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印海方丈】

【示法源】

【示初平】

【示陈受之】

【示罗性严】

【示沈惊百】

【示沈清彦】

【示范明启】

【示王穉炎】

【示无云】

【示梦西】

【示方晖元】

【示摄三】

【示律堂大众】

【示存朴】

【示真学】

【示万韫玉】

【示王简在】

【示王心葵】

【示广戒】

【示慧含】

【示定西】

【示一念】

【示元白】

【示法雨】

【示西瞻】

【示费智澜】

【示慈门】

【示彭双泉】

【示象岩】

【示韫之】

【示阅藏四则】

【示朗融】

【示三止】

【示文约】

【示慧幢】

【示未能】

【示慈昱】

【示迦提】

【示乳生】

【示悬镜】

【法语一】

【示印海方丈】

先开见地。后可言修证。欲开见地。不得姑待异日。夫决择身心。无过师友商确。经论寻讨。今商确仅作言谈会寻讨仅作文字会。必待冷坐。方名工夫成片。纵得成片。动净依然两橛。况动旣不能随处体会。静又安保成片哉。真工夫不然。无论世法佛法。动静顺逆语默。但发慧眼。镕习气。磨砺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卽实工夫。只期本分相应。更无动静之别。傥不向本分会取。徒谢绝人事。枯守蒲团。敢保驴年无相应分。况尘缘无尽邪。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忽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著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三若缺一。学道难矣。

【示法源】

念佛工夫。秖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又欲舍此别商。误之矣。但加真信。一切行履。更不须改也。

【示初平】

 

人知宗者佛心。教者佛语。不知戒者佛身也。卢舍那佛。以戒为体。恶无不止故净。善无不行故满。傥身旣不存。心将安寄。语将安宣。纵透千七百公案。通十二部了义。止成依草附木无主孤魂而已。

【示陈受之】

圣贤皆以同体大悲。为学问纲宗。儒谓万物皆僃于我。释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推恻隐之心。可保四海。极大悲之量。徧周法界。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傥杀戒不持。岂名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乎。愿卽向儒门实究。必能奋然顿决于一日。位天地。育万物。取诸片念而有余矣。

【示罗性严】

剃发染衣。会有良时。归戒闻修。不劳诹日。非归戒无以为出要之本。非闻修无以开出要之门。佛法染神旣深。解脱机缘自凑。否则前牵后引。岁复一岁。净信初心。渐至牿亡。非丈夫所以自奋也。

【示沈惊百】

世出世固不可判作两橛。亦不可混作一事。盖儒佛下手同要归异。虽从真儒下手处下手。学道有基。不向真佛要归处要归。真性不显。东坡学佛。然后知儒。以宣圣出春秋世。众生根性机缘未熟。一往且就伦常指点。五乘格之。仅属人乘。闲露极谈。终不彰著。复被宋儒知见覆蔽。遂使道脉湮埋。非藉三藏十二部教。求开眼目。不唯负己灵。宣尼亦受屈多矣。

【示沈清彦】

 

人不知本地风光。天地万物俱成刍狗。位育事业。徒有虚名。凡夫如井蛙夏虫。岂信大海非诳。永劫不诬。欲入此信门。应观现前一念。前不得其始。后不得其终。现莫穷涯际。设追寻。绝无踪迹。言其无。不可断灭。禅家谓之净裸裸。赤洒洒。尚冤不少。况紫阳谓虚灵不昧。禀得于天。非戏论妄想邪。急从良师友。快读了义经。荐取本来面目。掀飜流俗知见。勉之。

【示范明启】

三宝深理。非庸儒所知。大智丈夫。乃能谛信。余少时亦拘虚于程朱。后广读内典。稍窥涯畔。莫穷源底。方知有真实心性之学。唯以超方眼。观究竟理庶不堕井蛙夏虫之诮也。

【示王穉炎】

喻义喻利。在心术不在形骸。果圣贤自期。功名亦道德之用。傥志在目前。不求上达。虽驾言理学。止富贵之媒而已。今以孝父母和兄弟致君泽民三种心。持准提呪。岂非大乘愿力。精勤一致。始终不渝。君子喻于义。利亦化为义矣。

【示无云】

举手低头。皆成佛道。开示悟入。妙在不别觅玄奥。无相不离有相。解脱不离文字。究竟不异初心。若以生灭心观一切法。设有一法过涅槃者。亦是生灭数。若以不生灭心会一切法。是法住法位。世闲相常住。岂得漫云塔是土木。经是纸墨邪。急荐取可也。

【示梦西】

欲坐断凡圣情解。顿明佛祖心源。不可丝毫夹襍。然所谓夹襍。正不在看经寻论。乃在世闲利名烦恼我慢悭嫉放不下。尝见主宗乘者动以经论为襍毒。反置习气于不诃。岂知古英杰凡情先尽。故但埽其圣解。今人浊智流转。不向痛处加锥。云何出得生死。且如婆子烧庵公案。须向自己脚跟下理会。可笑世人欲代转语。望婆子供养。面皮厚多少哉。须不欺心。的的覻破那僧及婆子落处。卽自己落处。便是出生死真实路头。切不可向解路卜度。失却自己鼻孔。其二六时中。用心方便。妙在从缘荐得。不宜固守枯寂。塞妙悟门。直拶碎虚空。再来理会。

【示方晖元】

 

浩然之气。人皆性具。虽云襍义所生。实非有生。但念念以圣贤自期。则本性日显。气自充矣。若一念馁。便名自弃。所贵豪杰之士。无待而兴也。

【示摄三】

听讲不得徒事口耳。先应谛思。佛为何事说经。我为何事学经。若知佛所为何事。则不耽著文言。若知我当为何事。则不贪逐名利。不逐名利。则杜外谤。不著文言。则善悟理。悟理则本立而道生。杜谤则德孚而物化。可以自利。可以利他。不然。学问愈多。去道愈远。学人愈盛。法门愈衰。师虫之记。良足畏也。

【示律堂大众】

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我慢习气。不可求道。未会先会。不可语道。宴安怠惰。不可学道。顾是惜非。不可谋道。自信己意。不可问道。舍动求静。不可养道。弃教参禅。不可得道。依文解义。不可会道。欲速喜近。不可悟道。隔小于大。不可见道。执秽为净。不可知道。厌常喜新。不可趋道。乐简畏繁。不可明道。将就苟且。不可修道。得少为足。不可证道。惟超群拔俗。谦己虚心。忍苦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事理双僃。栖神净域。履蹈典型。博通古今。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乃真实男子。出世丈夫。

【示存朴】

夫比丘者。体预僧宝之尊。职绍佛法之种。须超群拔俗。迥脱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名。傥故辙不改。则一举一动。罪案如山。一旦业风吹去。袈裟下失却人身。苦中之苦。人闲五十年。四王天一昼夜。有何实法可恋。若不急寻出要。寕唯一错百错。尘沙劫数。未有了期。血性汉子。能勿悚然在念乎。

【示真学】

真学以解行双到为宗趣。非开解无以趋道。非力行无以证道。而解行又有大小渐顿不同。若但求一出生死法门自度脱者。小解小行也。若徧通一切法门自利利他者。大解大行也。若先解后行者。渐也。若知解行同时。随文入观。不离语言而得解脱者。顿也。如兵卒习一伎。可杀一贼。取一赏。糊数口。又市医仅知一方。可疗一病。取一直。资厥身。则声闻缘觉是也。若任大将。作大医者。必尽知韬略。徧达方味。然后向无不克。治无不验。圆顿行人。通达万法。圆悟一心。自行则无惑不破。化他则无机不接。今欲徧通一切法门。虽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摄互融。然必得其要绪。方能势如破竹。为圣贤者。以六经为楷模。而通六经。必藉注疏开关[门@龠]。为佛祖者。以华严法华棱严唯识为司南。而通此诸典。又藉天台贤首慈恩为准绳。盖悉教网幽致。莫善玄义。而释签辅之。阐圆观真修。莫善止观。而辅行成之。极性体雄诠。莫善襍华。而疏钞悬谈悉之。辨法相差别。莫善唯识。而相宗八要佐之。然后融入宗镜。变极诸宗。并会归于净土。以此开解。卽以此成行。教观齐彰。禅净一致。远离担板之病。不堕数宝之讥。可谓庆快生平。卓绝千古者矣。

【示万韫玉】

受一非余。固为魔摄。无端泛涉。不入闻持。旣知心学渊源。工夫次第。则随阅一书。必彻头彻尾。巨细毕明。庶无择不精语不详之患。仍须舍尽旧时知见。方有格外新得。唯道集虚。虚乃心斋。傥陈见横于意中。一芥翳天。一尘覆地矣。

【示王简在】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今文章学问不从立品格始。品格不从开见地始。是之楚而北其辕也。呜呼。习俗移人。贤知不免。狃一时耳目。忘旷劫因缘。非以理夺情。以性违习。安能洞开见地。使文章事业。一以贯之也哉。

【示王心葵】

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闲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闲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辩。八万四千三昧。总持等。是也。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弘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歴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妙法也。

【示广戒】

无量法门。不出三学。一往戒定属缘因。慧学为了因。实三学之中。三因圆具。又次第则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后后胜前。推本则戒无定慧。犹尅善果。定慧无戒。必落魔邪。思之思之。

【示慧含】

习气不除。无出生死分。然习气熏染。非一朝一夕之故。不痛加锥拶。何由顿革。须猛念身世无常。幻缘虚假。人道难生。佛乘难遇。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便将是非人我。体面界墙。身见慢幢。爱染情性。全体放下。不复踌躇。将如来出世要法。彻底承当。爱乐受持。精勤趋向。自然福慧增长。日造深微。而出要无奇。正在平常日用闲。切不可离事觅理。舍粗求精。厌动求静。喜顺恶逆。或钻他故纸。认指为月。或枯守蒲团。钉椿摇橹。此近世禅讲学人。膏肓痼疾。习气最恶毒者。设不深自省察。力加尅除。愈趋愈下。无救无归。当知此辈。若劣有微福必作魔家眷属。万行若荒。直感三涂剧苦。吾人暗识相传。长夜不晓。今得人身。不值正法。魔外充斥。无从问津。幸善根未绝。获闻遗教。何容更悠悠视作等闲生大惭愧。尝胆卧薪。念便应决断。想道不由别人也。

【示定西】

 

儒者民胞物与。尽此身命。尚不可不弘毅。况尘刹不隔毫端。十世不离当念者乎。夫真弘者。声闻缘觉。权乘果位。犹不足挂怀。安问世闲名利。真毅者。百劫千生。不生一念退失。安问现在境缘。今时释子。只图作宗法律师。设无出头一著。虽顿超佛地者。亦不顾矣。本发心。原非为菩提大道。旷劫远猷。故一受戒。兢兢鉢杖表相。一听讲。孜孜消文为事。一参禅。念念机锋是务。至应期禁足闭关等。皆百年活计。人世公案。本分事千万重矣。彼于微妙佛道。仅从经本上依稀闻解。未尝亲知灼见。终属半信半疑。于眼前活计。未尝谛观三界空苦无常。终觉放他不下。虽学成语。陵驾佛祖。实一时高兴。或初生牛犊不畏虎。或童竖戏剧自称天王。未尝以佛祖自期也。闲有发胜志者。不能到底唯为菩提一事。或被名利改节。虽云渐变初心。仍是因中夹带。不可不慎思而痛励也。

【示一念】

不可不趋向者。中行之道。不可稍夹带者。乡愿之心。然狂狷似与中行远。而实不远。乡愿似与中行近。而实天悬。良以学道所最严者。在毫厘心术之辨。佛法中。亦有狂狷中行乡愿。创自凡夫。始闻妙法。直下以诸佛自期。乃至权乘小道。亦所不愿。是名真狂。旣趋佛乘九界事业。皆所不屑。是名真狷。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心卽佛故。上求无厌。与大智相应。以生同佛故。下化无疲。与大悲相应。念念悲智。随四悉檀。善自护。亦善护他。是名真实中行。傥名关未破。利锁未开。藉言弘法利生。止是眼前活计。一点偷心。万劫缠绕。纵透尽千七百公案。讲尽三乘十二分教。兴崇梵刹如给孤独园。广收徒众如无相好佛。无明业识不断。俱为自诳自欺。况一知半解。沾沾自足。是望乡愿为极果。仅成乡愿真因而已。

【示元白】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闲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良由众生心性虽与佛等。无始迷妄积习深厚。欲返本源殊非容易。果能念念观察世闲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下从地狱。上至非非想。总非究竟安寕地。傥不誓求出要。三界流转。有甚了期。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岂容为生死心不切。旣生死心切。视世闲一切事。那件出得生死。那件稍有真实。便痛发省悟。向千缠万绕中努力一踊。直得杀父淫母他家活计。将无始恩爱眼前活计。尽情割断。如悉达初出家卽誓云。设骸骨枯腐。不尽生老病死之源。终不返还。如此志气。方不被一切业境夺去。方名具大刚骨。旣离爱网专求出要。必应甄别邪正。洞明权实。了悟顿渐。若不遇真师匠。唯应读诵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法法会归自己。处处体认心性。自于真宗。渐堪趋入。傥遇明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知如来秘密藏者。卽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身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以得习学上乘法故。则能出生广大圆满智慧。切莫高推圣境。自处凡愚。恋刹那幻境。忘旷劫远猷。自暴自弃。非才之罪也。重说偈曰。佛性众生性。一性无二性。迷之沈六道。悟之为三乘。迷虽无量惑。厥病唯有三。一者恋世闲。不知世闲苦。二者虽知苦。苟且自因循。三者虽勇猛。得少便为足。以此三病故。长夜在生死。或复出生死。亦堕权小乘。我依诸佛语。为设三妙药。一者怖生死。对治根本病。念念如救头。莫复存余想。二者奋刚勇。降伏爱见魔。五欲不能牵。八风不能动。三者开正见。远离诸邪曲。根选择圆通。现生成正觉。此三或自具。或复藉余缘。唯有明师友。名为真实救。策发生死心。锻炼纯刚骨。开示真实乘。令行称性修。修性不相离。斯名正觉印。迷性言修习。修堕有为功。废修谈法性。自然外道同。是故佛与祖。垂训咸双显。虽或性夺修。而非不修习。虽或不言性。而性在修中。性非修不显。修非性不立。但以生死心。勇孟不退心。广大弘远心。亲师习正法。必能亲悟入。知我言不诬。

【示法雨】

悲智相应。名菩提心。发此心已。方得无作戒。又须二六时。常自省察。念念相应。卽念念成佛。稍不合。便于菩萨戒得失意罪。在慎思而力行之。

【示西瞻】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信心退没。一嗔恚。横于自他而恼害。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肎学习。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

【示费智澜】

学不难努力自修。难亲近知识。不难高谈名理。难实践躬行。盖单恃己灵。错修多端。尊师取友。熏习成性。空谈玄妙。画饼不益饥肠。尅实行持。触处无非缘了。愿以放生寡欲为要。长寿之因。养身之道。能达无缘大慈。成清净梵行。以此铭心。久久自成法种。

【示慈门】

达磨一宗。超情离见迥出格量。近世各立门庭。竞生窠臼。认话头为实法。以棒喝作家风。穿凿机缘。杜撰公案。谤讟古人。增长戏论。不唯承虚接响。且类优人俳说。言之可耻。思之可伤。唯憨翁具金刚眼。鉴时流弊。说方便语。作救病药。寕注经造论以触时讳。终不据曲盝木。弄鬼眼睛。使狂秽借口。噫。此大菩萨护法苦心也。开士侍大师。又游云门博山闲。夫识取纲宗。本无实法。药非定药。病非定病。善用诸方。短处皆成长。不善用大师。长处亦成短。学人不具参方眼。才除一病。一病旋生。须脱流俗窠臼。的向脚跟下打透。真禅真教真律。方不负为大师亲侍也。

