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亦称孙卿或孙卿子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13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38年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的“稷下”,三次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他还游说于秦国,并在楚国做过兰陵令,最终老死于兰陵。荀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等。荀况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时代,他对儒家、道家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批判。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批判地吸取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礼”论。他说:“礼者,法之大分”,在“礼”中增加了“法”的内容,为新兴封建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哲学上,他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把天看作是自然的,并认为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知能必须与客观事物相符合,把“行”视为检验“知”的标准。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否认人的先验道德,强调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礼义法治来改造和约束人性。

从以上观点出发,荀况在教育方面的主张主要有:①关于教育目的,荀况从教育在改变人的性质和安邦治国的重大作用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士、君子、圣人,而以培养圣人为最高目的。②关于教育内容,荀况主张学习《诗》、《书》、《礼》、《乐》、《春秋》等,尤其注重《礼》。③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学习要注重闻、见、知、行,学思兼顾,专心致志,全面彻底。④在德育上,荀况特别注重习礼和讲孝悌,并提出以参验反省、择善而从、积善成德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⑤在教育方法上,荀况特别强调“师法”问题。他把天地君亲师并提,把教师看做是礼的化身,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指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同时,他对教师也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荀况以其人性学说和唯物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他的尊师学说,在战国末期和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遗著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共32篇。

荀况作品

荀子译注 [ 荀况 ]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查看详情>>

荀子 [ 荀况 ]

又名《孙卿子》、《荀卿子》。战国时荀况所撰的先秦理论散文作品。战国末期儒家重要著作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3篇,但西汉刘向《荀卿新书叙录》中载其整理后得32篇。今传本是唐杨倞的译本,以文字繁多,分为二十卷,称《荀卿子》;宋以后通称《荀子》。其中《大略》、《法行》等七篇,或系其门人所记。全书体系严整,贯彻了作者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天道观上,把“天”解释为自然界,认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在认识论上,提出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强调“物理可知”,主客观接触才能构成认识。还提出了正名论的逻辑思想,强调名实必须相符。在人性论上,宣扬“性恶”说:此说虽属唯心主义,但他所揭示的教育作用,却有其合理之处。此外,在社会政治思想、军事理论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值得令人重视的见解。本书不但是研究荀子思想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有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本书后人注释甚多,主要有杨倞《荀子注》、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