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七岁入私塾。十四岁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嘉兴府中学,后转入杭州府中学。1910年春转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育英书院,因参加反对校长的风潮被开除,1911年后在家自修。1913年9月由其兄郁华带到日本,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后入帝国大学经济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留日期间,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以抗日为宗旨的夏社,并筹备创造社。文学上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特别是王尔德、汤姆生、左藤春夫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影响。1921年,他的处女作《沉沦》(泰东图书局)问世,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由于“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留日学生由于异国民族的压迫和社会的冷遇所造成的精神上极度的痛苦,它有作者反帝的爱国热情和不满现实的呼声,也有其孤独、颓废的情绪。随后又发表了《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等短篇,主题和人物与《沉沦》相类似。1922年毕业后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先后主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写了很多作品。1923年至1926年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并主编过《创造月刊》和《洪水》。1923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先后发表了《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两篇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另以大革命时代为背景写的《她是一个弱女子》(1931年)和《出奔》(1935年)也是政治倾向比较进步的小说。此外,象揭露军阀及其家庭道德败坏的《秋河》,描写娼妓和一般演员等下层人物生活命运的《茫茫夜》、《街灯》、《迷羊》等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过多的色情描写,破坏了主题的严肃性,使这些作品掺杂着许多不健康的因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的思想趋于消沉,由失望而走向退缩隐遁。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29年与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之后他隐居杭州,写了一些倾向颓废的小说,如《马樱花开的时候》、《飘儿和尚》、《迟桂花》、《迟暮》、《东梓关》等。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物的闲适无为、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和封建名士的生活方式,抱着欣赏和羡慕的态度。这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当时,客观上起了麻醉人们消磨斗志的作用。他是个多产作家。小说艺术性较高,擅长于写景抒情,语言优美,笔调自然洒脱,但题材较狭窄,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1934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并写《导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重新振作起来,投入了救亡运动,并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参加抗战工作,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同年冬,到南洋,参加抗日活动,曾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等组织重要职务,主编《星洲日报》,宣传抗日。后逃至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他的后期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作家,他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其他著作还有:《戏剧论》(商务印书馆)、《小说论》(1931年,光华书局)、《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书局)、《戏剧论》(1930年,商务印书馆)、《郁达夫杰作选》(1946年,上海新象书店)、《达夫短篇小说集》(1935年,北新书局)、《达夫散文集》(1948年,上海春明书店)、《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书局)、《达夫游记》(1936年,文学创造社)、《我的忏悔》(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等及翻译多种。此外,印行有《达夫全集》七卷。解放后出版了《郁达夫选集》(1951年,开明书店;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郁达夫选集》。
