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
纪昀学问非常渊博,是乾嘉时期统治阶级在文化界的代表人物。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10余年,主持撰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它论述各书主旨,剖析学术源流,辨订文字增删、篇帙分合,成为清代目录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纪昀能诗善文,有《纪文达公遗集》,包括文16卷、诗16卷。其中,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占多数,内容和艺术都不足取。只有少数记述行旅,吟咏景物和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生活实感,文笔也较为生动活泼,如《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夜泊吴江》、《和蒙泉秋感》等诗歌。《乌鲁木齐杂诗》160首,是作者谪戍塞外后于归途中所作,记述在新疆的所见所闻,刻画当地的风土人情,笔致清新,声调流转,价值尤高。
纪昀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还是表现在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上。这部著作多写鬼怪神异故事,间或涉及世态,夹杂考辨。其宗旨在于宣扬封建道德的合理和永恒、鼓吹天道轮回,因果报应,有大量糟粕。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书中对于道学家虚伪、卑琐面目的讽刺,对官场上勾心斗角,排挤倾轧等丑行的揭露,对役吏爪牙盘剥百姓、横行不轨的罪恶的谴责,对劳动人民正直、纯朴的品格及其聪明才智的赞赏,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写作手法上,纪昀有意学习六朝笔记小说,“尚质黜华”,文笔简约精粹,隽永传神,正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中国小说史略》)。缺点是议论说教过多。
由于作者地位高、名气大、文笔好,《阅微草堂笔记》曾广为流传,一时竟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海内。实际上,无论就思想价值还是就艺术成就而言,它都远不能与《聊斋志异》相比。
《续通志》,顾名思义,是衔接《通志》的一本综合史料而成的史书。清乾隆三十二年时官修。后经纪昀等校订,共640卷。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字晓岚,一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举进士、授侍读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主持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续通志》的体例与郑樵的《通志》基本相同,分本纪、列传、二十略,但缺世家、年谱。本纪、列传的时间断限,从唐初到元末,包括唐、宋、辽、金、元五朝,其中的文字,全抄正史。至于明代纪传,因当时已另有《明史》,故未列入。书中的“略”则从五代至明末,不仅继续了《通志》的二十略,而且对其有所补充和订正。如郑书《艺文略》,只列书名卷数,而本书则各补撰人名氏爵里。郑书《图谱略》以《索象》、《原学》、《明用》3篇辩其源流,又用《记有》、《记无》考其存佚,而本书则删除以上名称,另立经学、史乘、天文、地理、政典、学术、艺事、物类等目。对于郑书的《昆虫草木略》,《续通志》中增补和订误之处更多。总的来说,此书除了没有世家、年谱外,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凡《通志》所缺,则补上;凡《通志》已载而有伪误的,则订正。考证比较严密。1937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通行。 查看详情>>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查看详情>>
图书目录。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正总裁是乾隆第六子永瑢,实际编纂则以纪昀为主。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于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的图书撰写出提要另行汇编而成。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每种书写一篇提要,卷首有圣谕,有表文、职名、凡例,载有全书的撰写过程及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其中经部分十类,附子目九个;史部分十五类,附子目二十六个;子部分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个;集部分五类,附子目五个,共六十二个子目。每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子目间有按语,可以说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及划分类目的理由。由于每种书目下都有提要、作者生平、著述渊源、著录卷数、版本、内容评论,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乾隆以前历代的经籍,对后世学者了解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有重要帮助,因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有多种版本。现通用有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附有《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及《四库书目索引》,另有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附有《四角号码人名、书名索引》;1965年中华书局影印了浙江翻刻武英殿本,改名《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前的最佳本。 查看详情>>
四卷,清纪昀撰。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内外共四十九篇,论史家体列,辨别是非,述古籍之源流及杂评古人得失,贯穿古今,洞悉利病,为史家之圭臬。但该书是非任情,往往有意护圣贤之所短,前人中有黄叔琳撰《训故补》、浦起龙撰《通释》对此予以纠正。纪昀即在前人基础上,根据浦氏本逐一加以评点,认为可取之处就用朱笔记下,而纰缪之处就用绿笔点之,其中冗漫之处又用紫笔标示出来。然后删去绿、紫所点部分,将剩余部分排比成文,是为《史通削繁》四卷。全文删除的有《载言》、《表历》、《疑古》、《点烦》诸篇,全文抄录的有《载文》、《补注》、《邑里》、《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核才》、《烦省》、《杂述》诸篇,其余的皆按其精华、芟其芜蔓,阐幽决奥,理正词明,文皆相属。书中亦有删削过当之处。涿州卢氏在广州刊刻此书,浦起龙的评注也同时附于书中。有清道光十三年刊本。 查看详情>>
《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是纪晓岚针对清初学者冯舒、冯班评点五代后蜀韦縠所编唐人诗《才调集》的门户之见,特对二冯之评点进行删正的作品。冯班推崇西昆,专意古学,与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极力贬斥江西诗派。纪晓岚认为,江西之弊在粗俚,西昆之弊在纤俗。不善学之,同一魔道,不必论甘而忌辛。 查看详情>>
笔记小说集。清纪昀作。昀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间陆续写成《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杂录》五种,嘉庆五年始由其门人盛时彦合刊,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共二十四卷。内容多写鬼怪神异故事,间杂考辨,于宋代道学时有排击;有许多封建道德说教。在体裁上极力模仿晋宋笔记小说,尚质黜华,记事简要,有意和《聊斋志异》对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在当时文坛影响很大。有《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和中华图书馆石印本等。近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查看详情>>
《纪评文心雕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评点之作,纪晓岚逐篇评点,一丝不苟,抓住关键,切中要害。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代,《文心雕龙》研究在校勘、注释、评点三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文心雕龙》的评点史上,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无疑是纪晓岚。
查看详情>>
又称《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清乾隆时官修。清廷以官制之得失,可知朝政之盛衰,念历朝官制,典籍具存,宜备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规可鉴,法戒益昭,乃于乾隆四十五年 (1780) 特命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纪昀 (1724—1805),以及陆锡熊、孙士毅、陆费墀等,考证排次,辑缀而成。本书所记职官,包括古今,贯穿始末,且追溯历代沿革。全书以记清代官制为纲,每一曹司列为一表,首列清代官制,而历代官制之沿革分列于下。即将上古至列朝之官名、员额、官阶、职掌等排列,与清朝职官相对照,以说明清朝某官相当于古代某朝某官。表后详述建置,亦以清代列前,历朝列后。凡清有而古无、古有而清无之职官,以及名同而实异,或实同而名异者,均一一引证诸书,详为考证,疏其异同。所引资料,清代以前,取于各正史职官考、《通典》、《通考》等,清代则取于《清会典》。全书各表,将上下数千年分职率属之制,备载无遗。然体例上,以历代职官名目附于清代类似职官之下,作牵强之比附,未免有失原意。考核亦间有未精确与舛误之处。且书中使用全称、简称标准不一,失之杂乱。道光年间,黄本骥以本书藏于内府,民间不得见,乃录原表六十七篇,删去表后疏证文字,成简本 《历代职官表》刊行,颇便阅览。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