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字慎修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今江西婺源县人
  • 出生日期:1681年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今江西婺源县人。康熙时诸生,一生居于乡里授徒。精于《三礼》、算术、乐律,尤精于音韵,著述极富。其关于音韵的著作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

江永,清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年时曾见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徵引《周礼》,爱之,求得其书,朝夕诵读。自是遂钻研十三经注疏。凡古今制度又锺律声韵舆地,无不探颐索隐,测其本始,而于天文地理之术尤精。21岁为县学生。34岁补廪膳生。41岁,成《礼经纲目》八十卷。60岁,成《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七书各一卷。62岁,为岁贡生,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同年十月,江西学政金德瑛招为诸生校阅文字。69岁,成《四书典林》四十卷,又成《推步法解》五卷。76岁,成《乡党图考》十卷。77岁,成《律吕阐微》十一卷。78岁,成《春秋地理考实》四卷。79岁,成《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80岁,成《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义释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次年卒,年82岁。所著《礼经纲目》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律吕阐微》,据《管子》五声徵、羽、宫、商、角之序,《吕氏春秋》称伶伦作律,先为黄锺之宫,次制十二筩别十二律,以正《淮南天文训》及《汉书历律志》之误。著《古韵标准》三书,谓:古韵之论,创于吴棫,而精于顾炎武,而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由三百篇以正顾氏分十部之疏;且分平、上、去三声皆十三部,入声八部,为用韵之标准。

江永字慎修,为清初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化的重要过渡人物,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曾事科举业,不久弃之,转而精心于《十三经注疏》,于《三礼》尤为用工。一生主要在家授徒讲学,只有二次外出,一至江西,一至京师,但时间都不长。婺源知县曾荐举江永,江永以年老辞谢,始终未涉足官场。江永的学术,兼有新安理学和皖派经学二种不同的风格。从学术思想上来说,江永一如新安学派先辈,终身致力于完善光大“朱子之学”。他为续朱熹《仪礼经传通释》,于41岁时编成《礼经纲目》八十八卷,被视为是一部“实足终朱子未竟之绪”的佳作。62岁时,又专门费心为朱熹理学要籍《近思录》集注,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从治经方法上来说,江永的学术又有注重考覈、不务空谈的特点。这一特点,又开启了皖派经学的风气。二种不同学术风格交织一身,使江永成为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变的重要过渡人物。认为《周易》以反对为序次,卦变当于反对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凡曰来、曰下、曰反,自反卦之处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清史稿·儒林》二)。在天文地理方面,还主张以恒气为率,随附之高二中以算定气,而不管岁实消长(《清史稿列传》卷六十八)。表现出了重视矛盾转化的辩证思想。他的研究范围极为广博,而以治《礼》最为突出,著有《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谈》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等书。在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方面的著作有:《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桓气注》、《历辩》、《岁实消长辩》、《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其《古韵标准》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皖派经学的重要人物如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都出自江永门下。

江永作品

仪礼释宫增注 [ 江永 ]

一卷,清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西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康熙时诸生。博古通今,专心十三经注疏,于三《礼》之功尤甚,精于考证。弟子甚众、戴震等人曾受其学。着述颇丰,有《周礼疑义举要》、《古韵标准》、《礼记训义择言》、《春秋地理考实》、《深衣考误》、《礼书纲目》等。是书取朱熹仪礼释宫》一篇为之详注。(按:《仪礼释宫》本李如圭之书,误编于朱子集中,江永作此书之时,《永乐大典》尚未显于世,故不知非朱子之笔,今仍从其原书所称)其中多有发明和补正,其稍有出入者仅一二条,考证精密十之八九,细枝末节无不根究,辨订之处,俱有实据,其繁富充分足证前人之舛误。有成都龙氏敷文阁汇抄本、指海本、续经解本。 查看详情>>

江式近思录集注 [ 江永 ]

清江永撰。共十四卷,六百二十二条。记录了朱熹“义理根源,圣学体用”之说,并对朱熹及其门人的日常讲论作了考证。在注解过程中或解释分析文意,或阐发其中奥理,或辨别其中异同,或指明其中瑕疵。各卷以朱熹所定篇名为准,第一卷《道体》篇;第二卷《为学大要》篇;第三卷《格物穷理》篇;第四卷《存养》篇;第五卷《改过迁善、克己复礼》篇;第六卷《齐家之说》篇;第七卷《出处进退辞受之意》篇;第八卷《治国平天下之道》篇;第九卷《制度》篇;第十卷《处事之方》篇;第十一卷《教学之道》篇;第十二卷《改过及人心疵病》篇;第十三卷《异端之学》篇;第十四卷《圣贤气象》篇。广征博引,体例别具一格,与其他空谈尊朱的学者不同,所引证据较为真实可靠。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查看详情>>

