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公元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生活于康、乾年间,约与叶天士、徐大椿等人同时。年轻时因家境中落曾于寺院中卖字谋生,能诗善文,和著名文人沈德潜等有交往。后改业医,医术高超而不求世人闻知,晚年隐居在浙江花溪以著书自娱。
尤氏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很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研究张仲景学说中有影响的著述。他对同时代医家柯琴多有继承发挥,提出了“六经皆能自受风寒”的观点。世以《伤寒贯珠集》与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并重。后世医家对尤氏的评价虽褒扬程度不同,但对其一生勤勉,在医学一途上用心刻苦、撰述丰富都交口称赞。这种精神也很值今人效法。
[正 史]
尤怡,字在泾,江苏吴县人。父有田千亩,至怡中落。贫甚,鬻①字于佛寺。业医,人未之异也。好为诗,与同里顾嗣立、沈德潜游。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奇中,名始著。性淡荣利,隐于花溪②,自号饲鹤山人,著书自得。其注《伤寒论》,名曰《贯珠集》。谓后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辨驳改订,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乃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太阳有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阳明有明辨法、杂治法;少阳有权变法;太阴有脏病、经病法,经脏俱病法;少阴、厥阴有温法、清法。凡病机进退微权③,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分证甚晰,于少阴、厥阴、温清两法,尤足破世人之惑。注《金匮要略》,名曰《心典》。别撰集诸家方书、杂病治要,足以羽翼仲景者,论其精蕴,曰《金匮翼》。又著《医学读书记》,于轩、歧以下诸家,多有折衷,徐大椿称为得古人意。怡著述并笃雅,世以《贯珠集》与柯琴《来苏集》并重焉。
《清史稿·尤怡传》卷五○二
[注 释]
①鬻(yu):卖。②花溪:地名。在今浙江省境内。③微权:细微变化的权衡、把握。
[相关史料]
尤怡,字在京①,长洲人。布衣。怡始得韩伯休术,欲晦姓名,诗亦不求人知,而重其诗者,谓得唐诗三昧。
《吴门补乘》卷五
喻氏②之书脍炙人口者,以其繁简得宜,通乎众耳。然以尤在泾先生《贯珠集》较之,则又迳庭矣。……立为正治法、权变法、干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仲景著书之旨,如雪亮月明,令人一目了然,古来未有。何其《金匮心典》梓行于世,并采入御纂《医宗金鉴》③,而《贯珠集》一书,尚未传播?良可惜哉!
清·唐立三《吴医汇讲·读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
怡字在泾,号拙吾,工诗,与顾秀野、沈归愚为友,著《北田吟稿》。乾隆间以医名于世。尝病方、喻、程三家④之书条分未当,因分伤寒三阳治法为十一门,三百九十四条,方九十道;三阴治法三门,一百十七条,方二十七道。提纲挈领,束繁归整,为《贯珠集》。虽踵沿陋习,播乱原文,较之三家,则醇⑤多疵少。其《金匮心典》尤精简可宗。又著《金匮翼》专疗杂病,分四十九门,每门各别类次,论治简而有要。惟每类之末必有新定之方,意欲度越古人,犹是金元故态。《读书记》虽无甚精诣,亦可见其用心之勤苦矣。
清·曹禾《医学读书志》下卷
〔注 释〕
①在京:为“在泾”谐音之误。②喻氏:指喻昌。③《医宗金鉴》: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公元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共90卷,25种。④方、喻、程三家:指明代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初喻昌(《尚论篇》)和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⑤醇:通“纯”。纯正,善好。
金匮著作。三卷。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刊于1732年。本书阐注《金匮要略》,文笔简炼,说理清楚,力求得其典要,抉其精义。对于少数费解的原文,宁缺而不作强解。尤氏校正了一些传写之误,删去《金匮要略》后三篇以及后人增添的一些内容,在注本中有相当影响。 查看详情>>
又名《尤氏医学读书记》。医话。清尤怡撰。三卷,续记一卷。怡有《伤寒贯珠集》已著录。本书初刻于嘉庆十九年(1814)。阐述运气、气血、寒热、脏腑等基础理论;脾气外绝、劳风、结阳结阴、胃脘痛等数十种病证的辨证施治,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二十余种方剂和方论。凡八十六条,约二万余言。其中通一子杂论辨、喻氏春温论辨、轲氏《伤寒论翼辨》等篇,辨析明确,多有独到见解。论《灵》、《素》不同、《素问》传写之误、《甲乙》之误等篇,多援引古籍,结合个人体会,颇为精要,有益于后学。后附《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多为内科杂病,简明扼要,多有心得。有光绪十四年(1888)朱氏家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查看详情>>
伤寒类著作。清尤怡撰。八卷。怡字在泾,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长洲(江苏吴县)人。幼年家甚贫,工诗词,后从游于名医马元仪,博览群书,晚年学益深造,治病多效,名著当代。撰有《金匮要略心典》、《医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等。本书成于雍正七年(1729)。约十万余字。卷一卷二为太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卷三卷四为阳明证,分证治法、明辨法、杂病法;卷五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为太阴诸法、脏证、经病证、经腑俱病证等;卷七为少阴诸法,脉证、清法、下法、温法等;卷八为厥阴病脉证,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等。按经分篇,注释《伤寒论条文》。每经之首均列“条例大意”,进而按治法类分诸证,然后以阐明本经证大要,尤详其治则大法。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对《伤寒论》的研究有一定价值。有嘉庆十八年(1813)苏州会文堂刊本,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八卷。清尤怡撰。尤氏为补充《金匮心典》之不足,参照诸家之说,结合个人心得撰成此书。全书十八万四千字。卷一为中风、湿症、瘟疫;卷二为痰饮、饮食、血症;卷三为噎膈、虚劳、发热、恶寒、疟疾;卷四为尸症、癫狂、黄疸、消渴、水气、胀满积聚;卷五为头项、背臂、眩晕、耳、鼻、口、舌、齿、咽;卷六为心痛、胃脘痛、腹痛、胺胁痛、四肢痛、肿颤振、脚气、痺症;卷七咳、喘、呕吐、泄、痢;卷八为梦遗、癃闭、淋症、痧证等,共列四十八门。书中自辑杂病证治,各门有总论,然后分述各种证候和治法,辨表里虚实,补泻温凉之用,后附按语。于繁重诸证,详分治法,列为子目。如中风门有卒中八法;痰饮门分攻逐、消导、和、补、温、清、润七法;失血门分风热、郁热、蓄热、气逆、劳伤、阳虚、伤胃八法;噎膈门分痰膈、血膈、气膈、虫膈四法;虚劳门分营卫不足、肺劳、心劳、肾劳、肝劳、风劳、热劳、干血劳、传户劳九法;发热门分劳倦、火郁、血虚、阳浮、痰积、瘀血、骨蒸、食积、酒毒八法等。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明,选方切于实用。所载诸方,自 《金匮》以外;兼采古今名医之方,精选慎取,分录条下,使读者随证求方,不致盲目施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说:评其证候析其治法,表里虚实之辨,温凉补泻之用,开卷了然,如指掌焉,足补《金匮要略》之所未备,实能羽翼 《金匮》。尤氏不存门户之见,间采宋、金以后诸家之说,繁简适中,不芜不漏。可供临床参考。有嘉庆十八年(1813)吴门徐氏心太平轩藏版赵亮彩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