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仪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体例与《周礼述注》同,取郑玄《仪礼注》、贾公彦《仪礼疏》,总合大义,删繁举要,节取其言,并间取研究《仪礼》诸家异同之说,附于书后,亦参以己见,互相发明。但对郑注贾疏原文的删削,有删削不当、节取太简之失,于诸家之言尤其时有未审之误。如《士冠礼》“筮人执策抽上”,注中有非经之义,可删;《士冠礼》“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注,义本不明,删此注,则更不明;又如“公食大夫礼曰,饮酒浆饮俟于东方”注,引杨孚说,引时未审。更多的是删繁节取恰当,如《特牲馈食礼》的解说颇为可取;《丧服记》,不取其说,深有抉择;《士冠礼》“母受拜,子释送”说解非常恰当。总之李光坡《仪礼述注》对《仪礼注疏》删削基本掌握其意,疏解亦简明,使学者不再难读,对初学《仪礼》者最为有利。有乾隆三十二年(1768年)刊本。 查看详情>>
一卷,清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西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康熙时诸生。博古通今,专心十三经注疏,于三《礼》之功尤甚,精于考证。弟子甚众、戴震等人曾受其学。着述颇丰,有《周礼疑义举要》、《古韵标准》、《礼记训义择言》、《春秋地理考实》、《深衣考误》、《礼书纲目》等。是书取朱熹仪礼释宫》一篇为之详注。(按:《仪礼释宫》本李如圭之书,误编于朱子集中,江永作此书之时,《永乐大典》尚未显于世,故不知非朱子之笔,今仍从其原书所称)其中多有发明和补正,其稍有出入者仅一二条,考证精密十之八九,细枝末节无不根究,辨订之处,俱有实据,其繁富充分足证前人之舛误。有成都龙氏敷文阁汇抄本、指海本、续经解本。 查看详情>>
二卷。《附录》一卷。清万斯大(1633-1683)撰。万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师从黄宗羲,一生不务举业,锐志经学,主张“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不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注之失”。万斯大学问渊博,思维敏锐,尤精《春秋》、《三礼》。除着有《仪礼商》及《附录》外,还有《周官辨非》、《学礼质疑》、《宗法论》、《礼记偶笺》、《学者秋随笔》等。《仪礼商》是解释、考证《仪礼》所涉及名物制度之着。万斯大治礼不拘汉宋儒礼学之说,对《仪礼》十七篇,逐篇解说,进行辨正,多发新义。卷末附《答应嗣寅书》辩治朝无堂,颇为精核。然亦有与经义不符之处,如其《聘礼》解“衣之裼袭”,则多与经义不符,其庙寝图列东西厢在东西堂之下,亦非经义。总观其书,误漏仅为个别而已,不失其价值,特别是他的辨正往往发前人所未发,颇有助于古代名物制度的研究。版本有万充宗《经学五种本》。 查看详情>>
四十卷。清盛世佐撰。世佐字庸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举人。曾任龙里知县。除着有《仪礼集编》外,又订正杨复《仪礼图》。是书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汇集古今说《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浙江遗书总录》称其为十七卷,积帙共二千余翻。为卷仅十七者,按经篇数分之,不欲于一篇之中横隔也。以为本目录列十七卷,书则实四十卷者,终以卷轴太重不得已而分之。《总录》又称,末附勘正监本《石经》,以补顾炎武、张尔岐之缺,此本亦只有目录而无书。又谓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析诸篇之记分属经文,乃编纂之初,不得不权立此例,以便寻省。可惜卒时大业未完由门人继之,因袭未改,非朱子本意。吴澄亦疑其经、传混淆,为朱子未定之稿。故盛氏是编,经与记都依郑玄旧本,经、记各自独立。其中《士冠》、《士相见》、《丧服》等篇,传写混淆者,则从蔡沈《书经集传》考定“武成”之例,别列改本于后,而不敢移易经文。其持论颇为严谨,于诸家谬论辨正甚详。虽持论时有出入,然颇有考订之功,在近时说礼之家中,可称为根据之学。有嘉庆辛西冯氏刊本十七卷。 查看详情>>
二卷。清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研读间多所辨正。着有《学春秋随笔》、《学礼质疑》、《仪礼商》、《周官辨非》等。是书考辨古礼,多立新说,与毛奇龄相伯仲。如其谓:“士止为小宗,不得为大宗”,以为士无祖庙也。然考《丧服小记》云:士不摄大夫、士摄大夫惟宗子;又《荀子》曰:“放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杨倞《注》“继别子之后为族人所常宗,百世不迁之大宗也”。据此士亦得为大宗明矣;显见斯大此创论非也。又说“大社祭地在北郊,王社祈谷在籍旧之中”,然考《五经通义》则云:“大社在中门之外,王社在籍田之中”,孔、贾之疏及《通典》具宗此说,知大夫不在郊而在国,亦贝斯大新说之误。如此之类自立新说者颇多,却略无显据,不足为训。然其亦多有精确之论,如辨商、周改月、改时,周诗周正及兄弟同昭穆,论辨极为精确,而《宗法》十余篇,也颇见推阐。斯大之说,可弃其非而存其是,亦不失一家之言。有《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本、《皇清经解》本、阮氏经解本。 查看详情>>
