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考证辩伪著作。崔述撰。其门人陈履和曾刊刻崔述遗书19种,光绪5年(1789)定州王氏谦德堂刻《畿辅丛书》收《考信录》12种。顾颉刚搜罗整理、编成新的《崔东壁遗书》校点书于1936年在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号东壁,清直隶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清代开疑古风气之先的经史学家。一生著述凡34种,88卷。本书36卷,翼录10卷。其中《考信录提要》(一名《考古提要》)2卷,《补上古考信录》2卷,为“前录”2种;《唐虞考信录》4卷,《夏考信录》2卷、《商考信录》2卷、《丰镐考信录》8卷,《洙泗考信录》4卷,为“正录”5种;《丰镐考信别录》3卷,《丰镐考信余录》3卷、《孟子事实录》2卷、《考古续说》2卷,《考信附录》2卷,为“后录”5种;《王政三大典考》3卷、《续风偶识》4卷,《古文尚书辩伪》2卷、《论语余说》1卷,为“翼录”4种。本书取司马迁“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之意以名之。以怀疑、辨伪、考信三者为事。治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凡诸子百家以及秦汉后传注所言为群经所不具者,皆不轻信,必举秦以前史实参互比较,以求其真;对异端邪说不经不言,则辟其缪而一律削去,系统考订了中国上古及历史和孔子、孟子的事迹。其治学用以经证经之法研究古史,与当时正文字、明音训、释名物、考典章的考据学在内容与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不为时人所重。虽然崔述治学谨严、目光锐敏,但其学术以尊经卫道为宗旨,故唯经是从,疑辨考信到经而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自信太过,致失是非之准者亦时有之。其疑古辨伪的精神对20世纪20年代崛起的古史辨学派产生很大影响。 查看详情>>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不详)撰。叶大庆字荣甫,以词赋知名当世,曾官建州州学教授。籍贯及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主要摘取上自六经诸史、下至宋世名家著述等疑义,分别详加考证,阐述己见。全书考证详明,论述精辟,多有前人所未发之处。书中有征引古书及疏通互证之处,各于本文之下用夹注注明,体例详悉。在宋代笔记小说中,可无愧为淹通详悉之著作。以前,程大昌作有《考古编》,号称精审。叶大庆生于其后,定书名为《考古质疑》,似有接迹之意。今观其书,当不亚于程大昌《考古编》。足资治文史者参考。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武英殿聚珍版书》、《海山仙馆丛书》、《啸园丛书》、《清芬堂丛书》、《仿知不足斋丛书》等版本。1985年,李伟国重新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其书与《瓮牖闲评》合为一书出版。1989年,陈大同又作校证,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书名为《考古质疑校证》。此两种版本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查看详情>>
中国明代朱载堉(1536~1611)著。此书是一部乐、舞、律、历的百科专著。它由《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历学新说》、《律吕精义》、《操缦古乐谱》、《族宫合乐谱》、《乡饮诗乐谱》、《六代小舞谱》、《小舞乡乐谱》、《二佾缀兆图》、《灵星小舞谱》、《圣寿万年历》、《万年历备考》、《律历融通》15种著作汇刊而成。始刻于1595年、印于1606年。朱载堉是明代乐律学家、算学家,青年时因悲痛父亲无罪入狱,筑土室于宫外,潜心研究学术。后父亲复爵,他仍钻研学问直至终生。在《律学新说》(1584年作序)中,他提出“新法密率”,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从乐律学理论上解决了十二律之间律高差不均等的问题,为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提供了律学理论基础。此外,《乐律全书》中对中国乐律学理论体系、乐器制造、异经管律、有量记谱、音乐教学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现存常见的版本是《万有文库》影印明万历原刻本。 查看详情>>
又名《宋学渊源记》。清江藩著。上、下及附录三卷。以记述清代宗宋儒义理之学学者的学术思想、师承渊源为主要内容,故名之。上卷记孙奇逢、李中孚等北方学者,下卷记张履祥、朱泽云等南方学者,附录卷记彭绍升等亦儒亦禅的学者。共三十余人,一一列为传记。对汤斌、陆陇其、李光地、张伯行等清代理学家,则认为他们已“具载史乘”,或已“从祀孔庙”,故略而不载。本书所录学者多“或处下位,或伏田间,恐历年久远,姓氏没湮,故特表而出之”(《国朝宋学渊源记》卷上)。故是书所列人物并非清代主要宋学代表人物。由于著者专宗汉学,门户之见较深,所以对书中所列人物亦“不无蹈瑕抵隙之意”,且记述亦过于简略,学术价值与影响远不如其《国朝汉学师承记》。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阮元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有新点校本。 查看详情>>
