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1),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元丰中,予居随州(2),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3),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按《图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然高州有电白县(4),乃是邻境,又何谓也?

【注释】

(1)楔(xiē):插在木器榫子里的木片。

(2)随州:在今湖北北部。

(3)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

(4)高州:今广东鉴江及漠阳流域。电白县:在高州东北。

【译文】

世人有声称得到雷斧、雷楔的,说:“是雷神坠下人间的,常在震击后得到。”但是都未曾亲眼见到。元丰年间,我住在随州,夏天的时候,大雷击断了一棵树,后来在下面找到一件楔子,真如传说一样。大凡雷斧多是用铜铁做的,雷楔则是石制的,像斧头而又没有孔。世人传说雷州多雷,这里还有雷祠,里面有很多雷斧、雷楔。根据《图经》记载,雷州境内有雷水、擎水两条河流,雷水贯穿城下,所以用“雷”作为州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雷”自是水的名字,说雷州“多雷”就是虚妄的了。但是高州有电白县,它和雷州相邻,又如何解释呢?

越州应天寺有鳗井(1),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2):“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相传云黄巢曾以剑刜之(3)。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注释】

(1)越州:今浙江绍兴。

(2)徐浩(703—783):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肃宗时任中书舍人,后封会稽郡公,谥号定。《旧唐书》卷一三七、《新唐书》卷一六〇有传。

(3)黄巢(820—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军领袖。乾符四年(877)起兵攻陷郓州,次年被举为领袖,广明元年(880)攻入洛阳、长安,称帝,国号大齐。中和四年(884)兵败而死。刜(fú):砍。

【译文】

越州应天寺有一口鳗井,在一块大磐石上,高达几丈,而井口只有几寸宽,其实就是一个石洞,里面有多深则不知道,唐代徐浩有诗道:“深泉鳗井开。”说的就是这里,可见由来也很久远了。井鳗时而游出水面,人把它拿起来放在怀里或者袖子里,它也不惊异。那东西长得像鳗而有鳞片,两只耳朵很大,尾巴上有刀刃的痕迹,相传是黄巢曾经用剑砍的。而一旦这只井鳗游出水面,越中一带就必有水旱、瘟疫之灾,当地人经常据此来预测。

治平元年(1),常州日禺时(2),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3),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4),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5)。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6),送润州金山寺(7),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为之传甚详(8)。

【注释】

(1)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

(2)日禺(yú):日落。传说中把太阳落下的地方称为禺谷。

(3)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4)息:熄灭。

(5)荧荧然:光闪烁的样子。

(6)郑伸:身世不详。

(7)润州:今江苏镇江。

(8)王无咎(1024—1069):字补之,南城县(今江西抚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江都县尉,调卫真县主簿、天台县令。后师从王安石,之后补为南康县主簿。《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译文】

治平元年,常州正逢太阳落山时,天上传来如雷般的巨响,只见一颗大星,像月亮那么大,出现在东南方;不一会儿,又震了一声,大星移动到西南方;又一声震动后,坠落在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火光照亮天空,许氏园子里的藩篱都被烧毁了。等到火熄灭以后,发现地里有个像杯子那么大的洞,非常深。往下看,大星就落在里面,还在闪闪发光。过了很久,渐渐暗下来,但还是很热,不能接近。又过了很久,挖开那个洞,深达三尺左右,得到一块圆石,还是热的,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稍微尖锐,颜色像铁一样,重量也和铁类似。州长官郑伸得到它,送到了润州金山寺,至今收藏在盒子里,有游人参观时才打开供欣赏,王无咎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记载得非常详细。

山阳有一女巫(1),其神极灵。予伯氏尝召问之(2),凡人间物,虽在千里之外,问之皆能言,乃至人中心萌一意,已能知之。坐客方弈棋,试数白黑棋握手中,问其数,莫不符合。更漫取一把棋,不数而问之,则亦不能知数。盖人心所知者,彼则知之,心所无,则莫能知。如季咸之见壶子(3),大耳三藏观忠国师也(4)。又问以巾箧中物,皆能悉数。时伯氏有《金刚经》百册,盛一大箧中,指以问之:“其中何物?”则曰:“空箧也。”伯氏乃发以示之,曰:“此有百册佛经,安得曰空箧?”鬼良久又曰(5):“空箧耳,安得欺我!”此所谓文字相空(6),因真心以显非相,宜其鬼神所不能窥也。

【注释】

(1)山阳:今江苏淮安一带。

(2)伯氏:指沈括的堂兄沈批一门。

(3)季咸:古代巫师。壶子: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其事见于《列子》。季咸为壶子看相,壶子分别展示无生之相、有生之相、太虚之象、无相之相,而季咸自失而逃。

(4)大耳三藏:通晓佛教三藏(经、律、论)的僧人,相传其有心通能力。忠国师:即慧忠国师,唐肃宗时高僧。慧忠国师曾与大耳三藏斗法,最终大耳三藏测不出慧忠国师心中所想的地理位置。

(5)鬼:指山阳女巫。

(6)相:佛教术语,佛教把事物外显的形象、状态称为相。相空、非相,都是说不能外显的形象、状态。禅宗讲不立文字,因为文字无法反映出宇宙终极的真理。

【译文】

山阳县有一位女巫,她的神力特别灵异。我堂兄的家里人曾经把她请来试问,但凡人间事物,即使是在千里之外,只要被问起就都能说出来,以至于人内心中萌生出的想法,也能知道。在座的一位客人正在下棋,就试着数出若干枚白、黑棋子,握在手中,问她棋子数目,都能准确说出。又随意地抓了一把棋子,没有数过就问她,这时她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大概她能测知人心中知道的事情,但是如果心中空无一物,她就无法测知了。这就像季咸看不出壶子的相,大耳三藏不知道慧忠国师所想的地理位置一样。又问她箱子里有什么东西,都能说出来。当时我胞兄家有一百册《金刚经》,放在一个大箱子中,就指着箱子问道:“这里面放了什么?”女巫说:“是一个空箱子。”我堂兄于是打开箱子给她看,说道:“这里面有一百册佛经,你怎么说是空箱子呢?”女巫看了很久,还是说:“明明就是空箱子,为什么要骗我呢!”这就是所谓的文字本身显现不出相,要依靠真心来显现,当然那些鬼神就窥探不到了。

