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1852—1932年),字季平,1852年3月29日(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九)生。四川井研人。家贫,其父曾为人牧牛、佣力,后稍自给,在盐井湾设一磨坊,廖平始能读书,勤于学。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张之洞放四川学政,次年院试,张对廖平很是赏识,拔为第一,补为县学生。1876年(清光绪二年),调尊经书院肄业。不久,王闿运到四川,主讲尊经书院,授《春秋公羊学》,谈今文经说,廖平受其影响,称“高第弟子”,与绵竹杨锐、汉川张祥龄齐名。1879年乡试,廖平考中第二十四名举人。1889年成进士,以知县用。廖平考虑亲老,不愿到远处做官,请求改就教职,选授龙安府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及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
廖平早年研求宋学,后来逐渐专门分析经学中的今文与古文。他的学说以善变称,大体说来,从1883年到1902年的二十年间,学凡四变。第一变讲“今古”。初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认为今文学崇奉的《王制》和古文学尊崇的《周礼》可“同治中国”,分别周公和孔子的异同。这时虽平分今古,但已说“《左传》出于今学方盛之时,故虽有简编,无人诵习,仅存秘府而已。至于哀、平之间,今学已盛而将微,古学方兴而未艾,刘子骏(歆)目见此编,遂据以为今学之故,倡言求立。至于东汉,遂古盛而今微,此风气盛衰迭变之所由也”[1]。已对古文经学的创始人刘歆表示不满,代表作是《今古学考》。
第二变讲“尊今抑古”。1884年,廖平以为今文是孔子的真学,古文是刘歆的伪品。自称:“当时分教尊经,与同学二三百人朝夕研究,析群言而定一尊,于是考究古文学渊源,则皆出许、郑以后之伪撰,所有古文家师说,则全出刘歆以后据《周礼》、《左氏》之推衍。又考西汉以前言经学者皆主孔子,并无周公。六艺皆为新经,并非旧史。于是以尊今者作为《知圣篇》,辟古者作为《辟刘篇》。”[2]代表作是《知圣篇》和《辟刘篇》。这一时期,他尊奉孔子之“圣”,攻击刘歆之“篡”,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所本。
第三变讲“小大”。1898年说什么《周礼》是皇帝书,与《王制》大小不同,“一内一外,两得其所”。代表作是《地球新义》、《王制集说》和《皇帝疆域图》。
第四变讲“天人”。1902年,廖平以《尚书》为“人学”,而《诗》、《易》则“遨游六合以外”,是《天学》。他把过去写的《诗》、《易》旧稿加以改正,专门讲天人之说的演进。代表作是《孔经哲学发微》。
戊戌政变后,因康有为援引今文经说,推演变法维新,受到廖平启发,于是廖平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被革职。1909年,四川提学使赵启霖又以廖平讲左丘明实无其事,《春秋》三传都出于子夏,说是“穿凿附会”,命四川各学堂不得再延廖平讲学。1911年,辛亥革命起。次年,刘师培任四川国学馆长,聘廖讲经学。1913年廖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为四川代表,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后改为公立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至1922年辞退。
民国以后,廖平的学说又有改变,先把“小大”融合在“天人”之内,讲“人学、天学”(第五变,1918年),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各有领域,《礼》、《春秋》、《尚书》三经为“人学”,以《周礼》、《王制》为之传;《易》、《诗》、《乐》三经为“天学”,以《灵素》、《山海经》、《庄子》、《列子》、《楚辞》为之传,“各有皇帝、五伯四等”。后来又想再变一下,但越变越离奇,终于没有变出来。
1932年6月5日,廖平由四川嘉定返里,途中病逝。廖平著书甚多,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廖平先后任教于成都补习学堂、成都选科师范、成都高等学堂、成都府中学堂、成都客籍学堂、成都县中学堂。《群经总义讲义》是其经学讲义。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群经总义讲义》共二册,其中第一册十六课:《雅言翻古》、《论作述》、《先野后文》、《世界进化退化分经表》、《大小六艺》、《教育史》、《开士智》、《忠敬文三代循环爲三等政体》、《礼失求野》、《神权驳》、《宗法非世族政治》、《中外古今人表》、《谶纬》、《阙疑》、《中国一人》、《墨学道学均出孔子辨》。第二册共六评:《尊孔》、《世界先野后文》(附《世界进化退化简明表》)、《教化由小而大》(附《孔子前后皇帝王伯不同表》)、《论知行之分》、《立德立功与立言之分》、《俟后新经》(附《专经统各科学表》)。后附《左氏春秋十二要》、《左氏春秋十论》、《左丘明考》。各课的写作有先后,又其目有与三十一年所拟《群经大义补题》相同者,当係本就《补题》撰録而别有增补。由于廖平在这几年读到不少西学译籍,故其书多以中学与西学互证,而对西人政治、学术、风俗多持批评态度。可惜其书今仅觅得第一册(蒙文通先生收藏,蒙默教授提供),已非完璧。不过下册及附録各题,多已刊于《国学荟编》等杂志,皆已收入本《全集》,基本上可见其全貌。今据光绪三十三年刻本整理。 查看详情>>
