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伤寒

伤寒六书 [ 陶华 ]

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查看详情>>

伤寒捷诀 [ 严宫方 ]

清·严宫方编著。全书约2万字, 为1卷。作者将《伤寒论》分条分证编成歌诀, 以冀后学易读而捷成, 故名《伤寒捷诀》。本书首列伤寒总诀治法, 太阳伤寒、伤风, 阳明经病、腑病, 少阳病, 三阴传经热证、直中寒证。次列结胸、痞气、亡阳、发黄、风温等83证。本书注重辨证, 区别异同, 对伤寒脉证, 辨析清楚。书中歌诀或有仲景未出方者, 辄取《千金方》等书编入, 补充方剂20余首。歌诀之后, 由严氏之孙为之注释, 以明分证立方之旨。本书内容虽较浅易, 立法选方尚称全面。此书包含在《珍本医书集成·伤寒类》中, 1936年世界书局出版。 查看详情>>

伤寒九十论 [ 许叔微 ]

一卷。宋许叔微撰。此书为作者自述医案集结而成。书中载各种疑难之证医案九十则,每则先述病例及治疗经过,然后剖析评说。作者在理论上以张仲景学说为指导,凡脉证与张氏之说相合者,用其正法,有不尽相合者,则参证仲景他法以为变通,并且援引《素问》、《难经》之精义,融汇贯通。作者认为,其他各家脉法与仲景不尽同处,伤寒脉当以仲景为准法。此书理论联系实际,阐发伤寒理论,辨证详明,切合实用,为伤寒学不可多得之作,与《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等参阅,可见作者精深学术思想与丰富临证经验。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有清咸丰中仁和胡氏琳琅秘室丛书本,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贯珠集 [ 尤怡 ]

伤寒类著作。清尤怡撰。八卷。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幼年家甚贫,工诗词,后从游于名医马元仪,博览群书,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效,名著当代。撰有《金匮要略心典》、《医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本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注释《伤寒论条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附翼 [ 柯琴 ]

伤寒类著作。清初柯琴撰。二卷。琴有《伤寒来苏集》已著录。依据《内经》理论,阐发仲景之学,采用六经分类法,分列诸方,于康熙十三年(1674)撰成是书。上卷为太阳方总论及列方,下卷为阳明方总论及列方、少阳方总论及列方、太阴方总论及列方、少阴方总论及列方、厥阴方总论及列方、六经方余论及列方。是书详论《伤寒论》方,以经类方,先列每经方总论其大意,后列诸方,每方详论主治、病因、病理和方解等,多能阐发经旨,对方有执、喻昌等所倡之三纲鼎立说,予以批驳,立论较为公允。为研究《伤寒论》及方论的重要参考书之一。有乾隆二十年(1755) 昆山马中骅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刊本,一九三一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法祖 [ 任越庵 ]

清·任越庵撰。约成书于1793年。全书4万字。书凡2卷。卷上述伤寒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病启微、风寒辨惑、温暑指归、痉温异同、平脉准绳。卷下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解, 末以制方大法殿后。任氏认为, 慈溪柯韵伯撰《伤寒论注》四卷、《伤寒附翼》二卷, 复撰《伤寒论翼》二卷, 阐未发之藏, 探独得之秘, 其明辨详析, 使仲景千古不明之案, 一旦豁然。但因流传已广, 翻刻既多, 其文义字句, 类多鱼豕, 观者未得洞明, 咸置高阁。殷鉴于此, 是书特将柯氏《伤寒论翼》错讹之处, 细加校正, 去繁就简, 重新正定, 而编次仍循柯氏之旧, 故定名曰《伤寒法祖》。是书在学术上, 以遵从柯韵伯学术思想为宗旨, 既以六经分证立论, 又主张伤寒六经为百病立法, 自亦包括杂病在内。反复阐明六经经界、合病并病等, 对伤寒六经证治亦详为剖析, 在仲景制方用药方面亦作了某些探索。然缺乏个人的独到见解。本书在任越庵生前尚未梓版。任氏逝世后多年, 其孙任波将此书稿交于弟子陶观永, 付梓刻版, 始得流传。此书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刊本,及裘吉生等辑《珍本医书集成》刊本; 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印行。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有《珍本医书集成》(1936年) 刊本。 查看详情>>

伤寒发微论 [ 许叔微 ]

宋·许叔微撰, 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 》。全书分上、下两卷, 约7000字。本书有明刻本、丛书集成本、日本刻本、十万卷楼丛书本等。1956年商务印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校刊,重印《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其中目录及“论温疟证” 残缺, 据别本抄补。本书简述了作者对《伤寒论》中脉象、用药、治疗以及病证等问题的研究心得。第一论论述伤寒72证候; 第二论至第二十二论多为零散的议论小品, 无系统性, 如表里虚实、发热恶寒以及风温、温疟等证的辨析, 论中每引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诸家之语, 言简意赅、探微索隐。汪琥说, 本书“首论伤寒七十二证候, 次论桂枝汤用赤白芍, 三论伤寒慎用圆子药, 六论伤寒以真气为主, 十论桂枝肉桂, 十五论动脉阴阳不同, 此皆发明仲景微奥之旨, 书名发微, 称其实矣”。 查看详情>>

伤寒发微 [ 曹颖甫 ]

伤寒著作。曹家达注。刊于1931年。本书能密切结合作者个人临症运用《伤寒论》方的经验,融会仲景原文以阐述病理、分析经义,颇多可取,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但也难免失之一隅。后人将此书与《金匮发微》合刊,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名为《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查看详情>>

伤寒大白 [ 秦之桢 ]

医经研究著作。4卷。清·秦皇士(之祯)撰。刊于1714年。本书重点论述并解答《伤寒论》原著中的不易理解的内容,使读者阅此书后明白于心,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表里兼邪三种情况。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而南方不可用,这种观点是片面不可取的。本书条理分明,文意简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顺堂陈氏刻本、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1714) 博古堂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 刻本、清光绪九年癸未 (1883) 上海味兰书屋刻本、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还读楼刻本、1915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1922年吴门宁瑞堂殷氏石印本、抄本 (佚年) 和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伤寒补例 [ 周学海 ]

清·周学海编著。成书于1905年。全书约2万字,分2卷, 17篇。上卷设伤寒难读、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等论。下卷列《伤寒论》读法十四条、南北伤寒温病异治诸论。本书为补充发挥《伤寒例》而作, 故名《伤寒补例》。周氏将《伤寒例》“即病为伤寒, 伏气变为温病” 的理论, 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 予以阐发。认为伤寒见证, 不止仲景原文; 仲景文外,尚有伤寒证治。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 久而上越, 阳气不得安窟, 乃始发病, 或加上焦新感, 则其发愈暴。故治伤寒, 必察下焦元气之虚实寒热。提出伤寒辨证应分为: ①初起本证治法; ②初起兼证治法; ③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 ④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诊伤寒, 不拘于六经辨证,为外感热病的临床辨证开辟了新途径。本书包含在《周氏医学丛书》中,1910年福慧双修馆刻印。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国医学大成》, 有本书单行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