神仙之说,传闻固多,余之目睹者二事。供奉官陈允任衢州监酒务日(1),允已老,发秃齿脱。有客候之,称孙希龄(2),衣服甚褴褛,赠允药一刀圭(3),令揩齿(4)。允不甚信之。暇日,因取揩上齿,数揩而良,及归家,家人见之,皆笑曰:“何为以墨染须?”允惊,以鉴照之,上髯黑如漆矣(5)。急去巾,视童首之发(6),已长数寸,脱齿亦隐然有生者。余见允时年七十余,上髯及发尽黑,而下髯如雪。

【注释】

(1)陈允:身世不详。衢州:今浙江衢州一带。

(2)孙希龄:身世不详。

(3)刀圭:本为中药的量器,这里用作量词。

(4)揩(kāi):擦,抹。

(5)髯(rán):两腮的胡子。

(6)童首:秃顶。

【译文】

关于神仙的说法,有很多传闻,我亲眼目睹了两件事。供奉官陈允担任衢州监酒务的时候,他已经衰老了,头发秃了、牙齿也脱落了。一天,有一位客人等着要见他,自称叫孙希龄,衣衫褴褛,送给陈允一些药,让他擦在牙齿上。陈允也不太相信。等空闲时,就把药拿出来擦在上牙齿上,擦了几次感觉还不错,等他回家后,家人看见他,都笑着说:“你为什么要用墨染胡须呢?”陈允大惊,对着镜子一照,果然两腮上的胡子黑得像漆过一样。赶忙把头巾摘下,发现本来的秃顶上长出了头发,已经有几寸长了,脱落的牙齿也好像隐约在生长。我见到陈允的时候他年纪已经七十多了,两腮上的胡子以及头发都还是乌黑的,而下巴上的胡子却已雪白。

又正郎萧渤罢白波辇运(1),至京师,有黥卒姓石,能以瓦石沙土,手挼之悉成银(2),渤厚礼之,问其法,石曰:“此真气所化,未可遽传。若服丹药,可呵而变也。”遂授渤丹数粒。渤饵之,取瓦石呵之,亦皆成银。渤乃丞相荆公姻家,是时丞相当国,余为宰士,目睹此事,都下士人求见石者如市,遂逃去,不知所在。石才去,渤之术遂无验。石,齐人也。时曾子固守齐(3),闻之,亦使人访其家,了不知石所在。渤既服其丹,亦宜有补年寿,然不数年间,渤乃病卒,疑其所化特幻耳。

【注释】

(1)正郎:正侍郎的简称,是一种武官。萧渤:身世不详。白波:今山西曲沃侯马镇北。

(2)挼(ruó):揉搓。

(3)曾子固:即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熙宁间,历知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后擢为史馆修撰,谥文定。著有《元丰类稿》。《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译文】

另外一件事:正郎萧渤被罢免了白波辇运,来到京城,有一个被刺了字的士兵姓石,有异术,经他用手揉搓之后,就能把瓦石沙土都变成银子,萧渤热情地招待了他,问他用的什么方法,石氏说:“这是真气所化,不能马上传给你。如果服下我的丹药,对着石头呵一口气也能变成银子。”于是给了萧渤几粒丹药。萧渤吃下后,对着瓦石呵了口气,也都变成银子了。萧渤是丞相王安石的亲家,当时王安石主持朝政,我作为宰相的属官,目睹了这件事,京城的士人都想要见一见石氏,他就逃跑了,不知去了哪里。石氏才走,萧渤的法术就不灵验了。石氏是齐州人。当时曾巩任齐州长官,听说此事后,也派人去他家找他,最终也不知道石氏在哪。萧渤既然服用了他的丹药,按理也应该能延长寿命,但是没过几年,萧渤就病死了,怀疑当时石头变银子的法术只不过是幻术而已。

熙宁中,予察访过咸平(1),是时刘定子先知县事(2),同过一佛寺。子先谓余曰:“此有一佛牙,甚异。”余乃斋洁取视之。其牙忽生舍利(3),如人身之汗,飒然涌出(4),莫知其数,或飞空中,或堕地。人以手承之,即透过,著床榻,摘然有声,复透下。光明莹彻,烂然满目。余到京师,盛传于公卿间。后有人迎至京师,执政官取入东府(5),以次流布士大夫之家。神异之迹,不可悉数。有诏留大相国寺(6),创造木浮图以藏之(7),今相国寺西塔是也。

【注释】

(1)咸平:今河南通许。

(2)刘定子先:刘定,字子先,身世不详。

(3)舍利:佛教高僧火化后剩下的坚硬珠状物称为舍利。

(4)飒(sà)然:形容风吹过的声音。

(5)东府:宰相的居住地。

(6)大相国寺:北齐天保六年(555)始建,初名建国寺,于唐睿宗时重建,改名大相国寺,宋代又进行了扩建。

(7)木浮图:木塔。

【译文】

熙宁年间,我以察访使的身份路过咸平,当时刘子先担任知县,我与他一同经过一座佛寺。子先对我说:“这寺里有一颗佛牙,非常神异。”我斋戒之后取来观察。那颗佛牙忽然生出舍利,就像人身上的汗,飒然涌出,不知有多少,有的飞向空中,有的堕落地下。有人用手去接,结果穿透了手掌,落在床榻上,铮铮有声,然后又穿透床榻而下。一时间光明莹彻,满目璀璨。我到京城之后,在公卿间盛传此事。后来有人把佛牙迎到京城,宰相把它带入自己的府邸,然后依次在士大夫之家流传。各种神异的迹象都数不清楚。皇帝下诏,把它留在大相国寺,并建造木塔收藏它,现在大相国寺的西塔就是为了贮藏这颗佛牙而建的。

