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此篇总论五运主岁。六气司天。皆本乎天之运化。故曰。天元纪大论。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天有五行者。丹 苍素元之五气也。五位、五方之位。地之五行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也。盖言天之五气。经于十干之分。十干之气。以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天之六气。)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五脏、五行之所生也。五气、五行之气。风热湿燥寒也。喜怒忧思恐。五脏之神志也。

夫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人本乎地之五行而成此形。以有形之五脏。化五气。生五志。而复通乎天气。)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论、谓六节脏象诸论也。五运者。甲己岁为土运。乙庚岁为金运。丙辛岁为水运。丁壬岁为木运。戊癸岁为火运。三阴三阳者。

子午之岁。少阴主之。丑未之岁。太阴主之。寅申之岁。少阳主之。卯酉之岁。阳明主之。辰戌之岁。太阳主之。巳亥之岁。厥阴治之。帝言五运之气。递相沿袭。而一岁皆为之主治。终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周而复始。其与三阴三阳之主岁相合。何以候之。徐振公曰。五运独主一岁。三阴三阳之主岁。有司天在泉。间气客气。故曰。五运相袭而皆治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可不通乎。(天之十干。运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三阴三阳之六气。故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王冰曰。道。

谓生化之道。纲纪、谓生长化收藏之纲纪也。父母、谓万物形之先也。本始、谓生杀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禀气。而不为五运阴阳之所摄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极。为万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六微旨大论曰。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莫可穷测。用施于四时。变化乎万物。无可矩量者也。孔子曰。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金西铭曰。神以运用言。圣以功业言。)夫变化之为用也。(用、功用也。言阴阳不测之变化。在天地之间。生成万物。功用最大。金西铭曰。用者。神用之无方。即所谓圣也。)在天为玄。(元、幽远也。

天道幽远。变化无穷。)在人为道。(道、里路也。凡日用事物之间。莫不有天地自然之理。)在地为化。(化、生化也。

化育万物。皆由地之生成。)化生五味。(五味、五行之所生也。万物之有情有性者。莫不具五运之气味。五营运论大曰。

化生气。)道生智。(能循乎天理之自然。则是非邪正自然分别而用无不周也。张兆璜曰。心之灵明曰智。乃人之神明也。)

玄生神。(王冰曰。元远幽深。故生神也。神之为用。触遇元通。因物化成。无不应也。倪仲宣曰。先从天而人。人而地。复从地而人。人而天。)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风寒热燥湿。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覆地载。万物化生于其间。)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阳之气。左右旋转之不息。徐振公曰。左右者。间气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征、验也。兆、见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为阳。水为阴。言阴阳不可见。而水火为阴阳之征验。徐振公曰。水火。即阴阳也。先天止有水火。至后天而始备五行。)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木主春令。其气生长而生万物。金主秋令。其气收敛而成万物。故为生成之始终。金西铭曰。上下左右。天地之六合也。水火木金。阴阳之四时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在天为气。而气有多少。在地成形。而形有盛衰。上下相感。而太过不及之气。昭然彰着矣。)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时、四时也。谓木运主春。火运主夏。土运主长夏。金运主秋。水运主冬。)鬼臾区曰。五气营运。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言五运之气。各终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终而复始。非独主于时也。徐振公曰。五运主时。乃四时寒热温凉之气。主岁者。五行太过不及之年。)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天元册、乃太古之文。所以纪天真元气营运之书也。太虚、谓空元之境。大气之所充。

神明之官府也。寥廓、空大无际之谓。肇、始基。立也。化原、造化之本原也。)万物资始。五运终天。(五运、木火土金水运也。终天者。日日行一度。五运各主一岁。终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万物藉化元而始生。五行终天运而无已。易曰。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布气真灵。总统坤元。(真灵者。人与万物也。总统坤元者。地居天之中。

天包乎地之外也。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九星者。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悬朗于天。下应九州之分也。七曜者。日月五星。虞书谓之七政。周。谓周天之度。旋。

谓左循天度而行。)曰阴曰阳。曰柔曰刚。(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阳主昼。阴主夜。幽显既位者。阴阳定位也。寒暑弛张者。寒暑往来也。易曰。日月营运。一寒一暑。)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又曰。天地 。万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而品物咸章矣。)臣斯十世。此之谓也。(十世、言自祖传习至今。于兹十世矣。所谓积考太始天元册文者。此之谓也。)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太阳少阳少阴。营运先天而主有余。阳明太阴厥阴营运后天而主不足。此三阴三阳之气有多少也。形、谓五行之有形也。

五形之治。各有太过不及者。谓五运之主岁。如诸壬年之木运太过。则诸丁年之木运不及矣。诸戊年之火运太过。诸癸年之火运不及矣。诸甲年之土运太过。诸己年之土运不及矣。诸庚年之金运太过。诸乙年之金运不及矣。诸丙年之水运太过。诸辛年之水运不及矣。)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及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始者。

谓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如甲年之土运太过。则乙年之金运不足随之。子年之少阴有余。则丑年之太阴不足随之。

所谓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也。如乙年之金运不及。则丙年之水运有余从之。丑年之太阴不足。则寅年之少阳有余从之。

所谓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也。迎、往也。随、来也。知岁运之往来。则太过不及之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应天为天府。

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此承上下而言六十岁之中。又有天符岁会三合主岁。此为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者也。所谓天符者。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乃五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合。故为天符。直、会也。谓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乃地支之主岁。与五运之主岁。五行之气。正值会合。故曰岁合。三合者。谓司天之气。五运之气。主岁之气。三者相合。又名太乙天符。此皆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者也。俱详注六微旨大论。)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也。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少阳之上。火气主之。是三阴三阳。上奉天之六气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五行也。在春主木而主生。在夏主火而主长。

长夏主土而主化。在秋主金而主收。在冬主水而主藏。是以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盖天之五气。运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气。是以上下相感召。而三阴三阳之气。天地之所共有。故下文曰。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倪仲宣曰。

木火火。地之三阳也。金水土。地之三阴也。二之气君火。三之气相火。地亦有三阴三阳之六气。故曰木火土金水火。

地之阴阳也。)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岁半以上。天气主之。是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天以阳生阴长。岁半以下。地气主之。是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地以阳杀阴藏。张玉师曰。司天之气。主上半岁。在泉之气。主下半岁。

故曰。岁半以上。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然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在泉之气。本乎天之右。天地之气。互相感召。而共主一岁。又非独天主上半岁。而地主下半岁也。)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申明地亦有三阴三阳之气也。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是天有阴阳也。

木火土金水火。生长化收藏下应之。是地有阴阳也。夫天为阳。而天有三阴三阳之气。是阳中有阴也。地为阴。地有三阴三阳之气。是阴中有阳也。玉师曰。此二句。启下文之天五地六。天六地五。)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

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应天之气者。丹 苍素元之气也。动而不息。五岁而右迁者。自甲而乙。乙而丙。丙而丁。丁而戊。五运之气已终。而复起五运也。应地之气者。木火土金水火之气也。

静而守位。六期而环会者。自子而丑。丑而寅。六岁巳周。至午岁而复起少阴也。)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动静相召者。天地之气相感也。上下相临者。天之五气。下御地之五行。地之木火土金水火。上临天之六气。

是以天五地六。天六地五。阴阳交错。而变生三十年之一纪。六十岁之一周也。按天之五气。经于十干之分。运化地之五行。是天五地五也。地之木火土金水火。分主十二支之位。子午少阴君火司天。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寅申少阳相火司天。卯酉阳明燥金司天。辰戌太阳寒水司天。巳亥厥阴风木司天。是地六天六也。是以上文云应天之气。五岁而右迁。

应地之气。六期而环会。下文云。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上下周纪者。

天干地支。五六相合。凡三十岁为一纪。六十岁为一周也。天以六为节者。以三阴三阳为节度也。地以五为制者。以五行之位为制度也。周天气者。子属少阴君火司天。丑属太阴湿土司天。寅属少阳相火司天。卯属阳明燥金司天。辰属太阳寒水司天。巳属厥阴风木司天。六期为三阴三阳之一备。终地纪者。甲主土运。乙主金运。丙主水运。丁主木运。戊主火运。五岁为五运之一周。是以君火以明而在天。相火以位而在下。盖言地以一火而成五行。天以二火而成六气也。

玉师曰。地之十二支。上应司天之气。天之十干。下合地之五行。)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十五日为一气。五运六气相合而主岁。一岁凡二十四气。计七百二十气为一纪。纪、小会也。盖以五六为三十。六五亦为三十。故以三十岁为一会。自甲子而终于癸亥。凡六十岁为一周。

其太过不及之气。于此皆可见矣。)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着。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此以下。复申明五运六气之主岁。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使天下万世。子孙黎民。知天地阴阳之数。不罹灾眚之患。此皆圣人忧民之心。德泽下流之不穷也。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至数者。太过不及之定数也。机者。先期而动也。迫、近、迮、起也。言气机之动甚微。能追思已往之气。则其来者可知。如敬畏者。则灾眚可避。忽慢者。必罹夭殃。无道。谓不修养生之道。行私、谓放纵嗜欲也。真要、至真之要道也。)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

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此言阴阳之道。自始至终。由近至远。

简而明。易而难。有条有理。有纪有纲。)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言阴阳之道。

昭也。明也。能明乎斯道。如桴鼓声响。未有不相应者矣。)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运、化运也。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统者。五运相袭而皆治之也。)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

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合者。以五运而合六气。以天干而合地支也。标、高也。子午为少阴君火。君为尊。故以少阴为始。而标见于上。厥阴为阴之尽。故以厥阴为终。阴极而一阳之子又复矣。)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风寒暑湿燥火。在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合于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气。是以天气为本。而三阴三阳为标。故下文曰。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六元者。谓天有此三阴三阳之六气。地亦有此三阴三阳之六气。天地浑元。上下相召。是以六气司天。而六气在泉也。)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着之玉版。藏之金匮。垂永久。示贵重也。)

卷八

五营运大论篇第六十七

此篇分论天之五气。地之五行。布五方之政令。化生五脏五体。皆五者之营运。故曰五营运论。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天纲、天之度数也。八极、地之八方也。五常、五行政令之常也。)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神明者。日月斗星也。纪者。以日月纪度。

星斗定位也。寒暑者。阴阳之征兆也。)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者。言五运之气。以论于六节脏象论中矣。余因论之。鬼臾区复以五运六气相合主岁而论者。即上编天元纪大论也。不合阴阳者。五运六气之阴阳。不相合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三数字叶素三数字上声。伯言鬼臾区所论。五运六气相合而主治者。是明天地阴阳之道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所谓人中之阴阳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以应天六六之节。此人中之阴阳。与天地相合。其所合之数。可得而数者也。若夫天地之阴阳者。数之可十可百。推之可万可千。难以数推。止可以象推之。象者。即下文之丹 苍素元之天象。南面北面之图象是也。)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居吟切。此言五行之化运。始于五方之天象也。丹、赤色、火之气也。

牛女在癸度。经于牛女戊分。戊癸合而化火也。 、黄色。土之气也。心尾在甲度。经于心尾己分。甲己合而化土也。

苍、青色。木之气也。危室在壬度。柳鬼在丁度。丁壬合而化木也。素、白色。金之气也。亢氏在乙度。昴毕在庚度。

乙庚合而化金也。元、黑色。水之气也。张翼在丙度。娄胃在辛度。丙辛合而化水也。戊己居中宫。为天地之门户。遁甲经曰。六戊为天门。六己为地户。在奎壁角轸之分。奎壁在干方。角轸在巽方。此五气化五行之始。乃天地阴阳。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张玉师曰。在天 之气色。故见丹 素苍元。在地成五行之形。则为青黄赤白黑矣。)帝曰。善。

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此复论六气之上下左右也。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万物化生于其间。故天地为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间气也。间气者纪步。故为阴阳之道路。徐振公曰。五六相合而后成岁。故论五运篇中而兼论六气。)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此言司天在泉之上下也。如子午岁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丑未岁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矣。寅申岁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矣。卯酉岁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矣。辰戌岁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矣。巳亥岁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矣。此三阴三阳上下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

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见也。(此言在上之左右也。在东为左。在西为右。

诸、凡也。谓凡见厥阴在上。则少阴在左。太阳在右。见少阴在上。则太阴在左。厥阴在右。见太阴在上。则少阳在左。

少阴在右。见少阳在上。则阳明在左。太阴在右。见阳明在上。则太阳在左。少阳在右。见太阳在上。则厥阴在左。阳明在右。盖以图像向南。人面北以观之。言其所见之图象。而命其上下左右之定位也。玉师曰。上章以厥阴为终。此论厥阴为始。盖阴阳之道。自始至终。终而复始。)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

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此言在下之左右也。如巳亥岁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矣。而阳明在少阳之左。太阴在少阳之右。如子午岁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而太阳在阳明之左。少阳在阳明之右。如丑未岁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矣。而厥阴在太阳之左。

阳明在太阳之右。如寅申岁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矣。而少阴在厥阴之左。太阳在厥阴之右。如卯酉岁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矣。而太阴在少阴之左。厥阴在少阴之右。如辰戌岁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矣。而少阳在太阴之左。少阴在太阴之右。盖以图象向北。人面南以观之。以所见之上下左右。而命其位。故曰言其见也。详后图象。金西铭曰。上下之左右。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面南面北以观之。若止南面而观。如在下之气左行。则在上之气右转矣。故下文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相临者。谓加临之六气也。此总结上文而言。

司天在泉之气。则上下相遇。左右间气之气。则四时加临。如太阳寒水之气。加临于上半岁。则少阴少阳暑热之气。加临于下半岁矣。如暑热之气。加临于上半岁。则寒水之气。加临于下半岁矣。举寒暑而六气自序。盖以上下主岁。上下左右六气纪时。如与时相得则和。与时相逆则病矣。)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此言加临之六气。与主时之六气。有相得而不相得也。气相得者。如少阴君火之气。与少阳相火之气相合。君臣之相得也。

君位在上。臣位在下。如君火加临于相火之上为顺。相火加临于君火之上。是为下临上。不当其位也。六微旨大论曰。

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盖举此君臣之上下加临而言。则六气之顺逆。可类推矣。)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此复申明司天在泉之气。六期而环会也。动静者。天地之道也。在上者司天。在下者纪地。如子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周天之三百六十五日。则在上者右行于太阴。在下者左行于太阳也。上下左右。周司天之六岁。尚余午未申酉戌亥之六岁。又环转而复会也。上节之所谓面南面北者。盖以左皆在东。左皆在西。此以图象无分南北。平以观之。是在下者左行。则在上者右行矣。总以六气之图推看。)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静者。地之体也。生、谓动之所生。玉师曰。动生于静。故曰生。)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天地动静、谓司天在泉之气。绕地而环转也。五行迁复、谓五运相袭。周而复始也。其上、谓臾区其上至于十世。止能占候其天之动象。地之静形。犹不能遍明天地阴阳之营运也。)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

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

虽远可知也。(此言地居天之中。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在上之天气右旋。在地下之气左转也。变化之用者。谓天地阴阳之运动也。在天无形而垂象。在地有形而成形。七曜、日月五星也。纬虚者。经纬于太虚之间。亦绕地而环转也。五行、五方五气之所生而成形者。丽、章着也。地者。所以载生成之物类也。精者。天乙所生之精水也。应天之精气者。在天为气。在下为水。水应天而天连水也。形谓地之体。静而不动者也。形精之动者。谓地下在泉之气旋转。犹根本不动而枝叶动摇。然根气又与枝叶之相通也。仰观其天象。见日月五星之绕地右旋。道虽深远。可得而知矣。玉师曰。用者动之体。)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冯叶凭。

地之为下者。谓天居上而地居下也。太虚者。虚元之气也。言地居太虚之中。大气举之。无所冯根据者也。浑天言其形体浑浑然也。其术以为天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天居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地下亦然。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亦三十六度。而嵩高正当天之中极。是浑天之说。本之素问者也。夫素问乃三坟之一。三坟者。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也。故自易而下。莫大乎素问。今质诸千古以上之书。而征验于千古之下。是天地阴阳之道。幽远难明。非天生之至圣。孰能知之。故学人能于此中用心参究。则六十年之中。万物之变化。民病之死生。未有不如桴鼓声响之相应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

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此言六气之游行于天地上下之间也。风寒暑湿燥火。在天无形之气也。干蒸动润坚温。在地有形之征也。天包乎地。是以在天之上。在泉之下。在地之中。八极之外。六合之内。无所不至。盖言太虚之气。不唯包乎地之外。而通贯乎地之中也。寒水在下。而风从地水中生。故风寒在下。燥乃干金之气。热乃太阳之火。故燥热在上。土位中央。故湿气在中。火乃太极中之元阳。即天之阳气。故游行于上下之间。易曰。日月营运。一寒一暑。寒暑往来。而六者之气。皆入于地中。故令有形之地。受无形之虚气。而生化万物也。朱永年曰。肝肾在下。心肺居上。

土位中央。三焦之火游行于上下之间。人与天地参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此复结上文六入之义。)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天地之气者。五运六气也。胜复之作者。淫胜郁复也。言气运之变而为民病者。非诊候之可知也。盖每岁有司天之六气。有主岁之五运。有间气之加临。有四时之主气。人在天地气交之中。

一气不和。即为民病。是天地四时之气而为民病者。不能以脉诊。而别某气之不和也。再按平脉篇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盖天地之气淫胜。则所不胜之气郁伏矣。民感之而为病者。亦郁伏于内。而不形于诊也。故欲知伏气之病。当以意候之。候今月之内。有何气之不和。则知民有伏气之病矣。郁伏之气复发。而民病始作。然后发见于脉。故曰。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此与暴感风寒暑湿之邪。而卒病伤寒中风。即见于脉诊者之不同。故曰。天地之气。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帝曰。间气如何。(间气者。加临之六气也。以上之左右。下之左右。兼于其间。共为六气。故曰间气。每一气加临于四时之中。各主六十日。故曰间气者纪步。步者。以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为一步也。)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六微旨论大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又曰。加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盖以在下之气左转。在上之气右旋。各主六十日以终一岁。故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谓随在上在下之气之所在。而期于左右之旋转也。如子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矣。少阴在上。则厥阴在左。太阴在右。阳明在下。则太阳在左。少阳在右。盖以地之左转而主初气。故以太阳主正月朔日之寅初一刻为始。

次厥阴。次少阴。以司天之气终三气。而主岁半以上。次太阴。次少阳。次阳明。以在泉之气终六气。而主岁半以下。

各加临六十日。以终一岁也。六气环转相同。徐振公曰。司天之气。始于地而终于天。在泉之气。始于天而终于地。

此地天升降之妙用也。)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间气者。加临之客气也。而一岁之中。

又有主时之六气。如主从其客则和。主违其客则病矣。如子午岁初之气。系太阳寒水加临。主气系厥阴风木。如寒胜其风为从。风胜其寒则逆。故下经曰。主胜逆。客胜从。六气皆然。)不当其位者病。(不当其位者。即上文之所谓以下临上也。)迭移其位者病。(如初之气。太阳寒水加临而反热。三之气。少阴君火加临而反寒。本位之气。互相更迭。气之反也。故为民病。六气皆然。)失守其位者危。(失守其位。谓失守其所主之本位也。如丑未岁太阴司天。则初之客气主气。并主厥阴风木。而清肃之气。乘所不胜而侮之。是金气失守其位矣。至五之气。阳明秋金主气。而本位反虚。风木之子气复雠。火热烁金。则为病甚危。所言侮反受邪。此之谓也。玉师曰。金不失守其位。则金气不虚矣。金气不虚。

自有所生之水气制火。失守。则母子皆虚。故曰危。)尺寸反者死。(南政北政之岁。有寸不应。尺不应之分。如应不应者而响应之。是为尺寸相反。)阴阳交者死。(南政北政之岁。有左右尺寸之不应。盖左为阳。右为阴。寸为阳。尺为阴。

如阴阳交相应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此总结六气之加临。先立其主气之年。以知其司天在泉之气。则间气之应见于左右。或从或违。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顺逆。)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化生。(此节论天地之气。而合于民众万物。)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五方生天之五气。五气生地之五行。五行生五味而生五脏。五脏生外合之五体。盖人秉天地五方之气味而生成者也。)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此言阴阳不测之变化。营运于天地人之间。为元。为道。为化。为有形之五行五体五脏。

皆神用无方之妙用也。柔者。风木之气柔 也。)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性者。五行之性也。德化者。气之祥也。政令者。气之章也。变眚者。气之易也。用者。体之动也。毛虫。木森森之气也。夫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是人秉五气五味所生。而复伤于五气五志。犹水之所以载舟。而亦所以覆舟也。是以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天地之变易。以和调其阴阳。故能苛疾不起。而常保其天命。今时之人。能知岁运之变迁。避胜复之灾眚。不唯可以治人。而亦可以养生。推而广之。可以救斯民于万世。功莫大焉。)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 。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息者。火气之蕃盛也。

显、明也。燥、火之动象也。其虫羽者。火化之游行于虚空上下也。郁、盛。蒸、热也。炎燥燔 。热之极也。极则变。

变则为灾眚矣。)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

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 。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充者。土气充贯于四旁也。静者。土之性。兼者。土王四季。兼有寒热温凉之四气也。濡、润也。化生万物。土之用也。盈、充满也。 虫、肉体之虫。土所生也。谧、静也。云雨者。在地为土。在天为湿。湿气上升而为云为雨也。动、不静也。动注淫溃。湿之极也。)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

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成者。万物感秋气而成也。固者。坚金之用也。敛、收敛也。介、甲也。外被介甲。金之象也。劲、坚锐也。肃杀者。物过盛而当杀。于时为金。又兵象也。苍、老也。落者。肃杀盛而陨落也。按在春曰风伤肝。在夏曰热伤气。在长夏曰湿伤肉。在冬曰寒伤血。谓四时之本气自伤也。在秋曰热伤皮毛。为所胜之气伤也。盖言五脏之有受伤于四时之本气者。抑亦有受伤于所胜之气者。举一脏之不同。而可以类推于五脏也。玉师曰。秋承夏热。变炎烁为清凉。如炎热未静。则为热气所伤。)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麟。其政为静。其令□。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坚者。寒气之化也。凛、寒凛也。肃、静也。静者。水之政令也。鳞虫、水所生也。凝冽、寒之极也。冰雹、水之变也。按在春曰风伤肝。在长夏曰湿伤肉。是自伤其本体也。在夏曰热伤气。在冬曰寒伤血。谓伤其所胜也。亦举二脏之不同。而可类推于五脏耶。玉师曰。火热为阳。气为阳。寒水为阴。血为阴。

亦阴阳之自伤也。)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五气、五方之气也。更立、四时之更换也。各有所先者。如春之风。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各先应期而至也。各当其所主之位。四时之正气也。如冬时应寒而反热。

夏时应热而反寒。非其所主之位则邪。邪者。为万物之贼害也。上节之不当其位。谓客气加临之位。此节之位。谓四时主气之位。)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此论四时之气。而变生民病也。如五气各得其位。其病则微。不相得而非其本位。则其病甚矣。)帝曰。主岁如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此复论五运主岁之有太过不及也。如岁木太过。则制己所胜之土气。而侮所不胜之金气。如不及。则己所不胜之金气。侮我而乘之。己所胜之土气。来轻我而侮之。五运皆同。周而复始。)侮反受邪。

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此言乘侮而反受其复也。如岁木不及。则所不胜之金气侮而乘之。而金反自虚其位矣。

至秋令之时。金气虚而反受水之子气来复。则火热烁金。所谓侮反受邪也。侮而受邪。因木气不及。而金气又能制木。

寡于畏之故也。此篇论五运之气。主岁主时。而兼论六气之上下左右。盖五六相合而后成岁也。故篇名五营运。而末结五运之太过不及。)

五运主岁之图 

五阳年主太过 五阴年主不及

六气主岁及间气加临之图 

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少阴在上则左太阴右厥阴阳明在下则左太阳右少阳上下主岁左右主时六期环转周而复始。

六气主岁太过不及之图 

子午寅申辰戌为阳主太过 丑未卯酉巳亥为阴主不及

六气主时之图 

主时之气谓之主气加临之气谓之客气主气不移静而守位加临之气随司天在泉六气环转

卷八 五营运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气主岁主时及间气加临之总图

司天在泉之气主岁。加临之气主时。

加临为客气。六气为主气。客胜为从。主胜为逆。

子午之岁(少阴司天 阳明在泉) 丑未之岁(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 巳亥之岁(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 岁运七篇。总以前项图象推之。其五运六气。司天在泉。间气加临。主时主岁。总括于中矣。再以天时民病。合而推之。已了然在目。不必多赘也。

卷八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此篇分论六节应天。六节应地。主岁主时及加临之六气。故曰六微旨大论。言阴阳之数。其旨甚微。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天之道者。阴阳之道也。言阴阳之道。高远而渊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测。在天之为气者。莫知其极也。张玉师曰。天包乎地。六气绕地环转。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视深渊尚可测者。喻六气之在泉也。)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

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天之道者。天之阴阳也。因天之序者。天以六为节。因六气而环序也。盛衰者。六气之有太过不及也。)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

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

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也。(六六者。谓司天之三阴三阳。上合天之六气也。上下有位者。言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六期环转。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左右有纪者。如少阴在上。

则厥阴在左。太阴在右。太阴在上。则少阴在左。少阳在右。少阳在上。则太阳在左。阳明在右。阳明在上。则少阳在左。太阳在右。太阳在上。则阳明在左。厥阴在右。厥阴在上。则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各随气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纪也。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盖以右位之阴阳。转迁于上而主岁也。气之标者。标见于上也。

夫天气右旋。故南面观之。而待其循序环转也。移光者。日月营运也。以日行一周天。以定一气之位。正立。正南面而立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此言三阴三阳。有六气之化。有上下之本标。有中见之标本也。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

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以三阴三阳之气标见于下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此言三阴三阳之六气。

虽上下相应。而各有不同也。少阴标阴而本热。太阳标阳而本寒。是本标之不同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太阴少阳。

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有从本而得者。有从标而得者。有从标本而得者。有从中见而得者。是气应之异象也。)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此论三阴三阳之主岁。而各有太过不及也。至而至者。此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四时之气。应期而至。气之和平也。如春应温而寒。夏应热而尚温。此应至而不至。来气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温。未至夏而先热。此未应至而先至。来气之有余也。按天元正纪大论曰。凡此阳明太阴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太阳少阳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盖不及之岁。则司天之气。后天时而至。有余之岁。则司天之气。先天时而至。又阳年主实。阴年主虚。其天符岁会之年。是为平气。无太过不及者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不及之岁。应至而不至。有余之岁。应未至而至。是为应则顺。如不及之岁。反未至而至。有余之岁。

反至而不至。是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为民之灾病矣。)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请言其应者。谓应太过不及之气也。物生其应者。如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少阳司天。草木早荣。太阴司天。

万物以荣。此生物以应司天之候也。气脉其应者。如太阳司天。寒临太虚。阳气不令。阳明司天。阳专其令。炎暑大行。

太阴司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又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皆气脉其应也。)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此论六节应地而主时也。节、度也。气位、六气所主之步位也。显明者。寅正立春节候。

乃初之气也。显明之右。乃少阴君火之位。主二之气也。退行一步者。从右而退转一位也。君火之右。乃少阳相火之位。

主三之气也。复行一步者。复行一位也。复行一位。乃太阴湿土。主四之气也。复行一位。乃阳明燥金。主五之气也。

复行一位。乃太阳寒水。主六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厥阴风木。主初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少阴君火之所主。周而复始也。金西铭曰。君火为尊。故以少阴为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上节论六气相生以主时。此论六气承制而生化。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治、主也。谓六气定位。而各有所主也。承者。谓承奉其上而制之也。阴精者。天乙所生之精水也。如木位之下。乃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母子之气以承之。母气制之。则子气生化其木矣。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阴湿土母子之气承之。母气克之。则子气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阴风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气以承之。木制其土。则火气生化矣。余三气相同。是为制则生化也。如火亢而无水以承之。则火炎铄金。而水之生原绝矣。无水以制火。则火愈亢矣。如水亢而无土以承之。则水滥火灭。而土之母气绝矣。无土以制水。则水愈亢矣。

是以亢则为五行之贼害。寒则生化承制之气。皆为败乱。而生化大病矣。外列盛衰者。谓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交相亢极。则为害更甚。故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金西铭曰。主岁之气太过。则己亢而侮所不胜。如不及。则为所胜之气亢而侮之。)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此承上文而言太过不及之岁。而有盛衰之气也。非其位者。谓气来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此岁气之盛也。气来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此岁气之衰也。此皆不守本位。而交相乘侮。则邪僻内生矣。当其位者。乃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之乘侮。而各当其本位。此气之正也。邪则变甚。正则变微。张玉师曰。地理之应。论主时而及于主岁。司天之气。以主岁而及于主时。)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其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此言平气之岁。而无盛衰也。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子岁也。会、合也。以天干之化运。与地支之主岁相合。故为岁会。此平气之年也。如非岁会之年。则有太过不及之相承。

是为不当其位矣。)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

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此言司天之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是为天符。上见者。谓司天之气。见于岁运之上也。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己未岁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甲岁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岁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岁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巳丁亥岁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戌岁也。此司天之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故名曰天符。)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如天符与岁会相合。是名太乙天符。乃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四岁。此乃司天之气。五运之气。主岁之气。三者相合。故又名曰三合。)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王冰曰。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

贵人犹君主。)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王冰曰。执法、官人之准绳。目为邪僻。故病速而危。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而病能自持。贵人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

