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公元34—156年),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是道 教最早支派之一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尊称之为张天师、祖天师或第一代天师。曾任江州令, 顺帝时(公元126—144年)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或鹄鸣山)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24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教。因教徒入教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神仙传》载,张陵曾入太学,博通五经,后因感学五经无助于延年益寿,遂改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听说蜀人纯朴,蜀中又多名山,遂携弟子入川修道。他又擅长治病,不少人前来拜师,弟子多达数万。他立祭酒为首领,规定入教者需交纳米、绢等物品并参加规定的劳动。他还买药炼丹,能行仙术。后同弟子王长、赵升一起升天。合于正史,张道陵的基本活动是清楚的,可以确认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子衡、孙鲁与张陵同称为道教的“三张”。
张道陵,道教中称“张天师”。作为历史人物,张道陵是后汉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三国志·张鲁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葛洪《神仙传》叙张道陵身世更详细,说他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后觉儒学无益,便学长生之术,得黄帝九鼎法,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种,并以符水为民治。自《神仙传》始,张道陵的形象开始仙化,该书载他之符水治病之术,乃神仙所授: “有天人下,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此道,不仅能治病祛邪,还可分形作数十人,最后修成仙道,升天而去。《神仙感偶传》中,张道陵已成了天界的中元大法师,中元大法师本为尹真人。但因“群凶扰乱中原,蚕食华夏”,老君命尹真人登连华宝台端坐,但见“万景昏暗”,又命张道陵上座, “良久,则奇彩异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 自是以道陵代尹。”这里的张道陵已与天神无异。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之一,因此在民间很有影响,古代很多地方传说有张道陵的故事。如《四川忿志》记张道陵:“居鹤呜山炼丹修道,感老君,授以秘录,……功成道著,乃于半山崖跃入石壁中,自崖顶出,因成两洞。”“与夫人孙氏登云台峰,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三岁。”《徐州志》亦记张道陵“入蜀得黄帝九鼎太清丹经,丹成饵之,时年六十,容貌益少。”在神仙传说中,张道陵还以收徒著称,他的徒弟,多达数万。对少数入门弟子,他往往要设法验其诚心。《神仙传》记有张道陵七试弟子赵升的故事,该故事在明代被写成小说,名“张道陵七试赵升”,收入《喻世明言》。说张道陵先后役使精灵变化为黄金、美女、大虫、乞丐等,赵升见金不取,见虎不惧,见色不动,存心济物,这才过关,得入张天师道门。
《老子》的注释。注者不详。或说为东汉张道陵撰。现仅存敦煌莫高窟所出六朝写本残卷。它 把道教精神与儒家思想、灾异报应结合起来解说《老 子》,如主张长生成仙说,强调去邪守真道;宣扬天神、 忠、孝、仁义;相信食气、宝精等修炼方法;肯定天人感 应。第一次提出“太上老君”之名。本书受《太平经》影 响,两者之间有同有异。它反对内丹炼形和胎息之法, 高扬天神而下抑帝君,认为“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 神”。它第一次提出“道教”名称,并初步判定了“道诫”, 其基本宗旨是:“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 寿”。主张以善行作为学道的根本,“人当积善功,其精 神与天神通”。本书的思想表现了张鲁五斗米道的特 征。有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牋》(1956年香港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