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罢相后封荆地,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于临江郡清江(今江西省清江县),父亲王益其时任临江军判官。由于王安石家世代都是科举仕宦出身,因而他从小就受严格的儒家经典教育,“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忆昨诗示诸外弟》)。庆历元年(1041),他入京应礼部试,一试而中,次年以第四名进士及第,开始仕途生涯。庆历六年(1046),王安石求外调为鄞县令,兴学校,严保伍,起隄堰,贷谷于民,吏人更之,政绩显著。嘉祐二年(1057)在常州任上开凿了一条运河,因劳人费财常自责。次年改任江东提点刑狱,取消了茶叶专卖,做了件好事。在地方期间,他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甚多,于高利贷、专卖品、边庭安危等,多有了解。嘉祐四年(1059),他回京担任了三司度支判官职务,上书万言,历陈变法主张,要求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地主官僚的兼并,加强中央集权等,这就是有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熙宁二年(1069),新继位不久的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副宰相身份主持制置之司条例司,于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而后在全国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史称“熙宁新政”。其时,王安石已身为宰相,他依靠神宗,大力推行新法,并改善与西夏作战形势。但因保守势力的强大,新法屡屡受阻,以致他的两个弟弟、他的好友曾巩等也不支持新法,所以熙宁七年(1074),他辞相离京。而后又复相罢相,退居江宁,隐居钟山,乞灵佛老。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宣仁太后执政,“以母改子”,废除新法。连续的打击,使本来已病重的王安石病情愈重,不到一年,便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在文学上的成就,连他的政敌司马光等也无不钦佩。作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的议论文、“记”、墓志铭等,均内容充实,风格独特,“有补于世”。但与“韩潮苏海”相比,则见出单薄枯燥之弊。他的最大成就还是诗。除前期为官时的一些社会政治诗外,后期的登山临水、咏物抒怀写景的小诗,尤为“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黄庭坚《后山诗话》),被人称作“王荆公体”,诸如《钟山即事》、《金山三首》等。王安石不以词名,却有名篇,如《桂枝香》、《千秋岁引》等。作为政治家,王安石变法,古今中外驰名。作为思想家,其孔孟韩愈、老庄杨墨及佛学研究,均渊博精深。作为文学家,他的诗文一直影响到“江西”、“桐城”诸派。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老子注》等。研究资料可参见《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梁启超《王荆公》(1936年中华书局版)、沈钦韩《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等。
又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诗总集。宋王安石编。二十卷。录唐一百零四 家诗一千二百余首,按时代先后编次。前有王 氏自序云:“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 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 名曰《百家诗选》。”所录以中晚唐人居多。其选 王建九十二首、皇甫冉八十五首、岑参八十一 首、高適七十一首、韩偓五十九首,而李白、杜 甫、王维、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韩愈、柳宗 元、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诸大家、名家皆 不在录,名篇也多有脱漏,故后人有谓其“去取 大谬”(清王士禛《渔洋诗话》)、“杂出不伦”(清 沈德潜《说诗晬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则 以为王氏选诗所据底本,多系唐代举子行卷之 作,其脍炙人口者或不见收。宋严羽《沧浪诗 话》更指出其书前面部分取自《河岳英灵集》和 《中兴间气集》,读之尽佳,大历以后取去方不 惬人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此书不合 人意,在应有不尽有;至其所取,亦未为冗滥”, 可谓持平之论。有宋刻残本存世,另清康熙四 十三年(1704)宋荦、丘迥刻本,《四库全书》曾 予著录,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亦加刊行。 查看详情>>
十六卷。宋王安石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王安石文16卷,计上书1篇,札子、疏、状7篇,表、启36篇,书35篇,序12篇,记22篇,论、原、说、解、杂著25篇,碑状、墓志、表、祭文73篇。 查看详情>>
又名《临川集》、《王文公文集》。北宋王安石撰。一百卷。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累迁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荆国公。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一生力主改革,为中国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主张文应“有补于世”,反对“功且华”,其诗文颇具批判精神,寄托着政治理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宋代文学发展影响极大。内文五十六卷,诗四十四卷。其篇目、编次与王安石文集的别本《王文公文集》略异,内容大致相同。北宋末薛昂编。流行刊本为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詹大和校定,前有黄次山序。内有《洪范传》、《礼乐论》等重要哲学论文。有缺字,请参考站内《临川集[四库本] 》。 查看详情>>
文集,王安石著。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该书收集王安石先生的精选优秀文章8篇。 查看详情>>
十六卷。附《考工解》二卷。北宋王安石撰。《周官新义》是王安石为变法而对《周礼》所作新解之书,原着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录自《永乐大典》。宋晁公武《读书志》载,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周礼》、《尚书》、《诗经》,皆本王安石经说。王安石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重注三经,不用先儒传注,多以己意解经,时称《三经新义》,颁之学官。书成后遭反变法派如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程颐、苏轼、苏辙、晁说之、胡安国、胡宏等攻击,甚至谴责王安石及《周官新义》导致北宋灭亡。《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安石鉴于“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斥,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信《周礼》为可行”,颇为中肯。《周礼新义》训诂多违六书之义,难免割裂经义,牵强附会。其训诂字义,颇为穿凿,但总体以经诠义,发挥经义,仍不失为儒者之言。如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皆有发明。对后世研究《周礼》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宋王昭禹《周礼详解》、王与之《周礼订义》以及林之奇、陈友仁注《周礼》多据其说。清《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用。其《考工记解》据晁公武《读书志》记载,非王安石之作,乃郑宗颜辑王安石《字说》所补。《中华儒学通典》认为“《考工记解》在内容上多与《字说》相类似文字,而其题款亦一直为王安石,即使真为郑宗颜所辑,则所辑内容亦必为王安石所撰无疑”,颇有道理。版本有河南刻经苑本,明万历刊本、墨海金壶本、粤雅堂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查看详情>>
北宋王安石著。又称《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收录了作者大部分诗文,与其文集另一版本《王文公文集》除在篇目、编次等处有异外内容大致相同。其中各类杂著体现了作者的主要哲学思想。其《洪范传》等篇最为重要,阐述了“生物者气也”的宇宙衍生论和“道立于两”的矛盾运动观。认为由“太极”(“气”)生成“五行”,五行变化生为万物。万物化生的原因在于五行变化往来的矛盾运动,其动因即在于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论述了“有”与“无”的统一关系,认为“无”之为用即存在于与“有”的统一之中,“故无之所以为[车]用者,以有毂辐也;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老子》)。批判了“性善情恶”论,提出“性情一也”的命题,认为“性”可随后天道德实践而改变,“非生而不可移”(《性说》)。有明刊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本、中华书局排印本。本站有《临川先生文集》为标点本,但有很多缺字,可以参考四库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