菜品中芜菁、菘、芥之类(1),遇旱其标多结成花(2),如莲花,或作龙蛇之形。此常性(3),无足怪者。熙宁中,李宾客及之知润州,园中菜花悉成荷花,仍各有一佛坐于花中,形如雕刻,莫知其数。暴干之,其相依然。或云:“李君之家奉佛甚笃,因有此异。”

【注释】

(1)芜菁(wú jīng):一种外形像萝卜的根菜,可食用。菘(sōng):即白菜。芥:芥菜。这三种蔬菜都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

(2)标:指菜的顶部。

(3)常性:现代科学认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引发霜霉病或者白锈病时,花轴会肿胀弯曲,花瓣肥厚、经久不凋,不能结实。这种畸形的花形似荷花,而膨大的子房形似佛像。李宾客及之:即李及之,字公达,濮阳(今属河南)人。由荫登第,通判安肃军,徙判河南府。后历开封府判官,知泾、晋、陕三州,以太中大夫致仕。著有《君臣龟鉴》等。《宋史》卷三一〇有传。宾客,即太子宾客,东宫最高级别属官。润州:今江苏镇江。

【译文】

菜品中芜菁、菘、芥之类的植物,遇到干旱时,其顶部多结成花,就像莲花一样,也有的结成龙蛇的样子。这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好奇怪的。熙宁年间,李及之任润州知州,园中的菜花都长成了荷花的样子,还各有一尊佛坐在花中,就像雕刻出来的一样,数不清有多少。晒干后,那些形状依然不变。有人说:“李君家里笃信佛法,因此才有这种异象。”

彭蠡小龙(1),显异至多,人人能道之,一事最著。熙宁中,王师南征,有军仗数十船,泛江而南。自离真州(2),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师识之,曰:“此彭蠡小龙也,当是来护军仗耳。”主典者以洁器荐之(3),蛇伏其中。船乘便风,日棹数百里,未尝有波涛之恐。不日至洞庭,蛇乃附一商人船回南康(4)。世传其封域止于洞庭,未尝逾洞庭而南也。有司以状闻,诏封神为顺济王,遣礼官林希致诏(5)。子中至祠下,焚香毕,空中忽有一蛇坠祝肩上(6),祝曰:“龙君至矣。”其重一臂不能胜。徐下至几案间,首如龟,不类蛇首也。子中致诏意曰:“使人至此,斋三日,然后致祭。王受天子命,不可以不斋戒。”蛇受命,径入银香奁中(7),蟠三日不动(8)。祭之日,既酌洒,蛇乃自奁中引首吸之。俄出,循案行,色如湿胭脂,烂然有光。穿一剪彩花过,其尾尚赤,其前已变为黄矣,正如雌黄色。又过一花,复变为绿,如嫩草之色。少顷,行上屋梁。乘纸幡脚以行(9),轻若鸿毛。倏忽入帐中,遂不见。明日,子中还,蛇在船后送之,逾彭蠡而回。此龙常游舟楫间,与常蛇无辨。但蛇行必蜿蜒,而此乃直行,江人常以此辨之。

【注释】

(1)彭蠡(lǐ):一般认为即今江西鄱阳湖。

(2)真州:今江苏仪征。

(3)荐:垫,承放。

(4)南康:今属江西赣州。

(5)林希:字子中,福州(今属福建)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同知太常寺礼院。绍圣间,知成都府,迁中书舍人、同知枢密院等,谥文节。《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6)祝:祭祀场合中,主持祭祀的人。

(7)香奁(lián):古代女性的梳妆匣。

(8)蟠(pán):屈曲,盘伏。

(9)纸幡:纸做的旗帜,用于祭祀。

【译文】

彭蠡小龙显现的神异非常多,人人都能讲出一二,有一件事最为著名。熙宁年间,王师南征,有几十艘载着军械的船,沿江南下。自从离开真州,就有一条小蛇爬到船上。船上的师傅认识它,说:“这就是彭蠡小龙,应该是来保护军械的。”负责典礼的官员拿出洁净的容器承放它,蛇就趴在里面。船借着顺风,日行百里,一路上未曾遇到凶险的波涛。没过几天,船到了洞庭,蛇就跟着一艘商人的船返回南康了。世人相传是因为它的封域到洞庭为止,从来没有越过洞庭往南的情况。主管的官员把这件事上奏朝廷,皇帝下诏,封小龙神为顺济王,派礼官林希去宣读诏书。林希来到神祠下,焚香之后,空中忽然出现一条蛇,坠落在祝的肩上,祝说:“龙君来了。”它重得单只手臂不能承受。慢慢地爬到几案中间,头像是龟的样子,不像是蛇首。林希宣读诏书意旨道:“使者来到这里,斋戒了三日,然后祭祀。王接受天子册封,不可以不斋戒。”蛇于是受命,径自爬入银香奁中,盘伏了三天不动。祭祀的那天,酌洒之后,蛇就自己从香奁中把头伸出来吸酒。过一会儿爬出来,沿着桌子爬行,颜色就像湿胭脂一样,璀璨发光。穿过一朵彩花,它的尾巴还是红色的,而前面已经变为黄色了,就像雌黄色一样。又穿过一朵花,又变为绿色,就像嫩草的颜色一样。过了一会儿,爬上屋梁。乘着纸幡的尾部爬行,轻如鸿毛。忽然又穿入帐中,于是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林希还朝,蛇在船后送他,送过了彭蠡就回去了。这条龙经常游走于舟船之间,和一般的蛇没什么区别。但是蛇必定蜿蜒爬行,而这条小龙却是直行,江上的人经常用这一点来分辨它们。

天圣中(1),近辅献龙卵(2),云:“得自大河中。”诏遣中人送润州金山寺(3)。是岁大水,金山庐舍为水所飘者数十间,人皆以为龙卵所致。至今椟藏,余屡见之。形类、色理,都如鸡卵(4),大若五升囊,举之至轻,唯空壳耳。

