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

太平经国书 [ 郑伯谦 ]

十一卷,宋郑伯谦著。其书发挥《周礼》之义,取名《太平经国书》,意本刘歆以《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语”。首列四图:(1)《成周官制》;(2)《秦汉官制》;(3)《汉官制》;(4)《汉南北军》。其大意是将宫中、府中文事、武事一统于太宰,故首冠四图。目有30:(1)教化;(2)奉天;(3)省官;(4)内治;(5)官吏;(6)宰相;(7)官民;(8)官刑;(9)揽权;(10)养民;(11)税赋;(12)节财;(13)保治;(14)考课;(15)宾祭;(16)相体;(17)内外;(18)官制;(19)臣职;(20)官民;(21)宫卫;(22)奉养;(23)祭享;(24)爱物;(25)医官;(26)盐酒;(27)理财;(28)内帑;(29)会计;(30)内治。其中内外、会计分上、下篇,共计32篇。全以《周官》制度类聚贯通,以问答体,推明建官的所以然。多用后代史事,证明古法之善。当时武统于文,相权极重,而此书《宰相》一篇还更欲重其权。宋人南渡之余,湖山歌午,不复措意中原,正宜进卧薪尝胆之戒,而书中《奉养》一篇,深斥汉文帝节俭为非。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讥其“毋乃当理宗信任贾似道时,曲学阿世以干进欤!”但其书对《周礼》与周、秦、汉三代官制等,又颇有发明。可资这方面研究的参考 查看详情>>

书仪 [ 司马光 ]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着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查看详情>>

三礼图集注 [ 聂崇义 ]

二十卷。宋聂崇义(生卒年不详)撰。崇义为河南洛阳人。学三礼,精礼学、五代汉乾祜中,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曾校定《公羊春秋》,后周显德中,迁为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是编以唐张镒等六家所撰为底本,相互考稽,辨正是非,总成一帙,成于建隆三年(962)。宋初表上于朝,太祖命尹拙、窦仪订正后颁行。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其中所述古制、前儒曾绘图以阐明之,疑为东汉侍中阮湛首创,其后郊法者代无乏人。崇义继承此法,书中亦就三《礼》古制,诸如宫室、宗庙、东服等之名数清式绘之以图以明义。然书中绘图与郑注之说相悖,故后儒时有相讥者。综观是书,都汇集诸家,秉承旧法,所绘之图亦非尽为杜撰,于礼制研究颇有可资之处。尤其综合六本衍出一家之学、成为“礼图”学派之宗。有《通志堂经解本》、清人钱曾影宋钞本。 查看详情>>

左氏释 [ 冯时可 ]

二卷。冯时可(生卒不详)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文学家、经学家。冯时可之父冯恩为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弟子。冯时可为隆庆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所至着治绩。其生平着述颇多,除此书外,还有《左氏讨》、《左氏论》、《上池杂识》《两航杂录》、《超然楼集》、《天池集》、《石湖集》、《皆可集》、《绣霞集》、《西征集》、《北征集》。此书是《左传》训诂之作,其间虽有臆断,但精核可采者颇多。如僖公四年“筮短龟长”,冯时可释曰:“筮矩龟长出于卜人,术家自神其说也。而杜以为物生后而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龟象筮数,故象长数短。然象数非有先后,则筮龟曷有短长耶?”较杜说为是。又如昭公二十年“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杜注孔疏皆谓冶石为铁,用橐扇火谓之鼓,计会一鼓便足。冯氏则引王肃《家语》注云:三十斤为钩,四钧为石,四石为鼓,盖用四百八十斤铁以铸刑书,适给于用,亦较杜注孔疏为胜。其间亦有议论,随事而发,如庄公三十二年“圉人荦投盖稷门”,冯氏论之云:“此力臣也,善御之则为卫,不善御之则为仇,鲁庄不委政庄父而慎于择嗣,即百荦何为哉!”此书原与《左氏讨》、《左氏论》合编于《天池集》,《四库》编辑者单独录出。现存《元敏天池集》刻本。 查看详情>>

左氏传续说 [ 吕祖谦 ]

