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乞郡

宋宰相出知一府一州,非貶降也,所以均勞逸也,以某官出知者,猶今之學政或以侍郎為之,或以編修、主事為之,其官大小不同,其任學政則一。

明參將、遊擊非守土官

前明之參將、遊擊皆欽差官,與督撫同,非守土官也。守土官惟布、按兩司與都指揮。都指揮者,今之都司也。

寄祿、散官

宋初官制有「寄祿」之稱,漢、唐未有。所謂寄祿者,如尚書侍郎、給事、諫議、諸卿監郎中、員外郎之屬,皆有其名而不任其職,謂之寄祿官以為敘遷之階而已。所謂散官者,則勳封、功臣、食邑之類,徒為文具、無足重輕者也。元豐以後又以尚書、侍郎等皆為職事官,而以舊所置散官為寄祿官,如金紫光祿大夫猶前之吏部尚書也,銀青光祿大夫猶前之五部尚書也,正議大夫猶前之六部侍郎也,朝請、朝散,朝奉猶前之諸曹員外郎也,皆寄其本銜之祿而遷轉予奪之,與外官之俸無與也。東坡以工部屯田員外郎知湖州,罷官後又以朝奉郎知惠州。知惠州、湖州者其現任,而員外郎、朝奉郎則其寄祿也。

公卿三變而稱寺稱少

《隸續》曰:「《漢•百官志》『太傅上公一人』,『太尉一人』,居三九之官者均不加以公卿之字。以公卿名其官,自蕭梁始。」余按六朝以前無稱司徒公、太僕卿者,此一變也。然只稱太僕卿、鴻臚卿,不兼稱衙門也。至明朝乃有太僕寺卿、鴻臚寺卿之稱,是兼帶其衙門稱之,又一變也。今俗稱又有太僕寺正卿、鴻臚寺正卿之稱,以自別於少卿,是三變也。

宋有就差、勾當之稱

曹武惠王平江南歸赴宮門,只稱勾當某事已畢,人嘉其不伐。蓋爾時稱勾當者,即今之幹辦也。余見宋縉雲縣城隍廟碑後題名,一稱文林郎就差權楚州縉雲縣尉,一稱迪功郎就差縉雲縣令管勾勸農公事,又一稱將仕郎縉雲縣丞某而已。其不稱就差者,是本職官也。其既書就差又加一「權」字者,是資格之最輕者也。大抵宋元人書官銜最繁,不似今之省也。古人階秩之尊卑與其現任官不必配合,不似今之文林郎七品,知縣亦七品也。

選法三變而至掣簽

儲六雅先生云:「漢、晉間重尚書選部,黃、散以下皆得銓注。然至北魏崔亮之『停年格』而選法一變,至唐裴行儉之『長名榜』而選法再變,至明孫丕揚富平人行『掣簽法』而選法又一變。」

古調官非今調官

《漢書》「十年不調」,顏師古注:「調,選也。」蓋升遷也。今之調簡,漢人謂之換,《薛宣傳》以平陵之薛恭換钜鹿之尹賞是也。

判官非通判

凡唐、宋稱為某府判官者,幕府之官,非通判也;崔璞守蘇州,辟皮日休為軍事判官是也。通判有監州之責,其權大,如狀元蔡齊除將作監、通判交州是也。

特進非官

鄧禹拜右將軍,後左右二將軍罷,乃以特進奉朝請。特進者,特異乎眾而許其進見之稱,非官名也。

岩郎非尚書郎

漢羽林中郎將用六郡良家子孫補,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岩下室中,故號岩郎。是岩郎者,武職之稱,非郎官也。荀綽《百宮表》注云:「岩者,取其嚴肅剌銳之義。」若然,則曰嚴郎亦可。