学术史著作。清江藩撰。八卷。“国朝”指清朝。全书列举清儒中“笃守汉学家法”的代表人物,并对他们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等,进行介绍和评价,从而系统地反映了清代儒学的发展状况。但是,清人治经不仅注重汉唐注疏,而且兼采宋儒义理,实际上很难区分谁是“笃守家法”者,谁是专说义理者。又因为作者的门户之见很深,故书中所论也有不尽符合事实的地方。如把阎若璩列于首卷,将黄宗羲、顾炎武列于末卷,并在本书卷八说:“梨洲(黄宗羲号)乃蕺山(刘宗周,明末哲学家,学者称蕺山先生)之学,矫良知之弊,以实践为主。亭林(顾炎武号)乃文清之裔,辨陆、王之非,以朱子为宗。效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骑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对此,皮锡瑞在《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中指出,这是“刻黄、顾而宽于阎,是并阎氏之书未之考也。”另外,对胡渭、万斯大、方苞等的评价也有失公允之处。虽如此,该书以丰富的内容,精博的辨证,受到清以后多数学者的好评。该书有单行本,又有《粤雅堂丛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 查看详情>>
吴应箕编撰。吴氏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人。谥忠节。崇祯贡生。曾参与复社,善今古文,是明末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曾与黄宗羲等复社同志一起写下《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又曾冒险探望护视被阮大铖逮捕入狱的周镳,以至被迫逃亡。清兵南下后,举兵反抗,兵败被捕,不屈而死。著有《楼山堂集》27卷、《东林本末》6卷、《续觚不觚录》2卷等。《读书止观录》是在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和屠本畯《演读书十六观》的基础上增益而成的。撰者将不见于前两书的前人关于读书的心得和逸事收集汇录,分编为三卷。该三卷每则前录古人语录或读书掌故,后以“吴生曰”作按语,昌明读书之旨。每则之尾,均以“读书者当观此(是)”作结。不仅纂辑量超出前两书,编纂体例也有所改进。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乃袭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之余绪,推而衍之,杂引古人论读书作文之语,而稍以己意为论断。”并编《读书十六观》和《演读书十六观》为该书第四、第五卷。总称《读书止观录》,凡5卷。“止观”两字原为佛教术语,大抵“止”为止息妄念,“观”谓昭察万物,朗然常照,性自寂然,所以又译为“定慧”、“寂照”。作者标书名为“止观”,一来借指读书所达到的佳境,二来与陈继儒《读书十六观》书名相照应,另外也有“观而止于是”的意思。陈维崧说该书“足为天下读书者之津梁”,刘世珩认为该书“策励士子,最为有益”,诚非虚语。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世珩刻《贵池先哲遗书》本。通行有胡贯中点校,黄山书社1984年重排本。 查看详情>>
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 《三十国春秋》、常璩的 《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度的《二石传》、范亨的《燕书》、车频的《秦书》、刘昺的《敦煌实录》、王景晖的《南燕书》、裴景仁的《秦记》、姚和都的《后秦记》、张谘的《凉记》,喻归的 《西河记》、段龟龙的《凉记》、张诠的《南燕书》、高阊的《燕志》。其中武敏之《三十国春秋》中的一条,采摘自 《高氏家谱》,此书真伪尚可疑。另外吴笃的《赵书》、王景晖的《南燕书》也只有一条,字数极少且或言珍异、或言祥瑞,实无足轻重,价值不高。该辑本收入《广雅丛书》。 查看详情>>
《二酉缀遗》主要采掇古籍中奇闻怪事。《二酉缀遗》,以及《九流绪论》、《四部正讹》、《庄岳委谈》等部分,对古代小说作了多方面的考论。如对小说地位的高度重视,对小说"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等艺术特点的认识,精辟独到。胡应麟还摆脱传统的目录著作将小说笼统地纳入子、史两类的作法,对小说作了系统的分类,将小说进一步分成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辩订、箴规六类,在当时确为一大进步。在小说分类的基础上,胡氏还对各类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考源工作,且在考察小说的演变史时,注意到了小说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 查看详情>>
三卷彀补一卷。明邓伯羔撰。此书共三卷,补一卷,援据经籍,考订旧文,甚为详赡。虽多本于旧文,但广征博引,多有精到之处。如其怀疑汉有两个牟融,辨《出师表》原有两本等,皆有一定见解。又如引《西京赋》证澹、淡为两字、引《唐六典》证畊、耕为两字,比《六书辨析》还有精到之处。又如辟苏氏梼杌之妄,正邵子称外臣之非,尤能力持公论,不附和门户之局。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如:《续博物志》本是南宋李石所撰,书中又明明出现曾公亮、王安石、曾慥之名,而邓伯羔仍疑为此书作者是唐时人,甚为疏舛。又如:邓伯羔据《西溪丛语》以及《七修类稿》认为落霞为鸟名、虫名,亦有失别择等等,但瑕不掩玉,邓伯羔能在明隆庆、万历以后,士大夫惟尚狂禅,不复以稽古为事之际,尚能广征博引,考古论今,且足备参稽,在当时犹为笃实之学也。此书有明刊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查看详情>>
近代廖平著。两卷。著于清光绪十一年 (1885),次年由成都尊经书院刊行。此书目的在于区分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上卷列出十多种表来区 分今、古文经学在礼制上的不同,下卷加以说明。认为 今文经学以孔子为宗主,《礼记·王制》是其礼制纲领; 古文经学以周公为宗主,《周礼》是其礼制纲领。但这两 派又统一于孔子,因为孔子早年主张“从周”,他早期学 生流入燕、赵,后来传为古文经学;孔子晚年主张改制, 损益四代,他晚年的学生多在邹、鲁,所传为今文经学。 该书以礼制区别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及其经师传注, 是对经学史的贡献。收入《六译馆丛书》,1928年北京 资料社印行。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