所谓二火也。(地理之应六节。乃主时之六气。不易之位也。然又有加临之六时。随司天在泉。六期环转。故曰位之易也。

如少阴君火。加临于少阳相火之上。是为君位臣则顺。如少阳相火。加临于少阴君火之上。是为臣位君则逆。所谓二火之顺逆也。徐振公曰。类而推之。余四气亦有母子之分。如母加于子为顺。子加于母为逆。张玉师曰。此节起下文加临之六气。)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论加临之六气也。步、位也。以一气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为六十度而有奇。四岁之中。共计二十四步。每步气盈八十七刻半。共积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为四岁之气盈五日。尚积盈一百刻。而成有余之一日也。)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国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此论加临之六气。与主时之气相应。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者。谓厥阴风木主初气。君相二火主二气三气。太阴湿土主四气。阳明燥金主五气。太阳寒水主六气。此主时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也。如加临之六气。应主时之五行。则更变不同矣。位有终始者。谓主时之六位。始于厥阴。

终于太阳。有一定之本位也。气有国中者。谓加临之六气。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之中气也。上下不同者。谓客气加于上。主气主于下。应各不同。是以求之亦异也。)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天干之气始于甲。地支之气始于子。子甲相合而岁立矣。先立其岁。以候其时。则加临之六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其岁者。谓其一岁之中。有加临之六气也。始终者。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卯子辰岁。天气始于一刻。气之早也。如寅未亥岁。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气之晏也。)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

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天数者。以一岁之日数。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气。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终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气。应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始于甲子岁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终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

计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十五刻。所谓六气之二。以应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

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始于前二岁。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终之气。终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谓三岁之六气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二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而已。周而复始。(丁卯岁。初之气。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终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计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积盈百刻而成一日也。每年计朔虚六日。气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岁中之气盈朔虚。共积余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岁一闰。五岁再闰。十有九岁七闰。而除三日之有奇也。)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

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行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上节论六气之纪步。此复论一岁之气。以应周天之数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每岁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是日行一岁一周天。而复行于再周也。四岁共积盈百刻而为一纪。)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此言天数之与地支会同。是以四岁而为一纪。寅午戌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卯未亥岁。皆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辰申子岁。皆主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巳酉丑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数始二十六刻。四会而地支巳周。终而复始。)帝曰。

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用者。阴阳升降之为用也。本者。天以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为本。位者。三阴三阳之步位也。气交者。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出入之相交也。)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

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此之谓也。(分叶问。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枢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帝曰。何谓国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

国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此申明天地阴阳之气交也。夫岁半之前。天气主之。而司天之初气。又始于地之左。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在泉之初气。又始于天之右。是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气之内。又有国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厘。地主初气。天主中气。是一气之中。而又有天地阴阳之交会。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张玉师曰。司天在泉之气。皆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之中气。故曰。初者地气也。又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而地中有天。在泉之气。始于司天之右。而天中有地。皆气交之妙用。)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

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主降。然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气。从地之升。地气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气。从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气流于地。

地气腾于天。高天下地之气。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此论六气临御于天地上下之间。有胜复之作。有德化之常。有灾眚之变。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莫不由阴阳出入之变化。而为之生长老已。能出于天地之外。而不为造化之所终始者。其惟真人乎。遘、谓六气之遇合。临、谓六气之加临。值、谓六气之直岁。胜复、淫胜郁复也。德化者。气之祥。用者。体之动。变者。复之纪。邪者。变易之气也。玉师曰。此节统论六气之旨。至精微而至广大。)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是以生长收藏。物之成也。灾眚变易。物之败也。故人与万物。生长于阴阳变化之内。而成败倚伏于其中。)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气有往复。谓天地之气。有升有降也。用有迟速。谓阴阳出入。有迟有速也。风者。天地之动气。能生长万物。而亦能害万物者也。玉师曰。至而不至。来气之迟也。未至而至。来气之速也。迟速者。谓阴阳六气。有太过不及之用。故下文曰。因盛衰之变耳。)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动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万物之成败。由阴阳之变化。是以成败之机。倚伏于变化之中。)帝曰。

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如不生不化。静而后已。盖言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者也。)帝曰。不生化乎。

(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复申明天地开辟。而未有不运动生化者也。出入、阖辟也。机、枢机也。神机者。阴阳不测之变化也。夫阖辟犹户扇。枢即转牡。盖舍枢则不能阖辟。舍阖辟则无从转枢。是以出入废。则神机之化灭矣。升降、寒暑之往来也。夫阴阳升降。皆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气孤危。孤则不生矣。下经曰。根于外者。命曰气化。气止则化绝。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用。(已、死也。生长壮老已。指动物而言。生长化收藏。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谓之器。言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有生长老已。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气化。是以无器不有此升降出入。)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凡有形之物。无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气。而生而化。故器者。乃生化之宇。器散。则阳归于天。阴归于地。而生化息矣。故万物无不有此升降出入。亦由成败而后已。)化有小大。期有远近。(此言天地之气化动静。又有小大远近之分焉。如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此化之小者也。 灵大HT 。以千百岁为春。千百岁为秋。此化之大者也。夫天地之气。阳动阴静。

昼动夜静。此期之近者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天地开辟。动而不息。至戌亥而复天地浑元。静而不动。此期之远者也。)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言人生于天地之间。有此升降出入之气。

而贵常守此形。常怀忧患。如反常。则灾害并至。故曰无形无患。谓能出于天地之间。脱履形骸之外。而后能无患。)帝曰。善。有不生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协议。惟真人也。帝曰。善。(言生于天地之间。而不为造化之所囿者。

其惟真人乎。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敞天地之外。而无有终时。是不与天地之同动静者也。)

卷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运主岁有太过不及之气交。有胜复之变易。故以名篇。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

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五运更治者。五运相袭而更治之也。上应天期者。每运主期年之三百六十五日。上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阴阳往复者。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随之也。迎随、往来也。真邪相薄者。有德化之祥。有变易之气也。内外、表里也。六经、三阴三阳之六经。五气、五脏之气也。此言民感胜复之气而为病也。专胜兼并者。太过不及之岁。所胜之气专胜。有胜复之气兼并。如委和之纪。是谓胜生。其果枣李。其谷稷稻。其味酸辛。其色白苍。其畜火鸡。其音角商是也。始者。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而岁运立矣。)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言道由师传。不假自得。)帝曰。

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

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修道之谓教。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垂教后世。以保子孙黎民于无穷无极者。大圣之业也。事、阴阳通变之事。则、法也。)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此之谓也。(上经谓上世先师所传之经。能知天地人三才之道。可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帝曰。

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气位者。五运六气。各有司天纪地主岁主时之定位也。天位者。在天之呈象也。位地者。

地理之应六节也。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四时阴阳之变化者。人事也。故运气之太过者。四时之气。先天时而至。岁运之不及者。四时之气。后天时而至。此岁运之变化。而人应之也。金西铭曰。苍 丹素元。天之象也。风寒暑湿燥火。

天之气也。)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岁木太过。则制胜其土气。故民应之而为脾病也。飧泄食减。肠鸣腹满。皆脾土之病。脾主肌肉四肢。故体重烦冤者。土伤而不能制水。水气上乘于心也。上应岁星。光芒倍大。岁星、木星也。木运太过。诸壬岁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此言淫胜太甚。则反自伤也。善怒。肝志之病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巅疾。)

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化气、土气也。

风木太过。是以化气不能章其政令。生气、木气也。风胜则动。是以在上之云物飞动。在下之草木不宁。反胁痛而吐甚者。淫极而反招损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虚逆。故吐甚也。冲阳、胃脉也。木淫而土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

上应太白星明。太白、金星也。盖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岁木太过。则镇星失色。而火之荧惑亦无光矣。荧惑失明。故太白得见而复胜其木。此交相承制。自然之理也。)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

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火胜则克金。故金肺受邪。 疟、暑热病也。壮火食气。故少气。肺受火热。故喘咳也。肺朝百脉。阳脉伤。则血溢于上。阴脉伤。则血泄于下也。肺乃水之生源。嗌燥者。火热烁金也。肾开窍于耳。水源已竭。则肾虚而耳聋矣。中热者。热淫于内也。肩背者。肺之俞也。荧惑、火星也。火气胜。

故上应荧惑。光芒倍大。火运太过。诸戊运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

而为浸淫。(此亢极而心火自伤也。膺胸之内。心主之宫城也。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胸中膺背肩胛间痛。手少阴心脉出胁下。循 内。下肘中。循臂内后兼。是以胁支满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者。火亢而水亦伤也。浸淫、火热疮也。脏气法时论曰。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金匮要略曰。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此金气郁而水气复也。收气、金气也。长气、火气也。雨水霜寒。寒水之气复也。上应辰星当明。辰星、水星也。)上临少阴少阳。火燔 。冰泉涸。

物焦槁。(上临者。司天之气。上临岁运。所谓天符之岁也。戊子戊午岁。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岁。下临少阳。司天与岁运相合。火气更甚。故水泉涸而物焦枯也。按诸阳年主太过。故止有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及丙辰丙戌。有司天上临。与岁运相合。其余木金土岁。无上临也。)病反谵妄狂越。喘咳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病反者。火亢极而反自伤也。谵妄狂越。热极之变证也。喘咳息鸣者。火上炎而铄金也。心主血脉。下甚。则迫血下泄而不已也。太渊、肺金之俞穴也。火亢极而金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上应荧惑。光芒倍大。荧惑、火星也。)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在地为土。在天为湿。故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云雨。盖湿土之气。上升而为云为雨也。腹痛。谓大腹小腹作痛。乃肾脏之病。

土胜而水伤也。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身重。肾虚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清、冷厥、逆也。肾为生气之原。肾气受邪。故手足厥冷也。意之所存谓之志。肾藏志。志不舒。故意不乐也。人之行动。藉气 而血濡。肾乃血气之生原。

故体重。烦冤者。水不能济火也。岁土太过。故上应镇星增明。镇星、土星也。土运太过。诸甲岁也。)甚则肌肉萎。

足萎不收。行善 。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肌肉四肢。脾土之所主也。饮者。脾气不能转输。而为痰饮水饮也。中满食减。土虚而不能主化也。此淫胜太甚。则反虚其本位而自伤也。故于四季月之十八日。土气得位之时。而反变生此病。张玉师曰。以中土而可类推于他脏。如金病在秋。水病在冬。反病在于本位之时。)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脏气、水气也、化气、土气也。土胜则制水。是以脏气伏也。泉涌可衍。涸泽生鱼。湿淫太过也。风雨大至。木气来复也。土崩溃。鳞见于陆。土败而水泛也。腹满、溏泄、肠鸣。脾土之虚证也。太溪、肾脉也。反下甚而太溪绝者。土败而水反下甚也。水泛甚则肾气绝矣。上应岁星倍明木反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 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矣。两胁下少腹痛。肝病也。肝开窍于目。故目痛 疡。肝虚。则耳无所闻也。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体重者。肃杀而甚。无生动之气也。烦冤者。肝气逆而不舒也。本经曰。肾虚、脾虚、肝虚。皆令人体重烦冤。玉机真脏论曰。肝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

下则两胁支满。太白、金星也。金气胜。故上应太白增光。金运太过。诸庚岁也。张玉师曰。上节之两胁下少腹痛。

病肝脏之气也。下节复言两胁满。且痛引少腹者。病肝脏之经脉也。盖运气与脏气相合。是以太过不及之气。先病脏气。

而后及于经脉。与四时所感风寒暑湿之邪。先从皮毛而入于经脉。从经脉而入于脏腑者之不同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 足皆病。上应荧惑星。(肃杀太甚。则金气自虚。而火气来复也。喘咳逆气。肺病也。肺俞在肩背。

故肩背痛。尻阴股膝髀 皆病者。金气虚而下及于所生之水脏也。夫金淫太过。则反虚其本位。金虚不能生水。则火无所畏。而得以复之矣。故上应荧惑增光。)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 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收气、金气也。生气、木气也。收气峻利。而生气下伏。是以草木敛而苍干凋落矣。

暴痛 胁。不可反侧者。肝胆病也。肝脉贯肺中。故咳逆甚。肝主藏血。故血溢也。太冲、肝之俞脉也。金气强甚。上应太白增光。按上节之所谓燥气流行。民病两岁下少腹痛者。谓岁运之太过于岁半以下。故至夏而火气得以复之。此复言收气峻。病反暴痛 胁者。复淫胜于岁半以下也。秋冬乃金水当令之时。故至太冲脉绝。五运之气同义。张玉师曰。

岁木太过。无金气之复。则曰生气独治。谓独主其一岁也。在岁金太过。至秋而复胜。故曰收气峻。在秋冬之时。春阳之生气已下。故曰生气下。句法字法。各有不同。俱宜着眼。)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

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水运太过。寒气流行。故邪害心火。寒气上乘。迫其火气外炎。

故身热心烦心悸者。水气上凌于心也。躁者。火气不交于阴也。阴气寒甚。故厥逆于上。上下中寒者。三焦之火衰也。

心神不宁。故谵妄也。寒主冬令。此岁气流行。故寒气早至。辰星、水星也。水气太甚。故上应辰星倍明。岁水太过。

诸丙岁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此水淫甚而自伤。所谓满招损也。

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盖水邪泛溢。土不能制之。则腹大胫肿。水气上逆。则喘咳也。

太阳之气。生于水中而主于肤表。水泛则源竭。太阳之气。无从资生。表阳虚。故汗出憎风也。大雨至。埃雾朦郁。水淫而土气复也。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埃雾朦郁者。土之湿气上蒸也。土气复。故上应镇星倍明。)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满腹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上临太阳者。寒水司天之气。加临于上。乃丙辰丙戌二岁。即天符岁也。寒水交盛。是以雨冰雪霜不时降。冰雪者。

寒水之变易也。雨水下降。则土湿而物变。民病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者。皆水泛土败之证也。脾土不能转输其津液。

故渴。湿气冒明。故妄冒也。神门、心脉也。水气甚强。故上应荧惑失色。辰星倍明。)帝曰。善。其不及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着。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岁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是以主岁之木运不及。则金之燥气大行。木之生气失时而应。是以草木晚荣。辟、刑也。

着、着也。肃杀之气太甚。故虽坚刚之木。亦受其刑伤。而柔萎者则苍干矣。金气反胜。故上应太白增光。木运不及。

六丁岁也。)民病中清 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中清者。清凉之气乘于中。而中气冷也。胁痛少腹痛。肝木病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行气于筋。肝气虚逆。而更兼中清。故腹鸣溏泄也。金气清凉。

故凉雨时至。金能生水也。金气胜。故上应太白光芒倍大。夫五谷受在地五行之气。而生长化收藏者也。木受金制。故其谷色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阳明燥金。临于司天之上。乃丁卯丁酉二岁。所谓天刑岁也。岁木不及。而又上临金气。是以木之生气失政。草木受金刑而再荣。木不及则不能制土。

故化气乃急。金土之气胜。上应太白镇星光明。木受金制。故主苍色早见。即制则生化之义。按诸阴年主不及。故止有丁卯丁酉。及己巳己亥辛丑辛未岁。其诸癸诸乙岁。无曰天之合胜也。张玉师曰。化气乃急。故草木得以再荣。)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 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脆音翠音肺胗疹同痤才何切。复者。母郁而子复也。火、大火。流、下也。夏秋之交。大火西流。暑热铄金矣。长夏湿土主气。因暑热而湿性反燥。故万物柔脆。草木焦槁。火主长气。故下体再生。夫夏主华而秋主成实。火制其金。是以华实齐化。寒热疮疡痈胗。皆暑热病也。上应荧惑增光。太白减耀。其谷白坚。坚、实也。盖秋主收成。因火制之。故早实也。)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

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此复论上临阳明之岁。金气用事。故至夏秋之交。白露早降。收杀气行。而火复在后也。盖不及之岁。所胜之气妄行。而反自虚其位。故复气得以胜之。今上临阳明。金气原盛。金气盛。则金之子气亦能胜火。

木之子欲复之。而金之子能胜之。是以赤气后化也。寒雨。寒水之气。金之子也。长气后发。而收藏之令早行。故万物为之贼害。而其谷不成也。虫感雨湿之气而生。夏秋之交。土气用事。而反为寒雨所胜。是以虫食甘黄。而脾土受邪也。

肺开窍于鼻。故咳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上应荧惑复耀。太白减明。张玉师曰。阳明燥金司天。则少阴君火主终之气。故赤气后化。而白气始屈也。其谷不成。当与其谷白坚对看。盖火主长气。金主收成。上节火制其金。是以华实齐化。其谷坚成。此收杀气盛。寒雨早行。而长气后发。四时失序。故其谷不成也。如云其谷苍。其谷白坚。其谷丹。其谷。其谷坚芒。其谷 。其主 谷。皆当在成物上论。如云其谷不成。元谷不成。苍谷乃损。秀而不实。其谷不登。

斯在败上论也。)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岁火不及。水反胜之。故寒乃大行。而长政不用也。夫万物得长气而荣美。夏长之气。被寒折于上。故物荣而下。凝惨。阴寒之气也。太阳之气生于寒水之中。如凝惨太甚。则阳气不生化矣。万物得阳气而荣。阳气不化。而荣美乃折矣。上句言寒胜于上。则长气不能上荣。下句言寒凝于下。则阳气不能施化于上。水气胜。当上应辰星增耀。岁火不及。六癸岁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髀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

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火运不及。寒乃胜之。则阳气不能施化。故为此诸痛。所谓寒胜为痛。痹也。郁冒朦昧。寒湿之气冒明也。水寒乘心。故心痛。心主言。故暴喑也。夫太阳主诸阳之气。生于寒水之中。

寒淫太甚。则生阳自虚。屈不能伸者。其病在筋。太阳主筋。阳气虚。不能养筋故也。太阳气之为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别。是为踝厥。上应荧惑失色。辰星倍明。火受其制。故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

病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此水淫甚而土气复也。埃、土。郁、蒸也。湿土之气。郁蒸于上。是以大雨且至。所谓地气生而为云为雨也。六元正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黑气、水气也。辱、下也。土气复而水气乃伏也。 溏腹满。足不任身。皆寒湿之证。盖水寒太甚。而又湿土复之。故为此诸病也。上应镇星增明。辰星减耀。寒湿相胜。而无燥热之化。是以元谷不成。)岁土不及。

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土运不及。木反胜之。故风乃大行。而土之化气。

不能章其政令也。风主生物。土主成物。故草木虽茂荣。而多不成实也。上应岁星增光。土运不及。六己岁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徭复。肌肉 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 。( 、动也。

飧泄霍乱。体重腹痛。肌肉 酸。皆风木伤土之病。徭、摇同。根结篇曰。所谓骨徭者。摇故也。筋骨摇动。乃厥阴少阳之病。风木太过。故筋骨复摇而善怒也。土气不及。则木无所制。故脏气举事。而蛰虫早归附也。咸病寒中者。水寒上乘。而火土衰也。上应岁星增光。镇星失色。土受其制。故其谷 。)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

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 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土弱木亢。金乃复之。故收政严峻。

而名木苍凋。病胸胁暴痛。下引少腹。肝木之病也。灵枢经曰。胆病者。善太息。盖木郁则胆气不舒。故太息以伸出之。

虫感寒湿之气而生。气、水气也。虫食甘黄。气客于脾。水侵土也。盖土运不及。而脏气举事。故金虽复之。而子亦随之。金气复。则苍谷乃损。水气胜。则 谷乃减。民食少失味矣。上应太白增光。)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上临厥阴。己巳己亥岁也。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是以流水不冰。蛰虫不藏。

而脏气不用。谓岁半以下。得少阳之火。而冬令不寒也。岁运之木。虽不务其德。而乘侮其土。然值厥阴司天。木气不虚。故白乃不复。上应岁星增光。按胜气在于岁半以前。复气在于岁半以后。秋冬之时。木气已平。金气不复。故民乃得康矣。当知胜气妄行。反自虚其本位。而子母皆虚。故复气得以复之。如本气不虚。则子气亦实。复气亦畏其子而不敢复矣。)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金不能制木。故木之生气乃用。火之长气专胜。生长之气盛。故庶物以茂。火气专胜。故燥烁以行。上应荧惑光芒倍大。岁金不及。六乙岁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瞀音务嚏音啻。

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低目俯首曰瞀。经脉篇曰。肺是动。则病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鼽嚏、肺病也。血便注下。火迫血液下注也。金受其制。是以收气至秋深而后乃行。上应太白失色。收气乃后。故其谷后成。坚芒。成实也。)

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金弱火亢。水乃复之。故寒雨暴至。继以冰雹杀物。乃寒水之变也。厥、逆。格、招也。秋冬之时。阳气应收藏于阴脏。因寒气厥逆。且格阳于外。致阳反上行。而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上应辰星倍明。水胜其长气。

是以丹谷不成。水寒之气上乘。迫其心火外炎。故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

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数音朔。水运不及。土乃胜之。故湿气大行。水弱而不能制火。故长气反用。火土合化。故土之化气乃速。而暑雨数至。六元政纪大论曰。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上应镇星倍明。水运不及。六癸岁也。)民病腹满。

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 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 。(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此诸病。灵枢经曰。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

乃化为脓。又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不得复反。则为痈肿。此寒毒而无热化。故发为寒疡。流水而无脓也。寒气上凌。

故烦冤也。水之脏气。不能章其政令。水藏之肾气。不得平衡。上应辰星失色。 、黑黍也。土制其水。故 谷得成。)

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 谷。(司天之气。上临太阴。乃辛丑辛未岁也。太阴湿土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是以大寒数举。而蛰虫早藏也。寒气数举。故阳光不治于上。寒水在泉。故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者。湿淫太过。而脾土受伤也。上应镇星增耀。下主 谷有成。)

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 螈。目视KT KT 。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

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KT 叶荒璺音问。水弱土胜。木后复之。故大风暴发。草偃木落。而生长不鲜泽也。阳明属土。所主在面。故面色时变。辟、刑伤也。阳明主润宗筋。诸筋皆属于骨。阳明之中土气伤。是以筋骨并辟也。 螈、动掣也。KT KT 者。眼目不明。因风胜而伤血也。物裂曰璺。物因风而破裂也。胗、疹也。风气入于膈中。在上则痛于心。在下则痛于腹也。土主成物。土气伤。故其谷不登。上应岁星光芒倍大。)帝曰。善。愿闻其时也。(谓四时亦有五运之胜复也。至真要大论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至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盖五运主岁所胜之气。在岁半以前。所复之气。在岁半以后。若夫四时之胜复。随所主之时以胜之。亦随所主之时以复之。与岁运之不同。故帝有此问。)岐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眚东。其脏肝。其病内舍 胁。外在关节。(一岁之中。有岁运之胜复。有四时之胜复。知岁与时。而运始详悉。故伯曰悉哉问也。木不及则金当胜之。如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

此各守四时之本位。无胜无复。气之和者也。如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其灾眚当主于东方。其脏在肝。其病内舍 胁。肝之分也。外在关节。肝主筋也。余四时同义。张玉师曰。不及。谓岁运之不及。岁运不及。必有胜有复。如得时气之和。则无胜复矣。)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眚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水不胜火。则火有明显之德化矣。无胜则无复。冬得以章其寒肃之政令矣。不时、四时也。埃昏大雨之复。土复水也。其灾眚当主在南方。其脏为心。其病内舍膺胁。膺胸之内。心之分也。外在经络。心主血脉也。)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

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埃云润泽。土之德化也。鸣条鼓拆。木之政令也。此气之和平。无胜复也。振拉飘腾。木淫而胜土也。肃杀霖霪。秋金之复也。土王四时。故曰四维。曰不时。心者。胃脘之分。腹者。脾土之郛郭也。徐振公曰。四维者。乾坤艮巽之方。盖东南西北。水火木金之正位。土王四季月。

故在四维。)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眚西。其脏肺。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雹音薄。光显郁蒸。火之化也。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此德化之常也。膺胸之内。肺之分也。胁内、乃云门天府之分。肺脉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主也。)水不及。

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眚北。其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溪谷 膝。(水不及则土胜之。湍润埃云。土之德化也。和风生发。木之和气也。埃昏骤注。土之淫胜也。飘荡振拉。风木之复也。腰脊者。肾之府。骨髓者。肾所主。溪谷者。骨所属。 膝者。肾脉之所循也。)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长生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夫五运阴阳之政令。犹权衡之平。高而亢者。必有所抑。因太过也。卑而下者。必有所举。因不及也。德化者。四时应之。变易者。随时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四时之常气也。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

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应天之气。动而不息。应地之气。静而守位。神明者。九星悬朗。

七曜周旋也。此承上文而言盛衰胜复。即天地之动静。生长化收藏即阴阳之往复。动静不可见。有神明之纪可察。阴阳不可测。有寒暑之兆可知。此天地阴阳之道也。)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天地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

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

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凛冽。其灾冰雹霜雪。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此节复论五运四时之气。有德化之常。有灾眚之变。必察其动而后知之。

盖言太过之岁有淫胜。不及之岁有胜复。此岁运之常。可与之期者也。然五运之气。生于五方。五方之气。合于四时。

在岁运虽有淫胜郁复之变。在四时又有德化政令之和。与岁运不同其候也。故必察其气之动也。是德是化。是政是令。

是变是灾。万物由之而或成或败。人应之而或病或康。此气运之有岁有时。有常有变。又不能于先期而必者也。)帝曰。

夫子之言岁候。其太过不及。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此承上文而言岁运之太过不及。必上应五星。今云德化政令。灾眚变易。又非一定常有之气。如卒然而为德化政令。卒然而为灾眚变易。其于五星亦为之变乎。)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

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此言五星之应岁运。而不应时气之卒变也。承天者。谓五运之气。上承天干之化运。承天运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上应于五星也。卒然而动者。乃四时气交之变也。其不上应于五星焉。故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常者。谓五运主岁。有太过不及之气。有淫胜郁复之常。卒者。谓五方四时之气。卒然而为德化政令。卒然而为灾眚变易也。张玉师曰。四时之气。生于五方。五方之气。在地五行之气也。因时气而变岁气者。地气之变易天气也。)帝曰。其应奈何。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气化者。五运之化气也。甲己运化土。乙庚运化金。丙辛运化水。丁壬运化木。戊癸运化火。五阳年主太过。五阴年主不及。而各上应乎天之五行。)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谓五星之行徐行疾。顺行逆行也。)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道、五星所行之道路也。留久、稽留而延久也。

逆守、逆而不进。守其度也。小者。光芒不露也。省下、谓察其分野之下。君民之有德有过也。)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谓既去而复速来。委曲逡巡而过其度也。省遗过。谓省察有未尽。而复省其所遗之过失也。)

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久留者。守其位而不去也。环、回环旋转也。或离或附。欲去不去也。议灾与德者。谓君民之有过者。议降之以灾。有德者。议降之以福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应、谓祸福之应。远近、谓分野之远近也。)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芒、五星之光芒也。化、谓淫胜郁复之气化也。如胜复之气盛。则上应之星光。倍常而大。胜复之气减。则上应之光芒。倍常而小。若光芒之大。倍于平常之二。其灾眚即至也。若小于平常之二倍。是谓临视。谓临上而视下。省察其君民之有德者。降之以福。有过者。伐之以灾。玉师曰。居高视卑。故临视之星。小常之二。)

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迩。小则祸福远。(星高而远。则星之象小。星下而近。则星之象大。喜怒者。星象之有喜有怒也。君民有德。星象喜之。君民有过。星象怒之。祸福者。所降之祸福也。光芒倍大。其眚即也。留守而小。欲君民之省过也。首言星象之大小。应分野之远近。次言星象之大小。因胜复之甚减。末言星象之大小。应祸福之疾迟。)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星北越。谓十二年天符之岁运。气之更盛者也。运星、主岁之星。

北越、谓越出本度而近于北也。北乃太乙所居之宫。北越而与天枢相合。故又名曰太乙天符。)运气相得。则各行其道。

(运气相得者。谓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此运气与岁气相得。乃平气之年。是以运星各自行其本度。而无侵凌之盛强。)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此承上文而言。如岁运太过。则主岁之星。不守其度。而侵侮其所不胜。是以畏星失色也。如岁木太过。则岁星乘所不胜之土。而镇星失色矣。如岁土太过。则镇星乘所不胜之水。而辰星失色矣。兼其母者。谓畏星之母。亦兼失其色。盖畏星之母。即胜星之子。谓亢则害。而不能生化其子气也。如不及之岁。则所不胜之星。亦兼见其色。如岁木不及。则所胜之太白增光。而所不胜之土气无畏。其镇星亦兼见其色矣。五运相同。)肖者瞿瞿。莫知其妙。闵闵之当。孰者为良。(肖、取法也。瞿瞿、却顾貌。谓取法星象之吉凶。莫能知其微妙。闵闵、多忧也。忧瞻星象喜怒燥泽之当。当以孰法为良。盖甚言其星象之不易占也。)妄行无征。示畏侯王。(不求良法。而妄言占象。则所言之吉凶。皆无征验矣。反以祸福之说。而示畏于侯王。此言天官家之不学无术。)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灾应、谓五星之变。下应民物之灾眚。各从其五运之气化也。五星之应时而至。有盛有衰。彼此凌犯。有顺有逆。留守之日。有多有少。所见之象。有喜润之善。有忧怒之恶。五宿之属。有胜星之胜。有畏星之负。下应于君民。有福德之吉。有灾病之凶。)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