周礼疑义举要 [ 江永 ]

七卷。清江永撰。江永字慎修,学者称慎斋先生,安微婺源(今属江西)人,为县诸生三十年,后弃举业,课徒授业,着名学者戴震、金榜皆从其受业。好学深思,长于比勘,被后治汉学者奉为先河。江永博通古今,精于音韵,经学、天文、地理、步算、钟律,尤精《三礼》。潜心经学,着述终志。治学以注疏为主,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力戒空谈。平生着作颇丰,除着有《周礼疑义举要》外,还有《礼书纲目》、《礼记训义择言》、《仪礼释例》、《群经补义》、《古韵标准》、《律吕阐微》、《春秋地理考实》、《乡党图考》、《音学辩微》、《河洛精蕴》、《推步法解》、《江慎修数学》、《中西合法拟草》、《清亡政衍历辨》、《历学补论》。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融会郑玄《周礼》注,参以新说,于经义多作阐发,对《周礼》所涉名物制度多有发明。如《秋官》解“史”,颇合于史实。对历来争议纷纭的“九赋”、“三农”、“四望”、“九献”等解释确切,其《解考工记》二卷尤为精核。于车制尤详,以后解说者,多失其意。江永对天文、地理、算术、律吕精研毕生,因此,《周礼疑义举要》考证详实。许作屏在《周礼疑义举要》序中称“郑康成为《周官》功臣,贾公彦为郑康成功臣,而先生为郑贾之功臣也”。版本有:清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敷文阁丛书本;守山阁本;延古楼黄鉴唐刊本;1791年许作屏刊本;《丛书集成》初稿本。 查看详情>>

乡党图考 [ 江永 ]

清江永以经传考证《论语·乡党》篇制度名物的礼学研究专著,共10卷。江永之学远承朱熹 “格物”遗教,意欲完成朱子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虽被指斥为僭妄也有所不辞。他痛惜经学研究中 “著述家得其大者,遗其细,如宫室、衣服、饮食、器用皆未暇数之” ,因此 “辑 《乡党图考》10卷,自圣迹至一名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宜作图谱者绘图彰之,界画表之。” (《自序》) 第1卷为图谱,记孔子先世及纪年与制度名物; 第2卷为圣迹,随事考核,以归实录; 朝聘1卷,评考其始末;宫室为1卷,以朱熹《仪礼释宫》为依据; 衣服分上下2卷,考证详细; 饮食1卷; 器用1卷,详考车舆制度; 容貌、杂典各1卷。“诸制度不必皆《乡党》所有,事有相关亦兼考之” ,“是书引经稽典以注疏为主,后儒之说附之。注疏有未当,乃参考而明辨之” (《例言》) 。有潜德堂刊本、《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群经补义 [ 江永 ]

五卷。清江永撰。此书又名《读书随笔》。原取《易》、《书》、《诗》、《春秋》、《仪礼》、《礼记》、《中庸》、《论语》、《孟子》连同《周礼》共十经随笔诠释,未附杂说,共为十二卷,其门人戴震取《周礼疑义举要》七卷别为一书刊行,其余九经改为《群经补义》。此书考稽经传,敢于突破前人旧说,补注疏所未及,辨析精核,考证赅洽,对经文注义均有发明,足补注疏所未及。然对郑玄诸经正义则失矫枉过正。现存有《读书随笔》(含《周礼疑义举要》七卷,、《群经补义》五卷)二种,一种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一种为清抄本。 查看详情>>

礼书纲目 [ 江永 ]

八十五卷。清江永(1681-1762)撰。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为未完成之作,后人续修亦未完成。江永广摘博讨群经,以《周礼》原秩列纲目,为《礼书纲目》,自称“欲完成朱熹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此书仿《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并多能补其所未及。《礼书纲目》不随意立异,如《士冠礼》履夏用葛以下五十字,本在辞后记,《仪礼经传通解》移置经文陈服节末,江永则沿用《周礼》原说,不故意诘难。又如《仪礼经传通解》割裂《士冠礼》,江永则仍用记文,不用《通解》尤为详慎。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比,《礼书纲目》逻辑性强,内容更为详实,仪例较密,是研究礼学价值颇高的着作。版本有清熹庆十五年(1801)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试馆刊本,婺源刊本。 查看详情>>

