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查看详情>>
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查看详情>>
二卷。清纪昀撰。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年自号石云,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至协内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笔削考核一手删定《全书总目》,识力超拔,堪称大手笔。与休宁戴震极友善,往来二十余年。卒于嘉庆乙丑(1805年),寿八十二。谥文达。尚著《审定风雅遗音》、《四库全书表文笺释》等。案《隋书·经籍志》载沈约《四声谱》一卷,书已亡佚。昀以约既执声病绳人,则约之文章必不自乱其例,因取其有韵之文考之,得平声四十一部、仄声七十五部,以《广韵》部目为序,顺序排列之。又谓陆法言《切韵》实窃据沈约而作者,前后序言之甚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沈书只明四声,不重韵部。……沈氏诗文用韵实据当时韵书,不过严辨四声而已”。又谓“隋时四声之说渐次严密,而沈亦未明韵部,陆法言《切韵序》不引沈书,理所宜然。即如昀所言陆窃沈书,讳所自来,萧该、颜之推、魏渊诸人亦皆窃沈书乎!……是陆氏集诸家之大成,本不限于一说,安得如纪氏之所考乎!”“昀若专考沈氏四声本无不可,即推证其用韵之法,以表率当时之韵部……亦无不可,何必创为异说,自炫神奇,以自毁其书也。”《沈氏四声考》收入《镜烟堂十种》、《畿辅丛书》、《丛书集成》 (初编语文学类)。 查看详情>>
本书是作者在八十六岁时患眼疾以致“目盲不能视人、罔论读写”的情况下,自己口述,夫人笔记,然后口诵耳听一字一句修改订定。终迄时已九十二岁高龄,故题曰“晚学盲言”。全书共三部分,分别为“宇宙天地自然之部”、“政治社会人文之部”、“德性行为修养之部”。九十篇专题虽篇各一义,却相贯相承。每篇都是两个命题的对举,如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常与变、道与器、权与能、礼与法、雅与俗等等,均博而返约,致广大而尽精微,可谓是作者晚年对中国文化核心要义与中西文化异同的一次总结性的盖棺论定。上篇是宇宙天地自然之部,阐述了严正肃穆中的宇宙法则中隐含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中篇是政治社会人文之部,阐述了文化这一思想精髓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的关键性影响。下篇是德性行为修养之部。德性修养是作者对法学生命意义的超越性思考,让我们跨越了思想的狭隘与局限,获得了一种超凡的思想境界。 查看详情>>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历届(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所集成。但只是笔录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故其内容包括有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各方面之问题。多由阅历得来,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其有裨于青年者,至为深钜。兹不忍令其零佚,爰特编印成册,以供同好。 本书各篇之题目是后加的,朝话原无题目也。各篇先后之序,原宜以其年月日为准,唯已不易查明,今只有以其内容意义相连类者,而编次之,不复问其年月日先后。 本书内有一部分先曾陆续发表于《乡村建设》半月刊;其大部分则为黄省敏同学整理誊抄者。至某篇为某人所记,中因互相传抄,已无由记证。本书印行时,以先生事繁,复未经核阅。其有与先生愿意不符或小有出入者,当由笔记者与辑校者负责。 查看详情>>
钟泰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3月初版。全书分上下两卷,凡四编七十二章,通过介绍自周至明清百余位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第一编上古哲学史共13章,对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名、阴阳、兵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作了精赅的分析;第二编中古哲学史共13章,对两汉时期的今、古文经学之争,魏晋时期的有无之辩,南北朝时的神灭、神不灭辩和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争论和融合作了系统、明晰的阐述;第三编近古哲学史共30章,对宋明道学的师承渊源、思想流变作了简洁的梳理,对周、张、陈、朱的理学派和陆、王心学派的旨趣异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四编近世哲学史共35章,对清初至光绪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提纲挈领的整理,对清初三大家和乾嘉汉学诸派的分析均有探幽发微,阐前人之未发的地方,特别是作者对一些以前不被人重视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如唐甄等作了肯定的评价,并专章列论。作者立论严谨,对各家各派学说力图作客观的述评,不轻易褒贬;同时作者的视野较为开阔,全书收论的哲学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特别是作者对光绪、宣统以后的近代哲学自谦“虽关蹊径,未睹旨归,编录之责,让之来者”体见了“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存疑、求真谦逊、朴实的学风。全书以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经,以各哲学家的思想为纬,条理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全景,堪称是当时中国哲学史教材中的佳作。 查看详情>>
《治史》主要收录翦伯赞有关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略论中国史研究》《怎样研究中国历史《再论中国历史研究》《评实验主义的中国历史观》《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等文章。 查看详情>>
翦伯赞著,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国古代史上中原与边疆之间的往来,理论问题在先,论述具体问题的文章,按照朝代排序,兼顾文章写作时间。主要内容包括,夏族的起源与史前之鄂尔多斯;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两宋时代汉奸及傀儡组织;元代中原人民反对鞑靼统治者的斗争;辽沈沦陷以后的明史;论南明第二个政府的斗争;论史前羌族与塔里木盆地诸种族的关系,等等。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