》二卷、《续记》一卷、《好古堂书目》四卷、《古今伪书考》十卷及《庸言录》。姚际恒通经学,立论精审博辨,勇于疑古,往往见解独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屡引其说。可惜他的着作大多散佚,只有《诗经通论》十八卷、《古今伪书考》十卷及《庸言录》行世。《春秋通论》存传抄本。卷前有《春秋论旨》,不入卷次。该书大抵首列《春秋》经文,然后对逐条进行阐述。作者力辟三传“《春秋》有例”及“常事不书”之说,而以书法、取义二者论《春秋》。他认为:“自古说《春秋》者,莫害于例之一字。”又说:“圣人据鲁史以修《春秋》,何尝先自定其例乎!使圣人执一例以修《春秋》,何殊印板死格,尺寸不移,此冬烘之学规,胥吏之计簿,乌足为圣人之书!”(《春秋论旨》)但姚际恒标举书法、取义以说经,实际上与例无别。不过书中持论也时多新解,往往发前人所未发。该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情>>

礼记通论辑本 [ 姚际恒 ]

姚际恒的礼记通论,是他的九经通论之一。清初以来的各家书目、史志及地方志等,皆未见著录。独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加以著录,云「上中下三帖」,不注卷数。本书原本已亡佚,杭世骏续礼记集说曾引用三十馀万字。礼记通论此书曾引到诗经通论。诗经通论作於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可见本书成书年代更晚於诗经通论。杭氏续礼记集说云:「(姚氏)著九经通论,中有礼记通论,分上、中、下三帖。」(卷首,姓氏,页一○)这种编排方式,与传统按礼记四十九篇之顺序排列者不同。柳诒徵劬堂读书录云:「姚氏自以其意评判戴记各篇之高下,而分为上、中、下三等。据杭书所集姚氏之说,有所谓列上帖、列中帖、列下帖者。」(文澜学报第一卷一期)可知,姚氏通论分上、中、下帖是一种品评的等级。等级之高下,以是否能得儒学之真义为标准。有关大学、中庸部分,姚氏以二书皆禅学,应黜回礼记中。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