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王冰曰。五星之见也。从夜深见之。人见之喜。星之喜也。见之畏。星之怒也。光色微曜。乍明乍暗。星之忧也。光色迥然。不彰不莹。不与众同。星之丧也。光色圆明。不盈不缩。怡然莹然。星之喜也。光色勃然。临人芒彩满溢。其象凛然。星之怒也。泽、光润也。燥、干枯也。班固曰。五行精气。其成形在地。则结为木火土金水。其成象在天。则木合岁星居东。火合荧惑居南。金合太白居西。水合辰星居北。土合镇星居中央。分旺四时。则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王七十二日。土王四季。辰戌丑未之月各十八日。合之为三百六十日。其为色也。则木青、火赤、金白、水黑、土黄。其为分野。各有归度。旺相休废。其色不同。旺则光芒。相则内实。休则光芒无角。不动摇废则光少。色白园者丧。赤园者兵。青园者夏水。黑园者疾多死。黄园者吉。白角者哭泣之声。赤角者犯我城。黑角者水行穷兵。太史公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宁五谷蕃昌。春风秋雨。冬寒夏暑。日不食朔。月不食望。是为有道之国。必有圣人在乎其位也。)帝曰。六者高下异乎。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此言六者之象。虽高远而小。下近而大。其应一也。故人应之而为吉凶祸福。亦无有分别也。)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王冰曰。天地动静。阴阳往复。以德报德。以化报化。政令灾眚。及动复亦然。故曰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王冰曰。胜盛复盛。胜微复微。故曰不能相多也。)往来大小。不能相过也。(太过为大年。不及为小年。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曰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用、谓阴阳气之为用也。天地阴阳之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故曰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谓胜复之往来。阴阳之升降。各从其气之动而复之。六微旨大论曰。成败倚伏生乎动。

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此言病生于变易也。岁气之有德有化。乃气之和祥也。有政有令。乃气之彰着也。变易者报复之纪。灾眚者。乃民病所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气、谓变易之气。按六节脏象论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盖谓春时变长夏之气。长夏变冬气。冬变夏热之气。夏变秋气。秋变春气。所谓得五行时之胜。乃时气相胜变气。故为和平。如岁木不及。岁金太过。春时反变为肃杀。如岁火不及。岁水太过。夏时而反寒气流行。是时气与变气不相胜则病矣。故非其所胜之时则微。当其所胜之时则甚也。重感于邪者。谓四时不正之邪也。)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精光之论。论神明之理也。大圣之业。通于无穷者。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德泽下流。传之后世。无有终时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室。每旦读之。命曰气交变。

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灵室、灵兰秘室。盖天地阴阳之道。上帝之贵也。非斋戒不敢发。敬谨之至。恐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也。)

卷八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言五运有政令之常。有常而后有变。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而纪也。(太虚、谓空冥之境。

寥廓、幽远也。回薄、旋转也。盛衰、太过不及也。有盛衰。则损益相从矣。平气、乃岁会之纪。气之平者也。徐振公曰。五运之始。苍 丹素元之气。 于大虚之间。故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

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此言五运之平气而各有纪名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得其平。则敷布阳和之气以生万物。火性炎上。其德显明。土主化物。而周备于四方。金主肃杀。得其和平。不妄刑也。水体清静。性柔而顺。)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此言五运不及。而各有纪名也。木气不及。则不能敷布阳和而痿弱矣。火气不及。则光明之令不升而下伏矣。土气不及。则卑下坚守。而不能周备于四方矣。金性本刚。不及。则从火化而变革矣。水气不及。则源流干涸矣。)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五运太过。亦各有纪名也。木气有余。发生盛也。赫曦、光明显盛之象。敦、浓。阜、高也。金体坚刚。用能成物。衍、满而溢也。)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

其令风。其脏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其果李。其实核。其应春。其虫毛。其畜犬。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纪、年也。三气、谓平气之与太过不及也。木之平运。是为敷和。木德周行。则阳气舒而阴气布。盖生长化收藏之五气。先由生气之宣布。生气和。则五气皆平矣。端、正直也。随、柔顺也。

曲直、木之体用也。生荣、木之生化也。类、物类也。发生散蔓、木布之政也。温和、春之候也。在天之风气。木之号令也。其在脏为肝。畏清者。木畏金也。在窍为目。在谷为麻。麻体象木。其色苍也。在果为李。色青而味酸也。核内有仁仁分两片。木之生原也。毛虫、如草木之森丛。而生于草木者也。犬性勇往直前。感春生怒发之气也。肝主筋、故其养在筋。里急支满。肝之病也。角、木音也。木生于水。为坚多心。故其物主中坚。八者。木之成数也。)升明之纪。

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其果杏。其实络。其应夏。其虫羽。其畜马。其色赤。其养血。其病 螈。其味苦。

其音征。其物脉。其数七。(火位南方。故正阳而治。火主阳气。故德施周普。阳和之气四布。五化俱以均平。皆感火之化也。火气炎上。故其气高。火性动急。故性速也。烧炙曰燔灼。火之用也。万物蕃茂。夏长之化也。凡在地之火。皆与之同类。明曜、火布之政也。炎暑、夏之候也。在地为热。火之令也。在脏为心。心其畏寒。火畏水也。心开窍于舌。

麦乃夏成之谷也。杏色赤而味苦。络者。果实之脉络也。羽虫飞翔而上。感火气之生也。马属午。火之畜也。心主血脉。

故其养在血。 螈、动掣也。经脉感火气而缩急也。征、火之音。苦、火之味。脉、物之脉络也。七、火之成数也。)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谷稷。其果枣。其实肉。其应长夏。其虫 。其畜牛。其色黄。其养肉。其病痞。

其味甘。其音宫。其物肤。其数五。(协、合也。天主生。地主成。土气和平。合天之休美而化生万物也。土德流于四方而五化齐修矣。平夷、土之气。柔顺、土之性也。高下者。土之体。或高或下。或备其化。土之用也。丰浓满溢。湿土之化也。五方五土。与之同类。安静而化。土之政也。溽蒸、长夏之候也。在天为湿。土之令也。其在脏主脾。畏风者。

木乃土之胜也。脾开窍于口。稷、 谷也。枣色黄而味甘。肉、果实之肉也。 虫、肉体之虫。牛、土之畜也。脾主肌肉。故其养在肉。痞者。脾病于中。而上下之气不交也。宫音。中土之音。肤、物之肤肉也。五乃土之生数。六元正纪大论曰。土常以生也)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

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谷稻。其果桃。其实壳。其应秋。其虫介。其畜鸡。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金、兵象也。金气和平。故收而不争。天地之气。春生秋杀。杀而无犯。不残害于物也。金气清肃。故五化得之。咸有宣明。洁白、金之气也。刚坚、金之性也。万物散落。

金之用也。其气收敛。秋之化也。五金之类。与之同类。坚劲整肃。金之政也。清切、秋之候也。在天为燥。金之令也。

其脏为肺。肺畏热者。金畏火也。肺开窍在鼻。稻乃秋成之谷也。桃色白而有毛。肺之果也。坚壳之实。介甲之虫。皆感坚刚之气而生也。鸡性善斗。感肃杀之气也。肺主皮毛。故其养在皮毛。咳者。肺之病也。商主西方之音。辛乃金之味也。其于万物。咸如实壳虫介之外坚。九乃金之成数也。)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谷豆。其果栗。

其实濡。其应冬。其虫鳞。其畜彘。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水之平运。是谓静顺。夫万物得生长之气而茂盛。水运和平。故虽主脏而不害于物也。整、齐也。平治而善下。故五气感之而咸整也。

天一生水。故其气高明。水性就下。故性下也。沃、灌溉也。衍、满溢也。万物凝坚。脏气之化也。大地之水。与之同类。流演不竭。水之政也。凝肃、冬之候也。在天为寒。水之令也。在脏为肾。肾其畏湿。水畏土也。肾开窍于二阴。

豆乃水之谷也。栗色黑味咸。肾之果也。濡者。实中之有津液者也。鳞虫、水中之所生。彘、豕也。肾主骨髓。故其养在骨髓。厥、逆也。盖肾为生气之原。故病则手足厥冷也。羽音属水。六乃水之成数也。)故生而勿杀。长而勿罚。化而勿制。收而勿害。藏而勿抑。是谓平气。(是以木运之岁。得生气而无金气之肃杀。火运之岁。得长气而无水气之克罚。

土运之岁。得化气而无木气之制胜。金运之岁。得收气而无火气之贼害。木运之岁。得脏气而无土气之遏抑。是谓平气之岁也。)委和之纪。是谓胜生。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凉雨时降。风云并兴。草木晚荣。苍干凋落。物秀而实。肤肉内充。其气敛。其用聚。其动 戾拘缓。其发惊骇。其脏肝。其果枣李。其实核壳。其谷稷稻。

其味酸辛。其色白苍其畜犬鸡。其虫毛介。其主雾露凄沧。其声角商。其病摇动注恐。从金化也。少角与判商同。上角与正角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其甘虫。邪伤肝也。上宫与正宫同。萧 肃杀。则炎赫沸腾。眚于三。

所谓复也。其主飞蠹蛆雉。乃为雷霆。( 音软戾音利 音瑟。木运不及。是谓委和。则所胜之气。胜其生气矣。金气胜。

则木之生气。不能章其政令矣。木政不章。则土气无畏。而化气乃扬。木衰则火气不盛。故长气自平。金气盛。故收令乃早也。凉为金化。风为木化。云雨为土化。此以木运不及。故兼有金土之化也。生气不政。故草木晚荣。收令乃早。

故苍干刑落。化气与秋成之气专令。是以物秀而实。肤肉内充。收敛。金之气也。生聚、木之用也。动者。病机动于内。

发者。证发于外也。 短缩也。戾。了戾也。拘。拘急也。缓不收也。皆筋之为病也。金匮真言曰。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其脏主肝。其果之枣李。实之核壳。谷之稷稻。味之酸辛。色之苍白。畜之犬鸡。虫之毛介。声之角商。因木运不及。故兼从金土之化也。其主雾露凄沧。金之胜也。其病摇动注恐。肝之病也。此从金化故也。判、半也。少角与判商同者。总谓六丁年木运不及之岁也。角乃木音。木运不及。故主少角。金兼用事。故半与商金同其化也。上角与正角同者。乃丁巳丁亥二岁。上见厥阴司天。岁木不及。而得司天之助。故与敷和之正角同也。上商与正商同者。乃丁卯丁酉二岁。上临阳明司天故曰上商。木运不及。半商同化。而又值阳明司天。则金全用事。与审平之正商相同也。故其病肢废痈肿疮疡。其甘虫。皆金气盛而邪伤肝也。上宫与正宫同者。乃丁丑丁未二岁。上临太阴司天。故曰上宫。岁木不及。化气乃扬。而又得司天之助。是土得以自专。与备化之纪相同。故上宫与正宫同也。萧 肃杀。金淫甚也。炎赫沸腾。火来复也。其灾眚当主于东方之震位。所谓复也。蠹生于木。飞乃火象。言主复者。乃木中所生之火也。蛆乃蝇之子。蛆入灰中。脱化为蝇。蝇喜暖恶寒。昼飞夜伏。雉为离禽。皆火复之气化也。雷之迅者曰霆。木郁极而火绕之。其气则为雷霆。故易曰震为雷。)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

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遇化已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脏心。

其果栗桃。其实络濡。其谷豆稻。其味苦咸。其色玄丹。其畜马彘。其虫羽鳞。其主冰雪霜寒。其声征羽。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也。少征与少羽同。上商与正商同。邪伤心也。凝惨溧冽。则豪雨霖霪。眚于九。其主骤注。雷霆震惊。沉淫雨。( 音阴。火运不及。则水胜其长。是以火之长气不宣。而火之脏气反布。火气伏明。则金无所畏。故收气得自主其政。火不及。则所生之土气不盛。是以化令平衡。寒清数举。暑令乃薄。水胜火也。承土之化气平衡。故物得以生。

长气不宣。故生而不长。生而不长故稚小即已成实。遇长夏之化气即老矣。寒清数举。故阳气屈伏。脏气用事。故蛰虫早藏。其气郁。水制其火也。其用暴。火性欲发也。彰者。火之政令也。彰伏则变易而为寒矣。故其发为痛。盖寒胜则痛也。其脏主心。其果之栗桃。实之络濡。谷之豆稻。味之苦咸。色之元丹。畜之马彘。虫之羽鳞。声之征羽。皆火运不及。故兼从金水之化也。冰雪霜、寒水之变易也。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因从水化。而心火受亏也。少征与少羽同者。总谓六癸岁也。征为火音。火运不及。故曰少征。水兼用事。故少征与小羽同其化也。上商与正商同者。乃癸卯癸酉二岁。上临阳明司天。故曰上商。金无所畏。而又得司天之助。是火运之纪。而行审平之政。故上商之岁。与正商之气同也。金水兼胜。邪伤心也。凝惨栗冽。寒淫甚也。豪雨霖霪。土来复也。灾眚当在离位之南方。沉黔、阴云蔽日也。

骤注淫雨。土之变也。雷霆震惊。火郁发也。)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

风寒并兴。草木荣美。秀而不实。成而 也。其气散。其用静定。其动疡涌分溃痈肿。其发濡滞。其脏脾。其果李栗。

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 毛。其主飘怒振发。其声宫角。其病留满痞塞。从木化也。少宫与少角同。上宫与正宫同。上角与正角同。其病飧泄。邪伤脾也。振拉飘扬。则苍干散落。其眚四维。其主败折虎野狼。清气乃用。生政乃辱。(土运不及。则化气乃减。木反胜之。是以化气不能施其令。而生政独彰也。木火相生。

故长气整。化气不令。故雨乃愆期。土气不及。故收气自平。木水专令。故风寒并兴。生气章而长气整。故草木荣美。

化气不令。故虽秀而不实。成而 也。发散、木之气。静定、土之用也。疡涌诸证。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濡滞、水乘土病也。其脏在脾。其果李栗。其实濡核。其谷豆麻。其味酸甘。其色苍黄。其畜牛犬。其虫 毛。其声宫角。因土运不及。故兼从水木之化也。飘怒振发。木气胜也。留满痞塞。脾气伤也。少宫与少角同者。总谓六巳岁也。宫为土音。

土运不及。是为少宫。木兼用事。故少宫与少角同其化也。上宫与正宫同者。乃己丑己未二岁。上临太阴湿土司天。故曰上宫。土运不及。而得司天之助。是少宫之纪。行备化之气。故与正宫相同也。上角与正角同者。谓己巳己亥二岁。

上临厥阴司天。故曰上角。少宫少角之纪。而角得司天之助。木反独专。故与正角之岁相同也。其病飧泄。邪伤脾也。

振拉飘扬。木淫甚也。苍干凋落。金复木也。其灾眚当在四维。乃乾坤艮巽之方也。散折、金之用也。虎野狼、西方之兽也。辱屈也。金气复而生政始辱。)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物以蕃。其气扬。其用躁切。其动铿禁瞀厥。其发咳喘。其脏肺。其果李杏。其实壳络。其谷麻麦。其味苦辛。其色白丹。其畜鸡羊。

其虫介羽。其主明曜炎烁。其声商征。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少商与少征同。上商与正商同。上角与正角同。邪伤肺也。炎光赫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其主鳞伏彘鼠。脏气早至。乃生大寒。(金运不及。则收政乃折矣。收气在后。

则木无所畏。而生气乃扬。长化合德。故庶物以蕃。升扬、火之气也。躁切、金之用也。金主声。铿禁者。声不出也。

瞀、肺是动病也。厥、气上逆也。咳喘、火刑肺也。其脏主肺。其果之李杏。实之壳络。谷之麻麦。味之苦辛。色之白丹。畜之鸡羊。虫之介羽。声之商征。皆金运不及。而兼木火之化也。明曜炎烁。火之胜也。嚏咳鼽衄。金之病也。少商与少征同者。总谓六乙岁也。商主金音。金运不及。故为少商。火兼用事。故少征同其化也。上商与正商同者。乃乙卯乙酉二岁。上临阳明司天。故曰上商。金运不及。而得司天之助。则金气平而不为火胜。与审平之气相同。故上商与正商同也。上角与正角同者。乃乙巳乙亥二岁。上临厥阴司天。故曰上角。生气乃扬。而又得司天之助。故与正角之岁相同也。水火相胜。故邪伤肺也。炎光赫烈。火淫甚也。冰雪霜雹。水来复也。其灾眚是兑之西方。其主鳞伏彘鼠。皆水之虫兽也。脏气早至。故乃生大寒。)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脏肾。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 玄。其畜彘牛。其虫鳞 。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 。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显狐貉。变化不藏。(水寒不及。阳反胜之。水之藏令不举。土之化令乃昌。水令不举。则火无所畏。故长气得以宣布。阳热反盛。是以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土胜水也。草木条茂。荣秀满盈。得长化之气也。濡滞、土之气也。渗泄水之用也。其动坚止。土制水而成积也。其发燥槁。

阴液虚也。其脏为肾。其果之枣杏。实之濡肉。谷之黍稷。味之甘咸。色之 元。畜之彘牛。虫之鳞 。声之羽宫。因水运不及。故兼从火土之化也。埃郁昏翳。土之胜也。痿厥坚下。肾之病也。此水运不及。而反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者。总谓六辛岁也。羽为水音。水运不及。故曰少羽。土兼用事。故与少宫同化也。上宫与正宫同者。谓辛丑辛未二岁。上临太阴司天。故曰上宫。土兼用事。而又得司天之助。故少羽之纪。反与正宫之岁相同也。癃 、邪伤肾而肾气不化也。埃昏骤雨。土淫甚也。振拉摧拔。木气复也。其灾眚当在坎之北方。毛乃丛聚之象。感春森之气而生。狐貉以毛显而为裘。故其主狐貉。尔雅曰。狐、HT兽也。善变化。管子曰。狐白应阴阳之变。)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疟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此总结上文。而言五运不及。则所胜之气。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惟淫胜而无和祥之德。以致子来复雠。灾反及之。胜微则复微。胜甚则复甚。此胜复之常气也。)发生之纪。是谓启陈。

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其动掉眩巅疾。

其德鸣靡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谷麻稻。其畜鸡犬。其果李桃。其色青黄白。其味酸甘辛。其象春。其经足厥阴少阳。

其脏肝脾。其虫毛介。其物中坚外坚。其病怒。太角与上商同。上征则其气逆。其病吐利。不务其德。则收气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岁木太过。是谓发生。启、开。陈、布也。布散阳和。发生万物之象也。土得其制化。故主疏泄。苍气、木气也。厥阴之上。风木治之。是以阳和布化于上。而阴气乃随于下也。生气有余。故万物感之而荣茂芳美。发散、木之政也。条舒、阳和之令也。掉眩巅疾、风气淫于上也。鸣、风木声也。靡、散也。启坼、即发陈之义。应春之气也。振拉摧拔、风之变易也。其谷之麻稻。畜之鸡犬。果之李桃。色之青黄白。味之酸甘辛。虫之毛介。物之中坚外坚。因木气太盛。彼此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应春。其经合于足厥阴肝。足少阳胆。

其脏应于肝脾。其病怒。肝气盛也。太角与上商同者。谓气之太过。自有承制。有承制则有生化。如太角之岁。木运太过。则金气承之。而所生之谷为稻麻。所生之果为李桃。其畜鸡犬。其虫毛介。皆感木金之气而生化。与上商之岁相同也。盖诸壬岁无阳明之上临。故曰太角与上商同。如有阳明司天。则当云上商与正角同。盖言虽无司天之上临。而有自然之承制也。上征者。谓司天上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乃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四岁。木运有余。而上临火气。子居母上。

则其气逆。逆于上则吐。逆于下则利也。木淫太过。则金气来复。秋气劲切。甚则肃杀。草木凋零。邪乃伤肝。)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

其德暄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其谷麦豆。其畜羊彘。其果杏栗。其色赤白玄。其味苦辛咸。其象夏。其经手少阴太阳。

手厥阴少阳。其脏心肺。其虫羽鳞。其物脉濡。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上羽与正征同。其收齐。其病 。上征而收气后也。暴烈其政。脏气乃复。时见凝惨。甚则雨水霜雹切寒。邪伤心也。(岁火太过。是谓赫曦。长气盛。故草木蕃茂。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故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司夏令也。物得以昌。受长气也。夏主长。故其化长。

火气升故其气高。火性动。故其政动。火光明。故其令明。炎灼妄扰者。手足燥扰也。暄暑郁蒸。气之和祥也。炎烈沸腾。极则变易也。其谷之麦豆。畜之羊彘。果之杏栗。虫之羽鳞。物之脉濡。色之赤白玄。味之苦辛咸。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应夏。其经合于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四经。其脏心者。火脏也。合于肺者。

即五脏生成篇之所谓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之义。五脏皆然。灵枢经曰。心气实则笑不休。本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皆火热之为病也。上羽者。上临太阳寒水司天。乃戊辰戊戌二岁。火运太过。得水制之。则火气已平。故与升明正征之相同也。火气平而金不受伤。故其收气得与生长化气之相平也。上羽之岁。乃太阳司天。 者。太阳之为病也。上征者。上临君相二火。乃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四岁。火热更甚。故收气乃后。暴烈其政。

火淫甚也。水气复之。故时见凝惨。甚则雨水冰雹。而心乃受伤也。)敦阜之纪。是谓广化。浓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浓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圆。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 。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 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

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虫 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肢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土运太过。是谓敦阜。

土气盛而化气布于四方。故为广化。浓德清静。土之体也。顺长以盈。火土合化也。太阴之上。湿土主之。故至阴内实。

物化充成。盖太阴为阴中之至阴。阴气内实。而后化成万物于外。烟埃朦郁。土之气也。浓土者。见于山陵之间也。大雨时行。湿气上蒸。终为注雨也。辟、避也。夏秋之交。湿土主令。湿气盛。是以秋之燥气乃辟。圆、圆遍也。丰、盈充也。静者土之政。周备、土之令也。 、聚也。湿则濡滞而成积聚也。柔润重淖、土之德也。震惊崩溃、气之变也。

其谷之稷麻。畜之牛犬。虫之 毛。果之枣李。色之 元苍。味之甘咸酸。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经合于足太阴脾。

足阳明胃。其脏合于脾肾。其腹满四肢不举。水湿之为病也。土气太过。风乃复之。则脾反受伤矣。)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收气繁布。化洽不终。其化成。其气削。其政肃。其令锐切。其动暴拆疡疰。其德雾露萧 。其变肃杀凋零。其谷稻黍。其畜鸡马。其果桃杏。其色白青丹。其味辛酸苦。其象秋。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脏肺肝。其虫介羽。其物壳络。其病喘喝胸凭仰息。上征与正商同。其生齐。其病咳。政暴变。

则名木不荣。柔脆焦首。长气斯救。大火流。炎烁且至。蔓将槁。邪伤肺也。(岁金太过。名曰坚成。秋令主收。是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金气清也。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是以阴金治化于上。而阳明之气。在下随之。秋主收成。故燥行其政。物以司成。秋主收而长夏主化。收气早布。是以化洽不终。成者。秋之化。削者。金之气也。肃者。金之政。

锐切、金之令也。暴拆、筋受其伤。疡疰、皮肤之疾也。雾露萧 、气之祥也。肃杀凋零。气之变也。其谷之稻黍。畜之鸡马。果之桃杏。虫之介羽。物之壳络。色之白青丹。味之辛酸苦。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应秋。其经合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其脏合于肺肝。其病喘喝胸凭仰息。金气太盛。而肺气实也。上征者。上临少阴少阳二火。乃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四岁。金气太过。得火制之。金气已平。故与审平之正商相同也。金气平。故木之生气不屈。得与四气齐等。

其病咳。火伤肺也。肃杀太甚。则草木受伤。长气来复以救之。是以大火西流。而肺反受伤也。)流衍之纪。是谓封藏。

寒司物化。天气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气坚。其政谧。其令流注。其动漂泄沃涌。其德凝惨寒 。其变冰雪霜雹。其谷豆稷。其畜彘牛。其果栗枣。其色黑丹 。其味咸苦甘。其象冬。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脏肾心。其虫鳞。其物濡满。其病胀。上羽而长气不化也。政过则化气大举。而埃昏气交。大雨时降。邪伤肾也。(谧音密雹音薄。

水运太过。是为流衍。冬主闭藏。故谓封藏。寒气司化。故天气严凝。水政以布。故火令不扬。凛冽、寒之化也。坚凝、寒之气也。谧、安静也。流注、水之性也。漂泄沃涌、水注之为病也。凝惨寒 、寒气之和者也。冰雪霜雹、寒极而变易也。其谷之豆稷。畜之彘牛。果之栗枣。虫之鳞 。物之濡满。色之黑丹 。味之咸苦甘。皆交相承制而生化也。其象应冬。其经合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其脏合于肾心。其病胀者。水盛而乘土也。上羽者。谓上临太阳寒水司天。

乃丙辰丙戌二岁。水气太盛。故火气不能施化也。水政太过。则土来复之。埃昏。湿气上蒸也。气交者。湿气上升而为云。天气下降而为雨也。大雨时降。肾反受邪。)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德。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此总结五运之气。如恃强而不恒其德。则所胜之气来复。所谓侮反受邪。寡于畏也。如政令和平。各守其理。则所胜之气同化矣。同化者。即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是也。按上章论五运之气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

有余从之。太过不及。为民病物变。上应五星。故曰气交变大论。此篇论五运主岁。有平气。有太过。有不及。各主果谷虫畜。草木生物。数声色味。生长收藏。皆五行政令之常。故曰五常政大论。运气七篇。大略相同。而各有条理。学者各宜体认。)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故论天之五运。而复论地之四方。左寒右凉。左热右温者。从后天之卦象也。盖后天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天地开辟而后有四方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阴阳之气者。谓四方有寒热之气。高下之形者。谓地土有高下之形。太少者。四象也。因四方之气象而各有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

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精者。即天乙所生之精水也。

天气包乎下。精气通于天。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精。地有形。盖天为阳而精为阴。阴阳上下之环转也。故精降于下。

则阳气升于上。是以右热而左温。阴精奉于上。则阳气藏于下。故左寒而右凉。西北势高。东南地陷。故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此复论精气之从中而上下升降者也。适、从也。适生于寒凉之方。阴气上奉。则阳气下藏。故多胀。所谓藏寒生满病也。之、往也。往处于温热之方。阴气下降。则阳气上升。故多疮。所谓痛痒疮疡。皆属于火也。故下之则阴精降而阳气自升。故胀者已。

汗乃阴液。汗之则阴液升而阳气自降。故疮者愈此精气出入于肌腠之间。上下升降。一阖一开。乃自然之常理。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有四方寒热之异当从其气而调之。自然苛疾不起。按精气上下环转。包乎地之外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此精气之贯乎中也。以上二节。当与五营运大论合参。)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之处。则元气固藏。故人多寿。阳精所降之方。则元阳外泄。故人多夭。曰阴精。曰阳精。当知地有精而天有精。盖在地为阴。在天则为阳也。)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气寒。寒固于外。则热郁于内。故宜散其外寒。凉其内热。东南气热。则阳气外泄。里气虚寒。故宜收其元阳。温其中冷。所谓为病虽同。而治法则异也。)故曰。

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西北之气寒凉。

则人之阳热遏郁于内。故当治以寒凉。行水渍之者。用汤液浸渍以取汗开其腠理。以使阳气通畅。东南之气温热。则人之腠理开而阳气外弛。故当治以温热。强其元阳固守于内。是闭者开之。开者闭之。气之升长者。收而藏之。气之收藏者。成而散之。必使其气之和同而始平也。如西北之人。病寒邪而假热者。又当治以温热。如东南之人。病热邪而假寒者。又当治以寒凉。所谓假者反之。张玉师曰。上节论四方之正气。末句言四方之邪气。)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此复论一方之气。而亦有阴阳寒热之不同也。如山陵高阜之地。则多阴寒。污下卑湿之地。

则多阳热。阳胜者。四时之气先天时而至。阴胜者。四时之气后天时而至。盖寒暑往来。皆从地之出也。此地理高下后薄之分。阴阳出入之常也。生化之道者。谓生长化收藏之气。阳气治之。气多生长。阴气治之。气多收藏。徐振公曰。

此节论中土而兼于四方。)帝曰其有寿夭乎。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高者其气收藏。故多寿。下者其气发越。故多夭。一州之气。有大小之异也。高下之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异谓寿夭之异。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天道者。天之化运也。地理者。

地之四方也。阴阳更胜者。五运六气之有太过不及。有淫胜郁复也。气之先后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污下者先天。高浓者后天也。明人之寿夭。气之生化。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灵枢经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帝曰。善。其岁有不病。而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此下三节。论天有五运。地有五方。而又有司天在泉之六气。交相承制者也。岁有不病者。不因天之五运。地之五方而为病也。脏气者。五脏之气。应合五运五行。不应不用者。不应五运之用也。此因司天之气制之。而人之脏气从之也。按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五运之气。运化于中。此节论五运主岁。有司天之气以制之。而反上从天化。

下节论司天在泉之气。主生育虫类。而五运有相胜制。以致不育不成。后节论五运之气。主生化蕃育。而少阳在泉。则寒毒不生。阳明在泉。则湿毒不生。太阴在泉。则燥毒不生。乃上中下之交相贯通。五六之互为承制。理数之自然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 。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 肿。(按金平之纪。其脏肺。其色白。其类金。皆五运五行之用也。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盖五运之气。根于中而运于外。司天之气。位于上而临于下。肺气上从。白起金用。皆上从司天之气。而不为五运之所用。金用于上。则草木眚于下。金从火化。则变革而且耗。咳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尸疡寒热肿。火热证也。此金之运气。而反从火化者也。此论运气上从天化与天刑岁运。少有分别。)风行于地。尘沙飞扬。

心痛。胃脘痛。厥逆。膈不通。其主暴速。(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故风行于地。风胜则动。故尘沙飞扬。灵枢经曰。