賜爵

《史記》趙孝成王使趙勝受韓使者馮亭之地,吏民皆益爵三級。惠帝元年,民有罪,得爵三十級免死。應劭曰:「一級直錢二千。」《大事記》載普賜天下民爵自惠帝始。《後漢書》注劉劭曰:「《春秋》不更、庶長已見,商鞅修其法為十八級,合關內侯凡二十等。」《百官表》一級曰公士,二曰上造,三曰簪嫋,四曰不更,五曰大夫,至關內侯而止。有罪者得贖,貧者得賣與人。高祖詔吏善遇高爵,明於文定公不解其制,以為屢遇覃恩天下將無百姓。方密之以為所賜者不過鄉老里長輩,雖曰民,非平民也。唐劉知幾言「具僚九品每歲遇赦必賜勳階,以致緋服多於青衣,象版多於木笏」,此庶官加爵而不及平民之證也。宣帝求漢初功臣之後復其家,史稱皆出庸保之中;及考之《表》,則或云公乘簪嫋,或曰公乘上造,大率皆有爵者。爵至五大夫才得復其身,庶長、左更則二千石之勤事者往往得賜,皆漢法也。《王仲宣集》有《爵論》云:「依律有奪爵法。今爵事廢矣,奪之民不懼,賜之民不喜,是空設文書而無用也。」又曰:「爵自一級轉登十級而為列侯,譬猶秩自百石轉遷而至於公也。近世賞人不由算級,從無爵人封為列侯,原其所以,爵廢古也。古者白起、衛鞅皆稍進爵為五大夫、客卿、庶長以至於侯,非一頓而封也。」魏了翁古今考》曰:漢武功爵者,造士、良士、元士、戎士、樂卿、軍衛之名與秦異,買者試補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猶近世迪功郎、登仕郎之類,各有價也。宋天禧元年登州學究鄭異出粟五千六百石賑饑,詔補三班承信郎,嗣後沿以為例。然州縣官不許接坐,只令廷參而已。大抵民賜爵如今老農給八品頂帶之類,官賜爵如給本身封典之類,俱不甚貴重。

漢俸米多錢少

漢百官俸米多錢少,三公俸月三百五十石,減至令史而月猶八石。開元二十四年定百官俸,一品月三十千,遞至九品月一千九百,此則論錢矣。《北漢•劉崇傳》宰相月俸百緡,較之今日猶多一倍。鄭端簡曰:「祿輕自宋始也。惟貤封之典至宋而隆,大父如父母,古未曾有。」

予告、賜告有別

漢予告、賜告有別:予告者許歸家,三公予告,令也;賜告者不得歸家,病滿三月賜告,恩也。大抵賜告如病假之類,馮野王病,滿三月賜告,與妻子歸茂陵就醫,大將軍王鳳劾其不敬。

持節使(按:據文當為「使持節」。)、持節、假節有別

漢之持節有三,曰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曰持節,得殺無位人;曰假節,惟行軍得殺犯令者;皆刺史也。唐武德元年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亦加號持節。

舍人

顏師古曰:「舍人者,供役使之人。」《史記》嫪毐幸時,諸客求為舍人者以十數;李斯亦為呂不韋舍人。蓋親近左右之通稱也。至六朝而權傾天下,茹法亮以舍人出為司農而泣。

給扶、俠侍之分

常見岑文本畫古帝王像,一帝之側必有左右二人擁侍而立者,亦復冕而貂蟬,但止三旒,非若天子之九旒,不解其制。朱萬同曰:「此魏、晉、六朝所謂給扶是也,宋猶行之,故《陳康伯傳》許肩輿至殿門,仍給扶。」或曰天子無給扶之說,旁侍立者即侍中也,故戴貂蟬。余按《陳書》驍騎之職,天子臨軒則升殿俠侍,韋翽為俠侍將軍;又大行皇帝靈座有俠御人,或岑所畫者其即此歟?

衙門當作吾門

《說文》衙字讀「語」音,不作「牙」音,故漢碑多寫衙為御,《楚詞》「道飛廉之衙衙」,亦然。漢「吾」字乃作「牙」音,如允吾、騶吾、金吾之類。《百官箴》以金吾為吾臣,蓋衙臣也。天子朝群臣曰正衙,庭見曰衙參,走卒曰衙官、牙將,皆從木吾而起,金吾、木吾者,棒也,伍百執之以參於前者,見《古今注》。

上衙門三日

今州縣初到任必具刺上衙門三日,在上官到任則下屬亦往具刺候起居三日,不解所自始。唐岑參為號州上佐,有《衙郡守還》一詩,自注:「衙者,今監司郡守初上事,既受官吏參謁,至晡時僚屬復伺於客次,胥立廷下通刺曰衙,以聽進退之命,如是者三日。如主人免此禮,則翌旦又通謝刺。」蓋自唐已然矣。

