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寇才质集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言恶乎隐而有是非,皆因周学,言隐於文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术学乱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乎隐於儒学诸子。有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夷齐、屈原之所好也。有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孔子孟轲之所好也。有语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巢父、许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无不忘,心清静也,无不有,道无为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无为之道,圣人清静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通玄经》曰:上古法天无为,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清静无为是谓天道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通玄经》曰:中世尚贤形教,尚贤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怀道,道灭而德兴。

下士闻道,大笑之,

《通玄经》曰:下世任臣才学,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绳绳,唯恐失学。《南华经□秋水篇》言:北海若谓河伯曰: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於学,以笑道无为之少,不似尔河伯自多於水,以笑北海之少乎?夫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井之墟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夏之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学之教也。今尔出於泾河涯泪,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尔将何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海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气於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敢以自多。计四海之大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迭空之在大泽,岂足为大乎?计中国之多在海内也,不似稊米之在太仓,岂为多乎?计人物之多在九州也,不似毫毛之在马体,岂足多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大小各有限矣。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夫自细视大者不尽,岂不自失乎。

不笑不足以为道。

《南华经》辩士公孙龙问於魏公子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穷众口之辩,以笑庄子之言,茫然异之。公子牟隐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大与,夫子奚不来入观之?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於是逡巡而却,告蛙吾之海曰#1: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於是坎蛙闻之适适然自惊,规规然自失。观於庄子极妙之言,尔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真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2往矣。公孙龙口呿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建言有之:

《南华经》盗跖谓孔子曰:且吾闻之古者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兵杀之心,此至德之隆,天下太平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唐虞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已来,皆乱人之徒也,岂足贵尚哉?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浇薄不淳,失其古朴,天下为乱矣。

明道若昧,

《南华经》曰:古之士内直道善无为者,与天为徒。今之士外曲礼敬有为者,与人为徒。

进道若退,

《南华经》曰:古之士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士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夷道若颣,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守其外而不守其内。

上德若谷,

《通玄经》曰:古之士味道不舍也,今之士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大白若辱,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今下世之士,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广德若不足,

《南华经》曰: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通玄经》曰:上士广德若不足也。今士不达真道者,虽智统天地,明辩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於天下。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

建德若偷,

《通玄经》曰:上古无为者,即无事累。无累之人,即天下为形影相随无为矣。下世之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学有所志,则大道有所忘。

质直若渝,

《通玄经》曰:今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羞耻不治也。

大方无隅,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规矩。后世以仁义礼乐为规矩,而知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上用规矩者,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大器晚成,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德至大者无器用,大正不险,故民易导。后世小辩害道,小能丧德。夫通於一学,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教治也。

大音希声,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音声,至终复朴,民无为匿。后世小善破治,小技丧朴。夫辩於一辞,审於一技,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治教也。

大象无形,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朴至大者无形状,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无好憎,是谓大通。

道隐无名。

《南华经》曰: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其孰能不僻学?唯古至智厚德至人,乃能游道於世而不僻学,顺人无为而不失己性,彼教不学於智,承意於道,不彼於学。《通玄经》曰:幽隐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之道也。

夫唯道,

《通玄经》曰:所谓古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治其内不治其外,以游天地之根,芒然彷徉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於心,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逍遥无为也。天下自化,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

善贷且成。

《南华经》老聃谓阳子居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为也,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不有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侧而游於道,无有者也。古者至人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不贷者,无出也,不推於物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夫道者,原产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刚强。欲刚者必以弱守之,积弱成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太古圣人以道镇之而损冲气,守柔弗强,以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南华经》曰:古圣毁志之勃,严恶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不为#3;故作是章戒王禀道谦和也。

道生一,

《通玄经□九守篇》曰:天地未形,窈窈冥浑而为一,寂然澄清者,道也。道生一,天也,清微为天。

一生二,

《通玄经》曰:一生二,地也,重浊为地。

二生三,

《通玄经》曰:二生三,人也,精气为人。

三生万物。

《通玄经》曰:三生万物,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

《通玄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以木实生於心,草实生於英。

冲气以为和。

《通玄经》曰: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胎卵生於中央。《南华经》曰:万物以形相生,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冲虚经》曰:冲和气者为人。

人之所恶,

《通玄经》曰:小人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

唯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守谦损也。

而王公以为称。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日损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谦,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

《通玄经□符篇》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通玄经》曰:福莫大於无祸,利莫大於不丧,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人之所教,

《南华经》曰:儒曲礼:敬者所教,谦损也。

我亦教之。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柔弱为上。

强梁者,不得其死,

《通玄经》曰:末世而志强梁之气,故不能久,强梁者死。

吾将以为教父。

《通玄经》曰:刚强者,死之徒也,刚强为下。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纯粹素朴者,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也。明此无为以南面,陶唐为君也;明此无为以北面,虞舜为臣也。圣王以此无为处於君上,帝王天子之德也;老聃以此无为处於臣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逸士以此虚静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士人以此恬淡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故老圣言:吾是以得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无为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

《通玄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驰骋天下之至坚。

《南华经》曰: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夫水之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无有入於无间,

《通玄经》曰:无有入於无间。《南华经》曰: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出,无本入无窍。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吾是以知

《南华经》曰:老聃无为处於臣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无为之有益。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地之道,无为而备,不求而得,吾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

不言之教,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故有不言之教,无为而心成者也。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无为之益,

《南华经》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无为为之谓天,无为言之谓德。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天下希及之。

《通玄经》曰:有益之本在之无益,故无益於治,有益於乱者,玄圣不为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不仁之人而贪富贵名利之惠,反以害其身。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之,许为相,庄周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为乎?子亟去,无污我。有国者羁,终身不仕,自快无为之道焉。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不受,真恶富贵也。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於名利,岂不悲哉。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名利丧身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作是章焉。

名与身孰亲?