经学著作。清廖平著。作者把诸经大义熔为一炉成此简要读本。共二册。作者认为经学有微言大义,章句繁多,博而寡要。如,说“尧典”二字竟至三万言。一个人从青年学起,至白头也不能通一经。为求简约,以利于读书,故以《白虎通德论》为蓝本,撰《群经大义》。将儒学典章制度,基本常识及《易》、《乐》、《诗》、《论语》、《尚书》、《周礼》、《春秋三传》等合为一学,不再分别宗派,并略加浅注,使入学者无章句之繁劳,可以一篇而知本,确是事半功倍。有1917年四川成都存古书局《六译馆丛书》。 查看详情>>
近代廖平著。两卷。著于清光绪十一年 (1885),次年由成都尊经书院刊行。此书目的在于区分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上卷列出十多种表来区 分今、古文经学在礼制上的不同,下卷加以说明。认为 今文经学以孔子为宗主,《礼记·王制》是其礼制纲领; 古文经学以周公为宗主,《周礼》是其礼制纲领。但这两 派又统一于孔子,因为孔子早年主张“从周”,他早期学 生流入燕、赵,后来传为古文经学;孔子晚年主张改制, 损益四代,他晚年的学生多在邹、鲁,所传为今文经学。 该书以礼制区别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及其经师传注, 是对经学史的贡献。收入《六译馆丛书》,1928年北京 资料社印行。 查看详情>>
不分卷。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原名登廷,字学斋。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县) 人,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家。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恩科进士,历官龙安教授、松潘教授、射洪训导。曾受业于王闿运。著书甚多。平作此书,盖仿明代黄道周之 《 〈坊记〉集传》。其著书之旨,大意谓“春秋时代,由禽兽进于野人,大约与今海外程度相同。孔子拨乱反正,作《礼经》以引进之,所以用夏变夷,为礼以教人,使人自知别于禽兽。由秦汉至今二千余年,验小推大,二十二行省,人伦礼教浃髓入神,至圣之赐也。自欧化东行,一、二喜新之士,乃欲用夷变夏,所谓以旧坊为无用而充之。正为今世言之,故仿黄氏之意,再解此书,用进化说,独尊孔经,欲以拨全球之乱,推礼教于外人。”于此可见今文经学家的治学风格。是书引《大戴记·礼察》、《小戴记·经解》及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三篇,以当序例,比附尚属切当。又据沈约之说,以凡称子言者皆为子思,非孔子,故六经外并引《论语》,解说亦不为无据。廖平著书,好立新意,多为异说,独此书虽多新解,且间以外国事迹参证,然较其它书平实。有《六艺馆丛书》本 (1925年四川存古书局集成刊本)。 查看详情>>
是书又名《左氏古经説》、《春秋左氏古经説疏证》,是廖平于经学“二变”时改《左传》爲“今学”后的著作。成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同年由成都府中学堂刊刻。全书十二卷,以鲁十二公爲次序,各爲一卷。廖平初治《左传》,分爲两端,其从《汉书·艺文志》中的《左氏微》得到啓发,将《左氏春秋》分爲义例的“説”和记事的“传”,沿着先“説”后“传”的次序,依次著成了《左氏古经説读本》、《左氏古经説汉义补证》(又名《春秋古经左氏説汉义补证》)、《左传汉义证》、《左传汉义补证》,而《春秋左氏古经説义疏》经、传同载,与《左氏古经説汉义补证》、《左传汉义证》之经、传别行不同,是廖氏集其《左氏》学诸成果而成之作。原书每卷下标有“井研廖氏学”。全书旨在阐发经义,广引二传、《礼记》、《论语》、《国语》、《史记》等以相印证,博采贾、服、许、班等汉儒师説,以匡杜説之失。其间采杜説较刘文淇爲严,多推传例、师説以补古注所无。主要版本有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成都中学堂刻本、民国八年(一九一九)重刻本、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四川存古书局《六译馆丛书》重印成都中学堂刻本。兹据成都中学堂刊本整理。 查看详情>>
十一卷。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著名思想家、经学家,一生学术观点经过六次变化。该书又名 《公羊春秋补正》、《公羊补正》,共十一卷,卷首又有 《凡例》 及《国说》一卷,成书于光绪戊子(1888)。该书体例与旧注疏家稍有不同。据《凡例》说,他以 “补证” 为名,“凡佚传则补传,师说则补例”,对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不完备的地方加以详细阐释,何休注较明白的地方就从略。他又对《公羊春秋》经传加以自注、自疏,大体上以“自信精粹者”为注,其余文字为疏。他又认为,先儒有“《公》《榖》详例,《左传》详事”之说,实际上,《公羊》《榖梁》二传纪事为《左传》所无的也不少,因此,在疏中用《左传》《史记》之说进行补充; 至于与《左传》相异的地方,就在疏中详述。又《公羊传》传授非出于一师,文字不无脱误,廖平对那些他认为不当的地方,就在疏中加以说明。廖平此书的大旨,在于借春秋史事,勘合时局,将汉宋支离空疏的积习一扫而空,借《公羊传》抒发本人的政治、哲学主张。因此,该书虽于经学无多少发明,但在思想史上有一定的价值。该书收入《新订六益馆丛书》春秋类(民国十年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 查看详情>>