三考出身

三考者,試流外之官,一曰書,二曰計,三曰時務。蓋較之試進士科之身、言、書、判,僅少其一耳,見《六典》。《元史•選舉志》吏三考者,或以三十月為一考,或以四十月為一考,大德元年以百二十月為一考,蓋舊以九十月為滿也。三考出身為正七品。

大夫亦有主朝

《古今考》曰「天子有五門三朝」,三朝者,內朝、路朝、外朝也。《玉藻》曰「路寢聽政,退適小寢」,路寢者,大寢也,正寢也,此云諸侯亦有三朝也。今之州縣,大廳,正寢也;小廳,小寢也;別府堂宅,燕寢也。是大夫亦有三朝也。

歷代職官數目

漢官制七千五百員,唐萬八千員,宋三萬四千員。前明成化五年武職已逾八萬,合文職十萬餘員,見《明史•劉體乾傳》中。

典史授都御史

明初典史授都御史,貢土授布政使,秀才授尚書,見《明史•姜采傳》陳啟新疏中。

「璽書」二字見《左傳》「季武子以璽書追而與之」,《周禮•司關》「凡達貨賄者以璽節傳出之」,璽即印也。戰國時已用印,蘇秦佩六國相印,項羽刓印而不以與人,漢高帝弄御史大夫印而顧趙堯,其來久矣。王伯厚云:「棄符節而用印,始於周顯德六年。」想符節廢於周耳,非印始於周也。漢晉官員替代皆別鑄印,惟尉只用一印,見《晉書•孔琳之傳》:「琳之請桓元無改鑄印,省金炭之費。」

「省會」二字借用

省者,禁署也。《漢•晤帝紀》帝姊長公主養省中。蔡邕曰:「本為禁中,避元後父名,故曰省中。」師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者當察視也。」《唐書•百官志》曰官司之別曰「省」、曰「台」,今稱省會者,借用也。唐以中書、門下、尚書為三省。宋元以中書省為宰相所專治。元末署中書分省於濟寧、彰德諸路,設參知政事;又置行中書省於江西、江浙、山陝等處,添設平章,與真相等。明興,分天下為十三中書省,未幾改為十三布政司,從此以官署為地名而有十三省之說。會者,《大官•司會》注「大計也」,聽出入以要會,天官之職也。禹南巡時會計天下賦稅,周公營洛,四方民大和會,而後世遂相因為省會之名。

「府道」二字借用

府,文書藏也,非官也。《論語》「魯人為長府」,太公立九府圜法。《周禮•天官》「府六人」,《尚書》「六府三事允治」,漢有少府、樂府,皆非官名。《趙禹傳》「文深不可為大府」,《諸葛亮傳》「開府治事」,方漸漸有官名之意,然亦非州郡名也。唐初只京兆、河南二府而已。後武后升并州為太原府,明皇升蒲州為河中府,自唐升大州為府,而《地理志》始有府州之名,然惟建都者稱府。宋真宗嘗為襄王,仁宗嘗為慶國公,故升襄陽、慶州為府。至元、明而統縣者皆曰府矣。道,路也,非官也。自唐分天下郡縣為十道,又增為十二道,而明遂因之有巡道、糧道、僉事道、兵備道之名。

在家食俸

今優禮大臣,有在家食其原官之俸者。按《後漢書•鄭均傳》均遷尚書,以病告歸。元和二年,帝東巡過任城,幸均舍,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號「白衣尚書」。是大臣在家食俸之始。

革職留任

今大臣革去頂戴,仍令在官辦事。按《晉書•陶侃傳》侃刺荊州,討杜曾,戰敗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領職,再討杜弢成功,復還原官。是即今之革職留任矣。唐劉仁軌征百濟亦白衣從軍。

聽事吏

今州縣有聽事吏,按《隋書•百官志》開皇時,因州縣之大小置白直以供役,此即今之聽事吏矣。

頂馬

今貴人街行,前有騎馬者一二人,號稱「頂馬」。按《國語》越王勾踐親為吳王前馬,前馬者,即今頂馬矣。

掌扇、腰扇

今貴人街行,有持大扇遮太陽者,號「掌扇」。按《通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為功曹劉祥所譏。方密之謂腰扇即今之掌扇,余按胡三省注:「腰扇,今之摺疊扇也。」故可以置之腰間,若掌扇則是雉尾扇之類。