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此书是续《左氏传说》而作,以补《传说》之未及,故名为《续说》。此书为吕氏晚年所作,其体例一仍《传说》,亦随文解义,但其议论则稍不及《传说》之阔大。卷首《纲领》称“《左传》字字缜密”,“一部《左传》都不曾载一件闲事,盖此书是有用底书”。又说:“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此数句便是看《左传》纲领,盖此书正接虞夏商周之末,战国秦汉之初,上既见先王遗制之尚在,下又见后世变迁之所用,此所以最好看。看《左传》须是看得出人情物理。”又说:“《左传》一部三十卷,其大纲领只有三节,自第一卷至第三卷庄公九年齐桓初出时是一节。此一节霸业未兴,当时之权亦未尝专在一国。自庄公九年以后直至召陵之盟又是一节,凡二十四卷,正是五霸迭兴之际。……自召陵以后直至卷末又是一节……晋便失霸,诸侯遂无霸。自是以来,吴与越却以蛮夷主盟诸侯……此时都不成世界了,是末一节。”此说与陈傅良《春秋后传》之说大同而小异。吕氏批评《左传》有“三般病”,一是“左氏生于春秋,为习俗所移,不明君臣大义,视周室如列国,如记周郑交质”。二是“又好以人事附会灾祥,夫礼义动作,古人固是于此见人吉凶,亦岂专系于此?”三是“记管晏之事则尽精神,才说圣人事,便无气象”。以今观之,吕氏所云《左传》之三般病,除第二种外,皆非其病。吕氏之论则是基于封建社会之伦理道德标准而发,故《四库提要》评此“三病”之说,认为“虽亦沿宋儒好轧先儒之习,然实颇中其失。”此书久无传本,今本是《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除缺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至三十二年、襄公十六年夏至三十一年外,余皆完帙。现存清《金华丛书》本。 查看详情>>

春秋左氏传说 [ 吕祖谦 ]

二十卷。宋吕祖谦撰。吕氏一生研究《左传》,共着三书,一是《左氏类篇》(已佚),二是《左氏博议》,三即此书。吕氏为宋代着名散文家,其治《左传》亦重其文史,此书卷首《看左氏规模》云:“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开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能如此看,则所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看一书之所以得失。”虽仍立足于《春秋》大义,但其偏重史实,较诸儒之拘于书例、变例,则稍胜一筹。吕氏之说《左传》,既称扬其能通过对史实之描述而明辨其是非曲直,“以十分笔力写十分人情”,但又批评“左氏虽才高识远,然不曾明理,溺于习俗之中,而不能于习俗之外别着一只眼,看此左氏纪述之失也。”吕氏对《左传》的批评,是基于《左传》解经的旧说。吕氏重文,故朱熹批评此书“遣辞命意,颇伤于巧”。《四库提要》为之辨云:“朱子所谓巧者,乃指其笔锋颖利,凡所指摘,皆刻露不留余地耳。非谓巧于驰辨,或至颠倒是非也。”吕氏论《左传》,要在明其如何申经之大义,与诸儒之治经传者无异。然吕氏之“巧”,则在其重视《左传》文字表达之技巧,此又与诸儒截然相别。吕氏不但重文,也重史。如卷二论毕万卜筮事云:“看《左氏》所载敬仲、毕万之言,盖左氏之世,适当战国之初,田魏始兴,故夸诬其祖,以神下民。当时民无有知者,故皆信之。左氏亦惑于流俗之见、不能于流俗之外着一只眼,故于敬仲、毕万之事亦从而书之。”又云:“以此知战国时已自有符命惑人了。虽左氏好说符怪,然战国之时,已自相传,如此便到得陈涉以符命惑乱一世,遂盛于王莽。”即是从历史之角度论《左氏》之失,远胜于诸儒之空谈。此书文体类似宋代散文家之史论,随事立论,随文解义。或一事一议,或总若干事而一论,均有感而发。现存清《通志堂经解》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查看详情>>

左氏博议 [ 吕祖谦 ]

二十五卷。宋吕祖谦撰。此书又名《东莱左氏博议》或《东莱博议》。据吕氏《自序》,此书是其居东阳之武川时,与从学者议论《左传》之语及课试之文,“予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编帙。”可见此书乃属范文性质。书成于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其门人张成招为之作注。全书收录论议一百六十八篇因为范文,故后世常以此书为教授生徒习作史论之课本。然其中亦不乏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论。此书在宋时已有刻本,明代有十五卷之精选本,有二十卷之刊本,亦有十二卷之坊本。现存宋刘氏递修本、元麻沙本、元刻明修本、明弘治七年蔡绅刻本、明正德刘氏安正堂刻本、瞿氏清吟阁刻本、清《金华丛书》本。 查看详情>>

左传事纬 [ 马骕 ]