现代中篇上说。郁达夫著。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1月初版。作品描写青年画家王介成的一段爱情悲剧,反映当时知识青年因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变态心理。主人公王介成在长江北岸A城养病,偶然认识京剧女伶谢月英,频繁交往,两人产生了爱情。他听了谢月英诉说艺人生活的艰辛和戏班子里人事倾轧,气愤之下便带她出走,到南京过着同居生活。然而谢月英不久便对此感到厌倦,她在上海遇到一个过去合过班的女伶夏月仙,萌生重上舞台的念头。回到南京后,谢月英漂亮的打扮,越发丰腴的体姿,引起王介成的嫉妒和“日渐增高”的“肉体要求”,而这时她突然出走了,只拿走自己的衣物和一张王介成为她画而未画完的画像。王介成始终不明白谢月英为什么要离开他,因为刺激过度而病倒。后来一份英国的文艺刊物上登载一篇文章,赞扬巴黎沙龙画展入选的一幅中国留学生的画,画名是《失去的女人》。一位与王介成治病期间有过交往的美国宣教师,从外文署名上认出是王介成的作品。并交出他病中的一份忏悔录,即《迷羊》全文。 查看详情>>
现代游记集。郁达夫著。上海文学创作社1936年3月初版。列入“文学创作丛书”。收《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钓台的春昼》、《桐君山的再到》、《过富春江》、《杭州》、《西溪的晴雨》、《花坞》、《皋亭山》、《超山的梅花》、《临平登山记》、《龙门山路》、《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国道下车记》、《杨州旧梦寄语堂》、《南游日记》、《雁荡山的秋月》、《西游日录》、《出昱岭关记》、《屯溪夜的记》、《游白岳齐云之记》、《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等游记23篇。这是1928年11月至1935年作者所写游记的结集。作者遍游东南名胜,各地的名川大山、风物人情都在这些游记中得到引人入胜的描写;由于感怀于时局的变化,作品不时流露出对反动政客“中央党帝”的憎恨,亦隐约可见作者生当斯世,难以排遣的孤寂。 查看详情>>
现代散文日记集。郁达夫著。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5月初版,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6种。收《清贫慰语》、《说肥瘦长短之类》、《说沉默》、《说姓氏》、《说谎的衰落》、《传说文学》、《谈结婚》、《暴力与倾向》、《雨》、《婿乡年节》、《杂谈七月》、《杭州的八月》、《寂寞的春朝》、《春秋》、《玉皇山》、《浙江的今古》、《住所的话》、《记风雨茅庐》、《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屠格涅夫的临终——为屠氏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作》、《查尔的百年诞辰》、《林道的短篇小说》、《读劳伦斯的小说<却泰来夫人的爱人>》、《钱塘汪水云的诗词》、《静的文艺作品》、《清新的小品文字》、《略谈幽默》、《Mabie幽默论抄》、《谈谈民族文艺》、《谈诗》、《娱霞杂载》、《记闽中的风雅》等散文游记34篇。以及《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秋霖日记》(1935年9月1—20日)、《冬余日记》(1935年11月19日—12月8日)、《闽游日记》(1936年2月2日—3月31日)、《浓春日记》(1936年4月1—20日)等日记5篇。书中所收是作者自1933年下半年以来所写的短文、游记和日记。 查看详情>>
现代小说散文集。郁达夫著。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12月初版。为《达夫全集》第6卷。收《题辞》1篇(仅存目),《二诗人》、《逃走》(原题《盂兰盆会》)、《纸币的跳跃》、《在寒风里》、《杨梅烧酒》和《十三夜》等短篇小说6篇。由于本书的《题辞》嘲讽了有关当局的高压政策,出版时书局被迫抽去该文,书才获准发行。《题辞》后改题为《〈薇蕨集〉序》,收入1933年8月上海北新书局版《断残集》。本集所收的小说虽然多数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但作品着重表现的却是“我”以外的其他人物。其中《在寒风里》抒写了一个老长工的真挚情感。老长工常生虽已被生活折磨得几乎麻木,但他却对只身飘泊在外的“我”给以真正的同情和关怀。他将自己仅有的5元钱寄给“我”充作旅费,并嘱“我”及时回乡。当“我”几经辗转回到家中,发现田产早已分光时,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仆,还亲自背着仅剩的一座神龛,把“我”这个老母不肯收容的游子送回上海。《杨梅烧酒》表现了一种由苦闷而产生的扭曲心态。一个曾以实业救国为抱负的留日学生,回国后理想遭到破灭。他和多年不见的“我”在酒馆里喝酒时,仍念念不忘自己要建立玻璃工厂的美梦。《二诗人》记述了两位失去职业但虚荣心很强的诗人何马和马得烈,利用房东太太对诗人的爱慕心理,不仅骗得了她免费提供的膳宿,还骗取零花钱。后来,身无分文的何马终因在饭店骗吃白食而痛遭毒打。作者在《达夫自选集·序》中指出,“《二诗人》虽近于荒唐”,然而其“风趣和其他各篇不同”。鲁迅也认为:“《二诗人》中有很多挖苦人的话,但我觉得有点‘幽默’。”(《1932年5月23日致增田涉》) 查看详情>>
现代短篇小说、散文合集。郁达夫著。厦门世界文艺书社1929年6月初版。收入本集的有《自序》和短篇小说3篇:《在寒风里》(原载《大众文艺》月刊第4期)、《蚂蜂的毒刺》(原载《大众文艺》月刊第5期)、《逃走》(原载《大众文艺》月刊第1期,原名为《盂兰盆会》)。另外,还收入1篇近于寓言的散文《故事》(原载《白华》杂志第1卷第2期)。这3篇短篇小说还收入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12月出版的《薇蕨集》中。这些作品常使用第一人称,带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题材涉及的社会面较广阔,也侧重“我”以外其他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塑造注意艺术构思的完整性。《逃走》用写实手法,又充满了浪漫气息,描写一个早熟少年的性格。《在寒风里》是作者比较重视的一篇作品,后选入《达夫自选集》。在《自序》中作者谈到3篇小说时说:“字数略多,称为短篇,或不恰当,谓为长篇,尤为不合,大约因平时爱读德国小说,是于无意之中,受了德国的Erzaeh Lungen的麻醉之后的作品。特选3篇,以明偏嗜。”《在寒风里》这篇着重描绘一个败落家庭中有“疯症”的老长工。只有这个老长工,真正同情关怀着那个长年漂泊在外的青年。直到这个家庭彻底败落,只剩下一座供祭祖宗用的“神堂”时,忠心的老仆还亲自背着红木神龛,把老母不肯收容的浪子送往上海安置。小说是一曲旧时代弱小人物的挽歌。 查看详情>>