厥阴心包络所生病者。心痛烦心。胃脘痛者。木克土也。土位中央。中膈不通。则上下厥逆也。风气迅速。故其主暴速。

按此章重在天气制之。脏气上从。有司天则有在泉。故兼论其在泉之气。)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立者。木之体也。盖言五行之体在地。而其用上从于天。木从天化。故下为土眚。金气下临。故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振掉筋痿。皆肝木之病。)暴热至。土乃暑。

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阳明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故暴热至而土乃暑也。郁、长也。阳热甚。故小便变而寒热如疟。所谓夏伤于暑。秋必 疟也。心痛者。火淫于内也。槁、草木枯槁也。谓火行于草木枯槁之时。故流水不冰。而蛰虫不藏也。张玉师曰。在泉之气。主岁半以后。故先言长夏之土。

土而秋。秋而冬也。)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火者。火之体。明者。火之用也。

寒气下临。脏气上从。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是以火性高明于上。而水寒冰凝于下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火气妄行于上。故霜寒以复之。心热烦嗌干善渴。火炎于上也。肺者心之盖。鼽嚏善悲。火热烁金也。火为阳。水为阴。数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也。善忘者。寒复而神气伤也。)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 。中满不食。皮 肉苛。筋脉不利。甚则 肿。身后痈。( 音顽。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故土乃润。水丰衍者。土能制水也。按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则寒水之客气。加临于三之气。湿土之主气。主于四之气。故曰寒客至。沉阴化。谓长夏之交。水湿相合。无火土之长化。是以湿气变物也。 、积蓄。 、痹也。水饮中满。皮痹肉苛。皆水湿之为病也。

身后痈者。痈发于背也。本经曰。诸痈肿者。寒气之变也。太阳寒水主气。而经脉循于背。故为身后肿。)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土平之纪。其类土。其脏脾。其色黄。土且隆者。土体丰浓于下也。黄起者。土用上从于天也。土从水化。则受其胜制。

故土用变革。而为体重食减之脾病也。目转耳鸣。风淫于上也。张玉师曰。风行太虚。土用革者。谓风斯在上。而土格于下也。胜则水冰。火气高明者。谓火气上炎。而水凝于下也。盖五行之体在地。而五行之气在天。故虽司天下临。脏气上从。而五行又各有从上从下之性。故有下临上从之太过者。有风下黄起之气交者。)火纵其暴。地乃暑。大暑消铄。

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木火相生。故火纵其暴。地乃暑者。太阴湿土。亦暑热也。赤沃下者。虽沃若之木叶。亦焦赤而下落矣。至冬令严藏之时。而蛰虫不见。流水不冰。火性速而少阳主枢。故其发机速。玉师曰。火从其暴。地乃暑。长夏之时也。赤沃下。秋令也。盖亦从夏而秋。秋而冬也。)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草木眚。大暑流行。热甚于春夏也。金烁石流。热淫于秋冬也。意言司天之气。虽主岁半以前。而又统司一岁。在泉之气。

止司岁半以后。故曰风行于地。曰土乃暑。曰湿气变物。皆从长夏而起运也。)地乃燥。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少阴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故地乃燥。凄沧数至。清肃之气也。胁痛、善太息。肝胆之病也。肃杀行。

则草木变。)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痛。动转不便也。厥逆。(黑起水变。用行而体变也。埃冒云雨。湿土之气化也。胸中不利。水气上乘也。阴痿者。

肾气衰于下也。夫阳气生于肾阴。而运用于肤表。肾气大衰。故阳气不起不用。阳气不起。则手足为之厥逆。当其冬令之时。肾脏主气。而反腰 痛。动转不便。因肾气上从。而大衰于下也。)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痞痛。

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太阴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故地乃藏阴。而蛰虫早附也。心下痞者。上下水火之气不交也。地裂冰坚者。寒水之变易也。少腹病者。肾病于下也。时害于食者。水上乘土也。夫肾为本。肺为末。皆积水也。乘金则止者。水气上乘于肺则止耳。夫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水增味乃咸者。水盛而上乘于心也。此水气太过之为病。故行水则病减也。以上论五运之气。因天气制之。而五脏五行之气。反从之而上同天化也。张介宾曰。五行各有所制。制气相加。则受制者。不得不应。应则反从其化而为用矣。如热甚者。

燥必随之。此金之从火也。燥甚者。风必随之。此木之从金也。风甚者。尘霾随之。此土之从木也。湿蒸甚者。霖注随之。此水之从土也。阴凝甚者。雷电随之。此火之从水也。故易曰云从龙。风从虎。夫龙得东方木气。故云从之。云者。

土气也。虎得西方金气。故风从之。风者。木气也。此承制相从之理。不可不知。)帝曰。岁有胎运不育。治之不全。

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此论司天在泉之六气。

主胎育虫类。而五运有相胜制。是以所主之不全也。五类者。五运之气。与五行生物之同类也。如五运六气之相同者。

则所主之生物蕃盛。如五运六气之相异者。则所主之生物衰微。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玉师曰。异则有胜制。故主衰微。)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故主毛虫静而羽虫育。静、谓安静而能长成。育、生育也。介虫不成。谓癸巳癸亥岁。受火运之胜制。而金类之虫不成也。按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 虫三百六十。而人为之长。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五类之虫。于天地之生物备矣。玉师曰。司天之气。主岁半以前。故主静而长成。在泉之气。主岁半以后。故始生育也。)

在泉。毛虫育。 虫耗。羽虫不育。(厥阴在泉。故主毛虫育。

木胜土。故主 虫耗。下文曰。地气制已胜是也。羽虫不成。谓丙寅丙申岁。受水运之胜制。故火类之虫不育。)

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故主羽虫静而介虫育。毛虫不成。谓庚子庚午岁。受金运之胜制。是以木类之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少阴在泉。故主羽虫育地气制己胜。故主介虫耗。少阴在泉。乃阳明司天之岁。如癸卯癸酉岁。受火运之胜制。当至介虫不育。故曰介虫耗不育。盖谓耗则所胜微。不育则胜制甚。故下文曰。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谓受五运之所乘制。以致不育不成。乃胜制之甚者也。)太阴司天。 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故主 虫静。而鳞虫育。如辛丑辛未岁。

受水运之胜制。则火类之虫不成。)在泉。 虫育。鳞虫不成。(太阴在泉。故主 虫育。制己所胜。当主鳞虫耗。如甲辰甲戌岁。受土运之胜制。当主鳞虫不成。按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寒湿相合。而无生长之气。故不曰耗。而总曰不成。金西铭曰。鳞虫生育于岁半以前。不能长成于岁半以后。)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 虫不成。(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故主羽虫静而毛虫育。 虫不成者。谓壬寅壬申岁。受木运之胜制。而土类不成也。)在泉。羽虫育。

介虫耗。毛虫不育。(少阳在泉。故主羽虫育。制己所胜。故主介虫耗。如乙巳乙亥岁。受金运之胜制。则木类之虫不育。)

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故主介虫静而羽虫育。如癸卯癸酉岁。受火运之胜制。

则金类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阳明在泉。故主介虫育。制己所胜。故主毛虫耗。如逢丙子丙午岁。受水运之胜制。则火类之虫不成。)太阳司天。鳞虫静。 虫育。(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故主鳞虫静而 虫育。)

在泉。鳞虫耗。 虫不育。(太阳寒水在泉。乃太阴湿土司天。水湿合化。则土不能制水矣。耗、散也。鳞虫耗者。土崩溃而鳞见于陆也。如丁丑丁未岁。受木运之胜制。则土类之虫不成。)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此总结上文。而言诸乘所不成之运气。则胜制之甚也。金西铭曰。经文止曰不成。今师疏出运气有相胜制。恐与经义不合欤。曰。参究经旨。

贵在精微。若云顺文训释。何异糠粕中尘垢。诚观厥阴司天。则胜己之虫不成。少阴太阴司天。则生我之虫不成。少阳司天。则我生之虫不成。阳明司天。则曰介虫静。又曰。介虫不成。奚既静而又不成耶。太阳司天。不曰某虫不成。要知太阴少阴司天。亦可以我生之虫不成。少阳司天。亦可以生我之虫不成。阳明司天。逢岁运之胜制。故虽育而不成。

太阳司天。或值天符之岁。则无不成之虫。六气之中。皆可互相推转。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当于错综中求之。其义自得。再按六元正纪大论曰。五运之化。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如戊寅戊申岁。以火运而值少阳司天。

是从天气而逆地气矣。如癸巳癸亥岁。以火运而值少阳在泉。是从地气而逆天气矣。从天气。则无有不成之虫。逆地气。

则当介虫不育。从地气。则当羽虫育。逆天气。则当介虫不成。以五运之从逆。合六十年推之。五类之不育不成始备。)

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气主者。谓五运为五气之主。岁立者。谓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司天在泉之六气以立岁。六气有所生。而五运有所制。故有不育不成。)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地气制己胜者。如厥阴在泉。 虫耗。少阴在泉。

介虫耗。制己所胜之虫类。故曰地制形。六元正纪大论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随之。运居于中而常先也。是五运之气。运化于天地之中。而常先胜于司天在泉之气者也。上文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白起金用。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苍起白用。是司天之气。又能制胜己之运气。而使白起丹起苍起黄起。故曰天制色。此皆五运六气之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胜制之常也。)所谓中根也。

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此言五运之气。根于中而生化气味色类之于外也。夫苍 丹素元之气。经于五方之分。生化五行。以应生长化收藏之五气。故所谓中根也。犹根本之于枝叶。根于中而生发于外也。

根于外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育草木昆虫。而草木昆虫。皆有五者之气味色类。仍本于五行之所生。故曰生化之别。

有五气五味也。五类五宜者。谓五类之虫。各有五行气之所宜也。玉师曰。天之五气。生化五行。地之五行。复生三阴三阳之六气。是以司天在泉。生育虫类仍本于五气之所化。)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此复申明五运之气。运化于天地之中。司天在泉之气。循行于天地之外。各有制胜。有生成。交相承制者也。神者。阴阳不测之谓。机者。五运之旋机也。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出入于天地之间。而为生物之生长壮老已。故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矣。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之生长化收藏。故曰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矣。此天地五行之气。升降出入。动而不息。各有胜制。各有收成。万物由之。人气从之。故不知五运六气之临御。

太过不及之异同。不足以言生化矣。按上文曰岁立。此节曰气立。盖谓司天在泉之气以立岁也。六气包乎地之外。而通贯于地之中。故曰根于外。)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浓。成熟有少多。终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此论五运之气。主生化万物。而受在泉之气以制之。非天地之不生长也。气、谓五运之化气。气始而生化者。得生气也。气散而有形者。得长气也。气布而蕃育者。得化气也。气终而象变者。感收藏之气。物极而变成也。此五运之气。主生长化收藏。自始至终。

其致一也。资、助也。夫化生五味。五味所资者。以五运所化之味。而反资助其地气也。盖言五运之气。主生化。而因地气以制之。是以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也。倪仲宣曰。地气制之。谓在泉之六气也。天地之气。乃阴阳寒暑之气。

故曰。非天不生。地不长也。)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寒热燥湿。乃司天在泉之六气。与五运不同其化。是以五运所主之生化蕃育。因地气以制之。致有浓薄多少也。毒、独也。谓独寒独热之物类。则有偏胜之毒瓦斯矣。少阳相火在泉。故寒毒之类不生。寒热不同其化矣。

如辛巳辛亥岁。寒水化运。值少阳在泉。地气制之。以致寒毒不生。乃地气制胜其化运也。夫五色五味。五运之所主也。

如少阳司天。则白起金用。是色从天制。所谓天制色也。少阳在泉。其味辛。是味从地制。所谓地制形也。此化运之色味。因司天在泉之胜制。畏而从之。故曰五味所资。谓化运之五味。反资助其地气也。治、主治也。少阳在泉。则厥阴司天。故所主之苦酸。其谷主苍丹者成熟。从天地之气。而不从运化也。按审平之纪。其色白。其味辛。如值少阳司天。

则白色反从天化。少阳在泉。则辛味反资地气。是天地之气。胜制其运气也。如厥阴司天。介虫不成。厥阴在泉。羽虫不育。是五运之气。胜制其司天在泉也。故曰。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谓五运六气。各有生成。如逢胜制。

则不生不成矣。)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阳明燥金在泉。是以湿毒之物类不生。酸、木味也。敷和之纪。其色苍。其味酸。如值壬子壬午之岁。阳明在泉。地气制之。而木运之味。反从地化。故其味主酸。夫阳明不从标本。从中见太阴湿土之化。故其气主湿。所主之味辛苦甘。亦兼从土化也。其谷主丹素者成熟。

从司天在泉之气化。下编所谓岁谷是也。)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 。(太阳寒水在泉。故热毒之类不生。寒热不同其化也。如癸丑癸未岁。火主化运。火畏水制。而火味反资从其地气。故其味苦。淡附于甘。故所主之味淡咸。其谷主黄元者成熟。)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厥阴在泉。则清毒不生。土畏木制。故其味甘。其所主之味酸苦。其谷主苍赤者成熟。专、主也。正、中也。谓厥阴不从标本。

从中见少阳之火化。而在泉之气味。又从中见所主之苦热。故其气专。其味正。玉师曰。阳明所至为清劲。厥阴从中见之火化。是以清毒不生。故下文曰。气专则辛化而俱治。)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少阴君火在泉。是以寒毒不生。金畏火制。故其味辛。少阴在下。则阳明在上。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阳明从中见湿土之化。故所主之味辛苦甘。兼从中见之土味也。其谷主白丹者成熟。)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

其治甘咸。其谷 。(太阴湿土在泉。是以燥毒之物类不生。水畏土制。故其味咸。太阴在下。则太阳在上。故其气热。

谓太阳之从本从标。味从地化。而气从天化也。其所主之味甘咸。其谷主 者成熟。)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此复申明五味所资其化气者。因胜制而从之也。化淳者。谓阳明从中见湿土之化。燥湿相合。故其化淳一。金从土化。

故味之咸者。守而勿敢泛溢。畏太阴之制也。气专者。厥阴从中见少阳之主气。故味之辛者。与甘酸苦味俱主之。盖辛受火制。制则从火化也。夫寒热燥湿。在泉之六气也。酸苦甘辛咸。五运之五味也。以燥湿之化淳则咸守。相火之气专则辛化。盖因地气制之。而味归气化也。玉师曰。味归气化。则从在泉之寒热燥湿。而生长化收藏之气。不能始终一致。是以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

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上下、谓司天在泉之气。补、助。从、顺也。如少阳在泉。则厥阴司天。当用苦酸之味以补之。盖助其上下之气也。治、平治也。逆、反也。如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热淫所胜。平以咸寒。如诸气在泉。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火淫于内。治以咸冷。谓淫胜之气。又当反逆以平之。

故以所在之寒热盛衰而调之。谓盛则治之。衰则补之。则上下之气和调矣。夫司天在泉之气。升降于上下。五运之气。

出入于外内。各求其有过者。取而治之。能胜其毒者。治以浓药。不能胜毒者。以薄药。此治岁运之法也。徐振公曰。

能以大寒之药治热淫。大热之药治热病。是能胜其毒者也。)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右。旁取之。(气反者。谓上下外内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上胜而下反病者。当取之上。外胜而内反病者。

当取之外旁。至真要大论曰。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即此义也。)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者。盖寒性与热气不合。故当温而行之。所谓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此反治之法也。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此正治之法也。

盖竟以清冷治温热。以温热治清冷。所谓逆者正治是也。消之削之。内取外取也。吐之下之。上取下取也。补之泻之。

补上补下。治上治下也。久者。谓伏气之病。新者。感而即发也。)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

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此论五运之气为病。而有治之之法也。病在中者。根于中也。不实不坚。且聚且散者。神机之出入于外内也。如敷和之纪。其藏肝。其病里急。

支满。备化之纪。其脏脾。其病痞。盖五运之气。内合五脏。故无积者。当求其脏也。脏气虚。则补之。先用药以祛其邪。随用食以养其正。行水渍之以取汗。和其中外。使邪从外出。可使毕已矣。玉师曰。积者。邪积于五脏之间;无积。则邪干脏气。故当求其脏。)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食叶寺。约、规则也。病有久新者。谓病之能毒不能胜毒也。方有大小者。谓有可以浓药。止可以薄药也。毒者。有大寒大热。及燥湿偏胜之毒瓦斯。故止可攻疾。中病即止。过则伤正矣。是以大毒之药治病。病去其六。即止后服。常毒治病。病去其七即止之。小毒治病。病去其八即止之。即无毒之药。亦不可太过。所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脏气法时论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故以药石治病。谷肉食养。使病尽去之。又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病不尽。复以药石治养如前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必先知岁运之盛衰。衰则补之。盛则泻之。补则从之。泻则逆之。无伐天运之中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邪则祛之。正则养之。无绝人长命。)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

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帝曰善。(此论人之形体。亦由气运之所资养者也。夫神去则机息。气止则化绝。神气之不可不调养也。然而神气犹主人。形骸若器宇。形与神俱。而后可终其天年。

是形之不可不调养也。气从者。谓神气已调。不康而瘠。谓身不康而形尚瘦也。化、谓五运之化气。代、更代也。时、谓六气之主时。违、逆也。如敷和之纪。其藏肝。其养筋。升明之纪。其藏心。其养血。备化之纪。其藏脾。其养肉。

审平之纪。其藏肺。其养皮毛。静顺之纪。其藏肾。其养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皆由化运之所资养。不可更代者也。

又如春气养筋。夏气养血脉。长夏气养肌肉。秋气养皮毛。冬气养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又皆由四时气之所养。而时不可违也。脉络者。所以行气血而荣阴阳。血者。神气也。如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神气之不足。而与无病者之相同。是神气已复。但身不康健而形尚瘦瘠。故当存养其神。和调其气。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得时化之养。渐乃彰着矣。此气运养身之大要也。愚谓伏羲神农黄帝。乃治世之圣人。出世之真人。如曰养之和之。静以待时。

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皆治世语。盖欲使世人顺天地之和。以养此身形神气。如曰上古有真人者。中古有至人者。盖谓此真之易失而不易得也。如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盖谓治世之圣贤。能修此身。自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好道之士。当知生此天地气交之中。宜顺时调养此神气。苟此真不失。亦能归于真人。若妄为世外之事。犹恐堕落旁门。)

卷八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此篇论六气主司天于上。在泉于下。五运六气运化于中。间气纪步。为加临之六气以主时。五六相合以三十年为一纪。再纪而为一周。故名六元正纪大论。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六化、谓司天在泉。各有六气之化。六变、谓胜制之变也。胜复者。谓五运之气。亦复其岁。有相胜制。而治之不全也。甘苦辛咸酸淡。谓五味所资。生化有浓薄。

成熟有多少。先后之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也。此承上章而言司天在泉之气。胜制其五运。五运之气。制胜其司天在泉。今欲调之正味。使气运和平。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盖尽人事以救天地之淫邪。故谓之正纪大论。)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五运、谓五行之化运。或从五气者。谓敷和升明审平静顺之纪。五运和平。与六气无犯也。或逆天气者。如丙子丙午岁。火运司天。而行水运。甲辰甲戌岁。水运司天而行土运也。或从天气。或从地气者。太过而从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凡此二十四岁。

与天地相符。与地气相合也。或逆地气。或逆天气者。除天符岁会之年。而与司天在泉之气不相合也。或相得或不相得者。谓四时之气。如风温春化同。热曛夏化同。清露秋化同。云雨长夏化同。冰雪冬化同。此客气与时气之相得也。如主气不足。客反胜之。是客气与时气之不相得也。通天之纪。从地之理。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者。使司天在泉之气。

上下和平也。天地升降。不失其宜者。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天地之更用。无失其宜也。和其运。调其化。使五运宣行。

勿乖其政者。调和五运之气。宣行德化。勿乖其政令也。夫五运六气。有德化政令之和祥。必有淫胜郁复之变易。今欲使气运和平。须以五味折之资之。益之抑之。故曰调之正味。盖在天为气。在地为味。以味而调其气也。从逆者。谓资之益之者从之。折之抑之者当逆取也。张玉师曰。以上五篇。论天地气运。有自然之盛衰。此下二篇。论用人力以调其不和。故此篇曰正纪。下编曰至真。)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令、善也。谓能调其气运。得令终而无殄灭之患。垂永久而无变易之灾。)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政化。可得闻乎。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类者。甲己类天干。子午类地支。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各有其序。所谓先立其年是也。部主者。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以六气为六部。各主岁而主时也。宗司者。谓五运五行。为运气之宗主。正化者。热化寒化。雨化风化。

所谓以明其气是也。营运之数者。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临御之化者。六气有司天之上临。有在泉之下御。有四时之主气。有加临之客气也。明其气数。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矣。)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辰戌岁主太阳司天。)

太阳(司天) 太角(化运) 太阴(在泉) 壬辰壬戌(壬为阳年。岁木太过。故主太角。)其运风。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紊音文坼音册。此节专论太角之化运。后节始论司天在泉。及间气加临之六气。鸣。

风木声。紊。繁盛也。启坼。木发而开坼也。风木太过。故其变振拉摧拔。眩掉目瞑。皆风木之为病。倪仲宣曰。五运内合五脏。病在肝。故证见于目。后五运仿此。)

太角(初正) 少征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灵枢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又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是五音主子午之二至。卯酉之二分。土位中宫。而分王于四季。故五音合五行之化运。按木火土金水。后天之五行也。天地开辟。而五方五时。皆属后天之气。故以太角木运为首为正。次太征。次太宫太商太羽。五运相袭。终期之日。

周而复始。此五音之主岁也。初者岁之首。终者岁之终。以角下注初字。羽下注终字者。盖每岁仍以角木主春。征火主夏。商金主秋。羽水主冬。土居中宫而主长夏。此五音之主时也。故其运风。其化鸣紊启坼。其运热。其化喧暑郁燠。

此论主岁之运。统司一岁之气。而四时又有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故曰风温春化同。热曛夏化同。燥清秋化同。冰雪冬化同。此主岁之气。与时气之相得也。如水运之岁。至夏而热。火运之岁。至冬而寒。又如水运之岁。至夏而寒。火运之岁。至冬而热。或从岁运。或从四时。此岁气与时气之不相得也。甲丙戊庚壬五阳年主太。乙丁己辛癸五阴年主少。以丁壬木运为初正。故以壬辰壬戌太阳司天之岁为运首。次丁卯丁酉之少角。壬寅壬申之太角。自太而少。

少而太。从壬而丁。丁而壬。皆以木运为首。水运为末以主岁。木运为初。水运为终以主时。张玉师曰。司天在泉之六气。总归于阴阳精气。似属先天之水火。五运之化。始于丹 苍素元之气。经于五方之分。盖天地开辟。而后分五方五时。故五运属后天之五行。)

太阳 太征 太阴 戊辰戊戌同正征。

(戊癸化火。戊为阳年。主火运太过。故为太征。火运太盛。而寒水上临。火得承制。则炎烁已平。而无亢盛之害。

故与正征之岁相同。正征之岁。乃火运临午。所谓岁会。气之平也。金西铭曰。午属少阴君火。火运临午。是二火相合。其热更盛。而反为平岁者。何也。曰。此论地支之主岁。与运气相合。故曰岁会。非司天之上临也。岁有十二辰。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主岁亦然。故木运临卯。火运临午。金运临酉。水运临子。以运气上临于岁辰。非司天上临于运气也。午者。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为平岁。如水运临子。阴盛而一阳承之。皆得承制之为平也。卯酉亦然。)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热者。火之气。暄暑郁燠。火之化也。

火运太过。故其变炎烈沸腾。郁、郁蒸也。火热太过。故为热郁之病。玉师曰。火运上临太阳。故热郁。)

太征(戊) 少宫(己) 太商(庚) 少羽(辛终) 少角(丁初) (戊主火运太过。故为太征。以太征居上者。尊主岁之气也。四时之气。始于角木。故从丁之少角生戊火。火生己土。土生庚金。金生辛水。从少而太。太而少。

自上而下。下而复上也。余运仿此。)

太阳 太宫 太阴 甲辰岁会。甲戌岁会。(甲属阳土。故为太宫。土运临四季。为岁会。四季者。辰戌丑未岁也。)

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云雨昏瞑埃。乃湿土之气。故其运阴埃。后节曰。其运阴雨。

柔润重泽。土之化也。土运太过。故其变震惊飘骤。湿重。脾病也。)

太宫(甲) 少商(乙) 太羽(丙终) 太角(壬初) 少征(从壬之太角。起初运以主春。角生癸火。火生甲土。土生乙金。金生丙水。盖从壬而癸。复从癸而甲也。)

太阳 太商 太阴 庚辰 庚戌 其运凉。其化雾露萧 。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满。(庚主金运太过。故为太商。商主秋金。故其运凉。其化萧 。金气太盛。故其变肃杀凋零。燥背胸满。皆肺部之病。肺俞在肩背。胸中乃肺之宫城。瞀、目垂貌。经脉篇曰。肺是动病。甚则交两手而瞀。皆太盛而目伤也。)

太商(庚) 少羽(辛终) 少角(丁初) 太征(戊) 少宫(己)

(丁接上节所终之丙。辛接下节初起之壬。五运之十干。皆连续不断。)

太阳 太羽 太阴 丙辰丙戌天符。(辰戌太阳寒水司天。丙乃水运。与司天之气相合。故为天符。)其运寒。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寒者。水之气。凝惨栗冽。水令之化也。水运太过。故其变冰雪霜雹。

变、盛极而变易也。肾主骨。大寒留于溪谷者。溪谷属骨。运气与脏气相合而为病也。)

太羽(丙终) 太角(壬初) 少征(癸) 太宫(甲) 少商(乙)

(主岁之气。太过者三年。皆从壬起。壬癸甲乙丙。不及者三年。皆从丁起。丁戊己庚辛。俱横以观之。六岁一周而复起也。主时之气。阳年从壬起初。而终于丙。阴年从丁起初。而终于辛。俱竖以观之。一太一少。而递相沿袭。因以主岁之气。提出于上。故止于角下注初。羽下注终。当知每岁皆应角木主春。 火主夏。商金主秋。羽水主冬。若另立一主时之图。是皆以角为首也。学人以意会之。容易了然。不必多赘图象。玉师曰。司天之气。以间气主时。乃加临之客气也。五运之气。以余气主时。乃四时之主气也。)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 。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

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此统论六气之主岁而主时也。主岁者。司天在泉。主时者。主气客气。六气虽各有分部。而司天之气。又为一岁之主。故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夫子午寅申辰戌为六阳年。气主太过。

丑未卯酉巳亥为六阴年。气主不及。凡主岁主时之气。太过之年。皆先天时而至。不及之年。皆后天时而至。故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太阳寒水司天。故天气肃。太阴湿土在泉。故地气静。寒临太虚。故阳气不能章其政令。水土合德。故上应辰星镇星。其谷主元 者成熟。感司天在泉之气。所谓岁谷是也。肃者。天之政。徐者。地之令也。泽无阳焰者。谓阴中之生阳。为寒水所抑。盖二之气。乃少阴君火主气。因寒政大举。故必待时而后发。待时者。

至五之气。少阴间气司令而后发。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司天之所胜也。少阳中治者。少阳相火主三之气。而又为寒水加临。是以时雨乃涯。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加临客气之所胜也。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加临之三气主寒水。四之主气属太阴。是以寒水之气。至三气止。而交于四气之太阴也。太阴所至为云雨。雨朝北极者。在泉之气。运化于上也。泽流万物者。湿土之气。周备于下也。寒敷于上者。太阳寒水之在上也。雷动于下者。少阴之火气。在太阴之右。至五气而始发也。寒湿之气。持于气交者。上下交互也。民病肉萎濡泻诸证。皆寒湿之气。发而为病也。此节总论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有四时之主气。有加临之客气。以五常政论之图象推之。六气之次序。了然在目矣。)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此分论加临之间气。间气者纪步。而初气始于少阳。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草乃早荣者。长气盛也。春始交而大温。故民病厉。温病乃作。为身热头痛。

呕吐疮疡。)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二之气。阳明金气加临。故大凉反至。化炎热为清凉于岁半之前。故云反。民乃惨者。寒凉之气。在于气交之中。草乃遇寒者。寒气之在下也。中下寒凉。而上临之火气始抑。盖谓司天间气。皆从下而上也。气郁中满者。阳气遏抑于内也。寒乃始者。谓司天之寒气。

自二之气乃始。此司天之气。又为间气之所胜也。)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

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司天寒水之气。加临于三气。故其时天政乃布。而寒气行。雨乃降也。夏时应热。而反为寒气加临。故民病寒而内反热也。痈疽瞀闷。皆火郁之病。勿治将自焚矣。)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加临之气。乃厥阴风木。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风湿交争。风化为雨者。

加临之气。从时而化也。夏秋之交。湿土主气。故乃长乃化乃成。盖夏主长。秋主成。而长夏主化也。民病大热少气者。

风热之病也。肉萎足痿者。湿土之气也。注下赤白者。湿热之交感也。按以上论司天之气。及主时之气。皆为加临客气之所胜。此论加临之风木。又从湿土之气化而为雨。是主客之气。互相盛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欲明岁运之精微。

又当随时审气。随气论时。若固执于文言。何异按图索骥也。张玉师曰。风木之气旺于春。今加临于四气。是为秋金所制。故从时气之化。)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二气之少阴君火。为寒凉所加。至五气而复治。故阳气复化。即所谓泽无阳焰。火发待时。而雷动于下也。火气复化。故草乃长。湿土之气。主岁半以下。故乃化。五之主气。系阳明秋金。故乃成。火郁发之。故民乃舒。)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在泉之气。临于终气。故地气正而湿令行。阴凝太虚者。太阴之气。运于上也。埃昏郊野者。湿土之化。布于下也。民乃惨凄者。阴湿之气。行于中也。易曰。至哉坤元。资生万物。土主化育 虫。而人为 虫之长。