【示彭双泉】

旣具生死心。参方眼。不可不及时努力。随事著眼。从缘荐取。夫本地风光。虽沉埋。而处处迸露。只为眼迟脚慢。错过多端。能向尘劳轻轻覻破。菩提涅槃。正在烦恼生死中全身显现。若的见菩提涅槃正因真性。便能称性起缘了二修。今于缘了二因。拈出最要二种。为出生死方便。一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二炽然作福。于正因拈出最实一事。为归趋之方。所谓净土。以二要行。趋一实地。随观行浅深。任运净于四土。至三惑尽。二死亡。则究竟寂光上上品也。

【示象岩】

如来谓出家三种事业。坐禅。读诵。营众福业。随修一种。皆超生脱死。成就菩提。而修必随机。药病不投。徒增穴结。或一门到底。或展转助成。然自无道眼须善友教。如重病者。须信良医。若信己意。应服不服。应忌不忌。小疾尚致死。痼疾寕有瘳。今时丧心病狂无耻禅和。影响窃掠。听其言超佛祖之先。稽其行落狗彘之下。复有一辈怯弱之人。我相习气放不下。名利关锁打不开。希望讨一适性便宜的路头。不肎彻底向一门中透去。禅不禅。教不教。律不律。行门不行门。依稀仿佛。将就苟且。混过一生。毫无实益。百千万劫。依然还在生死。若的确求出生死证菩提。先将近时禅讲流弊。尽情识破。自己从来杜撰主意。尽情放舍。软暖习气。尽情打埽干净。梦幻身命。尽情拌得抛得。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能如此降伏。不坐一炷香。看一句经。保出生死有分。傥不痛处加锥。欲向法边起见。假饶坐断八万四千劫。通尽三藏十二部经。只好向无事中过日。一遇顺缘。依旧牵去。一遇逆缘。依旧打失。一不觉察。依旧落在无记。如何出得生死。到得西方。成无上菩提。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须知坐禅。读诵。作福。皆可增长我见。可降伏烦恼。但审自己何事最切近。最对病根。今在汝数年作学问不成。一旦愿斋僧而就便。是夙缘有在。又身见重者。宜苦行消之。贪爱强者。宜苦境炼之。人我山高者。逆缘挫之。体面心重者。忍辱治之。一意向此门打彻。自能游戏百千三昧。通达无量法门。较枯守蒲团。咿唔章句。不可同劫语矣。

【示韫之】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傥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畱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脇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歴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示阅藏四则】

一须体如来说法本意。要人超生脱死。非为口耳活计。句句消归自心。如说修行。方不受说食数宝之诮【其一】。一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炼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了正因缘境。为圆妙三观之本。次畱心台教。深知如来说法所以然之妙。及四悉檀巧被之致。然后将此法界匙钥。徧开不思议经论之锁。势如破竹矣【其二】。一阅律。首四分。次僧祇。次十诵。次根本。次五分。次及善见毗尼母等。诸家传受不同。各有源委线索。须细寻之。无执一非余。亦无犹豫两楹。在得意善用。大意如问辩所明。莫谓此小乘法不足久久畱心。当舍之别参上乘。是末世痴人邪慢恶见。牵人堕恶道深坑。不可信也【其三】。一大小经律论。虽字字明珠。言言见谛。然各就习气所重。对治所宜。或随时弊不同。救拯有异不妨摘出要语。期自利利他。如雪山无非药。采者期于对病。宝山无非宝。取之先择摩尼。只此成录。足验手眼【其四】。

【示朗融】

万法本融。由迷情执而成碍。如一指能蔽山岳。认沤必遗大海。不惟埋没己灵。亦冤屈六尘境界。讵思六尘。非能惑人。人自妄惑。根根幻驰。识识纷动。仔细推求。尘旣不居其咎。根亦岂职其愆。识寕独当其罪。三科分析。旣无真主。纵令共合。那有实法。而于此虚妄法中。著我著人。分取分舍。犹如捏目。乱华发生。更欲分别花相。妍丑大小。不益惑乎。惟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譬如为天下者不顾家。则智眼昭明。一切境界。无非真实受用处矣。

【示三止】

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妄想惺惺非。此四语。丛席争诵。然悟惺寂源头。方不堕守精魂窠臼。如儒亦言明镜止水。岂慎独便是奢摩他妙修行路邪。祖云。观者何人。心是何物。此二语。直得徧计妄想百襍粉碎。以此体真。以此方便随缘。以此息二边分别。一句中有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唤甚磨作独。将谁去慎。不惟妄想无记无容身。惺寂亦幷无处著落。非惺非寂。是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唤作不二。早已二也。况双修并运哉。悟此成修。是一心三止。

【示文约】

做工夫人。每被昏散所扰。久便退悔不知昏散根源。全由迷己作物。棱严经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乃至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夫昏障慧。扰障定。定慧旣障。则睡眠与散乱襍呈。若欲去其根源。须识取心性本体。从来明静。诸佛证之为定慧。行人修之为止观。止观之功。全卽明静之体。惟静故明。惟明故静。旣非二致。岂有前后。但约对治法门。昏重者观起之。散多者止息之。然息散之止非无观。起昏之观非无止。止观不二。勤修不息。自然本体渐露。客尘渐销。者著工夫。大段闲断不得。性急不得。然欲除昏盖。直须打起精神。不可贪恋蒲团稳坐。欲除散乱。正不必厌恶妄想。直须覻破妄想无性。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咄。是谁起灭。此明心见性者第一先锋也。

【示慧幢】

予读子舆氏书。至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见圆顿观心要旨焉。夫父虽至顽。不可别觅他父。又不可如傲象之顺命为恶。现前介尔一念无明顽父。卽法性真父。顺无明流。造业流转。则是傲象。舍妄觅真。别观法性。又成背父逃逝。善恶稍殊。均为不孝。六道凡夫。顺无明而为恶者也。藏通别三种行人。舍无明逃逝者也。若知焚廪掩井之瞽瞍。卽允若底豫之瞽瞍。则必尽事亲之道于己躬。肎作顺逆两法以亏天性邪。所谓尽事亲之道者。亦只深信父实生我。除此父外。别无真父。然断不可从命为恶。须竭怨慕之诚以格之。则顽如瞽瞍。亦可回心。况未必如瞽瞍者哉。观心亦尔。深信现前一念。全体法界。离波觅水。终不可得。然断不可随其生灭。不事观察。须以不思议一心三观。深体达之。则恶无记心。尚成不思议境。况善心哉。知一念圆具三德。事理两重三千。互徧互融。深生信解。名为慕。此境不现。是止观力微。发勤精进。誓以十法成乘。名为怨。如此努力。钝逾般陀。发明有日。傥悠悠忽忽。纵利如蓝弗。敏过达多。无济也。

【示未能】

夫幻境侵夺。不惟顺流俗而俱化也。卽厌流俗而切思远离。亦名侵夺。以一切境界。全是无明变现。无明变现之性。全卽法性。由不达故。横生欣厌。趋无上菩提者。不得随顺幻境。亦不得厌离幻境。但了幻境卽法性。悲长夜之在迷。以悲迷故。起无作二誓。欲拔性德之苦。以了性故。起无作二誓。欲与性德之乐。发此心已。则一切不如法境界。触目警心。无非助发菩萨资粮。起信论云。菩萨见法欲灭。护正法故。发菩提心。有见众生苦。而发菩提心。正谓此也。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柁师。余五度万行。皆舟中器具也。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知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此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发此心已。急求智慧以为导师。第一亲近明师良友。第二读诵方等大乘。非明良决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无智慧。则能增长烦恼。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故知船及柁师。相须度险。缺一不可。况俱乏邪。

【示迦提】

法华妙旨。惟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心无心相。其性无生。无生故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卽真法性。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卽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则众生知见。便成佛之知见。心性旣举体全空。亦复卽假卽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法尔。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读诵。转示他人。名讲说。歴事炼心。名兼修正修。有相无相二安乐行。一串穿却。秖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方便也。

【示乳生】

夫置身海州。而伯牙善琴。其情移也。望似木鸡。而余鸡却走。其神全也。世闲小技。尚非聊尔。况学出世大道。仔肩如来正法者乎。圆顿十乘观法。必先以二十五前方便。所谓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修五法。就二十五事。各具表法。及观心法门。然后正助合行。事理双僃。足目并运。安隐入清凉池。后来只士讲徒。率情任意。逞一得之见。罔达大方轨则。以此蔑裂学问。求世伎术。戛戛乎难之。投足宗教两涂。思自利利他。诚奚望也。真正学人。必先移夙情。则神自全。情之所牵。虽万别千差。总不出色声香味触五种。神之所亏。虽受病不等。总不外贪嗔睡掉疑五种。急须诃弃。则圣贤可阶梯而至矣。

【示悬镜】

奋发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藉于外缘。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不能不汨于恶习。呜呼。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一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二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靖玄】

【示玄闇二则】

【示惟淡】

【示惟默】

【示晦涵】

【示未一】

【示汛如】

【示庸庵】

【示密诣】

【示元印】

【示念日】

【示非幻】

【示本光】

【示净禅】

【示汉目】

【示毓悟】

【示解天】

【示元赓】

【示绪竺】

【示映竺】

【示镜衷】

【示遥集】

【示沐苑】

【示郭太爵】

【示靖开】

【示靖闻】

【示郭善友】

【法语二】

【示靖玄】

自他不二之体名玄。自利利他之行名靖。能悟玄体。性本自靖。能为靖功。玄体可会。此性修不二之真旨也。见思靖。方知真谛本玄。尘沙靖。方知俗谛本玄。无明靖。方知中谛本玄。三玄旣会。方知众生三惑亦本靖也。佛顶云。狂心顿歇。歇卽菩提。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法华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等。噫。可悟性修交成矣。

【示玄闇二则】

古云。明时无暗。暗时无明。此相倾夺义也。又当明中有暗。当暗中有明。此性无倾夺义也。佛顶云。明能破暗。此以真融妄。全妄成真。无破无不破而论破也。须知无倾夺性。全体在倾夺相中。而倾夺妄相。全体不离无倾夺性。知性相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者。则知非破非不破。而论破矣。非破非不破。性也。破者。全性所起之妙修也。破卽无所破者。全修在性也。故明生时。暗无所去。闇无去。则明无所来。无去无来。则不生不灭。如禅人未听经时。心性无减。而妙义茫然。已听经后。慧解顿开。而心性无增。知无增减。则知六而常卽。知茫然与渐开不同。渐开与圆悟圆证定不同。则知卽而常六。请以此为造修方便【其一】。小水常流。则能穿石。吴江一行人。学法华。半日不能一句。昼夜不舍六年。而全部成诵。法友熏习已多。所以未沦浃者。不切心故耳。诚切心则法味津津现前。旣得法味。欲罢不能。患不时习。不患不悦也。有忘食之愤。后有忘忧之乐。幸将所听之法。温习勿忘。日久功深。豁然开悟。旣得法喜之乐。便是超脱之缘矣【其二】。

【示惟淡】

世法惟恐不浓。出世法惟恐不淡。人惟淡故。其交恒。道惟淡故。久而不厌。时习之悦。朋来之乐。不知之不愠。皆淡中滋味也。欲界情淡。得离生喜乐。初禅情淡。得定生喜乐。二禅情淡。得离喜妙乐。三禅情淡。得舍念清净。三界情淡。得寂灭涅槃。似道法爱淡。证中道常寂灭性。是故三世如来。究竟此淡者也。十方菩萨。分证此淡者也。声闻缘觉得淡之一隅者也。老子庄子窃淡之影响者也。欲深入淡字法门。须将无始虚妄浓厚习气。尽情放下。放至无可放处。淡性自得现前。淡性旣现。三界津津有味境界。如嚼蜡矣。僧梦虎惊寤喜曰。匪梦几被虎食。旣悔曰。知是梦。何不做一人情。噫。可醒三界之恋幻质。不知淡性者矣。

【示惟默】

孔子曰。予欲无言。佛云。吾四十九年不曾说一字。然六经四书。三藏十二部。果何物哉。如以杜口为默。凡喑哑者。皆圣与佛矣。讵知诸法无性。言语本空。终日言未尝有言。终日不言。未尝无言。故又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尊者无说。我乃无听。无说无听。是真般若。推此致也。尘说刹说炽然说。三世无闲断说。亦若是已矣。苟未达说默之源。说是觉观生相。默是觉观灭相。旣堕生灭情见。则说默俱非。若妙契寰中。说能开悟。默能密喻。是说默无非善说也。说无说相。默无默相。是说默无非善默也。善说者谓惟说可。善默者谓惟默可。皆法界故。法界不二。说默不二。不相借。不相成。不相破。亦不相亡。不相碍。亦不相融。当体清净。绝待离微。夫诸佛解脱。卽于凡夫心行中求。观心无心。说默何有。说默无性。说默俱妙。是顿悟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歴劫修证者也。

【示晦涵】

莎伽陀不能诵一偈。而调息豁然。阿那律多失双目。乃修三昧。观大千界如掌果。人正不以多知多见为贵。法友旣于了义未深解。但笃信企慕。礼拜持诵。使沦骨浃髓。功深力到。忽发旋陀罗尼一品。亲见灵山胜会。便与智者把手共行矣。

【示未一】

圣学究竟处。决无满足。下手处。决不委靡。孔子十五志学。此卽不可夺之志也。志立然后以无厌足心。期尽性命之源。盖自期远大。简点必严。简点严则惟日不足。不肎半涂自安。尧舜犹病。禹拜善言。汤有慙德。望道未见。寡过未能。圣仁岂敢。皆深知性命源底。非大觉不能究竟也。一究竟一切究竟。子臣弟友。丘未能一。愈不能愈无息肩地。不然。夜郎自封。区区自得。如贫获一金。志骄意满。何以阶大道哉。

【示汛如】

孟子曰。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此与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法之旨。略同。夫尔汝之名。亦何足耻。尔汝之实。真不宜受。见思断则不受生死之尔汝。尘沙断则不受枯寂之尔汝。无明断。则不受变易之尔汝。诚能充无受尔汝之实。则尽大地是个自己。尽大地是个自己。则将修一切善法。以利益大地众生。岂复以尔汝之名。与世诤哉。

【示庸庵】

教观譬膏火。终始相需。故离教观心者闇。迷心逐教者浮。浮则茫无归著。闇则愈趋愈譌。此末世禅教。所以名盛而实衰也。须知一切了义大乘。诸祖公案。皆我现前一念注脚。说来说去。总不离我一心。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卽真。若不能当下反观。则灵知灵觉之性。恒被一切法所区局。纵慧成四辩。定入四空。依旧迷己为物。认物为己。若能直观现前一念。的确不在内外中闲诸处。无体无相。无影无踪。但有一法当情。皆心所现。终非能现。此能现者。虽云量同虚空。亦无虚空形相可得。若有虚空情量。又是惟心所现之相分矣。一切时放教歴歴明明。空空荡荡。亦不认歴歴明明空空荡荡者为心。以心体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故。了知一切惟心。心非一切。忽然契入本体。一切语言公案。无不同条共贯矣。

【示密诣】

尔祖诵帚公之与余交也。寻余叠冰积雪中。不恤三千里之劳。故余亦携病来趋。不肎食一言之诺。逮示疾。一提其西方本愿。遂能万缘放下。怡然坐逝。岂非生平视师友如饥渴。故得享其报于临行邪。尔祖旣寂。至今思其冰霜凛烈之苦操。乐受铒锤之虚志。犹足令人痛心酸鼻。继志述事。责在尔躬。念之哉。世事虚幻。人命无常。当扩其眼界。劲其神虑。苦其身。毋堕宴安鸩毒坑。策其志。毋循将就苟且涂辙。汰奢窒欲。积行存诚。惜福延寿。以期于大成。尔诚静坐默思。只此现前一念见闻之性。本非内外方隅。亦非有无情量。云何被此虚妄形质所局。虚妄形质。生必有灭。千般保爱。不能令其不朽。而所作幻业。如影随形。从劫至劫。不肎相离。豪杰之士。先须覻空。身形非我。不过假借四大所成。心亦无相。不过因于情尘。妄见生灭。便顿舍情尘。专心辨道。兼律兼教。助显心源。但得悟心。万法何有。万法俱息。万法俱僃矣。