十二卷。附录八卷。马骕(1621-1673)撰。马骕字御,又字宛斯,邹平(今属山东)人,清代着名史学家、经学家。顺治进士,任淮南府推官,改灵璧知县。蠲荒除弊,流亡复集。马骕自幼好学,毕生殚研经史,更嗜爱《左传》,时称“马三代”。除此书外,还撰有《十三代瑰书》、《绎史》,尤以《绎史》最为精审。此书改编年体之《左传》为纪事本末体,共一百零八篇,篇末附以马氏论议。据其《侧略》称:“末敢言文,旁集诸家,杂采传记,无庸附会僻说,折衷一归于正大,期于发明经传而止。”又认为《左传》之例有新意,前后互明,最称条悉。因而“兹为推而论之,凡三十有一篇”。际录又称前集,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左丘明小传一卷。其下有辨例、左传图说、览左随笔、名氏谱、左传字释。丘明小传指出孔子所称赞的颜渊、闵子骞皆是孔子学生,因此不能证明丘明为孔子前辈,又认为左氏不一定是楚人。其图说有帝派图、世系图、天官图、地舆图、列国年表、晋楚职官表,尤以天官图富赡精当。而地舆图有说无图,可能是未完之书。名氏谱对《春秋》经传姓氏世次的归纳也详尽而有条不紊。王士祯《池北偶谈》称马骕“博雅嗜古,尤精《春秋左氏》学”。四库提要亦称此书“于《左氏》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能考证精详,可以知专门之学与涉猎者相去远矣”。此书写成于顺治六年(1649),马骕死后,由其子刻印。现存许氏刻本、函海内别本、嘉庆六桐书屋刻本、清澄怀堂刻本。 查看详情>>

左传附注 [ 陆粲 ]

五卷。陆粲撰。陆氏平生着述,除此书外,还有《春秋胡氏传辨疑》、《左氏春秋镌》。此书前三卷驳正杜预《集解》,第四卷驳正孔颖达《正义》,第五卷驳正陆德明《辞义》。其训诂注意证据,多旁采诸家之论,亦间断以己意。其纠正杜注,有得有失,如成公二年《传》“翦灭此而后朝食”,杜注训翦为尽,陆氏以为翦应训为翦商之翦,义为齐断。并据徐锴《说文系传》引此文作“揃”,乃引《庄子》、《三苍》、《玉篇》、《急就篇》以证二字通假。陆说是。又庄公三十二年《传》“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杜释盖为覆,云“走而自投,接其屋之桷,反覆门上”。陆氏引刘炫说“投车盖过于稷门”以驳正之,陆说较长。又僖公四年《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杜注云:“马牛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陆引马永卿曰:“注意未明,此乃丑诋之辞尔。言齐楚相远,虽马牛之风者犹不相及,今汝人也,而乃入吾地何也?此风与《书》‘马牛其风’同意,牡牝相诱谓之风。”陆说较长。又宣公十四年《传》“鄙我也。鄙我,亡也”。杜注:“以我比其边鄙,是与亡国同。”陆氏则云:“《吕氏春秋》说此事云:‘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高诱注:‘谓以宋为鄙邑。’今按,鄙当为鄙薄之意”,并引昭公十六年《传》“夫犹鄙我”为证,又引《尚书》伪孔传为证。杜注简易明白,陆之反驳反而横生枝节。总而言之,此书得多失少。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甚推重此书,其《日知录》于驳正《左传注》后附书称,“凡邵陆傅三先生所已辨者不录”。邵指邵宝《左传梼》、傅指傅逊《左传属事》,陆即此书。陆粲又有《左传镌》二卷,认为《左传》为战国时人作,而刘歆又以己意附盖,故往往卑贱不中道,或为奇言怪说,鹜于未流。现存明嘉靖十九年刻本。 查看详情>>

庄子补正 [ 刘文典 ]

校补《庄子》一书的著作。刘文典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原有商务印书馆 1947年版,10卷。此次重版不再分卷,按原篇目次 序排印。补正之文五万余言,大抵驳正旧文。原文有 字义不明者,经补正而贯通。原文有文字脱佚者,经 拾补后可正句读之误。有的传写浸讹,误以注解入正 文,经补正剔除注文,使经义复显。有的原文本可通, 旧解亦平实无误,而疏者或生异说,经补出脱字后, 益见旧解之长。有的原文本无异解,经补正后,别出 新意,可备一说。其考订精审,质而能该;其所制断, 殊多至理。原商务印书馆版有陈寅恪序,此次重版增作者自序、张德光的《庄子补正跋》。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