如寒风以至。是土为风木反胜。故主胎孕不成。此谓非时之邪。而胜主时之气。与至真要大论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

大义相同。张玉师曰。太阳终三之气。而雨乃降。是司天寒水之降于下也。太阴主终之气。而阴凝太虚。是在泉湿气之布于上也。上下之气。互相交感者也。故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当知司天之气。始于下而主于上。在泉之气。始于上而主于下。上者下行。下者上行。又非上者上而下者下也。)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苦乃火味。火能温寒。苦能胜湿。凡此太阳司天之岁。乃寒湿主气。故宜燥之以胜湿。温之以胜寒。所谓调之正味而使上下合德也。下文曰食宜同法。)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化源者。谓五运为六气之生源。折其郁气者。折其致郁之气也。如太征之岁。太阳司天。则火运受郁矣。太羽之岁。太阴在泉。则水运受郁矣。故当燥之以折太阴之土气。温之以折太阳之寒邪。六气同义。玉师曰。下文云。五运之气。郁极复岁。即此郁也。)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凡此太阳司天之岁。运气皆主太过。故当抑其淫胜之气。而扶其所不胜。如太角之岁。风木淫胜。则土受其制矣。是当抑其风木之胜。扶其土之不胜。如太征之岁。火运太过。则金气受其制矣。是当抑其火之太过。扶其金之不胜。所谓和其运。调其化。无致暴过。而致生民疾也。后少阳少阴岁相同。)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岁谷者。元 之谷。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食之以全天地之元真。虚邪者。谓反胜其间气之邪。如太阳司天之岁。初之气乃少阳相火。而寒反胜之。是寒邪淫胜其初气矣。二之气乃阳明燥金。而热反胜之。是热邪淫制其二气矣。四之气乃厥阴风木。而清反胜之。是燥邪制胜其四气矣。五之气乃少阴君火。而寒反胜之。是热邪制胜其五气矣。

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故曰食间谷以辟虚邪。邪去则正自安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此论五运之气。与司天在泉。各有同异。而气味之多少。亦各有所制也。适、酌也。酌其气之同异而制之也。同寒湿者。谓太羽太宫主运。是与司天在泉之寒湿相同。故当多用燥热之气味以制化。盖用燥以制湿。用热以化寒也。如太征太角太商主运。是与寒湿之气各异。又当少用燥湿之气以化之。盖用湿以滋燥热之气。用燥以制风木之邪。同者气盛。故宜多之。异者气孤。故少制之也。)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此论司天在泉。及间气加临之六气。各有寒热温凉之宜。而又当无犯者也。如太阳司天。是当用热以温之。而初之气。乃少阳相火用事。又当远此少阳之热。而后可用热也。如少阴在泉。是当用寒以清之。而四之气。值太阳寒水用事。又当远此太阳之寒。而后可用寒也。温凉同义。药食同法。所谓时与六位是也。有假者反常。是谓邪气反胜。又不必远寒而远热矣。如太阳寒水司天。初之气乃少阳相火。而天气反寒。是当用热而不必远热矣。如少阴君火在泉。四之气乃太阳寒水。而天气反热。是当用寒而不必远寒矣。所谓天气反时。则可根据时是也。反是者皆为民病。所谓加临之时气也。此篇论调其正味。以和气运之不和。如以苦燥之温之。所以治司天在泉之太过也。

折其郁气者。折司天在泉之胜气也。抑其运气者。抑运气之太过也。食岁谷以全其真者。全天地之真气也。避虚邪以安其正者。安纪步之正气也。适气同异者。酌五运六气之异同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者。调上下左右之六气也。假者反之。逆治四时不正之气也。盖天地阴阳之气。有德化之祥。有政令之章。有胜复之作。有变易之灾。人居天地气交之中。

能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运宣行。勿乖其政。安其屈伏。以平为期。庶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此圣人随时养生之大道也。)

帝曰。善。阳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纪也。(卯酉。阳明司天。)

阳明 少角 少阴 清热胜复同。(丁主少角。则木运不及。故金之清气胜之。有胜必有复。火来复之。故为清热胜复同者。谓清热之气。与风气同其运也。)同正商。(岁木不及。而上临阳明。所谓上商与正商同。)丁卯岁会。(木运临卯。是为岁会。)丁酉。其运风清热。(不及之运。常兼胜复之气。风、运气也。清、胜气也。热、复气也。少运皆同。)

少角(初正) 太征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岁以木为首。故为初正。从丁起少角。丁生戊火。火生己土。土生庚金。金生辛水而终。)

阳明 少征 少阴 寒雨胜复同。(寒者。寒水之气。雨者。湿土之气。寒胜少征。土来复之。)同正商。(伏明之纪。

上商与正商同。)癸卯癸酉。(癸主少征。卯酉主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其运热寒雨。(运气为热。胜气为寒。复气为雨。)

少征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从壬起太角。而生少征之癸水。水生甲土。土生乙金。金生丙水而终。)

阳明少宫 少阴 风凉胜复同。(土运不及。风反胜之。清凉之金气来复。)己卯己酉。(甲己化土。甲主土运太过。

己主土运不及。)其运雨风凉。(太阴所至为云雨。雨乃土之运气。风为胜气。清为复气。因运气不及。故胜复之气同其化。)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从丁而起少角。丁生戊火。火生己土。土生庚金。金生辛水而终。

阳明 少商 少阴 热寒胜复同。(热胜少商。寒气来复。)同正商(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乙卯天符。(乙主金运。卯酉阳明燥金司天。运气与司天之气相合。是名天符。)乙酉岁会。太乙天符。(金运临酉。是为岁会。金运之岁。

上见阳明。是为天符。岁会合天符。名曰太乙天符。又名曰三合。三合者。司天运气年辰三者之相合。)其运凉热寒。(运气为凉。胜气为热。复气为寒。)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征 太宫从太角起壬木而生征。征生太宫。宫生少商。商生太羽而终。

阳明 少羽 少阴 雨风胜复同。(雨乃胜气。风乃复气。)辛卯少宫同。(辛主水运不及。而土得以乘之。故宫音半同其化。按木运不及。乃阳明之辛卯辛酉。太阴之辛丑辛未。厥阴之辛巳辛亥。太阴司天之岁。乃太阳在泉。水得助而旺。厥阴司天之岁。木气上临。土受木之制。辛酉岁乃金水相生之年辰。故只言辛卯岁也。夫五音皆有不及。而独言宫音者。以土位中宫。而乘于四气也。故曰五运之气。根于中而运于外。根于中者。根于中宫之土。而运化于四方也。)辛酉辛卯。其运寒雨风。(寒为运气。雨为胜气。风乃复气。)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 少宫 太商提少角少羽于上者。论主岁之气也。太少之岁。皆以角为始而羽为终。角下注初。羽下注终者。论主时之气也。一太一少。皆以角为始而羽为终。后四气准此。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卯酉主岁运不及。凡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皆后天时而至。)天气急。地气明。

(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金令在上。故天气劲急。君火在下。故地气光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阳明在上。君火在下。故阳热盛而物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

(主时之初气。乃厥阴风木。凡太过之岁。客气盛而多从客气。不及之岁。客气弱而兼从主气。是以淳风乃治。从初气风木之化也。阳明燥金司天。厥阴风木主气。故风燥横运。流于气交。横者。谓主客之气。交相纵横。气交者。终于岁半之前。而交于岁半之后也。二气之主客。乃君相二火。三气之主客。乃阳明少阳。故多阳少阴。云趋雨府者。土之湿气。蒸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盖四之气。乃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加临。故曰云趋雨府。湿化乃敷。司天之燥金。

终三之气。而交于四气之寒水湿土。是以燥极而泽。)其谷白丹。(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者。所谓岁谷是也。)间谷命太者。(间谷者。感左右之间气而成熟。间气者。在司天在泉左右之四气也。如阳明在上。则左太阳。右少阳。阳明主少。

而太阳少阳主太。故曰间谷命太者。盖言在左右之太者为间谷也。太阳之下。是为厥阴。少阳之下。是为太阴。感此四气而成者。是谓间谷。只言在上之太。而不言在下之二气者。盖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故举此在上之太。而在下之二气可知矣。以五常政大论之圆图轮转观之。则六气之太少。了然在目矣。玉师曰。不及之岁。而曰间谷命太者。则太过之岁。又当云间谷命少者。如太阳在上。则左厥阴。右阳明。太阳主太。而左右之厥阴阳明主少。书不尽言。学人当引而伸之。)其耗白甲品羽。(此言五类之虫。感司天在泉之气。而少有生育也。耗、少也。散也。曰白、曰文、曰品者。

谓感司天之气。不过文彩品格之虫。少有生育。非若运化之蕃息也。如金运之岁。其虫介。概言三百六十之介虫。皆感金运而生。今感司天之金气。止白甲者生。而余色之介虫不育也。倪仲宣曰。六气只言少而不言太。又不及于太阴。何也。曰。太过者其气暴。不及者其气徐。如运气太过。有相胜制。则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故不言其太也。又如厥阴阳明司天。皆感生长收成之气。故胎运易于生成。如太阴司天。则寒水在泉。水湿相合。全无生长之气。则虫类艰于孕育。

故不言及太阴也。如上章论太阳在泉。 虫不育。太阴在泉。鳞虫不成。即此意也。此句盖言五类之虫。皆感五运之气而生。如敷和之纪。其虫毛。发生委和之纪。其虫毛介。虽岁运有太过不及。而皆生息蕃振。如感司天之气。不过少有生育。若运气太过。有相胜制。并其不生不育矣。故曰耗者。言所育既少。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此注当与上章岁有胎孕不育节合看。)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政切。

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栗癃闭。(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光明。清切者。金之政。

急暴者。火之令。君火在泉。是以蛰虫不藏。流水不冰。民病嗌塞振栗诸证。皆感燥热之气而为病也。)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清先而劲者。言司天之气。盛于岁半以前。热后而暴。谓在泉之气。淫于岁半以后。毛虫死。介虫殃者。又受司天在泉之胜制而死也。故曰。各有胜。各有制。各有生。各有成。谓五运六气。各有生成。各有胜制。五运之胜。能制其六气。而六气之胜。又能制其五运。制则不生不育。或不静而死也。故止于阳明节列此四句。

盖欲使后学知运气之互相胜制。类而推之。)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阳明少阴之气皆主躁。故其发躁。如火胜金于岁半之前。则水复火于岁半之后。是以胜复作。而岁时之气大乱矣。气交者。司天在泉之气。

上下相交。玉师曰。持于气交。则无胜复。)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地气迁者。谓岁前在泉之终气。交更于今之初气。余运仿此。夫卯酉岁初之客气。乃太阴湿土。故阴凝而雨化。下文曰。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气始肃者。谓主时之初气。乃厥阴也。

阴凝于外。则阳郁于内。故民病热胀便赤诸证。面目浮肿善眠者。湿土之为病也。鼽衄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二之气。

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二之主客。乃君相二火。阳气得以敷布。故民乃舒。物得长气而生荣。

如厉大至。则民善暴死。盖谓二火相交。臣位君上故也。)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

(司天之金气加临。故天政布。凉乃行。三之主气。乃少阳相火。故燥热交合。三气终而交于四气之寒水湿土。故燥极而泽。燥湿水火相交。故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四之加临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太阴湿土。故寒雨降。岁半以后。乃少阴君火主气。反为寒湿相加。故民病振栗谵妄。嗌干便血等证。皆因寒凝于外。火郁于内故也。经云。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及为心痛者。乃寒邪内凌君火也。经云。邪在心。则病心痛。时眩仆。又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寒气之肿也。)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厥阴风木加临于五气。故春令反行。草得生气。故乃生荣。少阴之郁。得木气而舒达。故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少阴君火之气。加临于终气。故在泉之阳气。得以舒布。而冬之时候反温。冬气温暖。故蛰虫不藏。流水不冰。地气舒畅。故民乃康平。其有灾眚。当主病温。所谓冬温病也。冬温之病。与伤寒大异。玉师曰。冬伤于寒。今感温热而为病。故与伤寒异。)故食岁谷以安其气。

食间谷以去其邪。(岁谷者。白丹之谷。感天地之气而生。气者。元真之气也。间谷者。感间气而生。如初之气宜食白 。

二之气宜食白丹。四之气宜食丹元。五之气宜食丹苍之谷。邪者。反胜其间气之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

(宜咸以清君火之热。宜辛以润阳明之燥。宜苦以泄内郁之火。汗之以解在外之寒。清之以消内入之邪。散之以解冬温之气。)安其运气。无使受邪。(运气不及。故宜安之。无使邪胜。)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折其司天在泉之气。以资五运之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寒以清在地之火热。热以制司天之燥金。同者多之。

异者少之。故以寒热之轻重。而少多其制。如少征少角之运。同少阴之热者。多以天化之清凉以制之。如少商少宫少羽之运。同阳明之清者。多以地化之火热以制之。天化者。燥金之清凉。地化者。在泉之火热。按至真要大论曰。风淫所胜。平以清凉。是风同热化。当以清凉平之。)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阳明清凉之气司天。是宜用温热矣。如二之气乃君相二火。又当远此六十日而用温热。少阴君火之气在泉。是宜用寒凉矣。如四之主客乃寒水湿土。又当远此六十日而后可用寒凉。有假者。

谓四时之寒热温凉。非司天在泉及间气之正气。又当反逆以治之。此调和天地阴阳之道也。反此者。乱司天在泉之经常。

扰间气阴阳之纪步。)

帝曰。善。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曰。寅申之纪也。

少阳 太角 厥阴 壬寅壬申。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壬主木运太过。

寅申少阳司天。厥阴在泉。运气与太阳太角相同。但其病少异。盖木与水土相合。其病在血分。木与风火相合。其病在气分。本经曰。诸风眩掉。皆属于肝。又曰。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太角(初正) 少征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少阳 太征 厥阴 戊寅天符。戊申天符。(戊主火运太过。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天与之会。故天元册曰天符。)

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盛之极也。)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火运上临少阳。故为此诸病。)

太征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少阳 太宫 厥阴 甲寅甲申。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柔者土之德。润泽、湿之化也。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气变之常也。)其病体重。 肿。痞饮。(感大宫之运而为脾病也。按太过之运气有三。三五十五。

为民病少有异同。盖以司天在泉之气化少异故耳。学人以意会之。)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征少阳 太商 厥阴 庚寅庚申。同正商。(岁金太过。而司天之火制之。则金气已平。故与正商之岁同。)其运凉。

其化雾露清切。(金气和平。故曰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肺脉出胸中。俞在肩背。)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 少宫少阳 太羽 厥阴 丙寅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皆太羽之运化。)其病寒浮肿。(寒水之病。)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征 太宫 少商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寅申岁主太过。六气皆先天时而至。)天气正。(此申明天地阴阳之气。交相感召。所谓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夫苍 丹素元之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故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是三阴三阳在下。而六气之在上也。是以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正、中也。天气正者。谓少阳司天。而气化行于气交之中。盖以三阴三阳在下。故虽主司天。而气下行于中也。下节厥阴司天。而曰地气正者。谓少阳在泉之气。而亦行于中。盖少阳为厥阴之中见也。再按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化。故凡此厥阴之政。诸同正岁。气化营运同天。谓厥阴同少阳天气正地气正之诸岁。而厥阴之气。营运同少阳天气之在中。盖以少阳司天。则厥阴在中。少阳在泉。则地气在中。少阳为厥阴之中见也。厥阴在泉。则地气在中。厥阴司天。则天气亦在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化也。能明乎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再于上下气交中求之。斯得运化之微妙。)地气扰。(厥阴在泉。故地气扰。下文曰。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行令之常也。)风及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火风之气也。)阴行阳化。雨乃时应。(谓厥阴之气上行。而从少阳之化。故雨乃时应。盖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此德化之常也。)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上应二星倍明。)其谷丹苍。(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者。)其政严。其令扰。(严者。火之政。扰者。风之令也。)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风热参布者。少阳厥阴之气。交相参合。而布于气交之中。云物沸腾者。地气上升也。太阴横流。凉雨并起者。

蒸溽而为雨也。按厥阴风木。上从司天之化。故太阴湿土从之。即风气下临。黄起土用之义。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风热之气在外。则寒湿之气在内。是以外发疮疡。内为寒中泄满。故圣人遇此之候。和其寒热。而不使外内交争。往复出入也。

如外内往复交作。则为寒热之疟。泄聋呕吐者。风热之气乘于内也。上怫肿色变者。寒湿之气乘于外也。)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

肤腠中疮。(杀叶帅。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厥阴风木。是以风摇候温。草木得生长之气而早荣也。杀、降也。

少阳司天。而又值君火主气。故虽有时气之寒来。而不能杀二火之温热也。血溢目赤。咳逆肤疮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胁不利。

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二之客气。乃太阴湿土。是以司天之火气反郁。而白埃四起。云趋雨府。皆湿土之气化也。厥阴风气。虽上从少阳。而亦不能胜其雨湿。风火气盛。得阴湿以和之。故民乃康。其有灾眚。则病热郁呕吐。昏愦脓疮诸证。皆因阴湿凝于外。而火热郁于内也。)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司天之气。上临于三气。故天政布。主时之气。亦属少阳。故炎暑至。雨乃涯者。太阴横流也。民病热中。血溢鼽衄嚏欠诸证。感风火之气也。二火相交。风热并至。故善暴死。)四之气。凉乃至。

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加临间气。乃阳明清凉之气。故凉乃至。白露降。少阳之火。与风热之气。交于气交之中。故炎暑间化。风热主岁。而遇此清凉。故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者。感主时湿土之气也。)五之气。

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五之间气。乃太阳寒水。故阳热去而寒乃来。

以秋冬之交。而行闭藏之冬令。故气门乃闭。宜周密以避寒邪。曰圣人。曰君子。盖言圣贤之随时调养。以和其气。是以暴过不生。苛疾不起。)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霜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厥阴风木主终气。故风乃至。地气正者。厥阴从中见少阳之化也。万物遇生气而反生。地气反上升而霜雾以行。以闭藏之时。而反行发生之令。故其病关闭不禁。心痛者。肾气上乘于心也。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原。故肾为本。肺为末。

阳气至冬而归藏于肾脏。今反上乘于肺。故咳。)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

(运气太过。故当抑之。所不胜者。如壬年角运太过。则土气不胜。戊年火运太过。则金气不胜。故宜抑其太过。赞助其所不胜。折其郁气者。如庚寅庚申岁。少阳司天。则商运受郁矣。甲寅甲申岁。厥阴在泉。则宫运受郁矣。是当折其致郁之气。先取二运之化源。折抑其太过。赞助其不胜。是以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暴者。谓太宫太商之运气主太过。

而反受其郁。故其过暴。暴者为病甚。故曰苛。)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宜咸以制少阳之火。宜辛以胜风木之邪。厥阴从少阳之火化。是子泄其母气矣。故又宜用酸以补之。渍者。上古用汤液浸渍以取汗。渗之泄之者。

以清火热之在中。渍之发之者。以散风邪之外袭。)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寒温者。

谓五运之寒温也。如太角太征之岁。运气与司天在泉之风热相同者。多用寒凉以清之。如太宫太商太羽之岁。运气与司天在泉之气异者。则少之。食药同法。)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

反是者。病之阶也。(张玉师曰。按太阳司天。太阴在泉。则先云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则先云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盖言岁运寒热之药食。当远此司天在泉。远者。勿犯也。)

帝曰。善。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

太阴 少角 太阳 清热胜复同。(少角主木运不及。故清气胜之。有胜必有复。故热以复之。清热胜复之气。与本运同其化。)同正宫。(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上宫与正宫同。)丁丑丁未。其运风清热。(风乃运气。清乃胜气。热乃复气。三气同其运。愚按太过之运言病。不及之运不言病。盖太过者暴。不及者徐。)

少角(初正) 太征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太阴 少征 太阳寒雨胜复同。(火运不及。寒反胜之。土雨来复。)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

少征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太阴 少宫 太阳 风清胜复同。(注义同前)同正宫。(五常政大论曰。上宫与正宫同。)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天符。(土运临四季。是为岁会。土运之岁。上见太阴。是为天符。天符合岁会。是为太一天符。)其运雨风清。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太阴 少商 太阳 热寒胜复同。 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疏义同前)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征 太宫太阴 少羽 太阳 雨风胜复同。同正宫。(五常政大论云。涸流之纪。上宫与正宫同。)辛丑辛未。其运寒雨风。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 少宫 太商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 。白埃四起。

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HT 夏。民病寒湿。腹满。身 愤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

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 玄。( 音蒙数叶朔HT 叶咨。太阴司天。寒水在泉。故阴专其政。阳气退避。

土令不及。风反胜之。天地之寒湿气交。是以原野昏 。寒雨数至也。HT夏。长夏之时。秋之交也。民病腹满诸证。皆感寒湿之气而成。寒湿合德。是以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辰镇二星明耀。肃者。土之政。寂者。水之令。 元之谷。

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太阴之湿气凝于上。太阳之寒气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即所谓火郁之发。山川冰雪是也。阳气在上。为阴凝所胜。则肃杀之气乃行。

此言上下阴阳之气也。)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此言五方之地土。各有高下浓薄之不同也。故岁气有余。地土宜高浓。岁气不及。地土宜卑下。盖太过之气宜缓。不及之气宜先。

地土高浓。气缓于出。地之下者。气易于升也。气有余。宜至之迟。气不及。宜至之早。此地利之有高下。气至之有早晏。而民气亦从之。愚按此论上下阴阳之气者。谓天包乎地之外也。地土之有高下者。地居乎天之中也。气至之有早晏者。气贯乎地之内也。人气从之者。人由乎气交之中也。此当与五常政大论合看。)间谷命其太也。(注见前)初之气。

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

身重筋痿。(初之主客。皆风气所司。是以岁前之地气迁。冬令之寒乃去。而春气正。风乃来。生荣万物。民气条舒。主客之气。与司天之气相薄。故雨乃后至也。民病血溢筋痿诸证。皆感风湿之气所致。)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二之主客。乃君相二火。故大火盛。火土合德。故物承化。民乃和。

湿热气盛。是以温厉大行。土气周备于四方。故远近咸若。)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

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 肿。胸腹满。(司天之气。临于三气。寒湿之气。行于气交。)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痞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肿。(四之客气。乃少阳相火。寒水司地。故畏火之加临。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湿热相合。则溽蒸化而地气上腾。

阴湿之气。与火气不相合。是以天气痞隔。湿化不流于下。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寒风、太阳寒水之气也。民病满胀等证。乃寒湿热三气杂至合而为病也。)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五气之主客。皆阳明清凉之气。故其候寒冷。收藏之令早行。故君子周密。阳明之气主肌。故病在皮腠。)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腰 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五之主客。乃在泉寒水之气。故寒大举。寒湿之气。上下相交。故湿大化。霜积阴凝。湿之化也。冰坚阳伏。寒之令也。肾为冬藏而主骨。关节禁固。骨节不利也。腰 者。肾之府也。寒湿推于气交。谓天地之气。上下相推。人在气交之中而为病也。此句照应前民气亦从之句。)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岁运不及。故当益之。邪气者。即己所不胜之气也。)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真精者。乃天乙所生之真元。即精与气耳。故曰真曰精。)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

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苦乃火味。故能燥湿而温寒。判者。分也。)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 太角 阳明 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与诸太过角运相同。)

太角(初正) 少征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少阴 太征 阳明 戊子天符。(火运之岁。上见少阴。)戊午太一天符。(火运临午。火运之岁。上见少阴。)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与前太征运同。)

太征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少阴 太宫 阳明 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顺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与前太宫运同。)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征少阴 太商 阳明 庚子庚午同正商。(五常政大论曰。坚成之纪。上征与正商同。)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 。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运气与诸太商同。其病下清者。感秋金之气也。)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 少宫少阴 太羽 阳明 丙子岁会。(水运临子。)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 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感寒水气。)

太羽(终) 太角(初) 少征 太宫 少商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弛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太过之岁。气运皆先天时而至。燥金在泉。故地气肃。君火在天。故天气明。岁前之终气。乃少阳相火。今岁之初气。乃太阳寒水。故为寒交暑。而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君火在上。燥金在下。故曰热加燥。云弛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即少阳临土雨乃涯之义。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光明。明者。火之政。切者。金之令也。其谷丹白。感金火之气而成熟者。)热病生于上。

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 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寒热凌犯者。司天在泉之气。交相犯而争于中也。

咳喘血溢鼽嚏。目赤 疡。嗌干肿上。热病生于上也。血泄寒厥。清病生于下也。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寒热交争于中而为病也。)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 痛。

炎暑将起。中外疮疡。(初之客气。乃太阳寒水。故岁前之燥热将去而寒乃始。蛰虫复藏。冰霜复结也。初之时气。乃厥阴风木。故风乃至。阳春之气郁。而民反周密。太阳主筋而为肾之府。故关节禁固而腰 痛。时交于二气之君火。故炎暑将至。金西铭曰。前后用二将字者。谓寒热之气交也。)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

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二之主气。合司天之君火。客气乃厥阴风木。故阳气布而风乃行。春气始正。万物应生长之气以荣。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标阴而本热。二气三气皆君火司令。而曰寒气时至者。少阴从本从标也。寒热气交。故民乃和。其病淋目瞑者。寒气之为病也。经云。阳盛则 目。阴盛则瞑目。目赤者。君火之气也。气郁于上而热者。寒气上乘也。)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三之主气。乃君相二火。故天政布。大火行。众类得长气而蕃鲜。在下之寒气时至。故民病气厥心痛。盖君火在上。阴寒在下。寒气厥逆凌心。则心痛而寒热更作。乘于肺。则为咳喘。盖肺乃心之盖。而又下交于肾也。迫其君火上炎。则目赤。)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四之主客。乃湿土主气。

湿热气交。故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也。民病嗌干黄瘅诸证。皆感温热之气。)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

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岁半以下。及五之主气。皆属阳明。而少阳相火加之。故畏长气上临。间气司令。

故暑反至。阳乃化。万物得长气而生荣。凉热之气合化。故民乃康。其有灾眚。感温热而为温病。)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 雾翳。病生皮腠。内合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终气乃阳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气交之余热内格。而为咳喘血溢诸证。寒水主时。故寒气数举。舍于皮腠而为病也。夫地支始于子而对于午。六气已终。则在泉之气。将易而交于丑未矣。金西铭曰。此句照应前二将字。后之甲子甲午。)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运气太过。故当抑之。而资其岁之所不胜。郁发者。

谓五运之气。郁极乃发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虚邪。不正之邪也。能保其精。则邪自辟矣。)岁宜咸以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咸从水化。故能 坚。以调和在上之君火。

甚则以苦发其火郁。金气主收。故宜酸收以安其下。甚则以苦泄其燥。)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同司天之热气。宜以寒清。同在泉之清凉者。宜用温热。)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纪也。

厥阴 少角 少阳 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五常政大论曰。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丁巳天符。丁亥天符。(木运之岁。上见厥阴。)其运风清热。

少角(初正) 太征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厥阴 少征 少阳 寒雨胜复同。 癸巳癸亥。其运热寒雨。

少征 太宫 少商 太羽(终) 太角(初)

厥阴 少宫 少阳 风清胜复同。同正角。(五常政大论曰。卑监之纪。上角与正角同。)己巳己亥。其运雨风清。

少宫 太商 少羽(终) 少角(初) 太征厥阴 少商 少阳 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五常政大论曰。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乙巳乙亥。其运凉热寒。

少商(乙) 太羽(丙终) 太角(壬初) 少征(癸) 太宫(甲 合前注会意)

厥阴 少羽 少阳 雨风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雨风胜复之气。与风运同化。皆非本年正化。所谓邪化日也。不及之运同。)

少羽(辛终) 少角(丁初) 太征(戊) 少宫(己) 太商(庚 始于丁而终于辛。)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不及之岁。气运皆后天时而至。)诸同正岁。气化运气同天。(此言厥阴少阳标本之相合也。少阳司天。则天气正。少阳在泉。则地气正。谓厥阴同少阳之诸正岁。如厥阴在泉。则厥阴之气。同少阳司天之营运。厥阴司天。则少阳之气。同厥阴司天之营运。故曰风生高远。炎热从之。盖厥阴少阳。标本相合。而厥阴又从少阳之气化也。)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

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上。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风性动摇。故天气扰。少阳之气营运于中。故地气正。风气在天。故风生高远。少阳之气。上与厥阴相合。故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者。从风火之胜制也。风火同归于正。故曰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光明。挠者风之政。速者火之令也。苍丹之谷。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者。间谷者。言左之少阴而下。右之太阳而下。感左右之间气而成。文角品羽。感司天在泉之气而生育者。不过文品之毛虫羽虫。又不能生聚而耗散也。胜复更作者。谓炎热从之于上。而复相乘于气交之中也。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相火之在泉也。感风气则病行于上。感热气则病行于下。风燥胜复相乘。则形见于气交之中。愚谓行于上。行于下。又曰形于中。而不曰病。盖谓风火之气。行于上下。而复交于中也。炎热从之于上者。子从母也。胜复更作者。厥阴之气。复下归于正也。故厥阴在泉。则地气正。今厥阴司天。而天气亦正。斯谓之诸同正岁。)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初之气。乃阳明清金司令。故寒始肃。而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谓阳明之间气。在在泉少阳之右也。)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二之间气。乃太阳寒水。是以寒不去而霜乃降。二之主气。乃少阴君火。而寒水加临于上。是以名草上焦。而阳复化于下也。民病热中者。君火之气。为寒气郁于内也。)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三之气。乃司天之风气主令。是以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乃风病行于上也。)