礼记训义择言 [ 江永 ]

八卷。清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之注颇有不同,然其持论多为精核。如《檀弓》“殷练而祔,周卒哭而”,江永引《左传》、《大戴记》解诸儒之异同,其说甚为有据。又说《玉藻》曰“袭裘不入合门”,江永认为“裼衣上郡谓正服,不得更有中衣”,又列孔颖达之疏相较,可见江说之甚确,足正孔疏之显误。诸如此类疏解明确,辨误精恰者,不一而足,尤见江氏深究古义之功。是书亦有臆度之不足,然终不损大旨。有乾隆辛亥刊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 查看详情>>

律吕阐微 [ 江永 ]

十卷。清江永撰。是书将康熙皇帝论乐的五条作为《皇言定声》一卷,放在全书之首。江永没未列《律吕正义》,所以对西洋的五线、六名、八形号、三迟速都不能理解。江永作书大旨以明代朱载堉为宗,只有方圆周径用密率计算,与朱载堉稍有不同。江永对朱载堉的书进行疏通证明,具有条理,而且其以蕤宾倍律之率生夹钟之法,又能补朱书之不足。书中虽稍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是书有《四库全书》本。 查看详情>>

春秋地理考实 [ 江永 ]

四卷。清江永撰。此书前三卷为考辨《春秋》经传之地理,第四卷则是为《春秋传说汇纂》一书中之《王朝列国兴废说》的地理考证加注。此书按经传秩序,对山、川、国、邑地名随文加以辨析,且只对旧说之未当者加以辨证,并确指今为何地。以简明为主,不旁摭远引,故名为“考实”。考辨精细为此书之最大特色,尤其对名同地异,注家缠绕混淆者,辨证特详。如《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郎”,杜注以为郎在高平方与县东南,江氏认为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与鲁隐九年之“城郎”,鲁桓十年之“战于郎”,鲁庄十年之“次于郎”之“郎”乃同名而异地。后者为鲁近郊地名,即《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并引《左传》记公子偃自雩出门,先犯宋师,证郎在鲁郊,又引鲁哀公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礼记·檀弓》作“战于郎”为佐证。又如《左传》鲁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杜注以为“晋河外五城之二邑”。江氏则认为是以焦、瑕代表晋河外五城,此《水经注》以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去解西南五里,郇瑕二地相距约三十里。且认为以预于成公六年注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注以瑕吕为姓,皆失之。江氏精通音韵,然其于音近通转之考证法却极为谨慎。如《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杜注:“齐地。临淄县西有地名葵丘。”《春秋传说汇纂》据《后汉书》又举一地,云“西安县有蘧丘里,亦名渠丘,即古葵丘地。今青州府临淄县西三十里有西安故城,葵丘在其处。”葵、蘧、渠古音十分接近,但江氏不用音韵,其考辨云:“今按《水经注》西安县之渠丘,时水所迳;齐西之葵丘,系水所迳,则是二地。京相旸曰:‘葵丘在临淄西五十里’。若渠丘在西安者,齐公孙无知邑。”此书多采《春秋传说汇纂》及《大清一统志》之说。此书撰成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现存阮刻《经解》本。 查看详情>>

深衣考误 [ 江永 ]

清江永辨析历代关于深衣误注的著作。1卷。深衣之制,见于《仪礼》及郑注孔疏。其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 ,故谓之深衣。其制始于春秋。后世注家众说纷纭,多不得要领。江永认为郑注于裳衽之制、裁布之法,与 “续衽钩边” 之文本不误,“而疏家皇氏、熊氏、孔氏皆不能细绎郑说,遂失其制度。后儒更承伪袭舛,或以臆为之,考辨愈详,而误愈甚。其失自 《玉藻》始” (《自序》) 。故作是书,遂条引《玉藻》疏、《家礼·深衣制度》 ,其下求证于郑注,详加考证。书后附深衣裁布图、深衣裳裁布图、深衣前后图。又引 《家礼》深衣前后图、深衣前两襟相掩图、深衣前图,一一指其谬误。以其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与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 “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书成,未行于世。清道光五年,其孙江柏森携至粤东,编入《皇清经解》。又有李秉授刊本、阮刻经解本行于世。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