喝道

今官府行街有嗬殿聲,謂之喝道。按《梁書》梁制令僕中丞引喤至街,引喤即喝道也。

需次

《左傳》「敬共朝夕,恪居官次」,《東方朔傳》「待以不次之位」,《荀子》「賢能不待次而舉」。注:「次者,官之次序。」後人訛待為需,故《宋史•馬廷鸞傳》登淳祐進士,調池州教授,需次六年。朱子《答方耕道書》亦曰:「老兄今茲需次,當潛心味道。」

劄付

晉華潭作奏「謹奉還所假左丞相軍谘祭酒版」,版即劄付也。黽錯言裏有假士,又有假五百,即今之劄付官也。

督郵

如淳注《漢官》:「督郵,都吏也。」似督郵是吏,非官。然史弼遷山陽太守,其妻钜野薛氏以三互之禁,轉拜平原相督郵,似乎督郵官卑而權重,此淵明所以有折腰之說。陶侃為廬江太守張夔督郵,太守妻病,侃冒雪為迎醫於數百里之外。或難之,侃曰:「資於事父以事君,禮也。安有父母疾而不盡心乎?」督郵似是功曹、參軍之流。

門卒

東漢庾乘給事縣庭為門士,注:「門卒也。」郭林宗拔之入學,庾自知出身卑,每下坐。嗣後學中人以下坐為尊。

官婢

或問《漢官儀》郎署有女侍史二人,貌妖麗者,為郎官焚香熨被,未知許伴寢否。余按《張安世傳》:郎淫官婢,婢兄自言,安世責其誣汙衣冠。後漢王君公求罷不得,故通官婢,以劾去官,乃得歸隱牆東。是漢律但教侍奉,不許侍寢也。但未審官婢是何家子女,終嫁何人。或云公卿子女以罪籍沒入官者是矣。

公主稱尚

稱尚者,本《易經》「得尚於中行」之義,王弼注:「尚,配也。」顏師古《匡謬正俗》言之甚詳。《漢書》天子女稱公主,姊妹稱長公主,姑稱大長公主,猶之《春秋》所書伯姬、叔姬、季姬者,時君之女也。加主以貴之者,先君之女,時君之姊妹或姑若祖姑也。但帝女亦有稱長公主者,如武陽公主是也。諸王女稱翁主,唐稱郡主,稱鄉主,稱鄉亭公主。公主賜諡,始於唐德宗賜廣安公主。諸王女婿稱儀賓,似始於明。

駙馬

駙馬始於漢武,謂駙御馬而行,親幸之義,非必尚公主也,故金日磾亦拜駙馬都尉。尚公主必先拜駙馬都尉,始見於《齊職儀》。南齊袁樞議公主亡不得兼駙馬都尉,引杜預尚高陵公主,主亡,泰始中追贈公主,而元凱不加駙馬之官。《懶真子》以為駙馬者始於魏武寵何晏,以御馬之副給之,志恩也。宋神宗治平四年詔駙馬不許升行,蓋唐以後子弟一選駙馬,便與父叔齊行。李遵勖崇矩之孫,尚真宗女,御筆升遵勖為崇矩之子、繼昌之弟。繼昌者,其父也,升之與父同行,所以避舅姑之尊也,其無禮亦甚矣。《內府秘典》言明代駙馬不選公卿子弟,多用畿輔少年及武弁世家,所以然者,駙馬受制於公主之奶母,出入有時,起居有節。萬曆冉駙馬受奶母箠幾死,而公主不敢救,已而反目逃回,罰來演禮,革其父職,帝亦悔之。《宋史》開慶初宰相請以進士第一人尚主。時周震炎中狀元,而主從屏後窺之,不悅其貌,乃別尚楊鎮,理宗事也。余道男女相悅為婚,理宗亦自有理。宋章獻太后為仁宗選後。有王氏者,國色也,太后嫌太妖豔,不宜少主;乃另選郭后,非仁宗意,卒至慶黜。後王氏所適者死,仁宗傳旨封為夫人,許入禁中,適富弼作相,格詔不行,見《揮麈錄》。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