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 肿。(四之客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者。谓少阴在司天厥阴之左也。按厥阴司天之间气。始于下之阳明。而交于太阳。少阳在泉之间气。始于上之少阴。而交于太阴。故民病寒于右之下者。盖从下而上也。争于左之上者。谓从上而下也。是以间谷言太者。言在上左右之少阴太阳。而及于太阴阳明。所谓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也。故曰。食间谷以保其精。谓保四气主时之精气也。又曰。食间谷以避虚邪。谓避左右间气之虚邪也。盖能保其精。则能避其邪矣。民病黄瘅 肿。皆湿热之为病。)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五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阳明燥金。是以燥湿更胜。沉阴布而寒及体者。二气并主清寒也。太阴所至终为雨。阳明所主为凄鸣。故风雨乃行。)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而相火加临于上。故畏火司令。客胜其主。是以阳气大化。流水不冰。少阳在泉之气大发。草感生长之气而生。人感温暖之气而舒。其病温厉者。所谓冬温病也。)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化源者。五运乃六气之生源。如少宫之运。厥阴司天。则土气受郁矣。少商之运。少阳在泉。则金气受郁矣。故当折其致郁之气。以资五运之化源。以上六气相同。岁运不及。故当赞助其运气。无使所不胜之邪胜之。以上不及之三气相同。)岁宜辛以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辛从金化。以调风木之胜。咸从水化。以调火热之淫。厥阴不从标本。从中见少阳之火化。是一岁之中。皆火司令。故当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厥阴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少阳司气以热。用热无犯。食宜同法者。药食并宜也。)

帝曰。善。夫子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此言司天在泉之气。六期环转。而各有定位也。行有次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六气终期。而六期环会也。止有位者。上下有位。左右有纪。一气各主六十日有奇也。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者。盖以寅为岁之首。朔为月之首。寅为日之首。而起初气也。睹其司天在泉之定位。则知六气之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运、谓六气之化运。如子午寅申辰戌六岁主有余。其主岁主时之气。皆先天时而至。如丑未卯酉巳亥六岁主不及。其主岁至时之气。皆后天时而至。正岁、谓岁会之纪。非太过。非不及。其气应时而至也。)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此论五运之胜复而为灾眚者。何以候之。非气化者。谓非运气之化也。如丁卯丁酉岁。其运风清热。风乃少角之气化。其清热乃胜复之气。此邪化也。是谓灾眚。徐振公曰。此篇论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而运化于中。故此节论司天在泉之中。而兼论其运气。)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时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天、谓司天。地、谓在泉。道、谓天地阴阳之道。数之始起于上者。谓数之始于一而起于天一也。终于下者。谓天数之始于一而终于地六也。岁半之前。岁半之后者。谓天地之气。上下有位也。气交者。谓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也。位、谓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六位。气月、谓一气之各主两月也。愚谓司天在泉之六气。总属天一所生之真元。真元者。

精气也。气为阳。精为阴。一阴一阳。化生太少之四象。而共为六气也。天包乎地之外。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精通乎天之上。故曰天有精也。六气循天而环转。故六期而环会。复通贯乎地之中。故上下交互也。故曰。食岁谷以全其真。

食间谷以保其精。真者。元真之气。精者。天一之精。是以上文曰。此天之道。气之常也。)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

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

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瞑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此论五运六气。有同化之盛衰。是以有不合也。不合其数者。不合六气之数也。气用有多少者。谓六气之用。有有余不足也。化洽有盛衰者。谓五运之化。有太过不及也。风热寒燥者。言阴阳之六气也。春夏秋冬者。言角征宫商羽。主岁而主时也。风温春化同者。厥阴与角运同化也。热曛夏化同者。少阴少阳。与征运同化也。胜与复同者。谓五运之胜与复气。亦与六气之相同也。如清金胜角木。其胜气即与阳明同。炎火复秋金。其复气即与少阴少阳同也。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是以有不合也。如风温之多。合春化之盛。是气运同其化矣。

若六气之少。合五运之盛。五运之衰合六气之多。此盛衰更用而不合矣。此节论六气主岁主时之多少。又当审五运主岁主时之盛衰。合而推之。斯得气运之微妙。)帝曰。五营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帝曰。愿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此太过而同地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岁。)癸巳癸亥。少征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阴。

如是者三。(此不及而同地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戊子戊午。太征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征上临少阳。丙辰丙戌。

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此太过而同天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此不及而同天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言此二十四岁。则上下加临。余三十六岁。则不加不临也。)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此言太过而同地化者。与天符相同。不及而同地化者。与岁会相同。)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言太过不及之十二岁。皆曰天符。然内有变行多少之分焉。多少者。即太过不及之变也。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故有微甚死生之分焉。按马注引执法行令贵人而言。然此节单论天符之有太过不及。前篇分别天符岁会太一天符。与此不相符合。)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兴、起也。此总言一岁之中。有应时而起之六位。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各有寒热温凉之四气。皆宜远而无犯之。如初之气。天气尚寒。是宜用热。时值少阳相火司令。又当远此一位而无犯也。如二之气。天气已温。是宜用凉。

时值太阳寒水司令。又当远此一位而用凉也。每岁之六气皆然。从则和。逆则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

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此分论司天在泉及间气之无犯也。如少阴在上。司气以热。而用热者。又当远此少阴之热而无犯也。如阳明在泉。司气以凉。而用凉者。又当远此阳明之凉而无犯也。余气皆然。如间气与司天在泉之主气相同者。不可犯。与主气异者。则小犯之。假如少阳司天。初气乃少阴君火。是与司天之气相同。无犯其热。如少阴在泉。四之气乃太阳寒水。是与主气相异。可少用热而小犯之。是谓寒热温凉之四畏。不可不谨察也。)帝曰。善。

其犯者何如。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根据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天气反时者。

如司气以热。而天气反凉。是当根据时而用温矣。如司气以热。而寒反胜之。又可用热而犯主气之热矣。然只以气平为期。

不可过用。以伤司气之元真。是谓邪气反胜者。则可犯也。)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天信、谓气之应时而至者。无差失而妄犯之。六气各有所宜而不可逆。有胜气。又宜折之而无翼其胜。有复气。又当抑之而无赞其复。调之正味。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运和平。勿乖其政。是谓主治。)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此章与上章大义相同。前以太阳为始。序三阳三阴之六气。以角运为初。序角征宫商羽之五音。而年岁有所不齐也。故今以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从甲子而至癸巳。三十岁而为一纪。复从甲午而至癸亥。六十岁而为一周。斯岁运始顺。故复次之。)

甲子 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故其数从生始。)雨化五。(此运居其中。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雨为土化。土常以生。故其数五。)燥化四。(乃己卯己酉也。己主不及。故其数生。)所谓正化日也。(无胜复之邪化。故为正化。所谓日者。以一运统主一岁。而五运又以角木为初。羽水为终。各分主七十二日有奇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上、谓司天。下、谓在泉。中、谓化运。君火司天。故宜咸寒以制化。太阴湿土运化于中。故宜苦以燥湿。热以温阴。阳明清凉在泉。故宜酸以助收。热以温凉。药食并相宜也。此即上章宜苦燥之温之。食宜同法之义。余岁俱仿此。)

乙丑 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不及之运有胜复。金运不及。火热胜之。

金之子寒水来复。有胜复之邪气。故为邪化。所谓日者。谓胜气在胜彼所主之七十二日。复气在复我所司之七十二日。

此即上章清热胜复同。其运风清热之义。余不及岁俱准此。)灾七宫。(按九宫分野。七乃兑宫。金运不及。为热寒胜复。

故主灾眚在于兑之西方。上章以太过之岁而主民病。此以不及之岁而言灾眚。盖太过之气暴。不及之气徐。病甚而灾微也。)湿化五。(乙主不及。故其数生。按乙运不及。则丑未之司天在泉。亦主不及。气运之同也。)清化四。(运不及。

故其数生。余不及岁俱准此。)寒化六。(乃庚辰庚戌也。庚主太过。故其数成。)所谓正化日也。(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皆主正化。无胜复之邪气也。五运之气。又各分主七十二日。司天在泉之气。各主六十日而有奇。)其化上苦热。

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金气主收。故宜酸以收之。和者。谓五运之气。虽各主一岁。而一岁之中。又有生长化收藏之五运。故又宜五味以和之。甘为土味。能制化寒水。)

丙寅 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火临于上。水承制之。故主不及。)寒化六。(运太过。故其数成。

余太过运俱准此。)风化三。(乃辛巳辛亥也。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

所谓药食宜也。(水运主咸。而以咸助之。后之化运。多用和助之味。所谓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也。)

丁卯 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清主胜气。热乃复气。)灾三宫。(三宫、主震分野之东方也。)燥化九。(委和之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木运不及。金气胜之。今又燥化临于上。则金气盛矣。)

风化三。热化七。(壬子壬午也。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 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征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主太过。故其数成。)热化七。湿化五。(癸丑癸未也。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己巳 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乃中央土宫。)风化三。(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湿化五。火化七。(乃戊寅戊申也。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

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 庚子岁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清化九。(金运太过)燥化九。(乃乙卯乙酉也。从革之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金气不及。而得运化之助。故与正商相同而盛也。)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 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乃北方坎位。)雨化五。(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寒化一。(在化运主不及。故其数生。在在泉乃丙辰丙戌也。辰戌乃太阳之水。合丙之化运而始生。

故其数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 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壬申壬寅为同天符。故其数生。天主生也。)风化八。(在中运主角木太过。故其数成。在在泉乃丁巳丁亥也。委和之纪。上角与正角同。故主成。盖木气不及。而得运化之助。则木气盛矣。故其数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 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征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乃南方离位。)燥化九。(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火运不及。收气自政。而又上临于司天。则其气盛矣。)热化二。(在中运主不及。故其数二。在在泉乃戊子戊午。属天符之岁。故其数生。盖天生而地成也。)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药食宜也。

甲戌 甲辰岁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主太过。故其数成。按土盛而不胜水者。乃岁会之年。气之平也。

故无胜复。)湿化五。(在中运。土常以生。在在泉乃己丑己未。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 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从革之纪。上角与正角同。

故主成。盖金运不及。生气乃扬。而又上临于司天。则木气盛矣。)清化四。火化二。(乃庚寅庚申也。当主成数。疑误故阙。)正化度也。(度者。谓所主之时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 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火司于上。水承制之。故主不及。)寒化六。清化四。(乃辛卯辛酉也。

卯酉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丁丑 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

风化三。寒化一。(乃壬辰壬戌也。辰戌之水。合于水而始生。故其数一。按天一始生之水曰天癸。然太阳之水。上合丙之化气。壬之生气。而不与辛癸相合。盖辛与丙合。壬与癸合也。倪仲宣曰。寒水在泉。土制于上。故主不及。玉师曰。

土应胜水。有木制其中。)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 戊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征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寅申太征。皆主火运太过。故其数成。)风化三。(乃癸巳癸亥也。

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 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金不及而土运生之。故其气盛。)雨化五。热化七。(乃甲子甲午也。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 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土制其水。故主不及。)清化九。雨化五。(乃乙丑乙未也。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 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

寒化一。火化七。(乃丙寅丙申也。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 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受壬水之制。故主不及。)风化八。清化四。(乃丁卯丁酉也。卯酉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 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

火化二。寒化一。(乃戊辰戊戌也。水受土制。故主不及。)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 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寅申主太过。其数成。疑误故阙。)雨化五。风化八。(乃己巳己亥也。上角与正角同。故主成。盖卑监之纪。化气不令。生政独彰。而又与巳亥相合。则木气盛矣。故其数八。)正化度也。

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 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卯酉主不及。故其数生。)

清化四。热化二。(乃庚子庚午也。同天符岁。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 丙辰岁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太羽。皆主太过。故其数成。)雨化五。(乃辛丑辛未也。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 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己亥少角皆主木运不及。

故其数生。)火化七。(乃壬寅壬申也。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 戊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征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子午太征。皆主太过。故其数成。)清化九。(乃癸卯癸酉也。伏明之纪。上商与正商同。故主成。盖长气不宣。收气自政。而又与卯酉相合。则金气盛矣。故其数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 己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丑未少宫。皆主不及。故其数生。)寒化一。(乃甲辰甲戌也。土盛则水衰。故主不及。)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 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寅申主太过。故其数成。)清化九。风化三。(乃乙巳乙亥也。巳亥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 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涸流之纪。少羽与少宫同。

故其数成。盖藏令不举。化气乃昌。土盛生金。则金气盛矣。)寒化一。热化七。(乃丙子丙午也。子午主太过。故其数成。)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 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辰戌主太过。故其数成。)风化八。雨化五。(乃丁丑丁未也。丑未主不及。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温。下甘温。药食宜也。

癸巳 癸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征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天干终于癸。地支终于亥。

故其数成。)火化二。(在化运主少征。故其数二。在在泉乃戊寅戊申也。岁主天符。故其数生。)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

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以上司天在泉之生数成数。诸家以子丑申卯辰巳为对化。从标主成。午未寅酉戌亥为正化。从本主生。惟张介宾疑为不热。言内经诸篇。并无正对之说。止本篇后文云。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此但欲因生成之数。以明气化之微盛耳。故其言生者不言成。言成者不言生。皆各有深义存焉。似不可以强分也。然欲明各年生成之义者。当以上中下三气合而观之。以察其盛衰之象。庶得本经之义。愚按本经之所分太过不及。在天干以甲丙戊庚壬主太过。乙丁己辛癸主不及。在地支以子午寅申辰戌主太过。卯酉巳亥丑未主不及。今复以子午卯酉之中。又分出太过不及。是与经旨相违。

而不与蛇足矣。且甲子为六十岁之首。子既属对化。主成。不当云热化二矣。次庚午为正化。主生。又不当为热化七矣。

再按卯酉之对化五年。乃九九九四九。奚以卯之对化主四年。而酉之正化止一年耶。又如己亥之风化五年。乃三八三三八。再查寅申岁厥阴在泉之风化五年。乃三八三八三。十年合而论之。当主生数五。成数五。又奚三居六而八居四耶。

此皆不明经义。强为臆说。贻误后人。愚仍以子午卯酉之太过不及。兼以上中下之生克。五运六气之相资。参疏于上。

其间或有未尽。以待后贤参补可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定期之纪。谓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子甲相合。三十岁而为一纪。六十岁而成一周。胜复者。不及之年。正化者。太过之纪。皆有经常不易之数。要者。总属阴阳之盛衰耳。)

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此论五运之化。受司天在泉之胜制。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故曰折其郁气。

资其化源。盖谓岁气胜制其化运。当以所胜之味折之。而勿使其郁复也。如丁卯丁酉岁。少商木运。而上临阳明。则木气郁矣。戊辰戊戌岁。太征火运。而上临太阳则火气郁矣。己巳己亥岁。少宫土运。而上临厥阴。则土气郁矣。庚子庚午岁。太商金运。而上临少阴。则金气郁矣。辛丑辛未岁。少羽水运。而上临太阴。则水气郁矣。庚寅庚申岁。太商金运。而相火司天。则金气郁矣。又如乙巳乙亥岁。少商金运。而相火在泉。则金气郁矣。壬子壬午岁。太角木运。而阳明在泉。则木气郁矣。癸丑癸未岁。少征火运。而太阳在泉。则火气郁矣。甲寅甲申岁。太宫土运。而厥阴在泉。则土气郁矣。乙卯乙酉岁。少商金运。而君火在泉。则金气郁矣。丙辰丙戌岁。太羽水运。而太阴在泉。则水气郁矣。凡此十二运中。有太有少。并受司天在泉之郁而后复。故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待时而作者。土郁发于四之气。金郁发于五之气。水郁发于二火前后。火郁发于四之气。惟木发而无时也。)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太过之运受郁。其发暴。不及之运受郁。其发徐。持者。能主持而不甚也。即所谓持于春持于秋之意。)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初生之气微。故主不及。已成之数盛。

故主太过。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之气。皆感天生地成。地成天生。此河图数也。土常以生者。土位中央。感天干而始化。天地之气。皆本于五而终于九。此洛书数也。故曰。天地之间。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王龙溪曰。五行有气有质。皆藉于土。如天一生水。

水之气也。一得五而为六。水之质始成。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每畴之首。不过以数起之。倪仲宣曰。土位中央。其数五。合天之生数五。得五而成十。天地之数。在五之中。)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

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此言五郁之发。有天地山川之变象。

有草木虫兽之兆征。有民病之灾眚。有寒热之更改。观其发而知其复也。雷者。火之气。三之气主火。四之气主土。故殷殷然之雷。在土之下。火土相合。而发于三气四气之交。白乃金之气。土舒而金化也。高深、高山深谷之间。田牧土驹者。盖因洪水泛衍。如驹之土块。散牧于田野之间。始者。谓土受天干之始化。土气复。而生长化收藏之气。咸从土化也。民病腹胀肠鸣诸证。皆感土气而发。其气四者。发于夏秋之交。四之气也。太阴所至为云雨。浮游朝生暮死。感湿气而化生。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横天山。下化而浮游生灭。此怫郁欲发之先兆也。怫、郁也。按此五郁之发。与气交变论之郁复不同。气交篇之复。即上章之所谓清热胜复同。其运风清热。盖因主岁之运不及。所胜之气胜之。而子气为母复仇。乃运气之自相胜复也。此章之所谓复岁者。即上文之所谓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盖五运之气居其中。上受司天之胜。下受在泉之制。无分太过不及。咸受其郁而复发也。故其所发者。即所郁之本气。非子为母复也。是以复气与民病各有不同。学人俱宜体析。)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 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

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音蒙数叶朔。明洁清切。金之令也。凉燥杀气。金之气也。此所郁之金气复发。而政令复行也。咳逆嗌干。肺之病也。灵枢经曰。足少阳是动。病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

体无膏泽。又曰。肝是动。则病腰痛嗌干。面尘脱色。盖金气复而肝木病也。土凝霜卤者。言土凝如霜之盐。即芒硝火硝是也。其气五者。发于五之气也。夜雪白露。言露浓之如雪。林莽声凄。声在树间。此秋声也。金之郁气。欲发之先兆也。)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 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

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 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瞑。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辟、避也。气交、乃夏秋之交。相火之后也。霜杀、寒结为霜而杀物也。祥、怪异也。腰 、肾之府也。关节屈伸。乃筋骨之病。肾主骨而筋属于节也。

厥逆痞坚腹满者。阳气下藏。中气塞也。君火主二之气。相火主三之气。其气发于二火之前后也。气犹麻散者。寒凝之气。感火气而欲散也。)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太虚埃昏。木气发而埃土飞扬。

云物以扰。风之动也。屋发折木。郁怒之大发也。民病胃脘咽膈。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肢两胁。耳鸣眩转仆不识人。风气之为病也。天山一色。皆苍色也。浊色、埃土昏翳也。按土郁曰黄黑埃郁。水郁曰黄黑昏翳。木郁曰黄黑郁若。盖言天元地黄。天地之气色。交相拂郁也。横云不起雨者。风行天上。密云不雨也。风乃天地四方之气。故所发无常。松吟高山。风之声也。虎啸岩岫。虎啸则风生。风从虎也。此木郁将发之先兆也。)火郁之发。太虚曛翳。大明不彰。

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目四肢。 愤胪胀。疡 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

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 。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大明、日月之光明也。火郁发而曛翳于上。则日月之明不彰。土浮霜卤者。水湿之气。受郁热上蒸而成。如霜之卤也。惑言者。嘻嘻 。形容其风自火出也。风火相合。是以阴湿之气。在后乃化。民病痈肿诸证。皆火热盛而精血伤也。少气者。火为气之贼也。瞀闷、肺气病也。火甚精伤。故善暴死。刻终者。谓一气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如三气之终。而大温将发于四之气也。元府、汗空也。动复则静。

阳极反阴者。少阴所至为热生。终为寒。少阴之从本从标也。湿令乃化乃成者。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也。水凝冰雪。寒之胜也。光华之气。发于水凝。焰阳之热。生于午泽。山泽通气也。此二火之气。受寒气之郁极而复将发也。按五行之中有二火。阳火以明而在天。阴火以位而在地。华发水凝者。阳火之将发也。焰阳午泽者。阴火之欲复也。阳火由水中而生。阴火从地泽而发。)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报、复也。如华发水凝。焰阳午泽。怫之应也。阳极反阴。山川冰雪。郁之极也。风气行于四时。是以木发无时。水发于二火前后。故水随火也。按戊癸化火。火生于水泽之中。水火之相合也。是以华发水凝。水随火发。)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

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谨候其时。则病可期而知。亦可以先期而调之。失时。失五音六气所主之时。反岁、逆司天在泉之岁气。不能使之上下合德。无相夺伦。五气不行者。不能使五运宣行。致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帝曰。

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此申明五运之郁。受六气之胜制也。按六微旨大论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治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

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此言六气之有定位。各有承制之在下。故曰。征其下气。而见可知。言征其六气在下之承制。则所见水发之雹雪。土发之飘骤可知矣。气有多少者。

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也。发有征甚者。有徐有暴也。当其气者。当其本气而自发也。兼其下者。水发而兼土之雹雪。

土发而兼木之飘骤。木发而兼金之毁折。金发而兼火之清明。火发而兼水之曛昧。盖分别此章之复。乃受六气之郁。非五运之自相胜复也。)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差音雌。位、谓五运所主之时。命、令也。差、参差也。言五运之发。不当其本位而发者。乃所行之政令有差也。如水位于冬。而所发在于二火前之正月二月。土位于长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金位于秋。而所发在于五气之九月十月。火位于夏。而所发在于四气之七月八月。皆后发三十日而有奇。盖郁极而后乃发。是以去本位之少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此论五运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气、谓四时之气。运、谓五运之化。五运各主七十二日有奇。运太过则其气至先。运不及则其气至后。此时候之常也。非太过。非不及。则气至当时。非是者。

则生长化收藏之气不应。而为四时之灾眚矣。)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此论六气主时之有太过不及也。六气各主六十日有奇。如清肃之气行于春。炎热之气行于秋。凝寒之气行于夏。

溽蒸之气行于冬。是谓非时而化。盖太过者。当其时而各司寒热温凉之气。不及者。归其已胜。己胜者。谓归于胜己之气。即非时之化也。前章论五运六气之主岁而有盛衰。此复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亦有太过不及。)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

必谨察之。帝曰。善。(此论四时之气。而有太过不及也。早晏者。先天而至。后天而至也。顺者。春气西行。夏气北行。

秋气东行。冬气南行。逆者。反顺为逆也。春气生于东。故从东而西行。夏气发于南。故从南而北行。秋气始于西。故从西而东行。冬气本于北。故从北而南行。此四时之应四方也。故春气至下而升。秋气从上而降。夏火之气。由中而布于四旁。冬藏之气。从表而归于内腑。左东右西。前离后坎。此四时之有高下左右。乃正化之常也。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谓收藏之气。从高而下。自外而内也。至下之地。春气常在。谓生长之气。自下而升。从内而外也。上节论五运六气之太过不及。以应四时之早晏。此论四时气之迟速。以应五运六气之盛衰。)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

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

(此论五运六气之主时。而各有德化政令。胜复变病之常。夫前章之所谓初之气二之气者。论加临之客气。乃六期环转。

各有不同。此复论四时之主气。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气之厥阴。二气之少阴。三气之少阳。四气之太阴。五气之阳明。六气之太阳。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时不易之气。有寒热温凉生长收藏之政令。故曰常。)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 。时化之常也。(气之所至。谓四时有五运六气之所至也。春气舒迟。故为和平。暄、春晚也。又温暖也。盖少阴虽主君火而本寒。故主于寒热之交。以司温和之气。此节盖以厥阴风木主春。

少阳炎暑主夏。阳明清凉主秋。太阳寒水主冬。此四时气化之常也。故以太阴转列于少阳之前者。谓土气分旺于四季。

先从春夏始也。此首论六气之中。有五运。五运之中有四时。)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璺音问府者。各有所司也。璺启、开坼也。舒荣、舒展而荣华也。员盈、周备也。夏气始于中。行出者。从中而出于外也。庚、更也。草木至秋而更变也。归藏者。万物至冬而归藏也。此三阴三阳。各有风寒湿热之所司。而为璺启舒荣之化。故为司化之常。)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生长化收藏。五时之气也。风摇形见。气之化也。

故为气化之常。)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

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肃、肃杀也。风能生万物。而终为肃杀之气。盖四时皆有风气。故能生长万物。而亦能收杀也。少阴太阳。为水火阴阳之主。太阳标阳而本寒。少阴标阴而本热。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阴阳标本。互换于中。故中寒而中温也。太阴湿土之气。上蒸而为云为雨。故终为注雨。少阳相火。生于地泽。故终为溽蒸。阳明燥金。终为清凉。生者。谓六气所生之德。而为凉为肃。德之化也。)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 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五类之虫。感五运六气而生育。故为德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生茂坚藏。乃六气之政。

而宣布于四时。)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太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列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

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飘怒、风之变。凉乃金气承之。大暄、火之甚。寒乃阴精承之。雷霆骤注。湿土之变。极则风气承之。飘风者。风自火出也。燔燎、炎之甚。极则水气承之。散落、肃杀之甚。

温乃火气承之。寒雪冰雹、寒之甚也。极则土气承之。盖气极则变。变则害。承乃制。)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瞑。少阴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

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迎随、往来也。彤云者。泽气上蒸而为云也。凄鸣、金有声也。刚固坚芒。乃寒凝冰坚之象。此六气之令。行于四时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此春病之常也。

里急、逆气上升也。厥阴主春。春气始于下而上。故为里急。阳明主秋。秋气始于上。故为浮虚。火生于木。风火相煽。

故为身热疮疡。土位中央。而分旺于四季。故四时为痞 中满之病。太阳主筋。为风气所伤。故 短而屈伸不利。)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太阴所至为 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 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音畜瞀音务尻音敲。此夏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 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 。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胁痛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音软戾叶利 音蔑皴音逡。此秋病之常也。 、缩也。戾、了戾也。即转出小便之关戾。厥阴主利前阴。而脉络阴器。为燥金所伤。故戾 不利。皴、皱也。以燥而遇燥。故皮为皴揭。)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 肿。少阳所至为暴注。 螈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此冬病之常也。心主言而喜为心志。君火为冬令之寒水所迫。则心气实而语笑不休。以上四时诸病。有因于六气者。有因于四时者。学人引而伸之。以意会之。其义自得。此论四时之五运六气。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病。)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

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报德以德。报化以化者。即所谓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盖无胜则无复也。气高则高。气下则下者。谓春气始于下。则五运六气。皆主厥阴之风木。秋气始于上。则五运六气。皆属阳明之燥金。夏气始于前。则五运六气。皆主少阳之炎暑。冬气始于后。则五运六气。皆属太阳之凝寒。此四时六气。皆有定位之常。非若客气之环转也。此复结上文之义。)故风胜则动。火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首问五运六气之应。而上章独论六气之变。故复论其五运焉。风热燥寒。四时之气也。以湿土而列于四时之后者。谓土旺四季。先春夏而后秋冬也。随气所在者。随四时之气。而言五运之胜耳。在者。言风气在春。热气在夏。燥气在秋。寒气在冬。湿气在于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

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此论五行胜化之为用也。命其所在而征之者。太阴之气。在于长夏。太阳之气在于冬。少阴之气在于夏。阳明之气在于秋。厥阴之气在于春。如冬有雨化。以征太阴之胜。夏有寒化。以征太阳之胜。此与春胜长夏。长夏胜冬之义相同。徐振公曰。此即帝所问之有胜有复。在六气为胜复。在四时为胜化。)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

常化也。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自得其位者。四时之六气。各自司其本位。此时化之常也。

厥阴位于正月二月。少阴位于三月四月。各命其位而方之月。则可知六气之所在矣。)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此言主时之六气。亦有盛有虚。乃随岁运之太少也。岁运太过。则六位之气盈。岁运不及。则六位之气虚。盖太过之气。来徐而长。不及之气。来疾而短。故曰少者暴而亡。金西铭曰。太过之气。先天时而至。故徐而长。不及之气。后天时而至。故暴而短。譬如人之后至。则疾行而趋走矣。)帝曰。天地之气。

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

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恶去声差叶雌。此论主时之六气。亦有天地盈虚之分。而上下相胜也。岁半以上。天气主之。岁半以下。地气主之。运居于天地之中。常先天地之气而为之胜。故曰。

随运归从。而生其病。谓天地之气。归从运气。而彼此相胜也。气交、谓三气四气之交。如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则四之土气。先交于三气之火。如地气不足。天气随之。则三之火气。先交于四气之土。此火土子母相合。谓之归所同和。

乃胜之微者也。微者小差。小差者。在天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地。在地之纪。仍居七分。而三分交于天。此上下气交。不为民病者也。恶所不胜者。恶己所不胜之气也。太阳寒化。施于少阴。阳明燥化。施于厥阴。此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少阴火化。施于阳明。此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乃胜之甚者也。甚者大差。大差者。在天之纪居五分。而五分直降于下。在地之纪居五分。而五分反迁于上。故曰。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位易者。谓越三气四气之位。而初气二气。行于五位六位。五气六气。行于初位二位。此所不胜之气胜之。故曰恶所不胜。

