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吴晗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于国内各大历史学术杂志上的历史研究随笔,共十一篇,属于考据型历史作品,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1956年曾由三联书店出版。本书大部分篇章研究明史:(一)《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考证《金瓶梅》一书的时代,及其与《清明上河图》之关系;(二)《朝鲜李朝实录中之李满住》是以《李朝实录》中的记载为中心,探讨建州史前期著名领袖李满住的家世、住地及建州左卫的西徙,明与朝鲜两属下的李满住及其灭亡的经过;(三)《明代的军兵》记明代的军与兵、卫所制度、京军、卫军的废弛、募兵、军饷与国家财政等军事上的问题;(四)《明教与大明帝国》论证明教与明朝之间的关联等。 查看详情>>
《明史简述》是1962年吴晗先生应中共中央党校的邀请演讲明史的演讲稿,1979年发表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1980年由中华书局定名为《明史简述》并出版。全书比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有明一代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作了特别分析。吴晗先生是明史研究的大家,在讲述上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其中提出很多观点至今看来还有启发意义。
查看详情>>
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知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本书,大家编“小”书是保证本书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形式活泼,各个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给读者以必要的历史常识;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有趣好读,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生动呈现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历史。 全书上溯至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下止于中华民国创立初期,时空跨越50万年,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查看详情>>
《安阳》一书是李济先生晚年对殷墟十五次发掘以及后续殷墟发掘资料研究的一本总结性著作,它不但结合文献记载和小屯文化的层位关系,确定了这一带是商朝后期的自盘庚迁殷直到商纣王灭亡这一时期的都城,而且还发现了商代的宫殿遗址和帝王的大墓以及各种类型的墓葬、祭祀坑、车马坑以及铸铜、制骨作坊等重要遗迹。殷墟出土了大批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是作者在79岁高龄时撰写的其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安阳》一书共分为十五章,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李济先生在1928年至1937年主持安阳殷墟的15次发掘及其后殷墟发掘资料的研究和出版。这些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确立了殷商文明是整个东亚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文明,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它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考古发掘之一。 查看详情>>
193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本书为陈东原所作。作者立志要编中国教育史,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于是将其中一部分先编了《中国妇女生活史》,本着“史料的来源不拘一格,搜采要博,辨别要精,大要以‘无意于伪造史料’一语为标准”这一原则,将3000年的妇女生活编于10章之内。第1章为绪论,其余9章按时代编排,依次为:古代的妇女生活、汉代的妇女生活、魏晋南北朝的妇女生活、隋唐五代的妇女生活、宋代妇女生活、元明的妇女生活、清代的妇女生活、维新时代的妇女生活、近代的妇女生活等。并附有二十四史中之妇女一览表。作者以充满感情的笔调,为中国广大妇女鸣不平。大声疾呼:“三千年的妇女生活,早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妇女才是畸零者!妇女才是被忘却的人!”“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的历史!”详考了宗法组织与媒妁婚制,教育的缺陷,女性心理的畸形发展,妓女的由来,缠足的起始,贞节观念的发展,“无才是德”的产生,几处特殊的风俗,以及女学制度始立,女权思想的萌发、近代妇女的生活等。并分析了使女子无职业、无知识、无意志、无人格的根源在于男尊女卑的思想。书中在介绍各时期妇女生活时还赞扬了一些女圣人,如班昭、李清照、秋瑾等。作者自序中剖白:“最初也有两个希望:第一个希望,希望趋向新生活的妇女,得着她的勇进方针。第二个希望,希望社会上守旧的男男女女——自信旧道德极深的人们,能明白所谓旧道德是怎样一种假面啊”。这本书传而至今,是没有辜负作者的希望的。 查看详情>>
陈垣撰。起初发表于 《辅仁学志》,科学出版社1958年发行,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是书精选《通鉴胡注》七百余条,引书二百五十余种,阐发胡三省之生平、抱负及学术成就。全书二十篇。前十篇以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辨误、评论、劝戒等内容阐发史学方法;后十篇以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等方面讲述史事。《通鉴胡注表微》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被誉为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陈垣将该书称做其学识的记里碑。宋元之际,当时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曾对《资治通鉴》作过一系列校勘考证,在其中融进了自己因国破民衰而产生的诸多悲情。而日本侵华时期身处沦陷区的陈垣对此感同身受,于是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 查看详情>>
钱穆著。1973年台北三民书局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主要历史著作,内容包括《尚书》、《春秋》、《春秋三传》、《左传》(附《国语》、《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附吴兢《贞观政要》)、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新唐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通鉴纪事本末》、《通志》、《文献通考》、《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文史通义》等书。作者主要叙述了这些书的内容、体例、写作方法,说明其精神与特点,兼及成书的时代背景和各史家治学的特殊成就。 查看详情>>
简称《通鉴纲目》,别称《紫阳纲目》。南宋哲学家朱熹与其弟子赵师渊共同编著。全书六十卷,成于乾道八年(1172)。《通鉴纲目》一书“表岁以首年,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序》)。“纲”是根据时间顺序写出的史事提纲,犹如《春秋》之经,既具有标题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史事、人物的看法,字数不多,顶格而写。“目”是对“纲”的具体叙述,即注语,字数比“纲”要多,犹如左氏之传。《通鉴纲目》虽脱胎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却不是简单的删繁就简。它根据义理的标准来裁剪历史,使历史“合于天理之正,人心之安”(李方子:《资治通鉴纲目后序》)。为之,它把取“《春秋》之义”和法《春秋》用字规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春秋》书法”加以发展和完善。《通鉴纲目》取“《春秋》之义”首先表现在辨正闰、明顺逆。认为自周至五代千余年历史只有周、秦、汉、晋、隋、唐六朝为正统王朝,其它或为僭国,或为篡贼,或为无统等。其次是严篡弑之诛,倡节义道德。认为轼君是大逆不道的,为天理所不容,要大书不隐。要褒扬尊者、贤者和死节者。最后是站在汉民族立场上强调夷爰之防。为伸明“《春秋》大义”,在书法上则极尽褒贬之能事。《通鉴纲目》是一部通过叙史来宣扬纲常伦理道德的著作,因此,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理学著作。正如李方子所说的,《通鉴纲目》“义正而法严,辞核而旨深,陶铸历代之偏驳,会归一理之纯粹,振麟经之坠绪,垂懿范于将来,盖斯文之能事备矣”(《资治通鉴纲目后序》)。《资治通鉴纲目》版本较多,清康熙帝取明末陈仁锡刊本逐加评定,是为《御批通鉴纲目》。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