【注释】

(1)天圣:宋仁宗年号,公元1023—1031年。

(2)近辅:皇帝亲近、宠信的大臣。

(3)中人:宦官,太监。

(4)如:原作“是”,据诸明刻本改。

【译文】

天圣年间,有亲近大臣献上龙卵,说:“是从黄河中得到的。”皇帝下诏,派宦官送到润州金山寺。这一年发大水,金山寺的房舍被洪水冲走了几十间,人们都认为是收藏龙卵导致的。龙卵至今还收藏在小盒子里,我见过好几次。形状、颜色都和鸡蛋差不多,大小有五升的袋子那么大,举起来非常轻,只有空壳而已。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1)。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2),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3)。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4),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镕为汁(5),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6),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7)。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灾”,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注释】

(1)内侍:宦官。李舜举(1033—1082):字公辅,开封(今属河南)人。熙宁中进内侍押班,制泾原军马,后转嘉州团练使,谥忠敏。曾与沈括共同抵御西夏。《宋史》卷四六七有传。

(2)止:原作“火”,据诸明刻本改。

(3)黔(qián):黑。

(4)银扣:用银饰镶嵌。

(5)刀室:刀鞘。

(6)铄(shuò):融化金属。

(7)非人情所测:现代科学认为,高压雷击放电时,可在周围产生高频交变电磁场,使其中的导体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从而产生高强度电流,电流生热从而使金属融化。草木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也不会生热,所以不受影响。

【译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经被雷暴击中。他家屋堂的西室,有雷火从窗户里冒出来,明晃晃地窜上屋檐,人们都以为堂屋已经被焚毁了,都跑出来躲避。等到雷击停止后,他家的屋舍还在,只是墙壁上的窗户纸都黑了。屋里有一个木头格子,上面杂放着各种器皿,那些镶银的漆器,银都融化了流在地上,漆器却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钢质非常坚硬,在刀鞘中也融化了,而刀鞘还是原来的样子。人们都说火总是先烧着草木,然后才会把金石熔化,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了,而草木却无一损毁,这不是人的常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遇到水会更旺盛,人火遇到水会熄灭”,道理确实是这样的。人只知道人世上的事情,人世以外的事哪有止境呢?想靠区区人世上的知识、情理去穷究天理,不也很难吗?

知道者苟未至脱然,随其所得浅深,皆有效验。尹师鲁自直龙图阁谪官(1),过梁下,与一佛者谈,师鲁自言以静退为乐。其人曰:“此犹有所系,不若进退两忘。”师鲁顿若有所得,自为文以记其说。后移邓州(2),是时范文正公守南阳。少日,师鲁忽手书与文正别,仍嘱以后事,文正极讶之。时方馔客(3),掌书记朱炎在坐(4),炎老人,好佛学,文正以师鲁书示炎曰:“师鲁迁谪失意,遂至乖理(5),殊可怪也。宜往见之,为致意开譬之,无使成疾。”炎即诣尹,而师鲁已沐浴衣冠而坐,见炎来道文正意,乃笑曰:“何希文犹以生人见待?洙死矣。”与炎谈论顷时,遂隐几而卒。炎急使人驰报文正,文正至,哭之甚哀。师鲁忽举头曰:“早已与公别,安用复来?”文正惊问所以,师鲁笑曰:“死生常理也,希文岂不达此?”又问其后事,尹曰:“此在公耳。”乃揖希文,复逝。俄顷,又举头顾希文曰:“亦无鬼神,亦无恐怖。”言讫,遂长往。师鲁所养至此,可谓有力矣,尚未能脱有无之见,何也?得非进退两忘犹存于胸中欤?

【注释】

(1)尹师鲁:即尹洙(zhū,1001—1047),字师鲁,洛阳人,世称河南先生。天圣二年(1024)进士,授绛州正平县主簿,累迁河南府户曹参军、馆阁校勘、太子中允等。因为范仲淹辩护遭贬,后起为经略判官、右司谏等,又遭诬陷,贬监均州酒税。著有《河南先生文集》。《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2)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州。

(3)馔(zhuàn):饮食,这里指招待、宴请。

(4)朱炎:身世不详。

(5)乖理:违背常理。

【译文】

学道的人如果没有达到超脱的境界,那么根据他得道的程度,都会有所应验。尹洙从直龙图阁的位置上被贬官,路过汴梁,和一位佛家弟子交谈,尹洙自称以静心恬退为乐。那人说:“这还是有所牵挂,不如进退两忘。”尹洙顿时觉得若有所得,回去自己写了篇文章记下僧人的话。后来他移官邓州,当时范仲淹正主管南阳。没过几天,尹洙忽然寄来亲笔信和范仲淹诀别,并且嘱咐了后事,范仲淹非常惊讶。当时正好在招待客人,掌书记朱炎也在座,朱炎年长并且喜好佛学,范仲淹就把尹洙的信拿给朱炎看,并说道:“尹洙因为迁谪失意,以至于说出违反常理的话,实在是奇怪得很。您应该去看看他,为他开导开导,不要因此落下病来。”于是朱炎就去见尹洙,尹洙已经沐浴干净、穿好衣冠坐下,见到朱炎来转达范仲淹的意思,就笑道:“为什么范仲淹还用对待活人的方式对我呢?我已经死了。”和朱炎谈了一会儿,就靠着桌子死去了。朱炎赶忙派人快马报知范仲淹,范仲淹来了以后,哭得非常哀恸。尹洙忽然抬头道:“早就和您告别过了,何必又来呢?”范仲淹吃惊地问是怎么回事,尹洙笑道:“死生是人之常理,您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范仲淹又问起后事,尹洙道:“这就拜托您了。”于是向他拱手作揖,就又逝去了。一会儿,又抬头和范仲淹说:“也没有鬼神,也没什么可怕的。”说完,就溘然长逝了。尹洙修炼到这个程度,可以说是有功力的了,但还没能超脱有无之见,为什么呢?莫不是“进退两忘”的意念还留存在心中吧?