越其位而加之。故曰大变。如归所同和。则不越位矣。)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

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螈肿胀。呕。鼽衄头痛。

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此言主时之六气亦当远寒而远热者也。按前章之所谓热无犯热。寒无犯寒者。论司天在泉。及加临之六气。此章论主时之六气。亦有寒热温凉之分。故帝复有此问。辛甘发散为阳。故有病而应发散者。即当远热而不远热矣。酸苦涌泄为阴。如有病而应攻里者。即当远寒而不远寒矣。如虽病而不宜发表攻里。若妄犯之。则寒热内贼。其病益甚。若无病而不远热。不远寒者。

则坚痞腹满。身热吐下之病生矣。时、谓四时。治以胜者。如犯热则以所胜之寒治之。如犯寒则以所胜之热治之。张玉师曰。后之病生。与前章之客气。总论亦可。)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

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此言胎孕积聚。亦有阴阳寒热之分。所当远寒而远热者也。重身、谓妊娠而身重。毒者。大寒大热之药也。娠妇始结胎之一月二月。乃木气司养。三月四月主火。

五月六月主土。七月八月主金。九月十月主水。至太阳而五行已周。阴阳水火分。而成后天之形身矣。然未生之前。五行之气。各有盛有虚。有胜有郁。宜以寒热温凉顺逆而调之。设或有病。而欲不远寒。不远热。亦无伤于胎气。所谓有故无殒。然亦无过之而致殒也。即如大积大聚。乃属脏腑之五行。尚其可犯寒而犯热者也。若过犯之则死。寒热温凉。

是谓四畏。可不慎诸。此节大有关于治道。学人宜细心体会。附论。七月所生小儿能育。而亦多长寿者。盖七月乃肺藏司养。肺属天而主气主血。天一生水。感天地之气而生。故育。九月十月。乃少阴太阳所主。皆感阴阳水火而生。若夫八月乃阳明大肠主气。感阳明之府气而生。故虽生而不育。)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此言四时之郁。而有调治之法也。郁之甚者。太阴施于太阳。则水郁矣。

太阳施于少阴。则火郁矣。少阴施于阳明。则金郁矣。阳明施于厥阴。则木郁矣。厥阴施于太阴。则土郁矣。调治之法。

木郁则舒达之。火郁则发散之。土郁则疏夺之。金郁则泄利之。水郁则折流之。然调其所胜之气。太过者折之。以其畏而无复也。所谓泻之。谓泻其胜气也。假者。非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春胜长夏。乃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如厥阴风木主春。而值阳明金气加临。君相二火主夏。而值太阳寒水加临。长夏湿土主气。而值厥阴风木加临。阳明金气主秋。而值二火之气加临。太阳寒水主冬。而值太阴土气加临。有假其气。竟以寒热治客气之胜。而主气之寒热。

则无禁也。按此篇所谓六元正纪大论者。六气谓之六元。五运亦感天元而化。首数章论六气之主岁。而五运化于其中。

各有盛有虚。有胜有复。末章论六气之主时。随运归从。上下胜制。有胜有郁而无复。善养生者。皆当随时调养。以参天地之和。施于天下。流于无穷。乃调变之大关目也。)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营运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卷八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此篇论六气司天。六气在泉。有正化。有胜复。有主客。有邪胜。至真者谓司天在泉之精气。乃天一之真元。要者谓司岁备物以平治其民病。无伤天地之至真。乃养生之至要也。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章而言五运六气。互相交合。各有太过不及。彼此胜制。已详论于前矣。今欲分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其气至之何如也。)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王冰曰。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其通应则一也。)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生。工之所疑也。(昭昭、合天道之明显。冥冥、合在泉之幽深。道之所生。其生唯一。工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故多疑也。)帝曰。愿闻其道也。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

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脏位。命其病者也。(风寒暑湿燥火。

天之六气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六气为司天之化。临脏位者。天气上临。而下合人之脏位。随六气之所伤。而命其病也。按此篇重在司岁备物。以五味六气。举抑补泻。以平治天地之不和。故首提其病焉。)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此言六气司天。而环绕于地下。故与司天同候。从左右而环转。是以间气皆然。但司天在泉之气纪岁。间气纪步之不同也。)帝曰。善。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 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主岁者。谓六气之各主一岁。风寒暑湿燥火。乃在天之六气。故为司天之化。天元纪大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在地为味化。司气者。司五运之气化。五运者。五行之气也。感天之苍 丹素元之五色。而化生地之五行。是以司气为苍为丹为 为素为元。君火以明而在天。故不司在地之火化。所谓居气者。言少阴不司气化。在六气之中。自有所居之上下。即下章之南政居南。北政居北也。间气之为动为灼。为柔为明。为清为藏者。六气之用也。此论六气之司天在泉。及化运间气之分治。皆有盛有虚而为民病。治病者或从岁气。或随运气以备物。以所生之五味五色。合五脏之所宜。乃可以言五运六化之盈虚。病生之端绪也。)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

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此言司天在泉。俱以六气为本。六气绕地环转。而上下周行。又非气司天化而味主地化也。六气之本于上者。即为天之气。本乎下者。即为地之气。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故谨候六气之所宜。无失五行之病机。斯得至真之为道。王子律曰。四时六步。皆有风气。)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帝曰。司岁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帝曰。

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浓。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主病、谓主治病之药物。司岁备物。谓从六气五运以备之。如少阴少阳二火司岁。则当收附子姜桂之热物。如阳明燥金司岁。则当收桑皮苍术之燥物。如厥阴风气主岁。则当收防风羌活之风物。如太阳寒水司岁。则当收芩通大黄之寒物。

如太阴土气司岁。则当收山药黄精之类。甘平甘温之品。及苍丹 素元之谷。所谓药食宜也。此皆得天地之专精。故先取岁物。谓先备司岁之物。即上章之所谓食岁谷以全其真。盖食天地之精。以养吾身之真也。司气、谓五运之气。五运虽与主岁相同。然又有太过不及之分。太过之岁。则物力浓。不及之岁。则物力浅薄矣。若非气运司岁之物。则气散而力薄。故形质虽同。而气味有浅深浓薄之异。治保有多少者。谓治病保真之药食。或宜多用而宜少用也。按中古之世。

不能司岁备物。用炮制以代天地之助。如制附子曰炮。制苍术桑皮曰炒。盖以火助火。而以燥助燥也。近有制附子水煮曰阴制。制桑皮以蜜拌曰润燥。是犹用鹰犬而去其爪牙。则驱之搏蹇兔而不能。又安望韩卢之技哉。)帝曰。岁主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此论五运之气。受司天在泉之胜制。岁主者。谓六气之主岁。脏、五脏也。盖言五脏内属五行。而外合五运。五运之气。受胜制之所伤。则病入五脏而为害矣。如少商金运。而值二火司天。少宫土运。而值厥阴在泉。此皆运气之所不胜。而受胜气之所胜制。故以所不胜命之。则岁主脏害之要可知矣。命、名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上淫于下者。谓司天之气。淫胜其在下之运气。

当以所胜平之。如少商金运。而火热上临。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外淫于内者。在泉之气。淫胜其在内之五运。当以所胜治之。如少宫土运。而风木下淫。宜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按司天在泉之气根于外。五运之化根于中。故曰外淫于内。下章平天气曰平。治在泉曰治。又诸气在泉曰淫于内。)帝曰。善。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平气、谓无上下之胜制。运气之和平也。甲丙戊庚壬为阳运。乙丁己辛癸为阴运。阴阳二运。有太过不及之分。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谓太过之岁。当抑其胜气。扶其不胜。反者反治。

谓不及之运。为所不胜之气反胜。当反佐以取之。)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此承上文以申明少阴之所在也。五运之中。少阴不司气化。随六气之阴阳。而上下左右。故曰。阴之所在何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盖太冲。坎位也。广明。离位也。少阴主天一之坎水。而上为太阳之离火。是以北政之岁。随三阴而在坎。南政之岁。从三阳而在离。故有应不应之分焉。所谓南北者。阴阳也。五运之中。

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五运之政。有南有北。少阴之气。有阴有阳。是以随之而上下也。寸尺、血脉也。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下而为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脉始于足少阴肾。而主于手少阴心。是以诊寸尺之阴阳。以征少阴之上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以司主岁之六气。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以司五行之化运。化运五岁而右迁。而五行之中有二火。故君火不司气化。然虽不主运。而有所居之位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少阴本于阴而主于阳。是以南政之岁居阳。北政之岁。居于阴也。司天在南。在泉在北。此天地之定位。人面南而诊之。寸为阳而在南。尺为阴而在北。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随阴而居北。是以寸口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对阴而居阳。是以寸口不应。不应者。脉微而不应于诊。此论寸尺之阴阳南北也。北政之岁。厥阴在泉。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南政之岁。厥阴司天。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此论人迎寸口之左右也。诸不应者。谓左右之不应也。反其诊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诊之也。盖以图象平置于几上。以司天在南。在泉在北。北政之岁。人面北以诊之。南政之岁。人面南以诊之。则左右之不应可见矣。夫天上地下。天南地北。

此天地之定位也。人面南而面北者。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而环转也。)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

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此总结上文之义。故问尺而兼论其寸焉。所谓三阴者。以少阴居二阴之中。上下者。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左右同者。谓尺之左右不应。与寸之左右不应同也。故知其要者。知少阴之不司气化。随阴阳而居上居下也。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者。如疏注之议论纷纭。而茫无归着也。朱卫公问曰。假如甲子甲午岁。君火司天。而寸口不应。是司天之少阴。不应于脉耶。曰。五运六气之道。五运外合五行。内合五脏。五脏之气。见于六脉。而后合于六气。是感五运之气。而见于寸尺也。故曰。天地之气。无以脉诊。盖谓司天在泉之六气。

不形于诊也。是以首提曰脏害。当知脏害二字。为照应寸尺而言。)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此章论六气在泉而为民病。当以所胜之气味治之。厥阴在泉。寅申岁也。风淫于下。则尘土飞扬。故地气不明。平野昏昧。草得生气。故早秀也。按经脉篇云。脾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脾气病。则饮食不下。食则呕。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俱重。盖木淫而土病也。又厥阴肝脉上贯膈。布胁肋。故为心痛支满等证。)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

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目瞑齿痛 肿。恶寒发热如疟。少腹中痛。腹大。蛰虫不藏。(少阴在泉。卯酉岁也。少阴君火生于水中。是以焰浮川泽。少阴标阴而本火。故阴处反明。腹中常鸣者。火气奔动也。气上冲胸者。火气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者。火淫肺金也。目瞑者。热甚阴虚。畏阳光也。齿痛 肿。热乘阳明也。发热如疟者。少阴标本之气病也。热在下焦。则少腹中痛。热在中焦。则腹大也。)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阴病见血。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

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 如结。 如别。(太阴在泉。辰戌岁也。土为草木之所资生。故草乃早荣。黄乃土色。黑乃水色。土胜湿淫。故黄反见黑。五常政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皆土胜水应之义。至阴之交。乃三气四气之交。土司令也。饮积心痛。寒湿上乘也。按经脉篇。自耳聋至喉痹。乃三焦经病。自阴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湿下流。为肾脏受病。自冲头痛至 如别。乃膀胱经病。盖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乃水津之府。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少阳在泉。巳亥岁也。少阳之火。地二所生。故焰明郊野。寒热更至。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

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血便者。甚则血出于小便也。少阴之火出自水。少阳之火生于地。皆有阴阳寒热之分。故与少阴同候。)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 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阳明在泉。子午岁也。金气淫于下。则 雾清瞑于上矣。按经脉篇。呕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嗌干面尘。乃足厥阴病。盖金胜而肝胆病也。)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颔肿。(太阳在泉。丑未岁也。水寒淫胜。故凝肃惨栗。寒淫于下。则膀胱与肾受之。膀胱居于小腹。故少腹痛。肾主阴器。故控引睾丸。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故引腰脊。肾脉络心。故上冲心痛。心主血。而寒气逼之。故血见。按经脉篇嗌痛颔肿。乃小肠经病。小肠者。心之府也。亦水邪上侮火脏火腑而然。)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乃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而甘益气也。木性急。

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乃火气。水能胜之。故宜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酸乃木味。火生于木。以酸收之者。收火归原也。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乃阴土之气。故宜治以苦热。苦能胜湿。热以和阴也。酸从木化。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卦传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以淡泄之者。淡味渗泄为阳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淫于内。故宜治以咸冷。苦能泄辛能散。故当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与上文同义。)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乃清凉之金气。故当治以苦温。燥则气结于内。故当佐以辛甘发散。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乃水气。土能胜水。

热能胜寒。故宜治以甘热。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风淫于上。故太虚埃昏。云物扰乱。寒生于春气。是以流水不冰。按经脉篇。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饮食不下。溏瘕泄水闭。皆脾经之病。盖风木淫胜。故病本于脾。蛰虫藏于土中。因风气外淫。故不去也。卫阳、足阳明胃脉。在足跗上。动脉应手。胃气已绝。故死不治。)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

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 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 肿。肩背臂 及缺盆中痛。心痛。肺 。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少阴司天。子午岁也。怫、郁也。

盖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少阴太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从。标本互换。是以火热甚而大雨至。水寒极而运火炎。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 满。皮肤痛。肺受火热而津液不生也。唾血血泄。热淫而迫血妄行也。按经脉篇。溺色变。肩背臂 痛。烦心胸满。肺胀膨膨而喘咳。皆肺经之病。盖火淫则金气受伤。故病本于肺。尺泽、在肘内廉大交中。动脉应手。肺之合穴脉也。肺气已绝。故死不治。)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肿骨痛。

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太阴司天。丑未岁也。湿淫于上。是以沉阴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气之雨而变生。 肿阴痹。皆感寒湿之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府。故腰脊头项骨痛。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也。阴气不用者。不能上交于心也。上下不交。则上焦之火热留于胃。胃热则消谷。故善饥。胃气上逆。故不欲食也。咳唾有血者。

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济也。经脉篇曰。肾是动病。目KT KT 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盖心肾不交。故虚悬于上而若饥也。此土淫胜水。故病本于肾。太溪、肾之动脉。在足内踝外。踝骨上。太溪脉不至。则肾气已绝。故死不治。)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少阳之火。在天为暑。故民病头痛。寒热而疟。热上皮肤。色变黄赤。火上淫于肺也。肺者。太阴。皆积水也。传为水者。逼其金水外溢。故为肿满之水病也。仰息、肺气逆而不得偃息也。泄注赤白。疮疡唾血烦心。火热盛也。鼽衄。甚而及于肺也。此火淫胜金。故病本于肺。天府、肺脉。在腋下三寸。动脉应手。肺气已绝。

故死不治。)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 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

咳。腹中鸣。注泄 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目昧 伤。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阳明司天。卯酉岁也。燥金淫胜于上。则木受其制。

故草木生荣俱晚。肝血伤而不能荣养筋骨。故生内变。左 胁痛。肝经病也。感寒清而成疟者。秋成 疟也。大凉革候者。夏秋之交。变炎暑而为清凉也。腹中鸣。注泄惊溏。寒清于中也。菀、茂也。名木敛于上而生菀于下。草焦上首。

肃杀之气淫于上也。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 疝 疡。皆肝经之病。盖金淫于上。故病本于肝。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动脉应手。肝经之俞穴脉也。肝气已绝。故死不治。)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 。渴而欲饮。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所谓动气。知其脏也。(曰寒气反至者。谓太阳为诸阳之首。即君火之阳也。然本于在下之寒水。今寒气反从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阳运居于中。故曰。运火炎烈。夫寒临于上。如阳能胜之。即所谓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乃病反其本。中标之病矣。故治反其本。中标之方。此太阳从本从标。寒热更胜之气也。是以痈疡呕血。鼽衄腹满。乃阳热中盛之证。如心痛眩仆。

面赤目黄。色 善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热上炎。水火寒热交争。而神门脉绝。心气灭矣。神门、心之俞穴。在手掌后锐骨端。动脉应手。故所谓候脉之动气。则知其五脏之存亡矣。灵枢经曰。邪在心。心痛。善悲。时眩仆。又曰。上走心为噫。)帝曰。善。治之奈何。(此章论司天之六气淫胜。而以所胜之气味平之。)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按在泉之气曰淫于内而曰治。司天之气曰所胜而曰平。盖天气在外而地气在内也。故曰治者。治其内而使之外也。曰平者。平其上而使之下也。是以在在泉曰以辛散之。在司天曰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此与在泉之治法相同。但少以苦发之。盖自下而上淫于内者。宜从之而发散于外也。)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乃土之湿气。故上甚而热者。亦宜用辛温发散。以汗为故而止。金匮要略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此皆治水湿之要法。)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少阳之火。

乃地火也。如平之而未平者。淫于内也。故当以苦发之。此即三焦之元气。宜复以酸收之。勿使其过于发散世。夫少阴之热。君主之火也。淫甚则外内相合。亦当以苦发之。)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苦温能胜清金。

辛能润燥。燥必内结。故以酸苦泄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夫淫于内。则干涉于脏气。故上文曰。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此胜于外。止宜平之泻之而已。)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左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在咸甘。以苦平之。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燥司于地。热反胜之。

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为利。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邪气反胜者。不正之气。反胜在泉主岁之气。又当用胜邪之气味以平治之。上章曰。天气反时。则可根据时。此之谓也。)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

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此论六气司天。邪气反胜。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大风数举。 虫不滋。 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膈咽不通。(此论三阴三阳主岁之气。淫胜而为民病者。宜以所胜之气味平之。耳鸣头眩。木淫于上也。大风数举。淫于下而上也。愦愦欲吐。胃气如寒。胃土病也。 虫不滋。木制之也。 胁气并。肝气聚也。化而为热。小便黄赤。木淫而生火也。风木气胜。则脾胃受伤。故风气淫于上。则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甚则呕吐。膈咽不通。淫而下。则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所谓风之伤人也。善淫而数变。)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心下热善饥。外淫之火。交于内也。脐下反动。少阴之标阴。发于下也。气游三焦。谓本标之气。游于上下。而交于中也。炎暑至者。与少阳气交之时。木乃津者。得少阴阴水之所资养也。草乃萎者。受君相二火之暑热也。

呕逆、阴气上逆也。烦躁、阴阳寒热之征也。复满溏泄。阴寒在下也。传为赤沃、君火下淫也。)太阴之胜。火气内郁。

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 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

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 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上。(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矣。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 胁。甚则心痛者。木甚而传于火也。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者。风火之气。与湿气相离。从颈项而上于巅顶也。此言太阴之气。火土相合。而淫于岁半以前。独胜者。阴湿之气。复胜于岁半以后也。湿气在中。故内郁而迫于下焦。痛留顶而互引眉间者。风火之气。留于巅顶。传于阳明之经。而下及于胃满也。雨数至。燥化乃见者。至四气五气之交。而后见此证也。少腹满腰 重者。湿气下淫。而及于肾也。足下温头重者。风火之气。复流于下也。足胫 肿者。土淫而水泛也。饮发于中。 肿于上者。

水邪之从下而中。中而上也。此节论土胜于四时。从中而外。外而上。上而中。中而下。同四时之气。外内出入。环转一身。大有关于病机。学人宜体认无忽。)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铄。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少阳之气。合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三焦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三焦之脉。上入耳中。络目锐 。故淫上则为耳痛目赤。淫于中则为呕饥。

淫于下则为溺赤少腹痛。下沃赤白也。善惊谵妄暴热者。阳明胃经热也。三焦之气。蒸津液。化营血。消铄者。热盛而血液伤也。草萎者。暑热在上也。水涸者。火气在下也。介虫乃屈者。暑热在于气交之中。人与天地参也。王子律曰。

少阴与少阳君相相合。在少阴反提出三焦二字。又曰。炎暑至。在少阳止微露其端。皆经义微妙处。)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 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 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金气寒肃。故清发于中。金胜。则木气受亏。故为胁痛 疝。清气在下。则为溏泄。在上则为嗌塞。大凉肃杀。淫胜极也。是以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者。阳明燥金。上及于肺。同气相感也。)太阳之胜。凝栗 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

皮肤痞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太阳寒水气胜。故凝 且至。非时水冰者。胜气在于岁半以前。是以羽虫后化也。灵枢经曰。足太阳是主筋所生病者为痔。疟者。太阳寒热之邪也。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络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阴中乃疡。是以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足太阳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邪入于经也。皮肤痞肿者。太阳之气主表也。腹满食减者。水气乘脾也。热反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太阳经脉。起于目内 。故目如脱也。寒入下焦者。太阳标阳而本寒。

是以阳热上行。而阴寒下行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治诸胜气。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 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则病气衰去此治之大体也。)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 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冲阳绝。死不治。(复者。谓三阴三阳之气。受所胜之气胜制。郁极而复发也。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阴之气。郁而欲发也。

偃木飞沙。郁怒之气大腹也。 虫不荣。风气发而土气衰也。厥心痛者。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此厥阴之气干于心也。汗发者。风热之阳。加于阴也。呕吐饮食不入。木淫而土败也。筋骨掉眩。风气盛也。清厥者。风淫于上。阴气下逆也。痹者。闭而痛也。冲阳、胃之动脉。此风气盛而土气绝也。按六气之胜复。与五运不同。五运不及之岁。有胜气而子气为母复仇。六气之胜复。无分太过不及。有胜则有复。无胜则无复。胜甚则复甚。胜微则复微。而所复之气。

即是所郁之本气复发。非子复母仇也。故曰。厥阴之复。少阴之复。与气交变章之论复不同也。六微旨大论曰。寒暑燥湿风火。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盖谓六气主岁。无论司天在泉。如上下和平。无有胜复。此气之德化也。用者胜之始。变者复之机。此胜复而为民病也。张介宾曰。按前章天地淫胜。只言司天六脉绝者不治。而在泉未言。此章于六气之复者复言之。正以明在泉之化。盖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 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喑。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淅恶寒。振栗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 疹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天府绝。死不治。(燠热、郁热也。烦躁、火烦则阴躁也。鼽嚏、燠热上乘于肺也。少腹绞痛。少阴之阴气发于下也。火见燔 、君火之气发于上也。嗌燥、火热烁金也。夫阴寒在腹。

则注泄。得火热之气则注止。少阴标本并发。是以注泄分而时注时止也。气动于左者。君火之气。发于左肾之水中。上行于右者。肺肾上下相交。肾为本而肺为末也。火淫肺金。则咳而皮痛。金主声。故暴喑也。心痛者。火气自伤也。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洒淅振栗者。阴阳相搏也。寒已而热者。少阴之阴寒。从火化而为热也。是以渴而欲饮。少气骨痿。盖火盛则少气。热盛则骨痿也。隔肠、小肠也。哕者。小肠之气不通。逆气上走心而为噫也。赤气后化者。复在五气终气。是以流水不冰。 疹疮疡。乃热伤气血。火热铄金。故天府绝也。)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

饮食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螈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太溪绝。死不治。(气极则变。举、发也。阴湿之气盛。是以体重中满。饮食不化。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居。阴气上逆。是以胸中不便。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鳞见于陆者。

土崩溃也。头项痛重。而掉螈尤甚者。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呕者。湿乘阳明也。密默者。欲闭户牖而独居也。脉解篇曰。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盖阳明者。表阳也。太阴者。三阴也。阴变而乘于阳。则阳欲尽而阴盛。是以唾吐清液也。甚则入肾。

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肾开窍于二阳。故曰窍泻。夫太阴居中土而旺于四季。是以胜气胜于四时。复气在于岁半以后。故止乘肺胃之秋金。冬令之肾水也。)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 。介虫乃耗。惊螈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 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饮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 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枯燥燔 。介虫乃耗。谓木枯草焦。而甲虫耗散也。惊螈咳衄。热乘心肺也。便数憎风。表里皆热也。面如浮埃。面微有尘也。手足少阳之脉。皆上系于目。故目乃 螈。火气内发者。阴火发于内也。上为口糜。发于上焦也。

发于中焦则呕逆。发于下焦则血溢血泄也。发而为疟者。少阳主枢。是以寒热阴阳。外内出入。寒极反热。从火化也。

嗌络焦槁。肺金伤也。渴饮水浆。阳明胃金燥也。太阴湿土主四之气。色变黄赤者。火土相合也。少气脉萎者。气血皆伤也。化而为水。传为 肿者。从四气五气而直至于终之气也。)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 胁。

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膈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太冲绝。死不治。(阳明之复。发于本位主令之时。是以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 胁。气归于左者。金乘木也。心痛痞满。腹胀而泄。乘火土也。胆病者。善太息呕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咳哕、肺气逆也。咳哕烦心者。病在膈中。阳明之气上逆也。头痛、厥阴病也。夫病生 胁头痛。病在肝之经气。如入肝则干脏矣。干脏者半死半生。盖邪虽薄脏。

而脏真不伤者生。如太冲脉绝。真元伤矣。夫厥阴少阴少阳太阴之复。发于五气六气之时。阳明太阳之发。报复岁半以前之气。是以木火土之皆病也。)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 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

甚则入心。善忘善悲神门绝。死不治。(厥气上行者。郁逆之气上行。而欲复岁半以前之气也。水凝、水寒在下也。雨冰、寒气在上也。上下皆寒。是以羽虫乃死。盖寒淫而火灭也。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者。厥气上行。从下而中。中而上也。食减。水乘土也。腰 反痛、屈伸不利、水淫而反自伤也。阳光不治。木火之气衰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者。厥阴病也。唾出清水。及为哕噫。从胃而上及于心也。盖亦报复岁半以前之木火土也。王子律曰。木火土三气。子母相合。而胜岁半以后之气。是以复发而俱报之。计逊公问曰。少阴太阳。有水火寒热之并发。

奚少阴之复有寒气。而太阳之复无阳热耶。曰。少阴之本火。太阳之本寒。报复之气。发于岁半以后。乃凉寒之时。是以少阴有寒。而太阳无热。从时化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 之。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 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元犯温凉。

少阴同法。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上章曰。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如少阳少阴之火。郁而不解。是宜不远热而发散之。然无犯其温凉。盖四之气宜凉。五之气宜温。至终之气而后可用热。时气之不可不从也。阳明之复。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者。谓渗泄其小便。

下其大便也。)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五味六气之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

有补有泻。有逆有从。各随五行六气而咸宜。安其胜复之气。使之必清必静。则病气衰而各归其所主之本位。此治之大体也。)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此论人身之上下。以应天地之上下也。夫岁半以上。天气主之。乃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岁半以下。地气主之。乃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在人身厥阴风木之气。与督脉会于巅顶。是木气在于火气之上矣。君火之下。包络相火主气。是木火火之三气。在身半以上也。

脾土居阳明胃金之上。阳明居太阳膀胱之上。是土金水之三气。在身半以下也。以木火土金水之名。以命其上之三气。

下之三气。以上下之三气。而命其在天在地之处。以天地之处而言其三阴三阳之病。则胜复之气可知矣。半者。所谓天枢之分。在脐旁二寸。乃阳明之火名。盖以此而分形身之上下也。夫所谓枢者。上下交互而旋转者也。故在天地。乃上下气交之中名天枢。在人身。以身半之中名天枢也。)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此言上下之胜气也。如身半以上之木火气胜。而身半以下之土金水三气俱病者。以地名之。谓病之在地也。如身半以下之土金水胜。而身半以上之木火气病者。以天名之。谓病之在天也。盖以人身之上下。以应天地之上下。故以天地名之。)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此言上下之复气也。如胜至。则报复之气。屈伏于本位而未发也。复至。则如复气而为法。不必以天地而名之。如厥阴少阴少阳之复。其气发于四气五气之时。阳明太阳之复。其气归于初气二气之木火。故不必以木火居岁半以上。而以天名之。金水主岁半以下。而以地名之。皆如复气之所在而为成法也。)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痞。(帝问胜复之气。

随四时之有常位乎。其气之动。随四时之可必乎。伯言木火土金水。四时有定位。而胜复之气。不随所主之本位而发。

故气不可必也。盖谓六气各主一岁。主岁之气胜。则春将至而即发。是太阴阳明太阳之气。皆发于春夏矣。如六气之复。

乃郁极而后发。故发于岁半之后。是厥阴少阴少阳之复。皆发于秋冬矣。故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是以胜复之气。不随四时之常位而不可必也。)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此申明有胜则复。展转不已。

必待其胜气衰而后乃止耳。复已而胜者。如火气复而乘其金已。则金气又复胜之。金气复而侮其火已。则火气又复胜之。

所谓胜至则复。无常数也。如胜气衰而后乃止耳。故复气已。而受复之气又复胜之。如火气复而胜其金。则金气又当复胜。如不复胜。此金为火气所害。而金之生气伤矣。故必待其胜衰而后平。如有胜则有复也。)帝曰。复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复而反病者。复气之反病也。如火气复而乘于金位。金气复而乘于火位。皆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是以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如火气大复。而乘于阳明。则五位之主气胜之。如金气大复。而乘于少阴。则二位之主气胜之。故复气之反病也。所谓火热燥也。余气皆然。

此即胜至而复。胜衰则止之意。盖言胜复之气。宜于渐衰。而不宜于复大也。)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气之胜也。

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微者随之。顺其气以调之也。甚者制之。制以所畏也。和者平之。平调其微邪。暴者夺之。泻其强盛也。但随胜气以治。则屈伏之气自安矣。然不必问其胜复之展转。惟以气平为期。此其治胜复之道之。)帝曰。善。主客之胜复奈何。岐伯曰。

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此论四时主气客气之胜复也。按前篇论初之气二之气者。乃加临之客气而为民病也。后论厥阴所至为和平。太阴所至为埃溽。论主气之有德化变病也。此章复论主气客气。有彼此相胜之顺逆。是以岁运七篇。内有似乎重复。而义无雷同。学人当细心体析。)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客气者。乃司天在泉及左右之间气。在天之六气也。天包乎地之外。从泉下而六气环转。天之道也。主气者。五方四时之定位。地之道也。坤顺承天。是以主胜为逆。客胜为从。顺天之道也。)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