【示元印】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夫众生所以沦苦海者。无他。任情适意。好顺恶逆。不深求出要故也。书云。言逆汝。必求诸道。言逊汝。必求诸非道。为君尚然。况出世丈夫者乎。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为券。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以自利利他为的。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举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举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黾勉为之。虽劬劳困苦。勿恤也。否虽有浮名幻利。弗屑也。凝神定志。拓度虚怀。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谓我不能成佛。是自弃也。知可成佛。而不肎力行佛行。是自暴也。不自弃则志刚。不自暴则气柔。志刚则本立道生。气柔则深造自得。志刚可上求佛道。气柔可下化众生。志刚可荷负众生。气柔可承事诸佛。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刚而柔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六利永贞。柔而刚也。刚柔合德。定慧力庄严。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示念日】

显密圆通。皆以解行双进为要。解者。达我现前一念心性。全体三德秘藏。与诸佛所证。众生所具毫无差别。十方三世。显密契经。惟为发明此一念心性。达此一念心性。卽显密二诠之体。从此起于显密二行。显行依经修观。广如二十五圆通法门。略则惟心识观。真如实观。二种收尽。二十五境。各具二观。且约耳根言之。先从征心处破妄。惟心识观也。圆解旣开。卽于闻中入圆通常流。真如实观也。密行亦具二观。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真如实观也。心无异缘。专持此呪。悟知音声如响。能持之心如幻者。惟心识观也。由惟心识。进真如实。密行成。显行亦圆满矣。

【示非幻】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覰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而又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步趋先圣先贤。不随时流上下。庶几信心日固。智慧日开。而生死可永脱耳。

【示本光】

显密二诠。理体无殊。功用亦等。须信五会真言。一字一句。无非全体三德秘藏。现前能持之心。介尔介尔。无非横徧竖穷之性。乃至楮墨笔腕。一一无非法界。法界性不可改。卽大定体。法界理不可昧。卽不动智光。若念念与此定慧相应。便可谓常持如是呪。百千万亿徧。若念念读诵书写此呪。便与性定本智相应。所以天龙矢护。菩萨常随。今禅人发至诚心。剌血书呪。缘因诚非浅浅。缘因之体。卽是正因。达正因者卽名了因。三因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大佛顶性。彻底现前。大涅槃果。元吾家故物矣。

【示净禅】

听法须观心。书写须解义。然解义正不必强加穿凿。亦不徒循章摘句。但至诚读诵。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徧万徧。沦骨浃髓。寤寐不忘。缘因旣深。一十二千七百。无不一串穿却也。得此消息。便知吾言不诬。

【示汉目】

大佛顶首示真心。随劝修直心。直心有事有理。理则正念真如。事则四威仪一切行中毫无虚假。是也。末世禅和。不为生死大事。装模做样。诈现威仪。不真实学禅教律。徒记两则公案。辨几句名相。受三衣一鉢。以为佛法尽此矣。呜呼。此何心哉。今止观此一念假借佛法之心。出得生死否。成得佛祖否。又观此念为在内外中闲诸处否。为从自生。从他生。为自他共生。为无因生。若一念虚假之心。旣无生无体。无方隅处所。则妄想颠倒寂灭。而常住真心宛然呈露矣。是谓由事直心。以合于理直心也。其深思力研之。

【示毓悟】

世人谈及生死。鲜不悚虑。往往不能真为生死者。眼前活计放不下耳。然所以放不下者。秖不曾彻见生死之苦。以从来为俗为僧。皆向顺境中捱过。故畏三界心。自然发得不真切。傥以远大慧眼。旷观无始轮回。痛念此生。果从何来。死后当至何趣。前际茫茫。后际墨墨。饶铁石心肠。必为惊怖。然后依正教。开圆解。起圆行。敢保十人有五双到家。最惧因地不真。道眼昏暗。或为世味所牵。或为邪师伪法所误。袈裟下失却人身。此予所以俯仰时流。而寤寐永叹也。

【示解天】

具参方志。尤须具参方眼。具参方眼。还须不忘参方志。参方志者。不为虚名。图体面。博一知半见。发无上大菩提心。徧学一切法门。无厌无足。参方眼者。末世师匠。邪正难分。今自卓立。不论宗教。但与出生死相应。名利不相应。大菩提相应。眼前活计不相应者。则为正。反此则为邪。正则依。邪则舍。具眼不忘参方志者。本求无上菩提。虽邪正分明。不妄生憎爱。善吾师。不善吾资。但随缘触境。增长道心智眼而已。此本分中最要紧事。其余丛林粥饭习气。万万不宜沾染。亦不必厌恶也。

【示元赓】

愚鲁恐不精明。伶俐恐不笃摰。道虽从智慧领悟。尤从澄定体合。必向身心切近。日用动静闲。沉细思察。方有真实开豁。当下受用。若于一切行门。不能作助修想。必舍烦取静。方理经典。又于一切经典。不能随文入观。必掩卷趺坐。方理身心。一件事分作三项。不可语至道明矣。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大乘法门。贵行住坐卧语言施为时荐取。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处理会。荐取者。荐其本自天成之性真。理会者。会其出障圆明之妙体而已。性真妙体。不卽一切法。不离一切法。试看只今语言动静者。读经看教。打坐思惟。妄想昏沉。惺惺寂寂者。毕竟是个甚么。咄。切勿认贼为子。切勿拨波求水。切勿作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会。直恁么荐取理会去。

【示绪竺】

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二语。人能言之。触境逢缘。仍被境缘所转。若实达惟心惟识。岂有心识外之境缘哉。且纵不达惟心惟识。境缘决定不离心识。如梦中妄计梦境为实。起欣起怖。而离梦心决定别无梦境。学人先须了达三界万法。种种境缘。实无心识外之别物。次推究此心此识。毕竟有何体性相状。若现前心识。实无体性相状者。惟心所现三界万法。又岂有少许体性相状可得也。心识不可得。名心寂三昧。心寂则色自寂。境缘不可得。名色寂三昧。色寂则心亦寂。心色俱寂。则无烦恼亦无菩提。无生死亦无涅槃。无凡无圣。一味平等。是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后全性成修。企自心本具之佛道。度自心本具之众生。如知水性冰性。同一湿性已。不于水外有冰。不于冰外觅水。而方便融冰成水。则念念常观卽心卽佛。而不起上慢。时时上求下化不倦。而总名无作妙德。无功用行矣。若舍此别商方便求工夫。乃至觅玄妙。是演若怖头。醉儿索食也。或初心散乱多者。用数息法。如童蒙止观所明。须了知息出息入。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此息当体全空。举体卽假。仍非二边。卽是中道。所谓圆人用偏法。偏法亦成圆。又昏盖重者不宜贪坐。须方便调停减襍事。减饮食。令神清气定。则观慧渐渐增明。昏散渐渐退舍。又学道如调琴相似。大缓则无声。大急则弦绝。生死之心常切。求效之心莫生。先难而后获。庶几近之。若欲体达现前心识无体性相状者。不出四性四运二种推法。四性推者。谓现前一念。设自生。不应藉缘生。旣藉缘。心无生力。心旣无生。缘亦无力。心缘各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云何生。故知心识实无生也。四运推者。观此一念未生时。潜在何处。欲生时。何缘得生。正生时。作何体相。为在内外中闲邪。为方圆长短青黄赤白邪。生已无闲必灭。灭又归于何处。三际觅心皆不可得。柰何于本空寂。妄计内心外境。起惑造业。枉受轮回邪。然毕竟觅一能起惑造业受报者。元不可得。如醉见屋转。屋元不转。但吐却一向妄计无明之酒。惑业苦三。当下永息。设口谈空。无明不吐。如醉见屋转。硬言不转。并此不转。亦醉语耳。且道无明酒作么生吐。咄。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珍重。

【示映竺】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襍。不可以粗疎领会。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然后看经可。坐禅可。营福可。如眼目未明。存心未笃。则看经必堕口耳活计。坐禅必堕暗证深坑。营福必成魔家伴侣。纵福慧双修。教观并进。而我心未忘。能所日炽。其为修罗眷属无疑。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示镜衷】

履三宝地。具出世仪。皆多劫善种。况闻正法乎。寕国一老者。种福五十余年。求来世作烧火僧不可得。而听经白鸽。转身为戒环禅师。闻法功德超胜如此。人生几何。少壮忽老。老忽乌有。且盛年夭横者无数。一息才断。孤魂无侣。生平恶业。无不随身。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息心达本源。乃号为沙门。不然。堂堂僧相。多劫勤修而得之。一旦藐视而失之。能无憬哉。

【示遥集】

不能顿尽者。尘缘之累。不可暂忘者。出世之心。待无累而修行。何如藉修行而脱累。且尘劳逼迫。正可警悟苦空。磨礲情性。每见人宂中偷闲。吟诗习字。作种种清课。岂不能偷闲玩大乘。息心学定慧邪。彼于诗字得少幻味。未尝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然纵不得味。亦为无上菩提而作种子。且幼时诗字。亦向不得味中来。安知佛法渐熏习。不于现身得受用邪。嗟嗟。人之精神。用之诗字。吾见右军李杜。不出生死。用之佛法。吾见散乱豓喜。愚痴特迦。大事已办。

【示沐苑】

发心应学二事。一智慧。二慈悲方便。欲学智慧。莫若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深解义趣。随文入观。不堕嚼木之讥。不招数宝之诮。又数近明师良友。讨究决择。不可师心自是。欲学慈悲方便。须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作佛。见僧俗造恶者。勿生轻慢。须怜悯爱念。种种善巧而回护接引之。傥恃已修。见不修行。便生忽慢。自持戒。慢破戒者。自读诵大乘。慢无闻者。自解义。慢愚鲁者。自观心。慢口说者。人我山高。胜负情重。毕生勤苦。止成修罗法界。去菩萨道远矣。

【示郭太爵】

位别业殊。有不别不殊者在。君子素其位而行。以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皆唯心所现。全揽法界为体。全体卽是法界。法界横徧竖穷。无少事少理趋过。所以无入而不自得也。佛顶二十五门。无一门非圆通。华严入法界品。无一法非解脱。各可就路还家。不劳取一舍一。故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尘法界。卽无边法界。法界本来无外故也。云搏之法界不大。蜩鸠之法界不小。以此解易。举凡十界十如。权实之要。五时八教。施设之方。总入一卦一爻。卦爻之法界不少。界如权实之法界不多。故孔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传千古圣贤心学。全以内自寡过者。为趋吉避凶之门。所谓无入而不自得也。笺释者。固不必尽殉旧说。亦不必尽废旧说。但虚其心。体其言外之旨。疏其文字之脉。始信宋儒之循行数墨。公辈之索隐立异。皆非孔之所谓学也。晦庵早富著述。晚乃悔。欲追泯之不可得。居士当读韦编。至于三绝。必大有进者。更作一番笔削。不阅而知。其可行远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请三复斯语。

【示靖开】

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快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惟逆境当前。庶几生远离之心。故佛称八苦为八师。非虚语也。公冶长在缧绁而非其罪。圣贤不以为耻。世出世求无忝己躬而已。素患难行乎患难。婆薮仙人在地狱。化无量众狱众。发菩提心。徧融达观憨山三大师。坐刑部牢时。劝牢中无量人。归敬三宝。持斋念佛。或藉现生脱苦。或藉永出轮回。恶因缘是好因缘。莫谓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归依三宝。奉特五戒。自念佛。劝他念佛。自断十恶。劝人莫行十恶。自修十善。劝人同修十善。此十善法。虽下品为神因。中品人因。上品天因。而上上品则为罗汉支佛菩萨如来之因。黾勉修持。久而不替。不惟现灾可脱。而无始三界牢狱。亦将从此永离矣。

【示靖闻】

香山参鸟窠。直告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儿说得。八十翁行不得。从上诸祖。指点出生死法。最简易明白。正不必金刚圈栗棘蓬为玄妙也。后世学人。偷心益多。祖庭方便益变。方便旣变。而偷心又与之俱变。佛亦末如何已。马祖初年。但云卽心卽佛。果知卽心卽佛。自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果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知卽心卽佛。故知欲悟卽心卽佛。须是持戒念佛。戒持得净。佛念得切。尘垢自除。光明自露。偈曰。持戒便是平心。念佛便是直行。参得个点玄关。不向鉢盂讨柄。若更者也之乎。失却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两端者。佛言末世鬬诤坚固。亿亿人学道。罕有一人证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昔有祖师。初但至诚礼法华经。拜至粪字。遂悟法华三昧。有诵法华人来寿昌禅师处请益。叱云。邪见众生。不识好恶。法华便是禅。那别有禅可参。其人服膺而去。竟以持法华悟道。若深信念佛礼拜是佛祖真因。确乎不被时流所转。便是大智慧光明。超登净土。永无泣岐不患矣。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二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新枝】

【示潘拱宸】

【示惺白】

【示宋养莲】

【示陆喻莲】

【示彚宗】

【示可生】

【示素风】

【示行恕】

【示吴而上】

【示净坚优婆夷】

【示徐仲弢】

【示方尔阶】

【示王思湖】

【示张子岁】

【示夏恕庵】

【示自若】

【示巨方名照南】

【示闻觉】

【示尔阶】

【示世闻】

【示未学】

【示智可】

【示宇泊】

【示恒慈】

【示七净】

【示蘂幢】

【示达心】

【示刘今度】

【示颖生】

【示马尧都】

【示玄著】

【示尔先】

【示清闻】

【示松石】

【示苍牧】

【示听月】

【示自天】

【示日唯】

【示开一】

【法语三】

【示新枝】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所谓故者新者何物邪。天下莫故于现前一念之心。亦莫新于现前一念之心。惟故故随缘而不变。惟新故不变而随缘。若能顿达吾家故物。便可斩新条令。以菩提悲智为干本。以六度万行为新枝矣。

【示潘拱宸】

三教圣人。不昧本心而已。本心不昧。儒老释皆可也。若昧此心。儒非真儒。老非真老。释非真释矣。且唤甚么作本心。在内外中闲邪。过去现在未来邪。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邪。果直知下落。百千三昧。恒沙法门。不啻众星拱月。如或不然。坚持三归五戒。以为缘因。时节若到。其理自彰。

【示惺白】

佛法之衰也。名利熏心。簧鼓为事。求一真操实履者。殆不可得。有能持戒精进。读诵大乘。不驰世务。纵道眼未开。亦三世诸佛所叹许也。况了必藉缘。非持戒读诵。何处得有道眼。今讲家多忽律行。禅门幷废教典。门庭愈高。邪见益甚。开士旣精非时食戒。勤读方等大乘。但于戒教二门。深造自得。凿井不已。必得及泉。钻水不息。必得出火。无劳更觅玄关也。观经谓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皆上品上生。操此券以往。吾当携手珍地华池。斯时忆及今日得悟不得悟之疑。当不胜破颜大笑矣。

【示宋养莲】

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乐。实在心中。惟弥陀卽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卽惟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今有譬焉。北京圣王。卽惟心之北京圣王也。然行道济时者。必北上觐王。傥嚣嚣[亩*犬]亩。纵伊周可治天下乎。故无论已悟未悟。皆要求生净土。求见弥陀。未悟如童蒙之求师。已悟如孔子之求仕。上自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至蜎飞蠕动羽族毛群。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闲。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其有谤此者。卽谤三世诸佛菩萨。毗卢顶上。飜为阿鼻最下层矣。哀哉。

【示陆喻莲】

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直捷横超方便。而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近世盲禅。妄谓弥陀不必念。净土不必生。儱侗鹘突。堕壍落坑。夫夜卧之顷。枕席不安。犹必安置。以三界火宅。而不思出离可乎。若漫云悟心之士。此闲卽寂光。何不曰恶骂是称赞。恶打卽供养。粪秽卽栴檀。涂炭是天宫宝殿乎。傥未能啖粪卧炭。则净土决不可不生。设果能。亦豚豕鸡犬耳。何若老实念佛。导之以信。要之以愿。径登九品莲台。与观音势至海众为眷属。回视空头恶见邪禅。博一时假祖师之虚名。堕万劫拔舌犁耕之实苦。何啻云泥也哉。莫论散心定心。只尅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蘂。昼夜增荣矣。

