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老子道德经序诀 [ 葛玄 ]

道教经典。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葛玄为三国时东吴道士。《隋书·经籍志》著录作《老子序诀》一卷,盖原为单行本。《正统道藏》未收,但有不少《老子》注本前节录此经以为序文。敦煌道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河上公注》、《玄言新记明老部》等亦取此经为序文,或作单行本一卷。S.75,P.2370、2407、2584,S.1585,P.2596、2435、2462,贞松堂藏本,P.2329,Дх.2761。各本皆有残缺,相互校补,大致可恢复原经旧貌。此经围绕《老子道德经》问世及传授过程,极力神化老子其人其书。经文分五段。第一段言老子降生及授尹喜《道德经》故事。第二段言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神话故事。第三段引“太极左仙公”之语,重复前二段故事,但更加以神化。第四段引“道士郑思远”(即葛玄弟子郑隐)之语,言徐来勒、葛玄、郑隐一派道士传承《道德经》之事。第五段《太极隐诀》,为六朝道士传授、念诵《道德经》之仪式和秘诀。 查看详情>>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 [ 佚名 ]

道教经典。十卷。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所收残本,仅存其第七卷《中和品》(有注)。(1)P.2990。卷五《善胜还国品》,存五十四行。(2)P.2560。卷六《开缘品》,存一百行。(3)P.3341。卷七《中和品》,存二百三十三行。(4)S.6310,P.2474、2326,S.3722。卷八《显真戒品》四件,除重复共约二百三十七行。(5)P.2750、2430,S.4561、9523。卷九《无极九戒品》四件,存一百三十行。(6)卷次不详者有:P.6241、2343、2391、2445,S.107,Дх.517、901、2768。共计约六百十八行。此经托道君为天师张道陵演说道教义理、科戒及道法。每讲完一段,辄说偈一首。其教义内容颇受佛经影响。 查看详情>>

无根树解 [ 刘一明 ]

张三丰著,刘一明解。《无根树》是张三丰道长当之无愧的杰作代表。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这篇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只要细细领悟他的《无根树》,就会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正如他在《自题无根树词》中所说的那样“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查看详情>>

会心集 [ 刘一明 ]

《会心集》包括《会心内集》和《会心外集》,大约完成于嘉庆六年刘一明68岁时。在《会心集》开篇序言中,刘一明介绍了其基本内容和写作缘由:余自得仙留龛谷之旨,实会的盈天地间者,皆是阴阳之象;盈天地间者,皆吾性命之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一道而贯无穷之道,可以一心而统无数之心,纵横逆顺,左右前后,黄芽满地,白雪飞空,信步走去,头头是道。故生平因物书怀,就事写意,无非会之于心,发之于言,故将吟咏拙句,编为内外二集,分为四卷,名曰《会心集》。愿结知音道侣,早会性命之道于一心,勿为旁门曲径所误可也。至于集中所会之是非,余亦弗知,惟有会道于心者自知之耳。刘一明告诉人们,《会心集》中的诗词曲是他得了道教内丹学传承之后“会之于心,发之于言”的吟咏。众所周知,诗词曲都属韵文,是典型的文学体裁,一般说来,其内容以抒情为主,也可以有叙事和说理。而《会心集》中的400余首诗词曲,其数量最多的作品却是“说理”的,其次才是“抒情”的,也有少量叙事作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心集》中的作品所说之“理”不是寻常之理而是玄妙的“道理”;其所抒发的“情”也并非人之常情,而是别具一格的“道情”。因刘一明“会之于心”的“道理”和“道情”与众不同,《会心集》“发之于言”的诗词曲也就具有了不同于普通诗词曲的特殊价值。 查看详情>>

道德经[唐易州龙兴观碑本] [ 老子 ]

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龙兴路附近龙兴观遗址内。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李隆基亲注《道德经》,并颁布于全国,以供当时人们学习,为存世的道德经幢中形体最大、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通高约6米,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顶青石质,余皆汉白玉质。幢座是八角形石基上雕束腰仰覆莲花座,现在仅露出上层的仰莲座部分,其他部分被新建的四角形保护亭的台基包砌。幢身为八角柱体,高4.29米、直径0.9米,每面宽0.4~0.42米,由上端略短下面较长的两块完石衔接雕成。正面上额刻标题“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楷书18字,下刻开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玄宗诏书。下镌刻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并御注,后有“奉敕”造幢人“易州刺史兼高阳军使赏紫金鱼袋上柱国田仁琬”及唐人题记。幢顶仰莲座上雕屋殿建筑,八角形屋顶的屋面雕饰小脊与瓦垄。檐下角梁以一斗三升栱承托,补间铺作置散斗。其整体造型模仿唐初兴起的佛教经幢形式。龙兴观道德经幢虽无书丹者姓名,但根据幢身书体,对照现存苏灵芝书《易州铁像颂碑》等其他碑刻,应为唐代书法家苏灵芝所书。经文笔画清晰,潇洒飘逸,风神尤佳,对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极高价值。 查看详情>>

阴符经注 [ 刘一明 ]

一卷。清刘一明撰。刘一明,号悟元子、素朴散人,清代道教全真派高士。《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全文仅三百余字,为道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全真道十分看重《阴符经》,祖师重阳真人有言:“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见祖师《全真集》)。素朴刘先生认为历代传下来的《阴符经》版本杂乱,更有假托神仙或圣贤之名注解去迷诳读者的伪书,因此他于1779年在今陕西省凤县南台山对《阴符经》做了仔细的校正,并以全真道思想进行了注解。 查看详情>>

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敦煌本] [ 佚名 ]

简称《灵宝化胡经》。唐《化胡经》传本之一。S.2081。一卷。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三十八行。此经与十卷本《化胡经》不同之处,在于将讲说道法、教化胡人者,由老君改为天尊,行文用语亦接近道教灵宝系经典。《正统道藏》未收。 查看详情>>

道德经[帛书本] [ 老子 ]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老子的《道德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85年,距今2500余年,历时久远,祖本已失。目前公认的最早的版本是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版。《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错别字较多,多有删改之处,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查看详情>>

太上正一阅紫录仪 [ 佚名 ]

道教科仪。原经卷数不详。首残尾全。题“阅紫录仪三年一说”。抄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存八十八行。阅箓召神为道教法术之一,念诵呼唤“紫宫玉台”诸功曹使者、神兵神将之名,可祈求赦免罪过,卫护自身及家口大小。《正统道藏》未收。 查看详情>>

无能子译注 [ 佚名 ]

道教书。晚唐无名氏撰。分上、中、下三卷,计28篇。全书述说气一元论和自然无为思想,宣扬无神论,否定封建等级观念。认为“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人与动物“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圣过》)。赞赏“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濛濛淳淳”(《圣过》)的远古时代。主张“宜处则处,宜行则行,理安于独善”(《答华阳子门》)。提倡“羽仪五色,谓之凤者未必祥,枭未必凶”(《纪见》)的无迷信思想。抨击封建等级制度,认为“官爵,实强名也。”“自古帝王与公侯卿大夫之号,皆圣人强名,以等差贵贱而诱愚人尔”(《严陵说》)。强调“物者,所谓富贵之具也”(《答通问》);“足物者为富贵,无物者为贫贱”。但也倡导“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圣过》)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在唐代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入《道藏》第六七二册。今人王明有《无能子校释》。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