《南华经》曰:伯夷、叔齐、鲍焦、介子推,此四子者,重名轻死。

身与货孰多?

《南华经》曰: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糜。此四子之贤是好名利者也,而身不免乎戮。

得与亡孰病?

《南华经》曰:此其伯夷、叔齐、比干、子胥之属,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

是故甚爱必大费,

《通玄经》曰:虎豹之文来射,猨狄之捷来格,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死,辩士因能亡。

多藏必厚亡。

《南华经》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剥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桂漆有用割剥亡身,而不知栎树无用之用得终天年。

知足不辱,

《南华经》曾子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养志者忘名,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知止不殆,

《冲虚经》曰:不贪货,何羡利?不贪贵,何羡名?此之谓顺民。《南华经》曰:名利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可以长久。

《通玄经》曰:璧瑗之器,礛之功也;镆铘断利,砥砺之力也。狡兔死而猎犬烹,高禽尽而良弓藏,敌国灭而谋臣亡。功遂身退,天道然也,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惟君。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是以太古圣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体道清静无为,为天下之正,教其用无穷,故能长久,故作是章焉。

大成若缺,

《通玄经》曰: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道至大者无规矩。

其用不弊。

《通玄经》曰:清静者,道之鉴也;清虚者,天之明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大盈若冲,

《通玄经》曰:天正不中钩,地直不中绳,德至大者无钩绳。

其用不穷。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德而已矣。

大直若屈,

《南华经》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南华经》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德,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南华经》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辩若讷。

躁胜寒,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故巧不可盈。

静胜热,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故辩不可极。

清静天下正。

《通玄经》曰:古圣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此章《通玄经□上义篇》言: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时有危亡,平乱为民除害也,以危为宁矣。赤帝为大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今七国无道,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则制之以兵革,戎马生於郊,天下大乱也。

天下有道,

《通玄经□精诚篇》曰:夫古之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暗行於道者,能有之也。

却走马以粪。

《通玄经□精诚篇》曰: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

天下无道,

《通玄经》曰:春秋天下无道,则乱为兵主。

戎马生於郊。

《洞灵经》曰:今春秋人主有道者寡,无道者众,不可舍本事末,以为战也。

罪莫大於可欲,

《通玄经》曰:罪莫大於无道。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故忿兵败,此天之道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通玄经》曰:祸莫大於无德。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兵,故贪兵死,此天之道也。

咎莫大於欲得。

《通玄经》曰:咎莫大於无德。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兵,故骄兵灭,此天之道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通玄经》曰:古者养生知足,即罪不累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人君教不出户,以知天下之治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修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后可移於官长,天下治也。后世令出弥远,天下烦乱,知治弥少者,不修本身也。是以古之圣人无为,修本身正,不令而行,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天下自治也。

不出户,知天下,

《通玄经□精诚篇》曰:古者教不出户以知天下治者,此言精诚无为发於内也。《南华经》曰:古之人无为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不窥牖,见天道。

《通玄经》曰:不窥於牖以见天道,此言神气清静动於天也。

其出弥远,

《通玄经□九守篇》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者,此言精神有为,不可使外淫也。《南华经》曰:今之人有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

其知弥少。

《通玄经》曰:精诚越於外,智虑荡於内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其知弥少。《南华经》曰:今之人有为守其外,而不为其内。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不令之本,在於正身。

不行而知,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身不令而禁,不施而仁,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身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三皇,民结绳而无文,若此之时,天下太平则至治矣,此为道之治也。今遂至使民延头举踵而听学,曰某处有贤者,羸粮而趋学,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故兵马足迹接连乎诸侯之境,车轨辙结连乎千里之外,天下大乱。此为学之乱,则是上好学知之过也。夫好智之乱天下也,自三王以下者,尚文学是矣。舍夫种种淳朴之民,而悦夫役役劳学之佞,释夫恬淡无为之道,而悦哼哼华诞之意,哼哼华诞之词,末学纵横已乱於天下矣。

为学日益,

《通玄经》曰:周世博学多文,不免於乱。今以小学为教,不得大道清明立圣,专守文法,其於为治难矣。

为道日损。

《南华经》曰:古之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南华经》曰:损之又损之。

以至於无为。

《南华经》曰: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南华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取天下而无事。省事之本,在道日损。

及其有事,

《通玄经》曰:木生虫,还自蠹;人生事,还自贼。各以所好,反自为伤。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不足以取天下。

不足以取天下。

《通玄经》曰:位高者事不可烦,事烦难治,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竟

#1 告蛙吾之海曰:『吾之海』应在下句『夫』字后。

#2 往矣:疑作『子往矣』。

#3 不为:疑作『无不为』。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