【示彚宗】

世闲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内外中闲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卽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卽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闲。无是非是。岂非卽中。迷此一念卽空。则为六凡。迷卽假。则为二乘。迷卽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卽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卽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示可生】

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盖一切色心依正假实诸法。无非仗因托缘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计实我实法。卽名徧计执性。了其如幻。有卽非有。体惟一心。卽名圆成实性。今唯心识观。于依他达其徧计本空。而真如实观。秖二空所显理性而已。大佛顶最初七处征心。乃直破徧计。明其本空也。次十番辨见。广歴阴入处界会理。乃就依他起上。破其徧计余执也。次定耳根为所观境。明其本圆通常。乃就依他起上。显其圆成本具也。然设不向前文破执开解。则圆通常性甚易而甚难。故南岳大乘止观。诫初心不得卽观圆成实性。惟以四性简责。深达徧计本空。依他如幻。一念观成。转令余念自然契实。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是则前念为能观。后念为所观。故能坐断妄源。无以波逐波之失耳。

【示素风】

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末世竞逐枝叶。罕达本源。谁知朝华易落。松柏难雕。才志之士。柰何甘舍大从小哉。莫大于现前一念。诚能直下观察。知其无性。则决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身心二妄旣消。不真何待。然后以此真解歴一切法。俾尽净虚融。无尘影垢习可得。还淳复素。道风竖穷横徧矣。但一念未瞥。使百年活计萦怀。眼下虚名惑志。吾恐天真日漓。负美才好志不浅也。

【示行恕】

儒以忠恕为一贯之传。佛以直心为入道之本。直心者正念真如也。真如无虚伪相。亦名至诚心。真如生佛体同。亦名深心。真如徧一切事。亦名回向发愿心。此三心者。卽一心也。一心泯绝内外谓之忠。一心等一切心谓之恕。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果达三无差别。欲一念自欺自诳不可得。欲一念自私自利亦不可得。欲一念自分自局尤不可得矣。

【示吴而上】

性灵不可以有无求断常取。由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耽著有常。及闻非有非常。又转计断无而生恐怖。不思恐怖断无者。毕竟能断无否。又恐怖者。念念生灭。无体无隅。毕竟可唤作常有否。由是观之。终日在妄之性灵。卽终日恒真之性灵。一向迷己为物。认物为己。曾未觉耳。试思假借四大以为身。则身非实我。心本无生因境有。则心亦非我。无始妄计之身心旣俱非我。更有何物可为我者。此超常有邪见也。而知此无我者。毕竟不可断灭。此超断无邪见也。然但除常有我执。则不断不无之性灵法尔现前。更不劳以心觅心。如以眼觅眼。设可见者。决非己眼。设可得者。决非己心。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有除翳法。无与明法也。

【示净坚优婆夷】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肎心厌娑婆苦。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每见儱侗瞒盰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遇著老实念佛的樵夫农妇。亦教参禅。推来拽去。自供抚掌。此辈老实人。认作诚实。破坏善根。究竟参又参不来。念又念不熟。脚跟不稳。心事徊徨。噫。亦可惨矣。吾劝汝咬钉嚼铁。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持戒修福。以资助之。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千古定案。汝不须疑。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飜案。秖益露其恶见耳。何尝飜得古人定案哉。

【示徐仲弢】

居士习气。不在名利。但心粗气浮为累。果触事十思。深入菩萨微细智网。不患不能出世也。

【示方尔阶】

念佛法门。虽该罗八教。圆收无量百千三昧。而下手之方。又最直捷痛快。盖凡念相好念法门念实相等。固先开真解。然后下手。万无夹带疑情之理。只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不用三心两意。深信净土可生。发愿决定往生。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万修万人去。断断可保任者。若一点好胜之心。涉入参究。谓为向上。则脚跟不稳。禅净两失之矣。智者不可不决定其所趋也。

【示王思湖】

菩提种子。人人有之。因自暴自弃自画。使无量功德善根。枉作人天生死资粮。摩尼宝珠。贸一衣一食可惜也。吾人与三世诸佛同一心性。同具六根。何有分毫欠缺。但肎一念发菩提心。誓成佛道。则今所作所为。无非称性功德。不必改弦易辙后谓修行。秖须恁么信去。渐积功德。成佛无疑矣。

【示张子岁】

今人毕世咿唔于致知格物之旨。曾未究心。可谓好学邪。孔子亟称颜回好学。唯以不迁怒不贰过两语为之写神。此了心外无境。深达唯心识观者也。傥见心外有一物可当情。则物不格。知不至。而过之贰。怒之迁。必已甚矣。安有不远之复。

【示夏恕庵】

诸法如梦。妄计为实。而生苦乐。所以歴劫自缚。然正忆时。不必强令不忆。秖返观此忆念心。毕竟是个甚么。看来看去。看得一场懡□。无始恩爱。不知何处去矣。著眼。

【示自若】

佛法盛时。人争务实。逮其衰也。众咸竞名。实故超生死证菩提。名必增人我长魔业。志士不可不熟审也。现前一念心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迷之则为凡夫。悟之则为圣人。其人迷。纵称为圣。何救于迷。其人悟。纵贬为凡。何损于悟。虚名不足重轻明矣。善学道者。先观毁誉纷然。而迷悟自若。则不以毁誉二其心。次观迷悟条然。而心性自若。则不以迷悟惑其见。不被迷悟二字所惑。于本分事稍有相应分耳。

【示巨方名照南】

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趋菩提。故曰地狱为法界。乃至佛为法界。是趋不过也。善财发菩提心。广歴百城。随其所向。方尽称南。定盘星正。无往非南方耳。恶王淫女。苦行弄沙。世人观之。何尝不作恶法会。今未尝无暴虐王。艳异女。炙身婆罗门。聚沙诸童子。若以善财眼视。非卽真善知识哉。所以真正发心人。触境逢缘。待人接物。一切作佛色佛声佛香佛味佛触佛法想。则念念与萨婆若海相应。不必商量修证工夫。而妙在其中。若舍目前佛境界。别问蒲团上观心法要。含元殿里。更觅长安。身在海中反致渴死。由不达妙止妙观。取诸左右逢源故也。请以此根本智光。照方尽南。始信一一微尘。各具大千经卷。尘尘皆巨方矣。

【示闻觉】

现前一念闻性。本圆通常。秖不自觉耳。诚向静居。闻十方时。识取本圆。隔垣听音响时。识取本通。声生声灭闻不生灭处。识取本常。则信吾人现行业识。卽诸佛不动智光。耳根旣尔。余根亦然。六根旣尔。尘识亦然。尘尘法法。罔非圆通常。是谓耳门圆照三昧。岂离吾人现前一念。别有观音所证法门哉。恁么觉得。则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皆性具力用。贫女宝藏。本自有之。非外得也。但谛思而深会。无边法藏。列祖机缘。同条共贯。无岐指矣。

【示尔阶】

四念处者。佛法之总纲。偏圆权实靡不由之。出生死要路。成菩提通涂也。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身受心法。指果报五阴。卽苦谛也。不了虚幻。妄起常乐我净等计。卽集谛也。了了观察。知其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亦如幻化。亦惟假名。亦卽法性。卽道谛也。不起常乐我净四倒。不招分段生死。不起无常无乐无我不净四倒。不滞偏真涅槃。不起亦常亦无常。亦乐亦苦。亦我亦无我。亦净亦不净。双四倒。不招真常流注。不思议变易生死。卽灭谛也。故勤修四念处。则见四四谛矣。观身不净等。见生灭四谛。观身如幻等。见无生四谛。观身假名无性缘生徧造十界等。见无量四谛。观身法性卽实相等。见无作四谛。故维摩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毗舍浮佛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谛信审观。不患不立地成佛也。

【示世闻】

禅教律三。同条共贯非但春兰秋菊也。禅者佛心。教者佛语。律者佛行。世安有有心而无语无行。有语而无行无心者乎。今之学者。不惟分门别户。纵发心徧学。曾不知其一以贯之。所以一入律堂。便将衣鉢锡杖为标榜。一入讲席。便将消文贴句为要务。一入禅林。便将机锋转语为茶饭。迨行脚十廿年。筑得三种习气饱满。便思开一丛林。高踞方丈。自谓通禅通教通律。横拈竖弄。七古八怪。骗惑愚迷。牢笼世智。及以真正佛心佛语佛行核之。鲜不公然背者。此无他。最初参学。旣不具正眼。又不具真正大菩提心。又不具真正为生死心故也。不为生死。决不能发起大心。不发大心。决不能开发正眼。欲真为生死。别无他术。须识三界无非是苦。现在身心便是苦具。不知苦故。重造苦因。今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了知无我我所。秖缘迷惑。枉受轮回。深生惭愧。猛求解脱。此卽真实为生死心。而又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已悟。众生尚迷。我今旣知此理。誓与众生。同证正觉。此卽真正大菩提心。发此心已。又知设有一事不合佛行。一言不合佛语。一念不合佛心。则不足自利利他。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磨礲真性之具。断不在衣鉢锡杖闲。便应洞明作犯止持。及开遮方便。方成佛行。十二分教。三乘圣典。皆指点心性之诠。断不在名句文身闲。便应痛究偏圆权实。及体宗力用。方解佛语。拈花竖拂。种种机缘。皆点铁成金方便。断不可落识情卜度边。便应直下觅心。了不可得。不于心外商量古人公案。方契佛心。夫佛心己心。岂有二哉。观现前一念心。了不可得。不复误认缘影为心。方知一切诸法。无非卽心自性。旣知一切法皆卽自心。则佛心亦卽自心。旣知佛心卽是自心。则佛语佛行。何独非自语自行乎。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闲矣。岂以枯禅默照为观心哉。

【示未学】

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众生迷惑。妄起计著。究其大病。秖因迷己为物。又复于中认物为己。所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卽无始生死根本也。迩来稍解佛法者。纵知四大非身。全不知缘影非心。不思缘影便是一物。何能灵妙常知哉。然正认缘影时。缘影元非心。而妄认缘影者。元未尝不灵妙常知。离诸戏论也。但覰破一切所知境界。无论真妄有无。皆自心相分。而能知之体。究竟了不可得。如眼决不自见其眼。亦决非无眼。心不知心。亦复如是。由眼故见一切物。由心故有一切法。一切法皆不是心。而离心无一法如微尘许可得。但恁么体达去。无有一法是心。更无一法非心。久久纯熟便到心法一如境界。亦无能到所到。思之思之。

【示智可】

生死大事。人皆有之。惟颠沛患难中歴过。倍应亲切。乃有歴苦难而生死心仍未切者。虚妄我执。情计深厚。埋没本有智光故也。然本有智光。岂可埋没。日用动静。尝在我执情计中。跃跃欲露。人不肎冷眼一覰破耳。诚向虚妄我执中。努力冷覰。毕竟何物是我。何人计我。觅我于四大五蕴中。旣不可得。觅一能计我者。于四大五蕴外。又不可得。能计所计不亦当体空寂也与。唯其当体空寂。而横生计著。所以背觉合尘。若知正横计时。仍未始不当体空寂。岂不当下背尘合觉。鸣呼。迷则全觉成尘。悟则全尘归觉。尘之与觉。其性不二。背无可背。合无可合。非背合而论背合。不深于教观者不知也。然非念念反观身心理性。亦决不能深入教观。或有闻无慧。执火自烧。或有慧无闻。操刀反割。真为生死者。放下眼前活计。痛除无始恶习。以心印教。而不为虚言。以教印心。而不为暗证。双超禅教两弊。为智人所可已。

【示宇泊】

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幷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透此双超断常二见。便知现前一念。离过绝非。便知宇内外一切物。泊今一念妄想心中。犹浮云之在太虚。是谓不被物转。便能转物。回视妄认四大为身。缘影为心。复生厌离。必出此三界。乃归家者。何啻日劫相倍而已。偈曰。宇宙泊在吾心。吾心本无所泊。一任乱想昏沉。本有灵明如昨。彩云端见仙人。岂被手扇遮却。不遮却。耆婆童子空摸索。咄。

【示恒慈】

慈之名一。义有三。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也。慈之义三。体惟一。谓佛性也。佛性体恒不变。生佛不殊。达此佛性。便成三慈。有人于此。起惑造业。破戒犯法。菩萨见之。了知善恶。从因缘生。如幻而有。旣造幻因。必招幻果。誓拔其幻因幻果之苦。与以幻灭之乐。是生缘慈。又知此善恶法。旣从缘生。便无实性。当体本空。不了本空。枉受轮转。今自了本空。亦令他觉了本空。拔不了苦。与了空乐。是法缘慈。又知此善恶法。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其体不二。卽是实相。不了实相。妄堕二边。善了二边。罔非实相。拔其非边计边之苦。与以卽边卽中之乐。是无缘慈也。说虽次第。行在一时。常不轻菩萨所行法华三昧。乃恒慈三昧也。

【示七净】

大佛顶经云。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试问妄想毕竟是个甚么。在内邪。在外在中闲。乃至一切无著邪。若七处征穷。都无是处。非棱伽所谓妄想无性邪。妄想旣本无性。如何而可用邪。旣无妄想可用。又云何有流转邪。果卽现前一念妄想。痛究其源。究至当下无性处。便知离真心。别无妄想可得。如水外无波。离妄想别无真心可觅。如波外无水。但破徧计。则依他起上。卽显圆成。开口处讨得清楚。十卷文义皆清楚矣。岂效群盲模象。展转譌乱哉。

【示蘂幢】

人知种种光明蘂香幢。安住无边香水海中。亦知香海住太虚。太虚住吾人一念妄想心中乎。妄想不生。虚空何有。虚空消殒。香海安存。香海本空。唤甚么作蘂幢。咄咄。切莫作断灭会。切莫作海印炳现会。待汝真打失鼻孔时。再来蕅益道人手里领痛棒。

【示达心】

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毕竟心是何物。能作三界诸法邪。若是一物。旣成一物。何能徧作诸物。若毕竟非有。自旣无体。又何能徧作诸物哉。如无水决无波。然水旣举体作波矣。舍波别觅水体可乎。于波中分别何波是水。何波非水。又可乎。亦如幻事。无巾则无兔马。然巾旣举体作兔马矣。舍兔马别觅巾体可乎。卽谓兔马为巾。又可乎。更谓兔马本无幷巾亦无。又可乎。心法不一不异。亦复如是。自其不变随缘者言之。心旣举体为依正。为名色。为凡圣矣。依正名色凡圣法外。别觅心性如毛头许。胡可得也。依正名色凡圣法中。别认如毛头许以为心性。亦胡可得也。指诸法为卽是心。胡可得也。诸法为非是心。亦胡可得也。说依正名色凡圣诸法无量差别。心亦无量差别。胡可得也。心无差别。诸法亦无差别。又胡可得也。说依正名色凡圣诸差别法。不卽无差别心。无差别心。不具诸差别法。胡可得也。说心外实有依正名色凡圣诸法。胡可得也。诸法俱非实有。心亦非有。又胡可得也。此皆不变随缘之理。当下离过绝非者也。自其随缘不变者言之。旣举心性全体幻成依正名色凡圣诸法。于中随举一法。无不仍是心性全体大用。如举水作波。无一一波。非水之湿性。举金作器。无一一器。非金之坚性贵性。又如举日轮全体。光射一隙。无一一隙中不具见日之全体大用者也。由此言之。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闲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分哉。只此妄谓凡夫绝分之情见。亦仍不可思议。亦是法界全体大用。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属过去现在未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故。如烧粪埽火。卽烧栴檀火。亦卽徧烧大地之火。故知凡夫情见。卽出世智慧之体。亦卽诸佛根本不动智体。设无此情见。亦无出世智不动智矣。情卽智体。业卽解脱。苦卽法身。亦复何疑。如拳卽手。冰卽水。华卽空。蛇卽绳。绳卽麻。如是了达。方名达心。亦名达一切法。亦名无达无不达。双照达与不达。如是达得。便能特立千古。决不被眼前活计所区局矣。

