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特所引群书,以类相从,各附案词,以明文轨。

晋书·蔡谟传》:文笔论议,有集行于世。

宋书·傅亮传》:高祖登庸之始,文笔皆是记室参军滕演,北征广固,悉委长史王诞。

北史·魏高祖纪》: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魏书·温子昇传》:台中文笔,皆子昇为之。

《北史·温子昇传》:张皋写子昇文笔,传于江外。

北齐书·李广传》:毕义云集其文笔十卷。

陈书·陆琰传》:其所制文笔多不存本。

《陈书·刘师知传》:工文笔。

《陈书·徐伯阳传》:年十五以文笔称。

据上九证,知古云文笔,犹今人所云诗文、诗词,确为二体。

南史·颜延之传》:宋文帝问延之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据上一证,知文之与笔,弗必两工,犹今工文者,弗必工诗也。

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云: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又云: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案:惠、慧古通。)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古之文笔,今之文笔,其源又异。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据上三证,是偶语韵词谓之文,凡非偶语韵词概谓之笔。盖文以韵词为主,无韵而偶,亦得称文。《金楼》所诠,至为昭晰。

汉书·楼护传》: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

梁书·任昉传》:尤长载笔。

《南史·沈约传》:彦昇工于笔。

《陈书·徐陵传》: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

《陈书·陆琼传》: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唐书·蒋偕传》:三世踵修国史,世称良笔。

据上六证,是官牍史册之文,古概称笔。盖笔从“聿”声,古名“不聿”,“聿”、“述”谊同。故其为体,惟以直质为工,据事直书,弗尚藻彩。《礼·曲礼篇》曰:“史载笔。”孔修《春秋》亦曰“笔则笔,削则削。”后世以降,凡体之涉及传状者,均笔类也。陆机文赋》,诠述诗赋十体,弗及传记,亦其明征。

《南史·孔珪传》:与江淹对掌辞笔。

《陈书·岑之敬传》:雅有辞笔。

据上二证,均辞笔并言,“辞”字作“词”,“词”与“文”同。《说文》云:“词,意内而言外也。”《周易·乾文言》曰:“修辞立其诚。”又《系辞上》曰:“系辞焉以尽其言。”修饰互文,系辍同情,是词之为体,迥异直言。屈宋之作,汉标《楚辞》,亦其证也。是知六朝之辞,亦以偶语韵文为限。

《梁书·刘潜传》:字孝仪,秘书监孝绰弟也。绰常曰“三笔六诗”,三即孝仪,六孝威也。

《梁书·庾肩吾传》载简文《与湘东王论文》曰:诗既若此,笔又如之。

《北史·萧圆肃传》:撰时人诗笔为《文海》四十卷。

杜甫集·寄贾司马严使君诗》:贾笔论孤愤,严诗赋几篇。

赵璘因话录》: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据上五证,均诗笔并言。盖诗有藻韵,其类亦可称文;笔无藻韵,唐人散体概属此类。故昌黎之作,在唐称笔;后世文家,奉为正宗;是均误笔为文者也。

南齐书·晋安王子懋传》:文章诗笔,乃是佳事。

据上一证,是笔与诗、文并殊。

刘禹锡《中山集·祭韩侍郎文》:子长在笔,予长在论。

据上一证,是笔与论殊。盖笔主直书,论则兼尚植指,故《文赋》隶论于文,于记事之体则否。

合前列各证观之,知散行之体,概与文殊。唐宋以降,此谊弗明,散体之作,亦入文集。若从孔子正名之谊,则言无藻韵,弗得名文,以笔冒文,误孰甚焉。又文苑列传,前史佥同。唐宋以降,文学陵迟,仅工散体,恒立专传,名实弗昭,万民丧察,因并辨之。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