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大志,性格果毅。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登进士第。宣宗宣德(1426—1435)初,授御史,颇受宣宗赏识。巡按江西,多平反冤狱,昭雪囚犯数百人。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前后达十九年之久,多有惠政,深受民众爱戴,其间因不肯贿赂朝中权宦王振,下狱论死。由于无实证及日数千起的河南、山西百姓伏阙上书,得以获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复出巡抚二省。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召为兵部左侍郎。瓦剌也先部兵犯大同,英宗亲征被俘,郕王监国,朝中震动,许多大臣力主南迁,谦独排众议,拥立郕王即帝位。拜兵部尚书,提督天下兵马,为中外倚任。也先逼京师,谦身自督战。也先败退,论功授少保,总督军务。英宗复辟后,谦以拥立景帝,又被徐有贞、石亨等诬陷,遂被处死。孝宗弘治(1488—1505)中,追谥肃愍,神宗万历(1573—1620)中,改谥忠肃。田汝成云:“于肃愍高风大节,不在词华,而其断简残篇,得于煨烬之馀,往往脍炙人口。”(《西湖游览志馀》)这些“脍炙人口”者多是忧国忧民之作,其少年时所作《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其一生品格与事业之写照。于诗中最感人者为其自警自诫之作,这类作品确从心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无题》之三云:“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一钱付江水,死后有馀褒。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作诗寄深意,感慨心忉忉。”这些作品尽管如钱谦益所云,“格调不甚高”(《列朝诗集小传》),但因充满了赤诚,在平实中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他还有大量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关心国家命运以及抵抗瓦剌入侵、决心以身许国的充满了爱国激情的作品,如《荒村》、《田舍翁》、《出塞》、《入塞》、《夜坐念边事》等。其诗清新活泼,格调婉转,饶有寄托。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其诗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志存开济,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转出文士之上。”平生著作甚多,被难后大多散佚,今存《于肃愍公集》八卷、《少保于公奏议》十卷,皆为后人拾掇遗佚而成。于继志为著《于忠肃公年谱》。《明史列传》卷四一、《明史》卷一七○有传。
十三卷。明于谦撰。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普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加少保。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他以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位,诬以“谋逆罪”杀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都督同知陈逵收埋遗体。后由婿朱骥葬于杭州。成化初,追复原官。弘治初,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事迹具载《明史》本传。于谦平生著述甚多,其殁时遗编已多散佚。祸变之余所存,仅千百之什一。世所刊行者,乃后人掇拾而成,故其本往往互有异同。《明史·艺文志》载于谦《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又嘉靖中河南刊本诗文共八卷,而无疏议。此本前为《奏议》十卷,分北伐、南征、杂行三类,与《明史艺文志》相合。后次以诗一卷、杂文一卷,附录一卷,与《明史·艺文志》迥异。与嘉靖刊本亦不相同。盖又重经编次,而非其旧本。于谦遭逢厄运,独抱孤忠,忧国忘家,计安社稷。其大节炳垂竹帛,本不藉文字以传。然集中所载奏疏,明白洞达,切中事机,较史传首尾完整,尤足观其经世之略。其诗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乃出于一般文士之上。又案王世贞《卿绩记》,李之藻序于谦集,皆称于谦尝再疏请复储。而集中实无此疏。《明史》亦不著其事。惟倪岳神道碑称:“景帝不豫,于谦同廷臣上章乞复皇储。”盖因当时所上乃廷臣公疏,非于谦一人,故集中不载其稿。有嘉靖年间刊本行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