【示刘今度】

上品上生三种人。首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盖戒为万行总都。而慈心不杀。又为戒行先务。以此圆发三心。何土不净哉。三心者。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显法身德。乐集一切功德。名深心。显般若德。弘誓无尽。名回向发愿心。显解脱德。戒亦有三。摄律仪戒。无恶不断。卽成法身。摄善法戒。无善不满。卽成般若。饶益有情戒。无生不度。卽成解脱。慈亦有三。生缘慈。不杀生缘。观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也。法缘慈。不杀法缘。观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也。无缘慈。不著我缘。观现前一念佛性。无所不徧。十方三世有情无情。同一觉体。无二无别也。念念修此三慈。卽净三聚。三聚戒净。三心卽具。上品上生无疑矣。又观行三心。能生上品凡圣同居净土。相似三心。生上品方便有余净土。分证三心。生上品实报庄严净土。究竟三心。生上品寂光净土。永嘉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金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之谓也。

【示颖生】

大慧禅师礼观音文。最有灵验。妙在行之密而且恒。若不密不恒。虽至圣亦何由无感辄应也。凡顶礼之法。静夜时。先于像前烧香供养。精持大悲神呪三五徧。以净坛。次合掌对像读赞观音文一徧。次至诚顶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三十二拜。乃跪诵观音文回向。如此行去。勿与人知。三年不辍。必得灵应。随其根行。所发戒定慧三品。各各有上中下不同。将藏中法华三昧修证之相。细自简察。庶不堕魔事。

【示马尧都】

世衰道微。由圣学不明。圣学不明。由功利惑志。不有豪杰振其颓。吾恐孔颜真脉不坠地者。几希也。豪杰。不过念念以圣贤自待。见贤思齐。知过必改。讷于言而敏于行。友直友谅友多闻。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如此用心。而不优入圣域。吾不信矣。下手直捷方便。莫如致良知。夫知善知恶。犹眼知色。鼻知臭。非不学而知哉。知善而不能如好好色。知恶而不能如恶恶臭。非不致其良知哉。有良知而不肎致。则为自欺。自欺卽自暴自弃。若能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以致之。卽是自慊。自慊卽意无不诚。意无不诚。欲不谓之大圣大贤不可得矣。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谁谓致良知外。别有诚意功夫也。然致知又在格物。故阳明云。为善去恶是格物功夫。至于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则可谓格物而物格。物格而知至意诚矣。昔张子韶未悟物格之旨。大慧师曲示之乃悟。盖三界因果。一切惟心。心外无物。故名物格。非大慧不能曲垂方便。暗击旁敲。非子韶不能因指见月。顿领深旨。傥向此荐取。则不负灵山亲嘱。亦如孔之于春秋。孟子之于战国。不必得君行道。而万世圣学绝而复续。岂非豪杰本分中事哉。尧都尧都。勿以予言为河汉也。

【示玄著】

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闲。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肎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闲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卽佛知佛见矣。傥不能直下信入。亦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下承当。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也。此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若要之乎者也。有诸方狐涎在。非吾所知也。偈曰。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

【示尔先】

仁者先难而后获。夫欲明明德于天下。最先格物。格物非事之最难者邪。乃大慧示子韶。但知格物不知物格。举斩像落头事。子韶乃悟。噫。古人但知格物之难。而不知物格之易也。今人但知物格之易而不知物格之难也。请更以一事证之。臯亭永庆寺有化主明澈。往海岸一庵。与彼主人共榻。主梦贼至。大呼扑贼。明澈被打。惊呼助扑。邻闻急来救。则二人名谓打贼。结手不放。旣见火光。大笑而卧。此格物邪。物格邪。知此义者。则知大慧所点。子韶所悟。物格而后知至。乃至天下平不难矣。

【示清闻】

尅除习气。莫若三业行慈。三业行慈。则无十过。十过旣除。十善斯在。而五乘之本立矣。然后以实相印之。法法皆归佛道。古有行之。常不轻菩萨是也。初随喜品。便净六根。何俟诵说。方名深观。果能以慈修业。自能善入佛慧。不然。学问愈多。我慢愈炽。习气愈长。去道愈远。惟益多闻。增长我见。可惧也。

【示松石】

佛种若有。何劳从缘方起。若本无。缘又何能起之。设谓亦有无。岂不相违。纵谓非有无。终成戏论。假使离却四句。又堕第五不可说句中。作么生是入道之机。不见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虽然如是。不得一向。茍知不可说句之非。则知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谓有可。如镜有像性故。无可。镜中元无像故。亦有无可。镜像缘至则现。缘去则无故。非有无可。镜像现而无实。无而能现故。识佛种圆离四句。而圆照四句。从缘起处。不辨自明矣。古有熟读三千部之勤。后收曹溪一句亡之效。迷时法华转。卽悟时转法华之缘也。苟惩依文解义之迷。便离文字别求解脱。加于迷一等矣。

【示苍牧】

二死大海。戒为舟楫。欲受戒品。尤以发菩提心为本。盖菩提心。正出世戒体。大小律仪。则菩提心之相也。发出生死心。降伏爱见。是声闻戒体。发上求下化心。自调调他。是大乘戒体。发生佛体同平等普度心。是最上乘戒体。旣发心已。专精护戒。微细无亏。卽三乘正行也。持戒不发心。止得世闲乐果。发心不持戒。难免三涂苦轮。故须本末兼举。始终一致。方能保任解脱。名波罗提木叉。不然。有目无足。有足无目。何能速到清凉池哉。

【示听月】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心是何物。求者何人。觅心了不可得。祖许云。汝安心竟。卽能推者为心。佛咄云。此非汝心。宗教释儒。一邪异邪。同邪别邪。于此瞥然会去。正好向山僧座下读上大人。如或不然。不免再下注脚。中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者。广言之百界千如。略言之佛法。众生法。心法也。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佛法太高。生法太广。初机之人。观心为易。但谛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若自生何藉境。若他生何关自。各旣不生。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何能生。仔细简责。心之生相安在。心旣无生。岂非觅不可得。心不可得。岂可唤作一物。心旣非物求岂有人。无物无人。何收何放。尽大地是个自己。心外更无别法。方知万物皆僃于我。十方虚空悉消殒。皆不得已而有言。言所不能尽也。

【示自天】

真为生死。固不得远师友妄自师心。亦不得单恃夹持不深自操履。必有善财之志趣力量。方能收百城知识之益。有常啼之坚固勇猛。方能受法上菩萨之经。苟无出格超方手段。但欲如葛依松。蝇附骥。正法时或可济事。丁兹末运。鲜不空过一生者。况葛可依松。松不能俯就于葛。蝇可附骥。骥不能停待于蝇。进退深思。宜如何努力。以无负此为生死心也。傥必谓力弱胆怯。不堪致远。更听一偈。昼夜弥陀十万声。毕生莫起宗教想。直送心归极乐邦。莲蘂珍池立地长。任他笑我是愚夫。行尺从来胜说丈。他年蓦上愿王舟。善财常啼同抚掌。

【示日唯】

世出世法。皆解行相须。解如奕棋眼。行如奕棋子。有子无眼。著著皆死棋。有眼无子。唤棋盘作眼可乎。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此指活棋势也。曾子忠恕二字。此于一局活棋中。指点做眼之高著也。金刚般若。指活棋势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又于一局活棋中指点高著。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一则云。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此忠恕之旨。而学般若者。于心枰中下手方便也。当知五度如子。般若如眼。有五度无般若。恕而不忠棋死矣。错认般若而废五度。则不忠不恕。破坏心枰。无处下手。安问般若智眼哉。

【示开一】

儒云吾道一以贯之。又云执一贼道。举一废百。内典云。达得一。万事毕。又云。是一非余。是为魔业。嗟乎。一岂有定法哉。得鸟者网之一目。不以一目废众目。收功者棋之一著。不以一著废众著。一切法莫如法华妙。而法华能妙一切法。不离一切法别为妙也。一切法莫与般若等。而般若能等一切法。不离一切法独无等也。末世秖图鼻孔撩天。不顾脚跟著地。秖喜说妙说玄。高提向上。全无真操实履。下学工夫。言居佛祖先。行落凡愚后。旣未知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又乌知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法友鉴此。向一实地中。广开三学万行。所开虽广。无一非实也。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昙生方丈】

【示智林】

【示旭生】

【示明一】

【示届远】

【示大观】

【示幽若】

【示石友】

【示无己】

【示卓飞】

【示止生】

【示恒素】

【示见彻】

【示净乡】

【示刘诣昭】

【示朗然】

【示如白】

【示莫允臣】

【示朝彻】

【示雪林】

【示王亦含】

【示六度】

【示养德】

【示予正】

【示庸庵】

【示明西】

【示谢在之】

【示昝慧】

【示不岐】

【示尔介】

【示夏荩臣】

【示蔡二白】

【示李剖藩】

【示石耕】

【示语幻】

【示圣可】

【示证心】

【示灵奕】

【示讲堂大众幷注】

【法语四】

(示昙生方丈】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旣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歴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知皆卽法界。自无入而不自得。稍或未然。则富贵能淫之。贫贱能移。夷狄患难能屈之矣。孟子论素位而行。则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其在吾门。则曰。入如来室。坐如来座。著如来衣。要之皆不为物转。方能转物也。

【示智林】

大般若云。三十二相无别因。皆由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能得野干之身。况复佛身。大佛顶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名三无漏学。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杀。必落神道。若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大妄语。如刻粪为栴檀。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戒之关系大矣。

【示旭生】

一切罪中。疑罪为最。一切功德。信为其首。信则不疑。不疑则直下承当。直下承当。则不自暴弃。不自暴弃。则不敢暴弃人。此常不轻所以通礼四众。速净六根者也。便恁么信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何俟四十年淘汰。方入佛慧哉。

【示明一】

达得一。万事毕。一果何物哉。设以事物为一。事物且纷然不齐矣。设离事物而别谈一理。理复安在。若谓如空。亦是物也。非理也。若谓非事非物亦非虚空。不几龟毛兔角乎。故知真明一者。事事物物。何莫非一。苟迷事物之源。妄计别有一理。此理亦事物影像而已。计事物者。一重虚妄。别计事物影像为一理者。乃妄重加妄。谬之谬矣。诸佛哀之。特与道破曰。妄想无性。祖师悟之。特与发明曰。觅心了不可得。此明一者之晨钟也。

【示届远】

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以无始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未有真知妄想无性者。尤以戒为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勿如火烧眉毛只图眼下也。

【示大观】

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海难为水。此世闲大观也。反观父母生身如海一沤。起灭无从。十方虚空生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此出世大观也。善财入普贤毛孔。一念举不可说步。一步过不可说刹。经刹尘劫。不得毛孔中世界边际。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如是。且道世闲邪。出世闲邪。大观邪。小观邪。咄。逢人切忌错举。偈曰。大观小观。刹海毛端。两个五百。元来一千。恁么会去。毕竟可怜。参。

【示幽若】

十界差别。无多差别也。正因理体同。了因解性同。缘因业用同。不同者。几希之一念耳。一念背觉合尘。法身般若解脱卽苦惑业。如暗触宝。伤皮破骨。岂宝之罪哉。但庶民去之耳。一念背尘合觉。苦惑业卽法身般若解脱。如善用宝。四事豪适。乃显妙宝之功。故曰。君子存之。顾念惟缘生。岂有实法。达缘生一念。性空无体。是谓真存。总不离乎几希者近是。

【示石友】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持名之法亦多。记数尤为稳当。真操实履之士。岂求异愚夫愚妇哉。

【示无己】

无始来妄认有己。何尝有实己哉。识得妄己本无。则净土不期生而自生。净戒不期持而自持。此先悟后修之旨也。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持净戒。求生净土。功深力到。现前当来。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卽见佛。卽成佛矣。

【示卓飞】

聿彼飞隼。先卓然自立。后奋然高骞。卓者可与立之谓。飞者可与权之谓也。吾门则先自利。而后利他。戒定慧三学是已。三学具足。不期喻人。人已孚化。动之以礼。其身正不令而行也。然尤以戒为初基。持戒者。非三衣一鉢之标榜。锡杖皂袜之混淆也。贵精明开遮持犯。使性遮二业。悉如冰霜。然后六情不驰骋于六尘。而念处可思修耳。身受心法名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名念。以念缘处。卽定之慧。以处系心。卽慧之定。定慧具足。方称妙戒。由此言之。戒不惟初基。复该究竟三乘。七众律仪。随一真修。皆二利之具。不必高挂菩萨比丘之名。而后为尊胜也。

【示止生】

心性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故称性而修止观。全修在性。非造作也。末世不能通达文字。被文字缚。如痴狗吠声。才闻止观二字。便谓是工夫。不是本体。讵思离本体外。那有工夫。离工夫外。那显本体。本体工夫。不一不异。寂照定慧。何性何修。况谛观一念昏散之性。毕竟是谁昏散。则终日昏散而未尝昏散者。卽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也。未尝昏散而终日昏散者。卽未尝圆觉而终日圆觉者也。夫昏扰扰相。与寂照违。犹不离本体。止观可云非本体乎。

【示恒素】

时人有二患。一作辍有始无终。二矫饰外美内弊。然外美者诬世。是尤足患也。夫二旣是患。则恒与素。真良药矣。亘古今而一如曰恒。统十界惟实相曰素。由素而恒。此又入手最要之门。一洗假宗假教假律之弊。千古有一人知其解者。旦暮遇之矣。

【示见彻】

法法头头。无非至道。人见不彻耳。今受根本五戒。秖须住于戒中。明见佛性。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五戒之相。一一无非法界。慈良清直。正见昭明。念念圆满无上功德。奚必吹毛拈拂。方称向上哉。

【示净乡】

四不坏信。尤从戒始。盖昏涂宝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脱死。何路堕坑落堑。凡发心起行。亲师取友。择法眼目。看教指归。工夫要诀。巨细精粗。无不从学戒而辨。故从上佛祖。虽教观有偏圆权实种种不同。未有不以戒为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清净明诲。的是乐邦左券。此信不可坏也。

【示刘诣昭】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作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夫豪杰者。圣贤之基址也。圣贤者。佛祖之阶梯也。不能为豪杰。而能为圣贤。吾所不信。不能为圣贤。而能为佛祖。吾尤不信。然真豪杰。决不以豪杰自局。真圣贤。决不以圣贤自满。真佛祖。岂复以佛祖自命哉。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秖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况下者乎。

【示如白】

学道莫若专精。有分嗜利。智亦罕能诣法源底。况中人哉。吾人无始来。于三界六道中。何事不歴。何艺不习。独不曾修四念处。明四谛理。证四果。及四智耳。已歴已习者无救生死。奚劳更歴更习。而脱苦法要。茫未有得。三年艾。安得不从今日畜邪。念处慧熟。圣谛理明。然后出真照俗。游戏百千技艺。非为分外。若不向根本讨线索。饶法法专精力学。学到百千万劫。术术巧妙。仍是生死岸边事。一随业转。旋归废忘。岂非枉用心机。思之择之。无俟朽人之苦诫矣。

【示莫允臣】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傥一念嗔起。百万障生。小不能忍。大谋斯乱。况今刀兵劫浊。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澜也。

【示朝彻】

佛法中行佛法。非难也。世法中行佛法。乃为难事。又佛法。仍不坏世法。名难中之难。然第患认佛法不真不亲切耳。世法佛法。何尝不同一缘起哉。读世主妙严品。及入法界品。可悟如来境界矣。

【示雪林】

学道与学好不同。学好秖得世闲虚名。学道贵得出世实益。学好只顾眼前局面。学道须明尘劫远猷。尘劫远猷。不离眼前。而恋却眼前顿昧尘劫。惟达士直观眼前一刹那性。非生灭无去来了不可得。安有身世自他可拘可恋。然后观同体积迷。兴无缘弘誓。苟不足自利利他者。举世趋之弗屑为。果为自利利他。世共非之弗敢怨。是谓学道。亦真学好者矣。

【示王亦含】

修身以俟。不计近功。此造命之术也。惟后天而奉天时。始先天而天弗违。小水长流。则能穿石。钻木未热火难可得。是以学道不难一时勇猛。难永久弗替。观世音菩萨求男得男。如因病求得仙丹。兼得轻身遐举。吾愿居士。因求子而力行众善。惟广惟大。愈久愈坚。则证入一子地。视法界众生。皆是吾子。振振麟趾。不待卜而可必矣。

