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研究著作。5卷。成书于明代(1505)。是《难经》最早的一种集注本(原题宋·王惟一撰)。由明·王九思、石友谅、王鼎象等编辑。此书辑三国时吕广、唐时杨玄操、宋时丁德用、虞庶、杨康侯等各家之注,加以选录汇编而成。本书5卷,分为13篇,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编次,选注比较精要。本书只是集诸家注释,未作任何发明论述; 但因保留了五家已佚之书的内容而有文献价值。现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数种刻本、抄本。商务印书馆据守山阁本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日本国文化元年(1804)濯緓堂重刻本。 查看详情>>
医经类著作。清罗美撰。四卷。美字淡生,号东逸,新安 (江苏新沂) 人。自幼酷爱医学,对《内经》、《难经》、《伤寒论》 颇有研究,撰有 《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 等。本书系罗氏综合《内经》 中主要内容所撰论文集,刊于康熙十四年 (1675)。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末附“张子和九气感疾论”、“缪仲淳阴阳脏腑虚实论治”。根据《内经》 原文,参照各家注释,融以自己心得,阐述 《内经》 奥义,发前人所未发。可供研究 《内经》 参考。有《珍本医书集成》 本。 查看详情>>
《灵素节注类编》成书于清道光十四年,为章虚谷多年潜心研究《内经》所著。作为对《内经》进 行节取注解、分类编辑的重要著作之一,不拘泥于古人,注解详尽,启迪后学,备受后世推崇。通过与 《内经知要》对比得出章虚谷多以临床实践体会对经文进行注释论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 查看详情>>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种古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系战国时期的韩国诸公孙,将《内经》一书加以改编,重新整理为20篇,称为 《黄帝太素》(据《七略》),此本流传至唐初,又经杨上善等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作了详细的注释,名 《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20卷扩充为30卷。后来日本政府也将《太素》列入医事法令中,定为学医必读的重要教材,且出现了日本医家的《太素》注本。十三世纪后,《太素》在国内一度亡佚,此时在日本医书中虽仍被引用,但十六世纪以后此书在日本也下落不明,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开始从仁和寺等地陆续发掘出此书的残卷,并在中国和日本出现了校勘、注释的多种刊本。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太素》共25卷,其余5卷均已失传。本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有十余种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查看详情>>
九卷。清高世栻(生卒年不详)撰。高世栻字士宗,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家贫,笃志医学,从学于张志聪。著有《医学真传》、《伤寒论集注》等书。此书又名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氏认为《素问》虽有多种注本,然而“后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删改字句”,多为艰涩难懂,为使 《素问》注释明白易读,故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撰成此书。所谓“直解”即以直捷明白为主。全书五十七万八千字。注释时,先释篇名,其次释篇中经文大旨。每篇经文分为数节。依经演释,训诂易晓,文字简捷通畅,深入浅出,一目了然。高氏对旧注“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勿加详察者”皆细为考校、订正。高氏宗旨中正,顾此而不失于彼,体会经文,贯穿晓畅。如释 《通评虚实论》的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时说:“虚实者,非但经脉血气之虚实,乃邪气盛于人身则实;精气夺于内脏则虚,是邪实而正虚也。”寥寥数语,道出经旨之深意。高氏与张志聪同志共学,其著述内容亦有相辅相成之处。故可将此书与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同读。有康熙三十四年 (1695) 侣山堂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 浙江书局重刊本。 查看详情>>
关于丹药及其有关文献的简要索引的中药学著作。蜀州江源 (今崇州市) 人梅彪著于唐元和年间 (806年~820年)。仿 《尔雅》 体例,因以金石类药物为主要内容,故名。全书1卷,分为6篇。卷上释诸药之异名,收金石药名62种、动植物药名97种; 卷下论多种丹药名称、别名、异号,收丹药名68种、别名异号24种。还收载唐以前记载有丹药的文献名称,以及多种丹药炼制法的名目。该书易查询,浅显易懂,得以流传。国内现存明末汲古阁精抄本、《别下斋丛书》本、《正统道藏》本、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本等10种版本。 查看详情>>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齐推书心序称,得于唐李泌宅中, 为《太清仙经》之《灵飞散方》,尤胜收入孙思邈《千金方》者。 此录《灵飞散方》出自六朝之《太清仙经》,齐推书心述古本传授、 发现经过。述灵飞散方、治云母方,亦可视为中草药方。 查看详情>>
本草著作。42卷。托名宋寇宗奭编撰,南宋许洪校正。其分卷及节取内容表明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乃此书祖本,为 《大观本草》、《本草衍义》之合编删节本。其内容较祖本又更简略,且药名不分朱墨,文图舛错甚多。今有明 《道藏》本,流传较广。 查看详情>>
四气摄生图,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卷首有序,作者自云幼年慕道,「今则采摄方书,搜罗秘诀」,编成此书,号为《四季摄生图》。书中讲述摄生理论及方法。认为人禀元气而成形,「形气相须,全在修养」。摄养有方则寿,恣情纵欲,饮食不节则百病横生。又称人之五脏六腑与四季、五方、五行相应,各有图像和神名,并各具饮食禁忌及沐浴修斋之法。若脏腑有疾,则可以呵、嘘、呬、吹、呼、嘻等六气吐纳法治之。又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摄生若无畏,则心乱形躁,神散而气昏。本书所述摄生理论和方法,多采自唐人所作《黄庭遁甲缘身经》、《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孙真人枕中方》等书。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