吴人郑夷甫(1),少年登科,有美才。嘉祐中(2),监高邮军税务,尝遇一术士,能推人死期,无不验者。令推其命,不过三十五岁。忧伤感叹,殆不可堪。人有劝其读老庄以自广。久之,润州金山一僧端坐与人谈笑间遂化去(3)。夷甫闻之,喟然叹息曰(4):“既不得寿,得如此僧,复何憾哉?”乃从佛者授《首楞严经》(5),往还吴中。岁余,忽有所见,曰:“生死之理,我知之矣。”遂释然放怀,无复芥蒂(6)。后调封州判官(7),预知死日,先期旬日,作书与交游亲戚叙诀,及次叙家事备尽,至期,沐浴更衣。公舍外有小园,面溪一亭洁饰,夷甫至其间,亲督人洒扫及焚香,挥手指画之间,屹然立化。家人奔出呼之,已立僵矣,亭亭如植木,一手犹作指画之状。郡守而下,少时皆至,士民观者如墙。明日,乃就敛。高邮崔伯易为墓志(8),略叙其事。余与夷甫远亲,知之甚详。士人中盖未曾有此事。

【注释】

(1)郑夷甫:身世不详。

(2)嘉祐:宋仁宗年号,公元1056—1063年。

(3)润州:今江苏镇江。

(4)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5)《首楞严经》:即《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东晋时由鸠摩罗什翻译。

(6)芥蒂(jiè dì):细小的梗塞物,比喻内心的不快。

(7)封州:今广东封川一带。

(8)崔伯易:即崔公度,字伯易,高邮人。英宗时,授和州防御推官,擢国子直讲。为王安石所器重,进光禄丞,擢御史,加集贤校理,知太常理院。累迁兵部、礼部郎中,国子司业,知颍、润、宣、通等州,官至朝散大夫,直龙图阁。《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译文】

江浙人郑夷甫,少年就考中科第,很有才华。嘉祐年间,负责监督高邮军的税务,曾经遇到一位术士,能推算人的死期,没有不应验的。郑夷甫让他推算自己的命运,结果算出来活不过三十五岁。郑夷甫忧伤感叹,几乎要活不下去了。有人劝他读读老庄的书,来开阔心胸。过了一段时间,润州金山寺有一位僧人,端坐与人谈笑间就去世了。郑夷甫听说后,感慨地叹息道:“既然不得长寿,如果能像这位僧人这样,又有什么遗憾呢?”于是跟从佛家弟子学习《首楞严经》,往来于吴中。过了几年,忽然有所领悟,道:“生死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于是就放开心怀,彻底释然了,心中也不再有芥蒂。后来他调任封州判官,预先知道死期,在那之前十天左右,就写信和朋友、亲戚们诀别,把家里的事情都详细安排妥当,到那一天,就沐浴更衣、做好准备。他屋舍外有一座小园子,面对着小溪有一座亭子很洁净,郑夷甫就来到园中,亲自督促下人洒扫并且焚香,就在挥手指画之间,站着去世了。家人跑出来喊他,尸体已经站着僵硬了,亭亭地像棵树一样,一只手还在做着指画的动作。没过多久,郡守以下的官员都来了,士民前来观看的人多得围成了一堵墙。第二天,就把他入殓安葬了。高邮崔伯易为他作了墓志,简略地叙述了这件事情。我和郑夷甫是远亲,了解得很详细。士人中恐怕也没有过这种事情。

人有前知者,数千百年事皆能言之(1),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余以谓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此理宛然(2),熟观之可谕。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注释】

(1)数千:诸明刻本一作“数十”,亦通。

(2)宛然:真切、清晰的样子。

【译文】

有人号称是先知,数千百年以后的事都能预言,甚至做梦的事也能知道,以此知道万事都是事先预定好的。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事情并非事前预定的。当将来的某件事被人知道的时候,那就已经是那一刻“今日”的事了,从现在到将来这中间的岁月,也都与这个“今日”等同,本来就没有先后之分。这道理是很清楚的,仔细想想就能明白。有人说:“如果能够事先预知未来,那么有不好的事发生,就可以及时避免。”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避免,那么预知未来的时候,就已经见到需要避免的那件事了,如果看不到需要避免的事,那就不是预知未来。

吴僧文捷(1),戒律精苦,奇迹甚多,能知宿命,然罕与人言。余群从为知制诰(2),知杭州,礼为上客。遘尝学诵《揭帝咒》,都未有人知,捷一日相见曰:“舍人诵咒,何故阙一句?”既而思其所诵,果少一句。浙人多言文通不寿,一日斋心(3),往问捷,捷曰:“公更三年为翰林学士,寿四十岁。后当为地下职任,事权不减生时,与杨乐道待制联曹(4)。然公此时当衣衰绖视事(5)。”文通闻之,大骇曰:“数十日前,曾梦杨乐道相过云:‘受命与公同职事,所居甚乐,慎勿辞也。’”后数年,果为学士,而丁母丧,年三十九矣。明年秋,捷忽使人与文通诀别,时文通在姑苏,急往钱塘见之。捷惊曰:“公大期在此月,何用更来?宜即速还。”屈指计之,曰:“急行,尚可到家。”文通如其言,驰还,遍别骨肉,是夜无疾而终。捷与人言多如此,不能悉记,此吾家事耳。捷尝持如意轮咒,灵变尤多,瓶中水咒之则涌立。畜一舍利,昼夜常转于琉璃瓶中,捷行道绕之,捷行速,则舍利亦速,行缓,则舍利亦缓。士人郎忠厚事之至谨,就捷乞以舍利,捷遂与之,封护甚严。一日忽失所在,但空瓶耳。忠厚斋戒,延捷加持,少顷,见观音像衣上一物,蠢蠢而动,疑其虫也,试取,乃所亡舍利,如此者非一。忠厚以余爱之,持以见归,予家至今严奉,盖神物也。

【注释】

(1)文捷:身世不详。

(2)群从:子侄。稗海本、学津本“群从”下多一“遘”字。沈遘(gòu,1025—1067),字文通,杭州钱塘(今属浙江)人。皇祐元年(1049)榜眼,通判江宁府,上《本治论》十篇,为仁宗所欣赏,除集贤校理,迁起居舍人,加知制诰。后出知越州,徙杭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遭母丧,未就而卒。《东都事略》卷七六有传。