郁达夫著。上海现代书局1934年6月出版。为作者移居杭州前后写作的一组游记散文,共11篇,并《自序》及附录各1篇。集内文章均为记述游览浙东、浙西、皖东等地名胜所作,重在描摹自然景色,多能见其神采。如《杭江小历纪程》写顺流而下所见义乌、兰溪、小南海等地风光,举凡山溪涧瀑、奇石怪洞,均各略事点染,一揽其胜。《西游日录》纪游西天目山,则以工笔写奇峰丰姿,有如诗如画之妙。更高明之处,是着意于观照景物神韵与游者兴致的谐调,写出有我之境,别具一番古朴清隽的诗趣(如《半日的游程》、《屯溪夜泊记》等)。而《钓台的春昼》、《临丰登山记》等,则于寄情山水之间,时露愤激讥世之音。同时,这些游记散文在写景抒情时往往插入一些旧诗,以渲染情思,构成意境,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更富于感情色彩。至于兼涉山川典籍、文化风习、名士轶闻等,亦使文章增光添色,作者笔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在自如,显示了深湛的文学素养与艺术功力。 查看详情>>
中篇小说。郁达夫著。1932年4月20日上海湖风书局初版。不久,被指为“普罗文艺”遭查禁。1933年12月经删节,易名为《饶了她》,由上海现代书局重排出版。小说以生动的情节,变化有致的矛盾冲突,描写了杭州某校三个意识志趣各异的女性所走过的不同的人生路径。清末官僚家庭出身的郑秀岳,虽然学习优良,但十分羡慕富家子女的穿着。她的好友冯世芬由于受到革命者的影响,经常晓之以理,要她懂得“女子的堕落阶梯的第一级便是这虚荣”。她们的同学李文卿,出身于商人家庭。在其父的引诱下,成了一个有变态性欲的女性。冯世芬投身革命后,郑秀岳经不住李文卿的诱惑,竟堕落到与教员私通。“一·二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郑秀岳惨遭日寇轮奸致死。小说以大革命时代为主要背景,细致地描绘了郑秀岳由一个纯洁少女,最终变成一个以追求性欲来解脱苦闷的女人的复杂过程,塑造了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灵魂与肉体横遭摧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小资产阶级弱女子的形象,从而肯定了投身工人行列,走向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的奋斗女性冯世芬,否定了资产阶级的女性李文豪,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女性郑秀岳;同时,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新旧军阀的横行以及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作品的政治倾向十分鲜明。“他写郑秀岳的弱,写李文卿的不堪,都能给与读者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印象”(杜衡《她是一个弱女子》)。在艺术上,作者有意摆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而向写实主义转变。它标志着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查看详情>>
雍正十三年的夏天,中国全国,各地都蒸热得非常。北京城里的冰窖营业者大家全发了财,甚至于雍正皇帝,都因炎暑之故而染了重病。可是因为夏天的干热,势头太猛了的结果,几阵秋雨一下,秋凉也似乎来得特别的早。到了七月底边,早晚当日出之前与日没之后的几刻时间,大家非要穿夹袄不能过去了。 查看详情>>
短篇小说集。郁达夫著。1921年10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被列为“创造社丛书”第三种。收小说3篇: 《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沉沦》借对一个中国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的刻画,表现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的屈辱和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与爱情而又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南迁》写留日学生伊人在C夫人处疗养时发生的故事,他的苦闷、追求及变态心理。《银灰色的死》写留日学生Y君与酒馆侍者的一段感情纠葛,最后Y君因脑溢血而死于室外。郁达夫的这三篇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体现着他所主张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文学观,因此有很强的自传性,从小说主人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内容一般是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悒郁和苦闷。但是小说集《沉沦》之所以在当时取得那样大的影响,还由于他利用这种“身边小说”写出了他那个时代,突出了“时代病”,具有普遍与广泛的意义。这三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变态心理的刻画和爱情与性苦闷的描写,表现了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受时代窒息的青年的内心呼唤,表现了青年们的苦闷与彷徨,表现了他们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尤其是小说中大胆、坦白的描写,更是表现了对旧的制度和封建道德的背叛。正是因为《沉沦》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情绪,“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郭沫若)。《沉沦》一书第一次销售了两万余册,甚至在深夜里,还有人自无锡、苏州专门坐火车到上海来买这本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