一卷。清廖平撰。该书是他所撰《榖梁春秋外编》中的一种。按: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撰《榖梁废疾》,排斥《榖梁传》;古文经学家郑玄撰《起废疾》驳斥何休。廖平撰《起起废疾》,对何休、郑玄二人的观点加以折衷。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野在于礼制的不同,《周礼》 属于古文经学,《王制》属于今文经学,《榖梁传》主张“素王”,倡导“改制”,故礼制从新,而与《周礼》不合。该书有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民国十年(1921)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新订六译馆丛书》,又将该书收入其中。民国时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刊 《重订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 十一卷,将《释范》一卷及《起起废疾》一卷附刻在后面。 查看详情>>
二卷。清廖平撰,其弟子黄熔笔述。此书卷前附有《周礼新义凡例》四十七条。卷一为《天官冢宰》,卷二为《地官司徒》,《春官》以下皆缺。此书不信《周礼》为周公所作,乃是七十子之传。以《周礼》为书传,如《王制》为《春秋》之传。又分散经文为序、经、传、联、说各节。如《天官》中,以“惟王建国”至 “以佐王均邦国”一节为序,“大宰之职”至“以佐王治邦国”一节为经,“一曰治典” 至“以生万民”一节为传。联、说例如: 以 “祀大神,示亦如之”至“赞玉几玉爵”三句为说,以“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至“则戒于百官赞王命”等句为联。廖氏所说,太过诡异。有六译馆丛书本。
查看详情>>
二卷。清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初名登廷,字学斋,号六译老人,四川井研人,清末著名经学家、思想家。师从著名学者王闿运,治今文学。他对经学的认识一生经历了六次变化: 前三变都讲今古之学,从平分今古到尊今抑古,再变而成古大今小,从提倡今文说转变为提倡古之说。他的观点最初与康有为相同,三变之后乃与之决裂。后三变讲天人之学,主要涉及政治哲学问题,与今古文问题关系不大。他的著作很多,汇刻为《新订六益馆丛书》。今人李耀仙等对廖平的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成《廖平学术论著选集》,由四川巴蜀书社陆续出版。廖平虽然经学主张多变,但对《左传》的看法前后比较一致,没有多少变化。他认为《左传》是先秦已有之书,在西汉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得行世。廖平《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成书于光绪三十三年 (1907),分上下二卷,总为十二篇,每公为一篇。书中大旨在于批评杜预以例说经之失,凡是杜预对经传的诠释他有所不满意的,都分别条录,进行辨证,所论往往于理可通,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多有驳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有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排印本。 查看详情>>
十一卷。 清廖平撰。廖平是清末的经学大师,一生经学主张凡六变。在光绪十年(1884)前后,著《榖梁春秋内外编》共三十七种、五十卷。其中内编书一种,即《榖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外编书十一种,包括《起起榖梁废疾》一卷、《释范》一卷、《集解纠谬》二卷、《榖梁先师遗说考》四卷、《榖梁大义详证》四卷、《榖梁传例疏证》 二卷、 《榖梁外传》二卷、 《榖梁决事》二卷、 《榖梁属辞》二卷 (附《本末》一卷)、《榖梁比事》二卷、《榖梁琐语》四卷。此外又有《榖梁日月时例表》等二十五种。 这些著作代表了廖平的 《榖梁》学观点。他认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礼制的不同。今文经学礼制祖《王制》,古文经学礼制宗《周礼》;《王制》是《春秋》旧传。两汉今文学、古文学的依经立说,推衍比附,都是由《王制》和《周礼》所派生的。《榖梁传》主张“素王”说,礼制属于新制,托“素王”改制,故与《周礼》不合。廖平认为,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不守旧训,有不少谬误。他参考两汉经师旧说,以班固的观点进行折衷。如果义还不通,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范宁注不完备的地方,进行疏通引证。引用事实,以《史记》的记载为主,有时也引用《左传》。廖平认为董仲舒治《公羊传》,说礼制与《榖梁传》其实一致,于是对《榖梁传》中的微文孤证,两汉经师又没有解说的,就取董仲舒之说。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