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姓:陈,字德安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日期: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

智顗[yǐ](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南朝末年至隋代初年僧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晋时避乱,来到荆州华容。父母去世后,18岁往湘州果愿寺出家。20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后到衡州南境大贤山诵《法华经》等。23岁北上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大苏山,跟随慧思参学,30岁学成,奉师命入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弘法8年,名震一时,所著《小止观》即于此时问世。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建草庵,宣帝敕割始丰县部分赋税,以供寺用。十年后,应陈后主之请回金陵讲经,始讲《法华经》,记录下来的为《法华文句》。陈亡后,游化荆、湘二州,曾到南岳访慧思遗迹,又慕慧远的高风而游庐山。随文帝开皇九年(589)在长沙麓山寺讲《法华经》一次。十一年(591)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扬州为其授菩萨戒。杨广授“智者”之号,故又称“智者大师”。十二年(592)返荆州故里建一音寺(即今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在此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上述两书连同《法华文句》称“天台三大部”。后到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应刺史王宣武请,为其授大乘戒法。率弟子灌顶赴南岳扫慧思塔,又往庐山。十五年(575)晋王杨广遣使迎其到扬州禅众寺,最后,直返天台。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卒。生平著作有43部158卷。传业弟子32人,其中著名的有灌顶、智越、智璪等。卒后,杨广派人按其遗图在天台山下造寺,并于登帝位后赐“国清寺”之额。

智顗作品

妙法莲华经玄义 [ 智顗 ]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醒开为教相。然后以七番共解,五重别说,释五章义。七番是: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五起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释名中先释法字,次释妙字。广明佛本迹各具十妙,广明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之境。辨体中开列七条,明宗分为五别。使法华经解、意足字美。从此结束了“齐梁之际,……盛演法华。立言判教,一音四相之说,四时六宗之谈,众旨纷纭,相倾相夺。南三北七,竞化当时的局面。智以智论为指南,以涅槃为扶疏,引方等以增信,集经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盛破光宅法云师义记,偏难四宗。遂使余家望风而靡,进退失据。可以说它是天台宗对于全佛教的概论,可称为以往中国佛教学人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释本书的有唐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宋法照的《法华经玄义读教记》五卷,宋从义的《法华玄义补注》三卷。本书节本有明传灯的《法华经玄义辑略》一卷,智旭的《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此外还有与此有关的撰述,如唐湛然的《法华经玄义科文》五卷,宋善月的《法华大部妙玄格言》二卷,有严的《法华经玄义签缘起序指明》一卷。现常见版本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查看详情>>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 [ 智顗 ]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一卷,隋智顗撰。 查看详情>>

四念处 [ 智顗 ]

四卷,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先明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次明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乃约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门,四念处,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查看详情>>

禅门口诀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口诀》一书,是智顗门人弟子杂记其平时教诫及问答内容的书。 全书有二十二则,约五千余言,皆说六妙门中调息治病之事。晓知出家僧人习禅坐禅应注意身心健康,由观阴惑,激动四大,即:地、水、火、风构成的色法,使之具有持 (保持)、摄 (摄集)、熟 (成熟)、长 (生长)的作用,以维持身体正常运行。倘用心习禅而身体不支、方法不当,就会酿成疾病百出,于学法不利。故应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或内观力,或术或医。若不知治病方法,一旦有病,不但与修道有碍,也与生命有虑。摩诃止观中认为病有六缘,即是: 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所为和业起。波罗密及小止观中说有三种病缘,即:四大不顺,魔鬼所作,业报得。智者认为病缘有五种,一是身作,二是鬼作,三是魔作,四是不调息,五是业障。对业障致病,解说得尤为详细。此诀以调息为主,后世武术中之运气,追其源出始于禅门。自宋代此诀编入大藏,元明相承。现见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查看详情>>

四教义 [ 智顗 ]

凡六卷或十二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为别于天台四教仪而称大本四教义。《四教义》即是智顗所作《维摩诘所说经玄义》之初章。在初章基础上进一步离析广义,作有六万余言,超过原在玄义所述初章份量的三分之二。《四教义》文开七重,一、释四教名,二、辨所诠,三、明四门入理,四、明判位不同,五、明权实,六、约观心,七、通诸经论。在释四教名中有五意,即: 一、正释四教名,二、核定,三、引证,四、科简,五、明经论用教多少不同。在辨所诠中有四意,即:一、约四谛理,二、约三谛理,三、约二谛理,四、约一谛理。在明四门入理中有五意即: 一、略辨四门相,二、正明四门入理,三、悉檀起四门教,四、约十乘观法成门义,五、信法两行四门不同。在明判位不同中有六意,即: 一、约三藏教,二、约通教,三、约别教,四、约圆教,五、约五昧,六、约经论多少。在明权实中有三意,即:一、明权实,二、明格位,三、明兴废。在约观心中,就四教为四意。在通经论中,对诸经论及此经论为二意。《四教义》可谓会萃十二分教之大成,与《维摩经所说经玄义》相比较,虽然开章次第不同,但是不应以文义差别而崇彼废此,二者参照,有助于研习四教义义旨以及智顗学术思想的变化。 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注释书有:四教义私记一卷(证真)、四教义资持记十二卷(皎空)、四教义笺录一卷(本纯)等。 查看详情>>

妙法莲华经文句 [ 智顗 ]

二十卷。隋代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为《法华文句》,略称为《文句》。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由天台宗始祖智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妙法莲华经》对经中字句及意义详加解说,其弟子灌顶随听随记,至唐贞观三年(629)整理成书。和《法华玄义》一样,是解释《法华经》的着作。谓以疏句分节经文,名为文句,以别于玄释经题焉。解释方式有四:一是,因缘释。二是,约教释。按天台宗藏、通、别、圆的判教理论解释。三是,本迹释。把《法华经》分为“本门”和“迹门”,按此理论进行解释。四是,观心释。以自心观悟经中所说法义进行解释。在显自宗义外,还随处举破他家之说,尤以梁光宅寺法云的《法华经义记》所说为重点。使之于一经大义,深固幽远,无不契其源而宣其委,诚可谓仰合佛心,俯逗惠成之作也矣其注释本《文句》的较多,主要的有唐湛然的《法华文句记》三十卷。现通行的版本是唐玄宗天宝七年(748),东阳郡清泰玄朗和尚编定本和宋淳熙三年(1176),诏令福州东禅寺刊天台教藏同大藏流通,本书亦在其中。 查看详情>>

仁王经疏会本 [ 智顗 ]

仁王经疏会本,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清成莲合并序,内题会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粗同合疏,惟存序文。 查看详情>>

摩诃止观 [ 智顗 ]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之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之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顗为叙说以禅观思惟体得超常识之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故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载,本书原有三种类本,一为二十卷,一为十卷,第三种即今本,三者皆称圆顿止观,时人传说第二者为广本,第三者为略本,实则第三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题为摩诃止观。宋代天圣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请,将本书入藏;淳熙三年(1176),大藏开版时校刊。本书之注释书颇多,有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及梁肃之删定止观三卷等。 查看详情>>

三观义 [ 智顗 ]

二卷。隋代释智顗撰。《三观义》一书,是智顗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对智眼,会乘意、明摄法、释成净名义,用三观解释摩维经义。此书的优点是,以观为经,以教为纬,纵贯始终、行慧大旨。尽管篇幅较短,但切中经义,故后人评价较高,认为此书在佛教书林中虽为沧海一滴但它却有“助升涅槃甘露法门”之作用。现见载版本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查看详情>>

仁王经合疏 [ 智顗 ]

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元贤序,宋晁说之疏序,日本亮润序,有科文。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