【示六度】

众生无始来。不知一切惟心。妄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佛顶约七处征之。中论约四性推之。智者约四运观之。无非破缘影妄计而已。但不执缘影。则现前介尔一念。本自离过绝非。清净周徧。百界千如。海印炳现矣。欲破缘影妄执。或就七处徧征。或就四性横简。或就四运竖破。皆可。随病服药。法无一定。思而修之。存乎其人。

【示养德】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邪。恶多邪。无记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示予正】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约。否则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岂肎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惟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尘而已。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

【示庸庵】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谓一步卽千里。可乎。夫以佛道为千里者。戒是最初一步。从此至成佛总不出此一步。而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然进步之法。不过舍无始故步。故步各有偏滞。而最障道。莫若嗔慢。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嗔粗而易除。执理嗔细而难断。慢过慢显而易见。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难知。知所难知。断所难断。是谓能离退缘矣。

【示明西】

出三界火宅。有横竖两涂。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者。名竖出三界。事难功渐。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横超三界。事易功顿。远祖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脱。如趁船渡海。不劳功力。夫能笃信西方捷径。至诚发愿。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傥信不真。愿不切。行不力。佛虽大慈为舟。如众生不肎登舟何哉。

【示谢在之】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无际。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谓无。应用千变万化。而不可谓有。三世诸佛。一切众生。从无二体。十方虚空。刹尘差别。皆吾心所现之相分耳。是故四种净土。皆不在心外。乃名唯心。谓极乐不卽唯心。则西方岂在心外。而吾心岂局东方者哉。人谓诸有为法。皆如梦幻。不知心性。不可唤作有为。不可唤作无为。因迷故卽无为成有为。有三界轮回因果。喻如梦幻泡影露电。若返迷归悟。则又卽有为成无为。如梦得醒。幻复本。泡归水。影归质。露不异湿性。电不异常光。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槪以梦幻埽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覻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当下卽是净土。何必西方。问曰。当下卽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卽富贵。何必货殖科甲。当下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旣世闲法毫不可废。何独于出世法而废之。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天如大祖师云。悟后不愿往生。敢保老兄未悟。释迦复起。不易斯言。

【示昝慧】

学道贵有品格。有识量。而文字记问不与焉。有品格无识量。不足旷超千古。犹无品格也。有识量无品格。不足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品格识量旣具。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时流习气所迁。纵钝若般陀。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便堪证沙门果。发无碍辩。况本解文义者哉。呜呼。法门之衰。至今日。不忍言矣。剥必复。否必泰。若要梅花香扑鼻。还他彻骨一番寒。豪杰之士。宜何如动心忍性。以无负己灵也。

【示不岐】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不过了妄想无性。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已。欲悟真性。贵直心正念真如。欲作真如实观。先修惟心识观。强观诸法无实。惟心所现。则心外无法。次观心无心相。觅之了不可得。则法外无心。旣心法两亡。能所性绝。不谓之真如实观。不可得矣。设不正念真如。妄计有心有法。有能有所。则自生岐隔。堕委曲相。只此委曲。亦无别体。元揽真如为体。如狂花以空为体。波浪以水为体。故曰此想不真。知想不真。则不随虚妄生死相续。而佛祖传授心法。极尽于此。以此心法。往印千经万论。列祖公案。不啻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若不向此门打彻。别商学问工夫。总之多岐亡羊。非大佛顶首棱严三昧。欲修三昧。尤须事理并进。显密互资。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誓于现生取办可也。

【示尔介】

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此圆人称性而观。称性而悟。弹指超无学。一路涅槃门也。今有志之士。不能一超直入者。秖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肎直下谛观介尔之心。本自了不可得故也。如肎直观。则知心无心相。旣不认缘影为心。则虚空山河大地。咸吾介尔心中所现物矣。能缘旣无。所缘安有。一空一切空。而非断灭。所现穷互。能现亦然。一假一切假。而皆如幻。不可以空名。不可以假名。强名为中。中亦不在空假之外。空假无体。全以中道为体。言空则三千悉空。言假则三千并假。言中则三千并中。故得互互具足。无欠无余。如此则一尘中剖出大千经卷。有何正像末之可分别。此则不唯为佛祖出气。亦可为予一洗句读先生之耻矣。

【示夏荩臣】

圣贤固不择地。不择时生。然往往生于山谷乱世者。莲出污泥。珠生浊水。非苟然也。莲在泥泥不能染。珠在浊浊不能混。圣贤之在山谷乱世。山谷岂能局之。乱世岂能易之。夫山谷不能局。乱世不能易者。寕唯圣贤有之。圣贤能勿丧耳。尧舜心法。不过危微二字。操则存。舍则亡。伯玉寡过未能。子路闻过则喜。孔子五十学易。文王望道未见。皆危微心印也。是故不以求放心为学问。而徒事口耳。异乎圣贤所谓学问矣。顾心是何物。云何名放。云何而求。若放则驰散六合。求则还归一腔。此缘影耳。风大耳。过去未来现在。心不可得。设有可得。与鸡犬同是一物。而心岂一物哉。真求放心者。必须觅心了不可得。惟心了不可得。方知天地日月山河国土。皆妙明心中所现物。亦无能现所现之分。是谓天下归仁。是谓明明德于天下。是谓山谷所不能局。乱世所不能易。故陆象山云。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悟此决不更问天地何所穷际。以心外无天地。天地止是心之相分耳。棱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邪。知此则儒与佛。均不足以名之。一任名儒与佛。无所不可。努力求焉。

【示蔡二白】

天地万物。皆有始终。有形象。有方隅。有分剂。唯心识无始终形象方隅分剂。故曰觅心了不可得。心了不可得。而天地万物无一不唯心矣。然我法二执不破。则唯心唯识之理不彰。心识之理未明。则因果感应之妙。不能如指诸掌。故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观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夫心犹金也。十法界因果。犹种种庄严器具也。然天下容有不造器之顽金。断无不造十法界之顽心。纵一念不生。仍造成无想外道矣。故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唯二白居士可承当之。

【示李剖藩】

善学圣人之道。贵得其神。不可泥其迹。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曰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然神岂迥在迹外哉。特不泥于迹耳。不泥迹故。尧舜揖让。汤武征诛。武周治世。夷齐高隐。比干谏死。微箕奴去。孔不俟驾。孟不可召。泰伯断发文身。曾子启足启手。禹稷过门不入。颜子箪瓢陋巷。不唯并行不悖。亦可易地皆然。如以迹而已矣。则子莫执中。不几滥大舜之用中乎。嗟乎。盈天地闲。凡可睹闻。何莫非迹。惟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者。乃为神。而求道者。往往局视听所及。鲜能求于不睹不闻之真源。其何以当吾世而见知。越百世而闻知。故曰。颜子没而圣学亡。良足悲已。顾圣学虽亡。有不可亡者。特患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耳。王阳明奋二千年后。居夷三载。顿悟良知。一洗汉宋诸儒陋习。直接孔颜心学之传。予年二十时所悟。与阳明同。但阳明境上炼得。力大而用广。予看书时解得。力微而用弱。由此悟门。方得为佛法阶渐。今于佛法所窥。较昔所悟。犹海若之于河伯。而佛法海中。尚未尽一滴之量。道之无穷。其致若此。傥不剖开人世籓篱。何由到此海阔天空境界。孔子答善人之道。谓不践迹。又云善人吾不得而见。甚矣不践迹之难也。下学而上达。斯不践迹而入室者乎。上达为君子。下达为小人。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当知四科六艺皆迹。而三纲五常亦迹也。天地日月两仪太极无非迹也。皆形而下者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形而上者。乃谓之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非剖籓是望而谁望。

【示石耕】

佛法之盛衰。由儒学之隆替。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以真儒心行而学佛。则不学世之假佛。何谓假佛。立门庭。尚施设。取悦耳目。不究极于心源。以衣鉢为持律。消文贴句为演教。机锋偈颂为禅宗。名利存怀。偷心见刺。魔王长欢。大圣永叹。坏周室者齐桓晋文耳。何谓真佛。破我法二执。观二空真如。自见其过。悯他犯过。举心动念。举足动步。皆为自出生死成菩提。亦令众生同出生死成菩提。是故持律。则开遮持犯。洞了分明。性业遮业。誓求清净。阅教则辨体明宗。识用知相。若权若实。深达指归。参禅则截断偷心。直明本性。识取纲宗。不存轨则。虽三学圆明。仍能不知不愠。决不炫玉求售。决不执己律人。惟随顺物宜。应病与药。沤和般若。双照并行。斯乃不负堂堂僧相。堪称出世丈夫。佛恩旣报。则宣圣之恩。君父檀信之恩亦报矣。

【示语幻】

法门之衰。已非一日。而致衰之故。由因地不真。今人发心参学。罔不以扶持法门为志。及察其所谓扶持者。不过曰开丛林。建梵刹。攒指五千一万。灾梨杀青无虚日。嗣子皆才华名世。美丰神。座下戒子。鉢杖围绕数十匝。剃度徒众。环里市而处如错星。乃至紫绶金鱼。乘高车肥马。往来山林闲。络绎不绝而已。故下手时。便从世谛流布中著眼。便向门庭施设处安排。而佛祖真命脉。遂为此等人埋没殆尽。五霸者三王之罪人。谅哉。何谓佛祖真命脉。破我相。荡法执。尅除习气。涕唾利名。时自简点过失。决不一言一事欺心。师正法不师像法。学古人不学时人。自己死尽偷心。然后能死学人偷心。自己透尽佛祖心奥。亦不轻以佛祖心奥强示于人。何故。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民可使由之。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如释尊之脱珍御敝。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四十余年。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凡佛祖圣贤出世。止循循诱众生。非卖自己风光。何须汲汲炫其所长。惟恐门庭或卑。名位之或下邪。才有一念争门庭。分高下心。便是生死根本。以此撑持。则法门日陋。直至不可复救而后已。痛哉痛哉。予于此梦寐永泣。无可轻与言者。法友或能信此。为一拈之。

【示圣可】

千经万论。求之语言文字。则转多转远。求之现前一念。则愈约愈亲。盖一切经论。不过现前一念心之注脚。非心性外别有佛祖道理也。然心性难明。故藉千经万论互相发明。今舍现前心性。而泛求经论。不啻迷头认影矣。真明心性者。知经论是明心性之要诀。必不弃舍。但看时知无一文一字不是指点此理。就所指处。直下从身心理会清楚。如破我法二执。的的破尽。不畱分毫。辨种现根随。则使自心种现根随。歴如指掌。不使家贼作崇。是谓不离文字。而得观照。不作文字解。不作道理解。便是真参实究。不论年月生劫。将三藏十二部。都卢作一话头。看来看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看到牛皮穿破。眼睛突出。忽然无心契悟。方知与麻三斤。乾矢橛。同是敲门方便。那时若不透尽千七百公案。不摄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是处。

【示证心】

证心大德。问心要于予。予曰。心要莫若念佛。寿昌云。念佛心卽是佛。盖现前一念之心。无性缘生。缘生无性者也。惟其无性缘生。故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惟其缘生无性。故炽然造集善恶之时。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然设向此了不可得处坐定。则堕无为深坑。不能证法界无障碍体。不能起法界无障碍用。故须念佛求生净土。方是大乘不可思议圆顿法门。夫念佛者。岂有他哉。以此缘生无性之一念。念彼无性缘生之佛名耳。佛名旣是无性缘生。则缘生亦仍无性。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矣。念性旣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傥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襍念。纵不生襍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谓之以佛证心可也。谓之以心证心佛可也。谓之以佛证佛以心证心亦可也。至直捷稳当。至圆顿了义。不可思议。不可将余一切法门比量。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卽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言。可不信哉。

【示灵奕】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故曰常想病时。则尘心渐灭。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夫病死正现前时。有何我相可恃。五欲可贪。有何名可恋。古董之可携去。不恃我相。我见伏矣。不贪五欲。烦恼降矣。不恋虚名。体面可放下矣。知古董之不可携去。则不越分以求之。纵先有者。亦可舍之以作福矣。苟能离我我所。见执烦恼。则视缁素灵蠢无一非未来佛。旣所见无非未来佛。则凡可以供养恭敬未来佛者。无弗为也。凡可以损恼忤触未来佛者。无弗止也。如此而福不增。寿不永。蕅益舌当堕落。傥不能一切时念未来佛。则不能一切时积集福慧。福慧不积。虽侥幸活至百年。亦终与草木同腐而已。

【示讲堂大众幷注】

一切(通指八心王五十一心所)。相分。皆是心影(喻如镜像)。一切见分。皆是心光(喻如镜明)。一切自证分。皆是心体(喻如镜质)。一切证自证分。皆是心性(喻如镜铜。此四并是依他起性)。光影妄。则体性亦妄(此妄含两重义。一若于光影计有实我实法。则为徧计所执性。旣执光影为我法。则幷体性亦为我法。是四分皆成徧计也。二虽不妄计我法。犹见光影二分之异。不了唯是一心。则堕依他起性。不惟光影是依他。幷体性亦是依他。所以四分皆为依他性也)。体性真。则光影亦真(此真不是离依他四分而别有真。秖达得光之与影。实非有二。惟是一心。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则不但体性卽圆成实。而光影亦圆成实。故四分无非圆成实性也)。譬如计绳为蛇。则麻亦成蛇(亦如计镜像为实人。旣迷依他之相。必迷圆成之体)。了绳卽麻。则蛇亦是麻(亦如了像与明。总只是镜。旣悟依他非有。自知徧计本空)。是故见蛇者。不见绳与麻(此喻一切凡夫外道)。是谓一徧计一切徧计(十界皆为所徧计境)。而非无绳。非不卽麻也(可见徧计不离依圆。故空观但空徧计。而依圆元不可空。纵除灭三性。入三无性。乃名一空一切空。亦只是除其定有三性之执。仍但空彼依圆上之徧计执情耳)。见绳者。不计蛇。亦不见麻(此喻三乘权智)。是谓一依他。一切依他(十界无非依他起性)。而未尝不卽麻。亦未尝碍彼痴者之计蛇也(可见依他。亦不离徧圆。故假观。但立依他。而徧计无可立。圆成不须立。纵成立三性缘起。乃名一假一切假。亦只是约悟名圆成。约迷名徧计。仍但发明三性无非依他起耳)。见麻者。了知非蛇。亦非绳(此喻圆人实慧)。是谓一圆成。一切圆成(十界无非圆成实性)。而不碍愚者之计实绳。实蛇也(计实绳是三乘愚。计实蛇是凡外愚。可见圆成亦不离徧依。故中观但显圆成。而徧依元无可显。纵圆统三性。乃名一中。一切中。亦只显彼徧依无体。体卽圆成。仍但显彼徧依。统一圆成实性耳)。但能如是观察自心境界(一切境界。皆惟心现。皆卽是心。故名自心境界)。不著语言文字(圣贤造论。随意取譬。以晓蒙童。原无死法。且如镜可譬于依他四分。亦可加一认有实人。而譬三性。谓镜卽圆成实性。像卽依他起性。愚小无知。计有实人。卽徧计执性也。又如绳可譬于迷悟三性。亦可除却妄计为蛇而譬四分。谓绳二股。可譬见相二分。麻可譬自证分。四微可譬证自证分也。以喻通喻。理最易明。若死死执定。不知变通。是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矣)。亦不背语言文字(华严偈云。文随于义义随文。古人云。离经一字。卽同魔说)。则若宗若教。一以贯之矣。又复应知。众生起过。只由见相二分。决不由自证及证自证分。以内二分。终日在妄。终日恒真。且众生日用不知。无由起过。故相宗明其皆是现量。皆是挟带。只因举体成用。用旣依他。体必同成依他。故四分皆属依他。不许单立见相为依他性。以用外别无体故。若了知全用卽体。则体旣圆成。用亦当下圆成。故四分皆卽圆成。不许单立内之二分为圆成实。以体外别无用故。今人不达。若执四分皆是依他。于四分之外别立圆成实性。而云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是犹舍彼已成绳之麻。而别求未成绳之麻。与绳相对。乃云不一不异也。但不一耳。岂真不异也哉。呜呼。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旨。几为蚀书蠹鱼之见所乱。吾安能已于辩也。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