(3)斋心:指静心休养,祛除杂念。

(4)杨乐道:即杨畋,字乐道,北宋大臣。参《故事》卷一注。联曹:一起分职掌权。

(5)衰绖(cuī dié):丧服。

【译文】

江浙僧人文捷,遵守戒律严格刻苦,身边有很多奇迹发生,他能预知人的宿命,但是很少和人说。我的侄子沈遘以知制诰的身份出知杭州,将文捷视为上宾招待。沈遘曾经学习诵读《揭帝咒》,没人知道他念的是什么,一天,文捷见到他说:“您诵读咒语,为什么少念了一句?”沈遘回想自己诵读的咒语,果然少念一句。浙江一带的人常说沈遘不会长寿,一天,沈遘静修之后,前去拜访文捷,文捷说:“您再过三年会升任翰林学士,但寿命只有四十岁。此后会在阴间供职,权力不比活着的时候小,会与杨乐道待制一起掌权。但是您那时正在穿着丧服办丧事。”沈遘听说后,非常惊骇地说:“几十天前,我曾梦到杨乐道拜访我,并说道:‘受命与您共同担任职事,相处得会很快乐,您千万不要推辞。’”此后数年,果然拜为翰林学士,又遭遇母亲的丧事,年纪正好三十九岁。第二年秋天,文捷忽然派人和沈遘诀别,当时沈遘在姑苏,急忙赶往钱塘去见文捷。文捷惊道:“您的死期就在这个月,还来找我干什么?您要赶紧回去。”然后屈指计算道:“抓紧走,还来得及到家。”沈遘听了他的话,马上往回赶,回去后向家人一一告别,当夜,没有疾病而去世了。文捷和人说的话大多如此,不能全部记下来,这只是我家遇到的事而已。文捷曾经拿着如意轮念咒,灵异的变化尤其多,瓶子里的水被念了咒就会涌起。他收藏了一枚舍利,昼夜常常在琉璃瓶中转动,文捷绕着瓶子走,走得快,舍利也跟着快速地转,走得慢,舍利也跟着慢慢地转。有位叫郎忠厚的士人侍奉他非常周到,请求文捷给他舍利,文捷就把舍利给他了,保护得很严密。一天,忽然找不到了,只留下一个空瓶子。郎忠厚虔诚地斋戒,并请文捷加持,过了一会儿,见到观音像的衣服上有一物,蠢蠢而动,怀疑是虫子,试着取下来,则是丢失的舍利,像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件。郎忠厚因为我喜爱这颗舍利,就拿来送给我,我家至今还敬奉着,因为是神物啊。

郢州渔人掷网于汉水(1),至一潭底,举之觉重。得一石,长尺余,圆直如断椽,细视之,乃群小蛤,鳞次相比,绸缪巩固。以物试抉其一端,得一书卷,乃唐天宝年所造《金刚经》(2),题志甚详,字法奇古,其末云:“医博士摄比阳县令朱均施。”比阳乃唐州属邑(3)。不知何年坠水中,首尾略无沾渍。为土豪李孝源所得(4),孝源素奉佛,宝藏其书,蛤筒复养之水中。客至欲见,则出以视之。孝源因感经像之胜异,施家财万余缗,写佛经一藏于郢州兴阳寺,特为严丽。

【注释】

(1)郢州:今湖北钟祥、京山两县。

(2)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3年。《金刚经》:“经”字原缺,据崇祯本补。《金刚经》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简称,以金刚比喻斩断烦恼的智慧。东晋时由鸠摩罗什翻译传入。

(3)比阳:今河南泌阳,唐代为唐州治所。

(4)李孝源:身世不详。

【译文】

郢州渔人在汉水中撒网,网下到潭底,拉起来时觉得很沉。结果捞得一块石头,长一尺多,形状尺寸就像一根断了的椽子,仔细观察,原来是一群小蛤蜊,鳞次栉比,粘得很牢固。拿工具试着挖开它的一端,结果得到一个书卷,乃是唐代天宝年间所造的《金刚经》,题款都很详细,字法奇古,最后写道:“医博士摄比阳县令朱均施。”比阳是唐州下属的县邑。不知是何年坠入水中的,书的首尾没有一处被浸湿。后来被土豪李孝源得到,李孝源素来信奉佛法,非常珍惜这本佛经,就把那个蛤筒又放到水里养起来。有客人来了想看一看,就拿出来观看。李孝源因为有感于这一经卷的神异,便把家财万贯都施舍出去,还写了一套佛经藏在郢州兴阳寺中,特别庄重华丽。

张忠定少时(1),谒华山陈图南(2),遂欲隐居华山。图南曰:“他人即不可知,如公者,吾当分半以相奉。然公方有官职,未可议此,其势如失火家待君救火,岂可不赴也?”乃赠以一诗曰:“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亦须多谢鬓边疮。”始皆不谕其言。后忠定更镇杭、益,晚年有疮发于顶后,治不差,遂自请得金陵,皆如此诗言。忠定在蜀日,与一僧善。及归,谓僧曰:“君当送我至鹿头(3),有事奉托。”僧依其言。至鹿头关,忠定出一书,封角付僧曰:“谨收此,后至乙卯年七月二十六日,当请于官司,对众发之。慎不可私发,若不待其日及私发者,必有大祸。”僧得其书。至大中祥符七年,岁乙卯(4),时凌侍郎策帅蜀(5),僧乃持其书诣府,具陈忠定之言。其僧亦有道者,凌信其言,集从官共开之,乃忠定真容也。其上有手题曰:“咏当血食于此(6)。”后数日,得京师报,忠定以其年七月二十六日捐馆(7)。凌乃为之筑庙于成都。蜀人自唐以来,严祀韦南康(8),自此乃改祠忠定至今。

【注释】

(1)张忠定:即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两知益州,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出知陈州,谥忠定。著有《乖崖集》。《宋史》卷二九三有传。

(2)陈图南:即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指玄篇》《高阳集》《钓潭集》等。《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3)鹿头:山名。在今四川德阳。

(4)岁乙卯:大中祥符七年(1014)岁甲寅,非乙卯。一说张咏卒于大中祥符七年,乙卯岁乃其周年忌日。

(5)凌侍郎策:即凌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雍熙二年(985)进士,授广安军判官,后知数州,迁江南转运使,拜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知益州。又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官至工部侍郎。《宋史》卷三〇七有传。