三卷。清任启运撰。作者详见“宫室考”条。是编以《仪礼》中特性、少牢、馈食皆七礼为据,又采其他传记中王礼之说加以推演。不得于经,则求诸注疏以补之,共五篇。一曰祭统,二曰去蠲,三曰朝践,四曰正祭,五曰绎祭。其名取自《周礼》“以肆献裸享先王”及“以馈食享先王”之文。每篇之内又各有节次,每节先撮己说之要以陈之,而后自注其说之出处,最后附载经传,与黄干所续之祭礼相比尤见其精密。启运以薜图之考为据,间有误谬之处,可与《续仪礼通解》参阅互考。有清芬楼本、续经解本。 查看详情>>
一卷。清邵泰衢(生卒年不详)撰。泰衢字鹤亭,浙江钱塘人。雍正初任钦天监左监副。精研礼学,兼明算术。着有《史记疑问》等。是书因《礼记》出自汉儒,而《檀弓》一篇却多有附会之处,故摘其可疑者,逐条论证辨析。如脱骖旧馆人为失礼之正,以夫子多尊之事为杳冥渺茫,皆非圣人所宜出。又如,亲丧哭无常声,不应以孺子泣为难继;居仇者不反兵而斗为启乱端;曾点之独乃志大而有所不为,非狂肆之狂,如此等等,所辨都明白正大,深中理解。然亦间有疏于考据者,如“师及齐师战于郎”一条,以“郎”读为“郊”字,是以《春秋战于郊》之文为据的,殊不知鲁实有二郎。然偶有疏舛,仍不伤大旨。有刊本,与其《史记疑问》会刊,两淮马裕家藏本。 查看详情>>
十二卷。附录八卷。马骕(1621-1673)撰。马骕字御,又字宛斯,邹平(今属山东)人,清代着名史学家、经学家。顺治进士,任淮南府推官,改灵璧知县。蠲荒除弊,流亡复集。马骕自幼好学,毕生殚研经史,更嗜爱《左传》,时称“马三代”。除此书外,还撰有《十三代瑰书》、《绎史》,尤以《绎史》最为精审。此书改编年体之《左传》为纪事本末体,共一百零八篇,篇末附以马氏论议。据其《侧略》称:“末敢言文,旁集诸家,杂采传记,无庸附会僻说,折衷一归于正大,期于发明经传而止。”又认为《左传》之例有新意,前后互明,最称条悉。因而“兹为推而论之,凡三十有一篇”。际录又称前集,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左丘明小传一卷。其下有辨例、左传图说、览左随笔、名氏谱、左传字释。丘明小传指出孔子所称赞的颜渊、闵子骞皆是孔子学生,因此不能证明丘明为孔子前辈,又认为左氏不一定是楚人。其图说有帝派图、世系图、天官图、地舆图、列国年表、晋楚职官表,尤以天官图富赡精当。而地舆图有说无图,可能是未完之书。名氏谱对《春秋》经传姓氏世次的归纳也详尽而有条不紊。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马骕“博雅嗜古,尤精《春秋左氏》学”。四库提要亦称此书“于《左氏》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能考证精详,可以知专门之学与涉猎者相去远矣”。此书写成于顺治六年(1649),马骕死后,由其子刻印。现存许氏刻本、函海内别本、嘉庆六桐书屋刻本、清澄怀堂刻本。 查看详情>>
清毛奇龄(1623—1716)撰。五卷。奇龄有《西河全集》已著录。针对当时盛传托名干子贡、申培之《诗传》、《诗说》而作。明嘉靖年间,鄞人丰坊作《鲁诗世学》一书,不为《毛诗》所束缚,自出新义,往往发旧注所不曾发。但因世人盲目崇拜圣人、名人,恐其说不为文人、学士所接受,乃托言己家世传鲁诗秘本两种,一为子贡《诗传》,一为申培《诗说》,均载于所撰《世学》中。其后郭子章将二书析出单刻、诡称得黄佐所藏秘阁石本。明代学者见书中所言颇近情理,误信为真,其书遂大行于世。奇龄察其托古人之名以传己说,乃博引古籍以证明其作伪。其意在辨明依托,并非以其说为谬。有《西河合集》本。 查看详情>>
十二卷。清陈大章撰。陈大章,“章”一作“璋”,字仲夔,号雨山,黄冈(今湖北黄冈)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以母老乞归,遂杜门读书。工诗文,精名物训诂。《诗传名物集览》凡三易其稿乃成。初一百卷,后摘其要为十二卷,刊入《湖北丛书》中。凡鸟二卷、兽二卷、虫豸一卷、鳞介一卷、草四卷、木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毛诗》自陆玑以下,诠释名物者毋虑数十家,此书成之最后,故于诸家之说采辑尤夥……其征引既众,可资博览,虽精核不足,而繁富有余,固未始非读《诗》者多识之一助也。”是书以朱传为宗,次及经传训故、诸史百家,即裨官小说,亦所不遗,间附以己意。征引故实,颇近类书,然核其大致,可取者多矣,固宜略其芜杂,采其精英焉。书前有查初白(慎行)、其甥丘(良骥)二序。有《湖北丛书》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