古歙门人成时编辑

【示王梦回名净醒】

【示范得先】

【示叶天纪】

【示巨方】

【示苍云】

【示朱震旸】

【示西池】

【示何德坤】

【示念佛社】

【示闵周挻】

【示闵大飞二则】

【示戒心】

【示吴景文】

【示如母】

【示用晦二则】

【示明记】

【示马太昭】

【示六正】

【示清源】

【示九牧法主】

【示吴允平】

【示吴劬庵】

【法语五】

【示王梦回名净醒】

心性意知梦具也。天地万物梦境也。古今治乱梦所幻现也。惟能做梦者。终日在梦。终日不坏。夫做梦者。不惟不可唤作古今治乱。天地万物。且不可唤作心性意知。通此者。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矣。

【示范得先】

惟得天下之最后者。能得天下之最先。惟知天下之最先者。能得天下之最后。故曰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岂自强载物有二体哉。颜子没。圣学亡。知行分张。朱陆竞异。参以功利之心。襍以人我之见。饰以掠虚捕影之禅。而天下无真儒矣。颜氏有不善。未尝不知。可谓知其最先。知之未尝复行。可谓得其最后。然孔子极力发明。惟不迁怒不贰过六字而已。无怒无过心之体。有怒有过意之动。知怒知过是良知。不迁不贰是格物。向此荐得。真得先矣。

【示叶天纪】

有心而后有天地万物。圣贤传授。不过以心印心。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岂有二哉。迷其本一。故人心惟危。如水成冰也。悟其无二。故道心惟微。如冰还成水也。返迷归悟。故名惟精。如汤消冰也。迷悟性空。故名惟一。如冰水同一湿性也。炽然迷悟。体元不属迷悟两端。故名厥中。卽惟一之体也。从迷得悟。一悟永不复迷。故名允执。卽惟精之功也。尧以此心学立其极。了知心外别无天地万物。所以天与之。人归之。草木瑞应之。梧桐纪闰。蓂荚纪月。岂离心性外别有感应乎哉。唐虞三代虽往。而吾人心性元未尝往。春秋之时有孔颜。六朝之末有王通。宋有陆象山。明有王文成。后之学者。苟契于心性之源。谓尧舜孔颜至今未亡可也。然尧舜孔颜不过达心外无法。故物格而良知自致。知至而意诚心正。修齐治平。不劳功力。何尝以八条目。三纲领。乱此一以贯之之传也。周濂溪发悟于东林总。欲剃落。总公嘱以扶植儒学。遂为宋儒鼻祖。吾于天纪。有厚望焉。

【示巨方】

天台接龙树闻知之传。阐鹫峰开显之妙。权实同彰。教观幷举。如三代礼乐。超卓万古。非汉唐襍霸襍夷之治。能仿佛万一也。后世逐流忘源。渐成繁芜。而矫枉过正者。又复束置高阁。适令诸侯之恶其害己者。益无忌惮。公然以疏抗经。祖抗佛。噫。可悲甚矣。妙峰老人。出月亭之门。而力弘台旨。绍觉老人。私读大觉遗籍。而徧演三宗。绍师襍无的传。妙师专传无尽师。于是世闲复知有台宗名字。逮今日又未免名盛实衰矣。予本宗门种草。因感法道陵夷。鉴近时禅病。思所以救疗之者。请决于佛。拈得依台宗注梵网阄。始肎究心三大五小。愧无实德。不克以身弘道。然于古之妙。今之弊。颇辨端的。盖台宗发源法华。法华开权显实。则无所不简。无所不收。今之弘台宗者。旣不能徧收禅律法相。又何以成绝待之妙。旣独负一台宗为胜。又岂不成对待之粗。是故台旣拒禅宗法相于山外。禅亦拒台于单传直指之外矣。夫拒台者。固不止于不知台者也。拒禅与法相者。又岂止于不知禅与法相而已哉。寕学圣人未至。不愿以一善成名。噫。果不以一善成名。圣人亦无不可学至之理矣。

【示苍云】

学道别无实法。变化气质。尅除习气而已。气质变。品格不期超而自超。习气除。佛法不求透而自透。金以炼而精。镜以磨而净也。今之学者吾惑焉。任卤莽之质而不知革。益骛外之习而不知返。投铅铁于真金。求斤两之多。不知其襍伪不堪也。用白墠涂镜。欲光明洁白。不知其埋没愈甚也。真有志圣贤佛祖之学。必先易众人所难。缓时流所急。师于古。不师于今。考于人。不信于意。说我过者如良医。誉我善者如鸩酒。千古道脉期我者。为明师良友。眼前活计诱我者。为恶友魔党。看一经思与身心当下相应。覩一事思与本分有何损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贤与不贤皆能益我矣。傥见善不能随喜修学。见恶轻慢毁侮。是善恶皆能损我矣。嗟嗟。善取益者。无往非益。甘自损者。无往非损。故曰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柰何不深思哉。予生过失最多。未能寡过。安能策人。然法友果能自策。予之过。卽法友药也。予惟实无片长。故无可自炫。今法友纵有长处。亦当学予之不炫。予自省。真不如一切人。故断不敢轻一切人。今法友纵胜一切人。亦断不可轻一切人。予惟无所不师。故无偏师。今法友纵偏师予。亦宜学予无所不师。至若专研教观。事忏摩。送想安养。不求名闻。不志利养。皆本分当然。无一可表异者。傥一念表异。只此一念。便与教观不相应。亦与忏摩不相应。安养不相应。亦是名根。亦是利薮。此予所以念念自讼。的知寡过之难。未审法友果能自讼。能寡过否也。呜呼。世衰道微。师资谊丧。相縻以名。相羁以势。谁复知有出生死成菩提事。口云为生死。培生死者有之。口云求菩提。背菩提者有之。总由不破我法二执故也。然此二执。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日夜流注。曾无闲断。舍此不究。而别究教观。舍此不忏。而别修忏摩。舍此不净。而别求净土。岂自觉觉他之道哉。

【示朱震旸】

金刚般若。不出应住降心二问。而非两事也。能降伏。则能如所教住。住六尘。则为不降伏心。是故西土菩萨。以四心释降伏。义无不尽。一广大心。谓所缘境徧。不隔三界四生。降伏无始区局六尘之心。二第一心。谓所发誓深令得无余涅槃。降伏无始于下劣六尘喜足之心。三常心。谓众生卽自心。心外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降伏无始于六尘隔越妄计彼我之心。四不颠倒心。谓达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降伏无始于虚妄六尘计我我所之心。当知念念与四心相应。卽为如所教住。傥一念住六尘。卽为非住。以色声香味触法区局不广大。下劣非第一。迁变非真常。颠倒非正智。故不住六尘。亦不住于不住。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盖住六尘。固名凡夫外道。住于不住。秖名声闻缘觉。仍住出世微细法尘。不名真正无住。故亦为区局下劣迁变颠倒。而非广大第一真常正智。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大菩萨。了知现前一念心。本自广大第一真常本无颠倒。是以住于广大第一真常正智。而修六度万行。不同凡夫之住有。二乘之住空也。吾人见此。便可直下修行。傥起一念。若区局心。若下劣。若隔别。若颠倒心。卽以广大心第一常正智心而降伏之。亦复不取广大乃至正智之相。以四心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境故。如此功夫。甚痛快。甚直捷。尽未来际如此应住。如此降伏。可谓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者矣。

【示西池】

经云。得遇道。兴信心难。旣信心。发菩提心难。旣发心。无修无证难。嗟乎。此至言也。然不达无修无证之体。不名真菩提心。不发真菩提心。亦不名真信。信岂易言哉。马鸣立论。直名起信。三祖作铭。直名信心。不似后世。妄以信解修证。强分浅深次第也。西池贤者。同子妾女俱出家。昔庞居士。夫妇同居。男不婚。女不嫁。且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其契无修无证之旨不甚明白邪。今近住戒。正无修无证妙法。傥不向此著眼。拟于何处觅玄。且如不杀杀业空。不偷盗业空。不淫相生业空。不妄语相恼业空。不饮酒痴暗业空。然不杀不取长寿报。不盗不取富饶报。不淫不取梵世报。不妄不取信重报。不饮不取聪利报。岂非但空所有不实所无之妙行乎。以此清净三业。普与众生同归寂光真性。岂非无修无证大菩提心乎。若不能于戒中彻见性修不二宗旨。何名真信。故三祖曰。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马鸣曰。自心起信。还信自心也。

【示何德坤】

善学佛法者。不难通文难达义。不难达义难入理。又不难入理难忘情。夫情苟未忘。所入理决不莹彻。理不莹彻。所达义。决不无碍。义未无碍。所通文决非总持。是以性相分河。宗教别户。末法之蔽。非情为之累乎。然情非仅色声香味触法牵动六根已也。非仅富贵功名道德羁系生平已也。纵全体放下。浑身拶入。而学天台者。有天台当情。学贤首慈恩者。有贤首慈恩当情。参曹洞者。有曹洞当情。参临济者。有临济当情。一法当情。便成理障。理障则义局。义局则文脉死矣。文脉死尚不可为文宣子孙。况迦文真[胤L]乎。故吾每谓真不负己灵者。须尽飜近时宗教窠臼。方可徧入古来宗教堂奥。夫堂奥岂有他哉。不过发明吾人本有心性而已。心性无法不具。无法不造。而所具所造一切诸法。皆悉无性。明此无性之法。一一皆非实我实法者。谓之慈恩宗。明此诸法无性。一一皆能徧具徧造者。谓之法性宗。直指现前妄法妄心。悉皆无性。令见性成佛者。谓之禅宗。是故临济痛快直捷。未尝不精微。曹洞精细严密。未尝不简切。唯识存依圆。未尝不破徧计。般若破情执。未尝不立谛理。护法明真如不受熏。未尝谓与诸法定异。马鸣明真如无明互熏。未尝谓其定一。乃至教乘。虽借语言。未尝不契实相之体。禅宗虽埽文字。未尝或堕暗证之愆。良由古人真能忘情。所以入理。今人多分泥理。所以添情也。

【示念佛社】

吾人从无始来。直至尽未来际。决无不起念时。纵心虑灰凝。入无想定。仍堕八万四千枯稿乱想。但念地狱则地狱界人。念饿鬼则饿鬼界人。乃至念佛。则为佛界人耳。此理至明。故宗镜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若更问念佛是谁。头上安头。骑驴觅驴。明眼为之喷饭。而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可哀矣。晟溪诸善友。独能结社念佛。尽一日中。出声一炷香。默持一炷香。循环无闲。必以一心不乱为期。此简巧之行。须深信勿疑。久久勿替。自当圆超五浊。圆净四土。更莫向含元殿里问长安也。

【示闵周挻】

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也。盖信愿旣专。凡种种诸善。皆净土资粮。纵万不幸。误作诸恶。诚心忏悔。断相续心。亦足为往生妙行。苟无信愿。则戒感人天。定感色无色界.慧尅二乘权果而已。

【示闵大飞二则】

佛法贵精不贵多。精贯多。多不能专精。故提纲挈领之道。不可不急讲也。纲领者。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内外中闲。不属过现未来。不可以色声香味触法求。不可以有无双亦双非取。心性旣尔。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缘所生法。卽空卽假卽中。中者性体。空者性量。假者性具也。迷此性量。名见思惑。迷此性具。名尘沙惑。迷此性体。名无明惑。三惑皆迷中翳妄。非有实体。故三观起。三惑随消。由吾人迷有厚薄。致如来教有顿渐。是知顿渐诸教。皆为了悟心性而设。若了心性。教纲在我不在佛矣。然须先破我法二执。是故唯识初二卷言之独详。学者果能随文会理。将无始名言。戏论我法习气。当下剗除则真空理显。此之空理不当有无。有无自尔。无者无彼徧计。有者有彼依圆。圆成实者。唯识实性。名中道第一义谛。依他起者。唯识假相。名为俗谛。此二皆非实我实法。但众生徧计执情名为我法。我法本空。名为真谛。三谛不一异。不纵横。真中为理如水。俗谛为事如波。藏通二教。仅诠真理。以六凡为俗。别圆二教。正诠中理。以十界为俗。先于现前一念心性。达三谛已。则知一代教法。或顿诠此心性。或渐诠此心性。或诠心性少分。或诠心性全体。不啻持一钥开众锁也。岂于千经万论兴望洋之叹哉。(其一)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徧故广大。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则狭小矣。本自微妙寂绝故第一。妄贪三界有漏因果。二乘偏真因果。则下劣矣。本自生佛体同故常。亦名爱摄。妄计内外彼此不同。则厌怠矣。本离我法二执。故不颠倒。亦名正智。妄计我人众生寿者诸相。则颠倒矣。然虽迷此心性为狭小下劣厌怠颠倒。如水成冰。实广大第一爱摄正智之体。依然如故。毫无缺减。如冰之湿性。仍卽水之湿性。苟遇暖缘。未有不应念成水者也。故善学般若菩萨。莫贵观察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此心体本离过绝非。不堕诸数。至尊至贵。名实相般若。譬如金刚。为无价宝。此心觅之了不可得。灵明洞彻。泛应曲当。名观照般若。譬如金刚。坚利不坏。此心炳现根身器界。百界千如。森罗昭布。名文字般若。譬如金刚。普雨众宝。秖此一心。卽三般若。三世诸佛。不能增一丝毫。蜎飞蠕动。不能减一丝毫。但迷之举体为惑业苦三障。悟之举体为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三德如水外无冰。故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障如冰外无水。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如此达得。则但有泮冰法。别无觅水法。有去翳法。无与明法。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所以炽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修行五悔。习学诸禅。广学多闻。研究法义。皆泮冰去翳。空诸所有。至冰执尽消。幻翳尽去。所有尽空。适复本有一念心性之全体大用。而别无心外一法可得。故曰。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又曰。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法法皆通。法法皆僃。而无一法可得。名最上乘。此卽金刚正印。佛祖传心要诀也。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乃至天台三大五小。皆发明此理而已。此理不明。徒学佛法。徒参公案。竟有何益。此理旣明。一切宗教皆吾心注脚。岂异说所能簧鼓。以此圆解。净除无始妄惑种子。若观行净。则同居土净。相似净。方便土净。分证净。实报土净。究竟净。寂光土净。故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知华藏庄严无边刹海。皆我净心所感依报。皆第八识所现相分。岂别有心外之土。又岂别有土外之心也。

【示戒心】

欲使悲智恒得相应。必须谛观现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闲。不在去来现在。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欲言其有。毫无朕迹。欲言其无。不可断灭。三世诸佛所证。证此也。一切众生所迷。迷此也。证时不增。迷时不减。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证虽不增。恒受法性真常之乐。为求此乐。故名为智。迷虽不减。枉受颠倒轮回之苦。为拔此苦。故名为悲。非大智不运大悲。非大悲不圆大智。一念观心。卽一念返迷归悟。念念观心。卽念念返迷归悟。返迷是卽智之悲。归悟是卽悲之智。卽智之悲。所以游行四方。卽悲之智。所以承事诸佛。佛及众生。总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持戒者。莹治此也。作福者。庄严此也。忍辱者。体达此也。精进者。显发此也。坐禅者。映彻此也。看经者。照了此也。见佛菩萨善知识者。印契此也。立大愿行。尽未来际。度脱有情者。完满此也。观一念心中十界假名。而兴与拔。为平等生缘慈悲。观一念心中十界五阴而兴与拔。为平等法缘慈悲。观一念心中十界体性而兴与拔。为平等无缘慈悲。一切时中观心为主读诵了义大乘。而助显之。勤修种种福德而资发之。勿令此心堕在无记不善境界。勿贪世闲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日新其德以诣于成。一生如此。则生生亦复如是。得生净土。永无退转。百劫千生。大事因缘。只在现前一念。此念若正。无不是正。此念若邪。无不是邪也。