(6)血食:指接受祭祀。

(7)捐馆:去世的婉称。

(8)韦南康:即韦皋(764—805),字城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德宗时,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间,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卒赠太师,谥忠武。《旧唐书》卷一四〇、《新唐书》卷一五八有传。

【译文】

张咏年少时曾经去华山拜见陈抟,于是就想隐居华山。陈抟对他说:“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像您这样的人,我应当分出一半地盘给您。然而您现在正有官运,不能和您谈隐居的问题,这情势就像是失火的人家等着您去救火一样紧急,您难道能不去吗?”于是赠给他一首诗道:“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亦须多谢鬓边疮。”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诗的意思。后来张咏先后任杭州、益州知州,晚年在脑后生出恶疮,无法治愈,就自请调到金陵任闲职,这些事都像诗中写的那样。张咏在益州的时候,和一位僧人友善。等他要离开蜀地的时候,对僧人说:“您送我到鹿头关吧,我有事想拜托您。”僧人听了他的话。到鹿头关时,张咏拿出一封书信,把信角都封好,交给僧人道:“请谨慎地收藏好这封信,等到了乙卯年的七月二十六日,要请官府的人当众打开。千万不能私自打开,如果不到那天就打开或者私自打开的话,必有大祸。”僧人收下了这封信。转眼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岁逢乙卯,侍郎凌策当时镇守蜀地,僧人就拿着这封信拜谒州府,把陈咏当时的话都对凌策说了。那位僧人也是有道之人,凌策相信了他的话,就把各位从官都召集起来,一起打开看,原来是张咏的画像。上面有手书道:“咏当血食于此。”过了几天,从京城得到消息,张咏在那年的七月二十六日去世。凌策于是为他在成都修筑了祠庙。蜀地之人从唐代以来,一直虔诚地祭祀韦皋,从此就改为祭祀张咏,直到现在。

熙宁七年(1),嘉兴僧道亲,号通照大师,为秀州副僧正(2)。因游温州雁荡山(3),自大龙湫回(4),欲至瑞鹿院。见一人衣布襦,行涧边,身轻若飞,履木叶而过,叶皆不动。心疑其异人,乃下涧中揖之,遂相与坐于石上,问其氏族、闾里、年齿,皆不答。须发皓白,面色如少年。谓道亲曰:“今宋朝第六帝也。更后九年,当有疾,汝可持吾药献天子。此药人臣不可服,服之有大责,宜善保守。”乃探囊出一丸,指端大,紫色,重如金锡,以授道亲曰:“龙寿丹也。”欲去,又谓道亲曰:“明年岁当大疫,吴越尤甚,汝名已在死籍。今食吾药,勉修善业,当免此患。”探囊中取一柏叶与之,道亲即时食之。老人曰:“定免矣。慎守吾药,至癸亥岁(5),自诣阙献之。”言讫遂去。南方大疫,两浙无贫富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亲殊无恙。至元丰六年夏,梦老人趣之曰(6):“时至矣,何不速诣阙献药?”梦中为雷电驱逐,惶惧而起,径诣秀州,具述本末,谒假入京(7),诣尚书省献之。执政亲问,以为狂人,不受其献。明日因对奏知,上急使人追寻,付内侍省问状,以所遇对。未数日,先帝果不豫(8),乃使勾当御药院梁从政持御香(9),赐装钱百千,同道亲乘驿诣雁荡山,求访老人,不复见,乃于初遇处焚香而还。先帝寻康复,谓辅臣曰:“此但预示服药兆耳。”闻其药至今在彰善阁,当时不曾进御(10)。

【注释】

(1)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

(2)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僧正:管理僧人的官员。

(3)雁荡山:在今浙江东北部海滨。

(4)大龙湫:雁荡山中一瀑布,现为著名景区。

(5)癸亥岁:即下文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6)趣(cù):督促,催促。

(7)谒(yè)假:请假。

(8)不豫:天子患病的讳称。

(9)勾当:管理。

(10)当时不曾进御:宋神宗崩于元丰八年(1085)。

【译文】

熙宁七年,嘉兴僧人道亲和尚,号通照大师,担任秀州副僧正。趁着游温州雁荡山的机会,从大龙湫返回,想到瑞鹿院去。路上遇见一个人,身穿布袄,在山涧边行走,身轻如飞,从树叶上踏过,树叶都不动。道亲心里怀疑这是一位高人,就走下涧中和他行礼,然后在石头上相对坐下,询问他的氏族、籍贯、年纪,他都不回答。他的胡须、头发都已雪白,但是面色却如同少年。老人对道亲说:“现在是宋朝第六位皇帝了。往后九年,天子会生一场病,你可以拿着我的药献给他。这药人臣不可服用,服用了就会有大的处罚,你要把它保护好。”于是从囊中取出一颗丸药,像指尖那么大,紫色,像金锡一样重,把药交给道亲说:“这是龙寿丹。”要走的时候,又对道亲说:“明年会爆发瘟疫,吴越一带尤其严重,你的名字已经列在死亡名录里了。现在吃下我的药,勤勉地修行善业,就可免一死。”又从囊中取出一枚柏叶给他,道亲当场就吃了。老人说:“必定可以免去一死了。小心保护好我的药,到癸亥年的时候,亲自到京城去献药。”说完就走了。到了南方爆发瘟疫,两浙一带无论贫富都得了病,死者十有五六,道亲却安然无恙。到元丰六年夏天,梦到老人催促他说:“时候到了,还不快去京城献药?”梦中被雷电驱逐,惊惶恐惧而醒,于是直接来到秀州,把事情的始末交代清楚,请假入京,拜谒尚书省想要献药。执政大臣亲自询问了情况,认为他是个疯子,不接受他的献药。第二天把这件事情奏报皇帝,皇帝急忙派人去追,交付内侍省询问具体情况,道亲把事情的始末都汇报了。没过几天,皇帝果然患病,于是派管理御药院的梁从政带着御香,赏赐了很多钱,和道亲乘驿车拜访雁荡山,求访那位老人,却没有再见到,于是就在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焚香之后返回了。皇帝不久就康复了,对身边的大臣说:“这只是预示着服药的征兆而已。”听说这颗药至今还放在彰善阁,当时没有送给皇帝服用。