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风木之客气胜于上。是以耳鸣掉眩。厥阴肝木。贯膈上注肺。甚则咳者。上淫之气。

内入于经也。主胜则胸胁痛。肝经之脉。布胸胁也。厥阴少阳主筋。二经之筋病。则舌卷。故难以言。盖客气之从上而下。主气之从内而上也。再按主岁之三气。乃厥阴风木君相二火。胸胁痛者。厥阴之初气甚也。舌难以言者。二火之气胜也。)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 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少阴司天之初气。乃太阳寒水。二之气乃厥阴风木。三之气乃少阴君火。鼽嚏耳聋目瞑。

厥阴之气胜也。头项强。肩背瞀热头痛。甚则 肿。太阳寒水之气胜也。少气发热。血溢。疮疡咳喘。君火之气胜也。

初之主气。乃厥阴风木。二之气君火。三之气相火。主胜则心热烦躁者。君相二火之气胜也。甚则胁痛支满者。厥阴之初气胜也。盖君火司岁。故先火胜。而甚则及于厥阴。按司天之气。客气有三。主气有三。在泉之气。客气有三。主气有三。主客之胜而为民病。有以三气分而论之者。有合而论之者。盖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腑肿。呼吸气喘。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客胜则首面 肿。湿淫于上也。呼吸气喘。淫及于内也。

主胜则胸腹满者。初气之木胜伤土也。经云肺是动病。甚则交两手而瞀。乃二气三气之火土。炎而为肺病也。按 叶扶。

肿也。上文曰 肿于上。此节曰首面 肿。非足跗之跗也。)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 。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螈 。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热而发于外者也。丹 、即赤游。发于外而欲游于内者也。呕逆螈 。湿土之气。合于内也。疮疡嗌肿诸证。亦皆感湿热而生。盖亦自上而下。从外而内也。肺乃心之盖。主胜则胸满咳仰息者。主气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也。仰息者。肺病而不得偃息也。甚而有血手热者。火发于外也。君相二经之脉。皆循于手。故为手热。王子律曰。止言火而不言初气之风者。盖风自火出。火随风炽也。)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清复内余者。清肃之客气入于内。而复有余于内也。咳衄嗌塞。心膈中热。皆肺病也。肺属金而主天。是以阳明司天之气。余于内而病在肺也。白血出者。血出于肺也。阳明司天。天之气也。脏属阴而血为阴。血出于肺。则阳甚而阴绝矣。此盖言天为阳。地为阴。人居天地气交之中。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是以阳明之不言主客者。谓阳明金气司天。则干刚在上。胜于内。则与肺金相合。故不言主客者。论天之道也。)

太阳司天。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主胜则喉嗌中鸣。(太阳之气在表。而肺主皮毛。是以受司天之客气。

即为胸中不利。出清涕而咳。曰感寒则咳者。谓太阳与寒水之有别也。按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脉在肺。皆积水也。盖水在地之下。故曰至阴。大地之下皆水。故为盛水也。与肺金之上下交通。而皆积水者。水上连乎天。而天包乎下也。是以主胜则喉嗌中鸣。乃在下寒水之气。而上出于肺也。此乃论主客之末章。故以阳明太阳。兼申明司天在泉之微妙。)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

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徭同陶。大关节者。手足之十二节也。厥阴在泉。始之客气。乃阳明燥金。厥阴主筋。筋燥是以关节不利。次之客气。乃太阳寒水。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寒气淫于内。则太阳受之。

故内为痉强拘螈。即 证也。终之客气。乃在泉之风木。故外为不便。不便者。亦筋骨之不利也。灵枢根结篇曰。骨徭者。筋缓而不收也。所谓骨徭者。摇故也。在泉之主气。乃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节骨徭并。腰腹时痛者。

三气之为病也。)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脾 足病。瞀热以酸。 肿不能久立。溲便变。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 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四之客气。乃太阳寒水。故为腰尻股 足病。皆太阳之经证。

同气相感也。次之气。乃厥阴风木。瞀热以酸。 肿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证。盖木淫而土病也。终之客气。乃少阴君火。

主气乃太阳寒水。溲便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者。乃寒水之主气。上乘于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燥金。客气乃厥阴风木。众痹者。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膈中众痹皆作。发于 胁。乃阳明之气。乘于厥阴之经也。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客气乃太阳寒水。魄汗、表汗也。汗乃阴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四逆而起者。土气上逆也。以土胜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于表也。再按众痹似属阳明。十二经中。惟手足阳明之脉。左之右。右之左。而交于承浆。故曰。以右应左。以左应右。)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主胜则寒气逆满。食饮不下。甚则为疝。(足痿下重。便溲不时者。在泉之湿气。客于太阴之经。而下及于内也。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者。因客淫于下。而太阴之主气自病也。隐曲者。乃男女之前阴处。故曰隐曲。谓隐藏委曲之处也。终之主气。乃太阳寒水。客气乃司天之湿土。是以主胜则寒气逆满。盖水淫而上乘于土。故逆满也。四之主气。乃太阴湿土。客气乃厥阴风木。食饮不下。甚则为疝者。湿气上逆。而病及于厥阴之经也。五之主气。乃阳明秋金。客气乃少阴君火。火能制金。故不上胜也。)少阳在泉。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少阴同候。(少阳在泉。始之客气。

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太阴湿土。次之客气。乃太阴湿土。主气乃阳明秋金。终之客气。乃少阳相火。主气乃太阳寒水。

腰腹痛而反恶寒者。客胜而太阳之主气病也。太阳之气伤。故恶寒也。甚则溺白下白者。病及于阳明。太阴之主气也。

盖金主气。气化则溺出。溺白者。气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气伤而大便色白也。因客胜而主气反病。故曰反。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于心。心痛发热者。君相二火之客气。反上行而自病也。格中而呕者。太阴之客气自病也。因主胜而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阴同候。谓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朱卫公曰。水湿下逆。是以二火反上炎而自焚。徐东屏曰。有客之胜气。病在于内者。有主之胜气。病在上者。有因客胜而主气自病于下者。有因主胜而客气自病于上者。是以此节又翻一论。学人当引而伸之。)阳明在泉。客胜则清气动下。少腹坚满而数便泻。主胜则腰重腹痛。

少腹生寒。下为 溏。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清气动下者。清肃之天气而动于下也。少腹坚满而数便泻者。太阳寒水之病也。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者。太阳水寒之气发于下也。下为 溏者。水下泄也。寒厥于肠。

上冲胸中。甚则喘者。寒气逆乘阳明之大肠。而上及于胸中之肺脏也。灵枢经曰。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大肠与肺胃相合。而并主金气。此与阳明司天之大义相合。)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寒复内余者。太阳寒水之客气入于内。而复内有余也。腰尻股胫足痛者。太阳之经证也。屈伸不利者。太阳之主筋也。

按太阳者。水中之阳。天之气也。寒水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水上通乎天。天行于地下。故曰司天。曰在泉。六气随天气而绕地环转。故在阳明司天。而曰清复内余。在太阳在泉。而曰寒复内余。谓司天在泉之气。上下相通。人居于天地气交之中。而上下之气。复有余于人之内也。故俱不言主气客气。盖司天在泉。一气贯通。皆论天之道也。张玉师曰。

按腰尻痛者。病在血也。屈伸不利。病太阳之气也。股胫膝痛者。病在血也。天为阳。地为阴。天主气。地主脉。论天地则天包乎地之外。论人又气居于血之中。盖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乃阴阳交互之妙用。)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高者抑之。谓主气之逆于上也。下者举之。谓客气之乘于下也。有余者。胜气也。不足者。所不胜之气而为病也。佐以所利者。利其所欲也。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是以厥阴之胜。佐以苦辛。心欲 。急食咸以 之。是以少阴之胜。

佐以苦咸。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是以太阴之胜。佐以辛甘。肺欲收。急欲酸以收之。是以燥淫所胜。佐以辛酸。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是以寒淫所胜。佐以甘苦。和其所宜者。利其五味之所宜也。如厥阴色青宜食甘。少阴少阳色赤宜食酸。太阴色黄宜食咸。阳明色白宜食苦。太阳色黑宜食辛。安其主客者。使各守其本位也。适其寒温者。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治温以凉。治凉以温也。同者逆之。谓气之相得者宜逆治之。如主客之同司火热。则当治以咸寒。如同司寒水。则当治以辛热。温凉亦然。此逆治之法也。异者从之。谓不相得者。当从治之。如寒水司天。加临于二火主气之上。

客胜当从二火之热以治寒。主胜当从司天之寒以治热。余气皆然。此平治异者之法也。)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已知之矣。其于正味何如。(此承上文而言四时主客之气。各有本位之正味也。上章论主客之胜。已论治于前。故曰余已知之矣。然本气之自有盛衰。其于补泻之正味为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

其补以辛。(木位之主。厥阴所主之位也。此乃四时不易之定位。故曰位。如未至所主之时。而阳春之气先至。此气之盛也。宜泻之以酸。如至而未至。此气之衰也。宜补之以辛。盖木性升。酸则反其性而收之。故为泻。辛则助其发生之气。

故为补。)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二之气。乃君火所主之位。三之气。乃相火所主之位。如未至三月。而暄热之气先至。未至五月。而炎暑之气先至。此来气有余也。宜泻之以甘。盖从子而泄其母气也。如至而不至。此气之不及也。宜补之以咸。盖以水济火也。王子律曰。肾水不足。则心悬如病饥。水气之不济也。)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土主于四之气。如主气之时。埃蒸注雨。气之盛也。宜苦以泄之。泻其敦阜之气。如化气不令。风寒并与。主气之不足也。宜补之以甘。盖气不足者。补之以味也。)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五之气也。如未及时而清肃之气早至。此气之盛也。其泻宜辛。以辛散之也。如至秋深而暑热尚在。气之不及也。其补宜酸。以酸收之也。)水位之主。

其泻以咸。其补以苦。(终之气也。如未及时而天气严寒。冰雪霜雹。气之盛也。宜泻之以咸。盖咸能泄下。从其类而泻之也。如已至而天气尚温。此气之不及也。宜补之以苦。盖苦味阴寒。而炎上作苦。助太阳标本之味也。所谓调之正味。

以平为期。勿使四时不平之气而为民病也。)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此加临之六气。而有太过不及之正味也。六气营运。无有定位。如宾客之外至。故曰客。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如气来不及。宜补之以辛。气来有余。宜泻之酸。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盖主气有余。则气行于外。客气太过。则气乘于内。故当兼用五脏所欲之味以调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收之。(咸当作酸。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按论主气。先言泻而后言补。论客气。先曰补而后曰泻。盖补泻之道。有宜补而不宜泻者。有宜泻而不宜补者。有宜先补而后泻者。有宜先泻而后补者。有宜补泻之兼用者。神而明之。在乎其人。)太阴之客。以甘补之。

以苦泻之。以甘缓之。(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 之。(脏气法时论曰。心欲 。急食咸以 之。盖少阳乃心主之包络也。)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脏气法时论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夫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盖气充肌腠。津随气行。辛味入胃。能开腠理。致津液而通气。故主润。)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此言阴阳之有太少。则气有盛衰。而治有轻重矣。阴阳之中。有太阳少阳。有太阴少阴。则气有多少异用也。王子律曰。

三阴三阳。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气血皆多者。是以用药之有异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夫阳明主阳盛之气。故多气而多血。)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前论曰。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夫厥阴主于阴尽。而一阳始蒙。气之微者也。故为阴中之少阳而少气。)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气有高下者。有天地人之九候也。远近者。浅深上下也。中外者。表里也。轻重者。大小其服也。

盖适其至病之所在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大要者。数之大要也。夫数之始于一而成于三。圆之象也。以二偶而成六。方之象也。地数二。木数三。甲己合而土气化也。君二臣六。乾坤位而八卦成也。少则二之。阴数之始也。多则九之。阳数之终也。夫阴阳之道。始于一而终于九者。此洛书之数也。禹疏九畴而洪水准。箕子陈洪范而彝伦攸叙。盖洛书所陈九畴。皆帝王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大经大法。本经八十一篇。统论天地人三才之道。皆有自然之数。故曰大要。玉师曰。数之可千可万。总不出乎奇偶。)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奇偶者。天地之数也。近者。谓病之在上而近。故宜用奇方以治之。天气之在上也。远者。谓病之在下而远。故宜用偶数以治之。地气之在下也。汗乃阴液。故宜用偶而不以奇。盖直从下而使之上。犹地气升而后能为云为雨也。下者。宜用奇而不以偶。盖从上而使之下。从天气之下降也。补者。补正气之不足。治者。治邪气之有余。

在上者宜缓方。在下者宜急方。急则用气味之浓者。缓则用气味之薄者。盖浓则沉重而易下。薄则轻清而上浮。奇偶缓急。各适其上下远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此复申明气味之由中而上下也。病所远者。谓病之在上在下。而远于中胃者也。中道气味之者。谓气味之从中道而行于上下也。故当以药食并用而制度之。如病之在上而远于中者。当先食而后药。病在下而远于中者。当先药而后食。以食之先后。而使药味之过于上下也。是故上下之病。近于中道而用奇方偶方者。制小其服。病远于中而用奇方偶方者。宜制大其服。大服小服者。谓分两之轻重也。大则宜于数少而分两多。盖气味专而能远也。小则宜于数多而分两少。盖气分则力薄而不能远达矣。此平上中下三气之道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所谓重方者。谓奇偶之并用也。反佐以取之。谓春病用温。夏病用热。秋病用凉。冬病用寒。顺四时寒热温凉之气。而反从治其病也。上文之所谓上中下者。以应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运化于中。是平此三气之道也。此言奇偶寒热温凉者。从天地四时之六气也。)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中标之病。治反其本。

中标之方。(此论三阴三阳之有本有标也。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生于标者。生于三阴三阳之气也。如太阳为诸阳之首。而本于寒水。少阴为阴中之太阴。而本于君火。阳明乃阳盛之气。而本于清肃。厥阴主阴极。而本于风木之阳。此阴阳之中。又有标本之不同也。病反其本者。如病寒而反得太阳之热化。病热而反见少阴之阴寒。病在阳而反见清肃之虚寒。病在阴而反得中见之火热。所谓病反其本。中标之病也。治反其本者。如病本寒而化热。则反用凉药以治热。如病本热而化寒。则反用热药以治寒。如病在阳明而化虚冷。则当温补其中气。如病在厥阴而见火热。又当逆治其少阳。所谓治反其本。中标之方。少阳少阴。标本相同。皆从阳热阴湿而治。)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此论四时五行之气。内合五脏。而外应于六脉也。)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

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风寒热湿燥。在天四时之五气。木火土金水。在地四时之五行。五气之胜五行。五行而病五脏。是五脏之外合五行。而五行之上呈五气也。)乘年之虚。则邪甚也。

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乘年之虚者。主岁之气不及也。如木运不及。则清气胜之。火运不及。则寒气胜之。土运不及。则风气胜之。金运不及。则热气胜之。水运不及。

则湿气胜之。此岁运不及。而四时之胜气。又乘而侮之。失时之和者。四时之气衰也。如春气不足。则秋气胜之。夏气不足。则冬气胜之。长夏之气不足。则春气胜之。秋气不足。则夏气胜之。冬气不足。则长夏之气胜之。遇月之空者。

月廓空之时也。重感于邪者。乘年之虚。失时之和。遇月之空。是谓三虚。而感于邪则病危矣。有胜之气。其必来复者。

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此四时之胜而必有复也。)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论六气之应六脉也。厥阴主木。故其脉弦。少阴主火。故其脉钩。太阴主土。故其脉沉。少阳主火。故大而浮。阳明主金。故短而涩。太阳主水。而为诸阳主气。故大而长。计逊公问曰。太阳主冬令之水。则脉当沉。今大而长。不无与时气相反耶。曰。所谓脉沉者。肾脏之脉也。太阳者。巨阳也。上合司天之气。下合在泉之水。故其大而长者。有上下相通之象。此章论六气之应六脉。非五脏之合四时。阴阳五行之道。通变无穷。不可执一而论。)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此言弦钩长短之脉。

当应六气而至也。如脉至而和。则为平人。脉至而甚。则为病脉。所至之脉。与时相反者病。及时而脉不至者病。未及时而脉先至者病。如三阴主时而得阳脉。三阳主时而得阴脉者危。)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阴湿之土。而标见太阴之阴。初阳之火。而标见少阳之阳。是标之阴阳。从本化生。故太阴少阳从本。少阴之本热。而标见少阴之阴。太阳之本寒。而标见太阳之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有水火寒热之化。故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盖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气之清秋。

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而一阳始生。是以阳明厥阴。从中见之化也。)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此论脉病之有标本也。

脉从者。阳病而得阳脉。阴病而得阴脉也。如太阳阳明之病。其脉至而浮。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阴寒者。太阳之病从本化。阳明之病从中见之阴化也。故脉虽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阴厥阴之病。其脉至而沉。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阳热者。

少阴之病从标化。厥阴之病。从中见之火化也。故脉虽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脉有阴阳之化。而病有标本之从也。再按太阳病。头痛发热。烦渴不解。此太阳之病本也。如手足挛急。或汗漏脉沉。此太阳之病标也。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

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如阳明病。

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之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感中见阴湿之化也。如厥阴病。脉微。手足厥冷。此厥阴之病阴也。如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厥阴感中见少阳之火化也。如太阴标阴而本湿。故当治之以四逆辈。少阳标阳而本火。则宜散之以清凉。治伤寒六经之病。能于标本中求之。思过半矣。)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间。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此之谓也。(夫百病之生。总不出于六气之化。如感风寒暑湿燥火而为病者。病天之六气也。天之六气。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气之化。如中风。天之阳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则为发热咳嚏。在筋骨。则为痛痹拘挛。在肠胃。则为下痢飧泄。或为燥结闭癃。或直中于内。则为霍乱呕逆。或为厥冷阴寒。此表里阴阳之气化也。如感吾身之阳热。则为病热。感吾身之阴寒。则为病寒。感吾身之水湿。则为痰喘。感吾身之燥气。则为便难。如中于腑。则暴仆而卒不知人。

中于脏。舌即难言。而口唾涎沫。又如伤寒。天之阴邪也。或中于阴。或中于阳。有中于阳而反病寒者。有中于阴而反病热者。是吾身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标本阴阳之气化也。如感吾身中之水湿。则为青龙五苓之证。如感吾身中之燥热。又宜于白虎承气诸汤。此止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里阴阳变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姜桂参附之证者。盖夏月之阳气。尽发越于外。而里气本虚。受天之风暑。而反变为阴寒。皆吾身之气化。非暑月之有伤寒也。是以神巧之士。知标本之病生。则知有标本之气化。知标本之气化。则能用标本之治法矣。故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顺逆。正行无间。此之谓也。逆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故曰逆。正顺也。从者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故曰若顺。逆也。如阴阳寒热之中。又有病热而反寒者。如厥深热亦深之类是也。又有病寒而反热者。如揭去衣被。欲入水中。此孤阳外脱。急救以参附之证。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此极言标本之用也。言标本之道。虽为要约。而其用则广博。虽为微小。而其用则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标本故也。言标与本。则施治平易而无伤损。察本与标。则六气虽变。可使均调。明知标本胜复。

则足以为民式。六气在天之道毕矣。)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面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此章言日月运行。寒一暑。四时之气。由微而盛。由盛而微。从维而正。从正而维。寒温互换。凉暑气交。胜复之气。有盛有衰。随时先后。是以有早有晏也。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是由微而甚也。如春之沉。夏之弦。

秋之数。冬之涩。是冬之余气。尚交于春。春之余气。尚交于夏。夏之余气。尚交于秋。秋之余气。尚交于冬。是由盛而微也。所谓正者。春夏秋冬之正方也。维者。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四隅之四维也。四时之气。

从维而正。复从正而维。寒温气交。凉暑更互。环转之不息也。是以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者。谓复气已发萌于胜气之时也。如春有凄惨残贼之胜。是金气之胜木也。夏有炎暑燔烁之复。是火气之复金也。而火气已萌于胜。病愠愠之时。是复气之早发于本位之三十度也。所复之气。俟胜尽而起。至炎夏所主之本位而甚。是胜气早。而复气将来亦早也。是以胜气甚。则复气多。胜气微。则复气少。胜气和平。而复亦和平。胜气虚衰。而复亦虚衰。此天道之常也。

如胜复之作。动不当位。后时而至者。此胜复之晏也。夫气之生。生于前之气交。如夏气之生于季春也。气之化。化于后之气交。如春气之流于孟夏也。胜复之气有盛衰。是以有早晏之异也。盖气之盛者。胜于本位以前所生之三十度。气之衰者。流于本位以后所化之三十度。故不当其位也。如金气衰而胜于春夏之交。则复气亦衰而复于夏秋之交矣。是胜虚而虚。后时而至也。此四时之气。前后互交。是以胜复之盛衰。随四时之气交。而或前或后也。故曰。盛衰之用。其在四维。又曰。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谓胜复之早晏。皆归于四维之斥候。或早而在于始之前三十度。或晏而在于终之后三十度也。)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此复以脉候而证明气化之交通。故曰。是谓四塞。谓春夏秋冬之气。不相交通。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正者。四时之正位也。言脉同四时之正法。而前后相交。待时而去者。待终三十度而去也。如春之沉。尚属冬之气交。终正月之三十日。而春气始独司其令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春不沉。则冬气不交于春。夏不弦。则春气不交于夏。秋不数。则夏气不交于秋。冬不涩。则秋气不交于冬。是四时之气。不相交通而闭塞矣。)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四时之气。盛于主位之时。而微于始生。衰于交化。是以甚则病也。参见者。谓春初之沉弦并见。夏初之弦数并见也。复见者。已去而复见也。未去而去者。未及三十度而去也。去而不去者。已至三十日。应去而不去也。反者。谓四时反见贼害之脉也。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言四时之气。守于本位。司于气交。犹权衡之不相离也。四时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生化者。生于前而化于后也。动者。气之乱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幽明者。阴阳也。两阴交尽。阴之极也。故曰幽。两阳合明。阳之极也。故曰明。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故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此复申明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四时之往来。

总属阴阳寒暑之二气耳。)帝曰。分至如何。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气至、谓冬夏之二至。气分谓春秋之二分。此承上文以申明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言二至之时。总属寒暑阴阳之二气。气分之时。则有温凉之不同也。)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

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

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春秋之气始于前者。言春在岁半以上之前。秋在岁半以下之前。夏冬之气。

在二气之后。谓四时之主气也。六气往复。主岁不常者。谓加临之客气。六期环转。无有常位也。此章论四时之主气。

前后交通。得气之清静者也。若受客胜以动之。又不能循序而苛疾起矣。是以上下所主。及左右之间气。当随其攸利。

正其味以调之。乃其要也。大要宜先泻而后补之。盖以佐主气之所利。资主气之所生。是谓得四时之气。生化而交通也。

按前章论客气之补泻。先补而后泻者。在客之本气而论也。此复以先泻而后补者。为四时之主气而言也。岁运七篇。圣人反复详论。曲尽婆心。文有似乎雷同。而旨义各别。学人亦宜反复参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以上七篇。统论五运六气之邪。皆外感天地之气而为病。然人身之中。亦有五行六气。或喜怒暴发。或居处失宜。或食饮不节。或卒恐暴惊。皆能伤五脏之气而为病。是以此经言锡之方士。而方士用之。

尚未能十全也。要道者。天地人三才之道也。桴鼓相应者。谓天地人之五行六气。如声气之感应也。拔刺者。谓天地阴阳之邪。犹刺之从外入。宜拔而去之。雪汗者。谓在内所生之病机。使之如汗而发雪也。天地人三才之道并用。外内阴阳之法并施。斯成工巧神圣之妙。盖天地之道。胜复之作。不形于诊。重在望闻。内因之病。偏于问切。)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病机者。根于中而发于外者也。气宜者。五脏五行之气。各有所宜也。)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忿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

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五脏内合五行。五内联生六气。是以五脏之气病于内。而六气之证见于外也。)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者。从上而下也。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者。从下而上也。

夫在上之阳气下逆。则为厥冷。在下之阴气上乘。则为痿痹。在上之水液下行。则为固泄。在下之水液上行。则为喘呕。

亦犹天地阴阳之气。上下相乘。而水随气之上下也。)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此五脏之气。而发见于形气也。火者。少阳包络之相火。热者。君火之气也。诸禁鼓栗。热极生寒也。如丧神守。相火甚而心神不安也。风者。木火之气。皆能生风。反戾。了戾也。)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

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此言所发之病机。各有五脏五行之所属。有者。谓五脏之病气有余。无者。谓五脏之精气不足。盛者。责其太甚。虚者。责其虚微。如火热之太过。

当责其无水也。故必先使五脏之精气皆胜。而后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致使五脏之气平和。此之谓神工也。)帝曰。善。

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

或燥或润。或 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五味阴阳之用调五脏者。有发有散。有涌有泄。六者之中。

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 或坚。如肝苦急而欲散。心苦缓而欲 。脾苦湿而欲缓。肺苦逆而欲收。肾苦燥而欲坚。各随其所利而行之。调其五脏之气。而使之平也。)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帝言上文论调五脏之气而使之平。然五脏之病。又当以有毒无毒之药治之。

或调或治。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以有毒无毒所治病为主。然适其方之大小为制也。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

应臣之谓使。盖病之甚者。制大其服。病之微者。制小其服。能毒者。制大其服。不能毒者。制小其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温者。补也。盖补药多属甘温。泻药多属苦寒。摩者。上古多用膏摩而取汗。浴者。用汤液浸渍也。薄。迫也。此皆治病之要法。各适其事而用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逆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故为正治。从者。热病从热。寒病从寒。故为反治。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如病之过甚者从多。;不太甚者从少。观其从事之何如耳。)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

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热因寒用。寒因热用者。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也。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者。如诸呕吐酸。乃热邪坚积于中。而壅塞于上。即从之而使之上涌。所谓塞因塞用。而可使破积也。如暴注下迫。乃热邪坚积于中。而通泄于下。即从之而使之下泄。所谓通因通用。

而可使溃坚也。必伏其所主之病。而先其所因。则可使气和而病可必已矣。)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此论调气之逆从也。气调而得者。谓得其逆从之道。而使其气之调也。如气之从于上下者宜逆之。逆于上下者宜从之。盖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气之从也。阳气下行。阴气上行。气之逆也。是气之不可不从。而又不可不逆者也。是以气之从者。逆而从之。气之逆者。从而逆之。令其阴阳之气。上下和调。

此逆从调气之道也。上节论治病之逆从。此节论调气之逆从。徐东屏曰。即此可以意会通塞之义。不必过于远求。)帝曰。

善。病之中外何如。(夫病之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有感于外邪而兼之内有病者。有内有病机而又重感于外邪者。

岁运七篇。统论外因之邪病。此章复论内因之病机。然又有外内之兼病者。故帝复有此问焉。)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从内之外者。内因之病而发于外也。故当调其内。从外之内者。外因之病而及于内也。故当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此内因之病。发于外而与外邪相合。故盛于外也。是当先调其内病。而后治其外邪。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此外因之邪。及于内而与内病相合。故盛于内也。又当先治其外邪。而后调其内病。此调治内外之要法也。如止内有病而不感外邪。或止感外邪而无内病。中外不相及者。则当治其主病焉。王子律曰。内因之病。脏腑之气病也。故当调之。外因之病。六淫之邪也。故曰治之。)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此复论人身中之阴阳外内也。火热者。因火热而为病。夫火热伤气。此言病在气而不在经也。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者。此阴阳外内之相乘也。夫阳在外。阴往乘之。则恶寒。阴在内。阳往乘之。

则发热也。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者。此阴阳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如阴气多而阳气少。则火热留于阴久。故其发日远。如阳气多而阴气少。则热随阳气而常盛于外。故其发日近。此阴阳胜复之作。盛衰之有节耳。夫疟者。感外淫之邪病也。此章论人身中之阴阳。外内相乘。与外因不相干涉。盖以证明上节之外内。乃外因之外。内因之内。与此章之不同也。故曰。疟亦同法。言病邪之疟。亦如阴阳胜复之相薄。阴乘阳而阳乘阴也。)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此言用寒热之不应者。更有治之法也。夫寒之而不寒者。

真阴之不足也。热之而不热者。真阳之不足也。是以病不解而久用寒热。偏胜之病反生。故当求其属以衰之。属。类也。

谓五脏同类之水火寒热也。取之阴取之阳者。谓当补其阴而补其阳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平治之法也。补阴以胜热。补阳以胜寒。乃反佐之道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入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去声。此言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

夫四时有寒热温凉之气。五脏有酸苦辛咸之味。五味四气。皆当和调而用之。若偏用。则有偏胜之患矣。故偏用其寒。

则冬令之寒气王矣。是以服寒而反寒。如偏用其热。则夏令之热气王矣。是以服寒而反热。此用气之偏而不和者也。如偏用其苦。则苦走心而火气盛矣。如偏用其咸。则咸走肾而水气盛矣。此用味之偏而不调者也。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盖甚言其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徐东屏曰。味久则增气。是寒热之气。

更不可偏用。)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善恶殊贯。谓药有有毒无毒之分。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

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宜。欲治病补虚羸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氏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帝曰。善。(此总结外内之义。按本篇前数章。

统论外淫之邪。末章复论内因之病。其间又有外内之交感者。各有调治之法焉。致于气之寒热温凉。味之咸酸辛苦。皆调以和平。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故能使血气正平。而长有天命也。)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