【示吴景文】

无法不从心造。无法不卽心具。识取自心。佛祖道尽矣。心造者。卽理恒事也。心具者。卽事恒理也。卽理而事。谓之百法。卽事而理。谓之大乘。百法是理家之事。全事卽理。故云一切法无我。无我卽二空真如。欲不谓之大乘。不可得也。大乘是事家之理。全理成事。故以止观所依等五番建立。摄尽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欲不谓之百法。不可得也。故欲透唯识玄关。须善台衡宗旨。欲得台衡心髓。须从唯识入门。未有日用寻常分剂头数。尚未了了分明。而漫拟玄妙者。法华诸法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相最在初。以其揽而可别故也。设现前心起之相。尚不知是王是所。是善不善。有覆无覆。于三量中为是何量。于三境中为缘何境。彼若性若体。乃至果报。何由洞然明白。设于事造一界十如。尚未能了。又何由卽事造而达理具之百界千如。又何由卽事造之理具。遂洞照了达卽理具之事造百界千如。呜呼。台衡心法不明久矣。彼盖不知智者净名疏。纯引天亲释义故也。疏流高丽。莫释世疑。而南岳大乘止观。亦约八识辨修证门。正谓舍现前王所。别无所观之境。所观旣无。能观安寄。辨境方可修行止观是台衡真正血脉。不同他宗泛论玄微。法尔之法。道不可离。彼拒法相于山外。不知会百川归大海者。误也。

【示如母】

道不在文字。亦不在离文字。执文字为道。讲师所以有说食数宝之讥也。执离文字为道。禅士所以有暗证生盲之祸也。达磨大师以心传心。必藉棱伽为印。诚恐离经一字。卽同魔说。智者大师九旬谈妙。随处结归止观。诚恐依文解义。反成佛冤。少室天台。本无两致。后世禅旣谤教。教亦谤禅。良可悲矣。予二十三岁。卽苦志参禅。今辄自称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禅门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柰何台家子孙。犹固拒我禅宗。岂智者大师本意哉。憾予为虚名所累。力用未充。不能彻救两家之失。但所得名字位中圆融佛眼。的可考古佛不谬。俟百世不惑。愿如母但学予解。勿学予之早为人师。庶法门有赖乎。

【示用晦二则】

弟之从予游。启之者松萝令师。成之者。如母乃兄也。令师谓弟堪作法厦一椽。盖谦词也。亦实语也。然材之大小何可定。虽有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则不胜其任矣。拱把之桐梓。能善养之。则渐成合抱矣。今天下之匠。未有不以名利斫人者也。汝固能不受其斫。所以善自养者。不可不急讲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夫法界含生为己任。任乃重矣。尽未来际无已时。时乃远矣。任虽重。不可他诿也。时虽远。不可中止也。知不可诿。不期弘而自弘。知不可止。不期毅而自毅。以此自养。虽天魔外道不能斫令小也。阴凉大树。深为弟望之。(其一) 法身之性。本无差别。佛异众生。修德有功而已。修德亦皆性具。众生日用不知者。痴爱异见。为之障也。欲彰修德。莫先除障。修德有二。一般若。二解脱。欲证般若。须勤闻思修三慧。欲证解脱。须勤施戒心三福。施除贫乏。得大助道。戒除垢染。成就法器。心除散乱。能引实慧。所以福慧二轮。不可暂废。废则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矣。呜呼。末世求真修福慧者。厥唯艰哉。或师心任意。或纵恣宿习。或精勤不得其门。唐捐苦行。或知路不肎举足。坐待日暮。或甫欲入路。外魔内障。顺逆境缘。纷纷竞作。有志不展。可痛哭流涕者。不止一二事也。彼发心不真正。志愿不远大。誓力不勇猛者。俱不足论。且如朽人。二十四岁出家。父未葬。母乏养。毅然剃发染衣。作务云栖。坐禅双径。住静天台。心真正。志远大。誓勇猛。将出家。先发三愿。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二不登高座。三寕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又发三拌。拌得饿死。拌得冻死。拌与人欺死。终不出一言理是非。竞得失。何况有报怨复仇之事。故数年行脚。不敢乱走一步。轻发一言。动大众念头。特因少年。稍通文墨。未几为道友所逼。辄为商究佛法。遂致虚名日彰。于三愿中违却不高座愿。又因初出家时。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剃度师作务三年之训。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务。岂料虚名所误。竟无处可讨务单。一蹉百蹉。福轮欠缺。三十年来。自利旣不究竟。利他又无所成。虽种种著述。仅与天下后世结般若缘。而重兴正法之志。付诸无可柰何矣。岂不大可恸哉。汝志兼修福。甚慊予愿。但汝资虽颖。质虽诚。志虽正。而禀气柔弱。短于人情世故。旣柔弱短智。莫若一笔句倒。作一痴呆汉好。若不能涉入。又不能句倒。反多一种。不觉福慧俱受伤矣。孔子谓邦家必达者贵质直好义。察言观色。此双修二轮之秘诀也。夫质直者。正念真如也。好义者。乐集功德也。二者皆以察言观色为进修方便。盖修此二轮。必须亲近知识。儒所谓亲仁也。必须随顺众生。儒所谓泛爱众也。夫亲爱之道。非察言观色。则我法炽然。我法炽然。不唯不能升堂入室。竭力尽诚。恐不至深获戾于仁众不止。良由智光未露。则福德全伤。福德全伤。则智种灭没。是修惑业。非修福慧也。汝欲修此观察妙法。请从一笔句倒始。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逮积福多。善根湻厚。只此疑呆汉子。却能如水之随处流行。泛应曲当。若坐立去来。悉不逆前人意。如须菩提是相似痴呆。亦相似察言观色。若观十法界众生。称汝名者之音。令彼前人悉得解脱。如观世音。是分真痴呆。亦分真察言观色。若外道婆罗门怀善恶心而来。莫不悦可其意。乃至随缘赴感靡不周。如释迦牟尼。则究竟痴呆。亦究竟察言观色。身证二严。号称两足。邦家必达。义极于此。呜呼。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一个荔枝。壳剥了。核去了。放在你口里。只代咽不得。用晦其深思之。

【示明记】

佛法衰由出家人见地不明。见不明。又由因地不真。使发心真为生死大事。定知三界生死无不是苦。旣知三界总是苦谛。决不起三界内心。是谓断集知苦断集之智。便是道谛。更无二道。修道永断苦集便是灭谛。更无他灭。自苦如此。他苦亦然。故发誓云。众生无边誓愿度。自集应断他亦然。故发誓云。烦恼无尽誓愿断。自须修道他亦然。故发誓云。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期证灭他亦然。故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之谓因地真。见地自明白也。今人不然。才说为生死。便置法门于度外。惟思独善。才说为法门。便置生死于度外。惟竞世情。夫思独善者。不失为人天二乘种子。竞世情者。鲜不堕修罗魔外窠臼。撑法门者益多。而正法益坏。可胜悼哉。予别无长处。但深知菩提大心。决与为生死心不二。今特为汝彻底道破。能信此语。则念念与四谛四弘相应矣。

【示马太昭】

予向拈周易禅解。信无十一。疑逾十九。嗟嗟。我诚过矣。然察疑者之情。谓儒自儒。佛自佛。欲明佛理。佛经可解。何乱我儒宗。易果有禅乎。四大圣人岂无知者。易果无禅乎。尔何人斯。敢肆异说。噫。予是以笑而不答也。昔陆象山。始疑天地何所穷际。逮豁悟后。不过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然。更不复谈及天地。岂非以无穷无尽之天地。总不出此心此理。故不复生有边无边诸戏论哉。易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夫易旣范围曲成矣。何无体。旣无体矣。以何物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噫。试深思之。可谓易无禅邪。可谓圣人不知禅邪。且圣人明言。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言神无方矣。后儒必以干阳配天配君。坤阴配地配臣。则广八卦所云。干为寒为冰为瘠马等。坤为吝啬为文为墨等。果何谓邪。圣人明言。易无体矣。后儒必以易定是易。尚不可推诸诗书礼乐。况可推三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是四圣之心邪。非四圣之心邪。至动莫若干。昼反奇。恐动或非动也。至静莫若坤。昼反偶。恐静或非静也。艮山兑泽。皆不动之物也。何得称咸也。巽风震雷。皆不停之象也。何反称恒也。坎中男也。何水至冷也。离中女也。何火至热也。水降灭火也。火然竭水也。何以称旣济也。水润得所也。火炎上而顺性也。何以称未济也。故曰。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胡后儒之执为典要。不知变通也。马太昭。自幼畱心易学。独不以先入之言为主。客冬闻台宗一切皆权。一切皆实。一切皆亦权亦实。一切皆非权非实之语。方知周易亦权亦实。亦兼权实。亦非权实。又闻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妙。方知不易之为变易。变易之终不易。夫所谓不易者。惟无方无体故耳。使有方有体。则是器非道。何名神。何名易哉。又不达无方无体。不惟阴阳是器。太极亦器也。苟达无方无体。不惟太极非器。阴阳乃至万物亦非器也。周子曰。太极本无极也。亦可曰。阳本无阳也。阴本无阴也。八卦本无卦也。六爻本无爻也。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也。阴阳设有方体。安得名不测也。论云。诸法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无性之性。乃名诸法实性。噫。此易邪。禅邪。亦易亦禅邪。非易非禅邪。居士必能默识之矣。

【示六正】

戒者佛身。律者佛行。禅者佛心。教者佛语。有身行。无心语。木偶傀儡而已。有心无身语。无主孤魂而已。有语无身心。风鸣谷响而已。又有身心无语。婴孩孺子而已。有身语无心。鹦鹉百舌而已。有心语无身行。癞人卖药而已。由是观之。三宗果可分乎。然自行断不可分。化他又不必合。迦叶未尝不持戒精严。愽通佛法也。以禅名。阿难未尝不深证六通。严持妙戒也。以教名。优波离。未尝不广解佛法。深入禅思也。以律名。又此土律师。如昙无谶等。何尝不僃禅教。法师如智者荆溪清凉等。何尝不僃禅律。禅师如六祖南岳百丈沩山等。何尝不僃教律。末世不求其实。求其名。识短智闇。志小虑近。旣乏大菩提种。又无真实为生死心。一味随波逐浪。争趋百年活计。做成一律师法师宗师。哄愚夫愚妇礼拜供养。苟且混过此生。岂复思有尘劫大事。其根稍利者。欲徧袭禅教律皮肤糟粕。妄谓能集大成。殊不知为三教帽子。反不如专一法者。尚有小受用也。呜呼。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眼前名闻利养。不啻白驹过隙。乃不能全体放下。深求出要。欺人只成自欺。吾所以目不忍见。耳不忍闻。惟毕命深山。早生净土耳。六正数千里来。求示三学不一不异之旨。必已知生死大事。的确可痛。律师法师禅师虚名。的确不出生死。反增长生死。从此便应埋头苦志。力学三法。一一彻其源底。勿更覆时辙哉。

【示清源】

乙酉。紫竹林颛愚大师。遣七人来学。清源容阇梨而为上首。丙戌。颛师逝。庚寅。紫竹林万白公去世。命延清源继主戒场。僧使捧缁素简至灵峰跪恳。予亦劝驾。清源痛哭。辞欲作他方萍梗。予及僧使。并鉴其诚不敢强。呜呼近世轻薄少年。毫无实德。好为人师。称律主法主宗主者徧域中。诳彼生盲以耳为目。如清源识法者惧。岂初生牛犊所能企哉。清源。充此不敢谬为人师一念。养至极纯粹。俾三学圆明。万行具足。发菩提心者。以未来际为一刹那。岂似短见人。惟图眼前活计。将来三涂剧苦。一总不顾。不亦大可哀哉。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闲。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但执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真实自觉觉他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清源信此。但向现前一念讨取禅教律源头。不堕今时禅教律流弊。亦不因咽废饭。妄埽禅教律法门。则不负颛师命汝从予游之盛心矣。

【示九牧法主】

台宗云。研真断惑名之为学。真穷惑尽名为无学。儒者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心者觅之了不可得而非无。竖穷横遍而非有。本离四句。如何可放。本无可放。如何可求。以不达离过绝非之体。妄认缘影。或肉团为心。如认一浮沤。弃百千大海。名之为放。若能四性四运推简此心。观其无生无住。名之为求。是故无生无住之体。究竟现前乃名真穷。肉团缘影之执。究竟荡尽。乃名惑尽。未登佛地。皆名学人。学不求心。徒增虚妄。千经万论。少室天台。真实指归。唯此一事而已。观此者。名观不思议境。发此者。名发真菩提心。安此者。名安圆顿止观。但向此中破一切惑。卽塞成通。自然道品调适。事理悉僃。不被名利所牵。得少为足。自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也。

【示吴允平】

佛祖心印。超情离见。不落窠臼。谓之向上一著。可心思拟议。道理凑泊。是向下非向上矣。般若如大火聚。四边皆不可触。触则被烧。分明不离教乘。教乘决收不得。故名教外别传。夫如来圣教。尚收不得。世闲典籍。可比况邪。堪嗟末季。正见衰微。每有窃据祖位妄称知识者。敢于诃诋佛言。偏欲牵合儒典。其诋佛言。是诸侯恶王制害已。而去其籍也。其牵儒典。是仪衍投时君之好。而以顺为正也。不思达磨以棱伽印心。五祖以金刚印心。安公读棱严悟道。普庵阅华严合论悟道。则佛言岂可诋乎。无心犹隔一重关。儒乃妄认六尘缘影为心。谓有存有亡。有在不在。何啻迷头认影。则世典可牵合乎。欲了当大事。须真参实悟。彻底打破情识意见道理窠臼。如大死再苏相似。又将了义大乘。一一印过。始不堕邪曲蹊径也。

【示吴劬庵】

五戒卽五常。不杀卽仁。不盗卽义。不邪淫卽礼。不妄言卽信。不饮酒卽智。所以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天有五星。地有五岳。时有五行。方生育万物。人有五脏。方成立色体。然五常秪能为世闲圣贤。维世正法。而五戒则超生脱死。乃至成就无上菩提。以儒门但总明戒相。未的确全示戒体故也。何名戒体。谓吾人现前一念良知之心。觉了不迷为佛宝。佛者觉也。儒亦云明明德。而未知明德。卽现前一念本觉之体。明明德卽现前一念始觉之智。依于本觉而有始觉。以此始觉契乎本觉。始本不二名究竟觉。故此心性卽佛也。吾人现前一念所知之境为法宝。儒亦云。范围天地。曲成万物。而未显言。内而根身种子。外而山河国土。天地虚空。乃至百界千如。种种差别。皆是现前一念所现。故此心相。尽名法也。如此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于其中闲。无是非是。心境和合。从来不二。名和合僧也。儒亦云。万物皆僃于我。而未了物我同源。故此三义。皆未的确。况圆显无剩哉。十方三世一切常住诸佛。无不彻证我一心三宝而成正觉。所说一切常住法藏。无不诠显我一心三宝而成真轨。所化一切常住圣贤。无不观察我一心三宝。而成二利。一心是理。常住是事。一心是性。常住是修。性修不二。理事不二。三宝圆显。的示知归。一心旣彰。五戒斯具。所谓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而悲愍仁慈卽是佛。所缘之正报卽是法。心境不二卽僧。故不杀。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依正。而奉公守义卽佛。所缘之依正卽法。心境不二卽僧。故不盗。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而清心寡欲卽佛。所缘卽法。不二卽僧。故不邪淫。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正报。而诚实无妄卽佛。所缘卽法。不二卽僧。故不妄语。方为归依三宝也。现前一念能缘一切旨酒。深恐昏迷卽佛。所缘酒卽法。不二卽僧。故不饮酒。方为归依三宝也。若以归望戒。三归为能持。五戒为所持。若以戒望归。三宝为所归。五戒为能归。念念之闲。圆显法身向上。如如不动。则端拱太平。若动著则祸生不测矣。蕅益道人。已为劬庵彻底拈示了也。还信否。信则稳步归舍。疑则一任别参。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五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