庐山太平观,乃九天采访使者祠(1),自唐开元中创建(2)。元丰二年(3),道士陶智仙营一舍(4),令门人陈若拙董作(5)。发地忽得一瓶,封甚固(6),破之,其中皆五色土,唯有一铜钱,文有“应元保运”四字。若拙得之,以归其师,不甚为异。至元丰四年,忽有诏进号九天采访使者为应元保运真君,遣内侍廖维持御书殿额赐之,乃与钱文符同。时知制诰熊本提举太平观(7),具闻其事,召本观主首,推诘其详,审其无伪,乃以其钱付廖维表献之。

【注释】

(1)九天采访使者:此为道教信奉的神仙职事名。

(2)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

(3)元丰二年:公元1078年。

(4)陶智仙:身世不详。董:监督。

(5)陈若拙:身世不详。

(6)(jué):器物上装锁的钮。

(7)熊本(1026—1091):字伯通,番阳(今江西鄱阳)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累官建德县知县、秦凤路都转运使、桂州知州兼广西经略使、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译文】

庐山太平观是九天采访使者的祠庙,唐代开元年间始建。元丰二年,道士陶智仙营造了一处屋舍,派他的弟子陈若拙监督工程。挖地时忽然得到一个瓶子,密封得非常严密,打开以后,里面都是五色土,只有一枚铜钱,写着“应元保运”四个字。陈若拙得到后,就拿回去交给师傅,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到了元丰四年,忽然下诏,给九天采访使者晋升封号,称应元保运真君,派内侍廖维拿着皇帝手书的殿额赐给太平观,居然和挖出来的钱上刻的文字相同。当时知制诰熊本掌管太平观,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太平观的住持找来,详细地询问情况,知道不是伪造的,就把那枚铜钱交给了廖维并上表进献。

祥符中(1),方士王捷(2),本黥卒(3),尝以罪配沙门岛(4),能作黄金。有老锻工毕升(5),曾在禁中为捷锻金。升云:“其法为炉灶,使人隔墙鼓(6),盖不欲人觇其启闭也(7)。其金,铁为之,初自冶中出,色尚黑。凡百余两为一饼,每饼辐解(8),凿为八片,谓之‘鸦觜金’者是也(9)。”今人尚有藏者。上令上坊铸为金龟、金牌各数百(10),龟以赐近臣,人一枚。时受赐者,除戚里外,在庭者十有七人,余悉埋玉清昭应宫宝符阁及殿基之下,以为宝镇。牌赐天下州、府、军、监各一,今谓之“金宝牌”者是也。洪州李简夫家有一龟(11),乃其伯祖虚己所得者(12),盖十七人之数也。其龟夜中往往出游,烂然有光,掩之则无所得。其家至今匮藏。

【注释】

(1)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公元1008—1016年。

(2)王捷:汀州长汀(今属福建)人。通炼金之术,以其能得授许州参军,留止京师,累官至左神武军大将军,康州团练使。卒赠镇南军节度使。

(3)黥(qíng)卒:因为犯罪,而被在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士兵。

(4)沙门岛:今山东蓬莱西北海中的大岛。

(5)毕升:身世不详,非前书造活字之毕昇。

(6)(bài):各类机械中的活塞。这里是指风箱。

(7)觇(chān):偷偷地察看。

(8)辐解:分解。

(9)鸦觜(zuǐ)金:像乌鸦嘴一样的金块。觜,同“嘴”。

(10)上坊:即尚方署,负责制作御用器物的官署。

(11)洪州:今江西南昌。李简夫:即李宗易(?—1075),字简夫,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天禧三年(1019)进士,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事,终于太常少卿,诗学白居易

(12)虚己:李虚己,字公受,建安(今属福建)人。进士出身,太宗时,任沈丘县尉,迁殿中丞,后知遂州,官至工部侍郎,分司南京。著有《雅正集》。《宋史》卷三〇〇有传。

【译文】

大中祥符年间,有一位方士叫王捷,他本来是脸上刺字的士兵,曾经因为犯罪发配沙门岛,能锻造黄金。有一位老锻工叫毕升,曾经在宫中帮助王捷锻金。毕升说:“他的方法是用炉灶锻金,派人隔着墙鼓动风箱,因为他不想被人看到自己的动作。他的金子是铁变的,刚从炉灶中取出的时候,颜色还是黑的。大概百余两为一饼,每饼分开,凿成八片,称为‘鸦觜金’。”现在还有人收藏着。皇帝命令尚方署铸造金龟、金牌各数百件,把金龟赐给亲近大臣,每人一件。当时接受赏赐的,除了外戚之外,在朝廷的还有十七人,其余的都埋在了玉清昭应宫宝符阁以及殿基下面,作为宝物镇藏。金牌赐给天下州、府、军、监各一块,就是现在所称的“金宝牌”。洪州李简夫家里有一只金龟,是他的伯祖李虚己当时得到的,大概他就在那十七个人之中。那只金龟夜里往往会爬出来,璀璨有光,遮盖起来的话就什么也没有了。他家至今珍藏着。

异事(异疾附)

【题解】

《异事》门凡一卷,亦以记载奇异的自然现象为主。其中不乏科学考证的内容,比如虹、冷光等的形成,亦有单纯记载异常事件,而不认为与其他现象有联系的条目,比如苏州民家墙上显字、邕州泥佛会动等,这些都体现出沈括较为科学的眼光。当然,与上卷同样,本卷依然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展现了强烈的兴趣,记录了一些异梦、咒术杀人、紫姑显灵、杀人报应、预知未来、宅第风水等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此外,本卷还略及一些名物分析,如夹镜、印子金、夜明珠、息石、天禄、宝剑、鳄鱼等,以及对一些气象灾害的记录,比如地震、海市蜃楼、龙卷风等。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