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宋代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故世称涑水先生。景祐五年(1038)进士甲科。初仕苏州签判旋丁父忧,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1046),以庞籍荐,召试,授馆阁校勘,后由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庞籍乃光父司马池挚交,光终其生父事之,呼始平公而不名。召为开封府推官,累官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1066),加龙图阁直学士,撰成自战国至秦的八卷编年史,名曰《通志》,进呈英宗。英宗命置书局于秘阁,缜修。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赐书名曰《资治通鉴》并亲作序文。熙宁三年(1070),因与王安石政见未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台。退居洛阳,书局自随,修《资治通鉴》。元丰7年(1084)《资治通鉴》成书。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1086),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王安石新法。为相8个月病死,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曰文正。司马光与邵雍、程颢、程颐、富弼等交往甚密,反对王安石变法最烈、认为:“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哀。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乃我国史学巨著,实开通鉴体先河,不仅网罗宏富,构思精密,且语言洗炼,不乏文采。其文内容充实,感情执著、真挚,诗亦质朴流畅。其诗文集今传三种版本系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增广司马温公全集》(此乃李裕民教授在日本发现的孤本,今有汲古书院影印本行世),三本所收诗文互有异同,可以互校补证。此外有《稽古录》20卷,这是司马光为修宋代史而作的准备《涑水纪闻》16卷,这是得之于传闻的笔记。此外,还有《温公诗话》等。其生平事历见苏轼撰《司马温公行状》、《司马温公神道碑》(刊《传家集》附录),明代马峦、清代顾栋高均编有《司马光年谱(中华书局合刊,1990年点校本),程应镠师有《司马光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宋衍申有《司马光传》(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尚恒元等有《司马光轶事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李裕民有《司马光日记校注》(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版)等。司马光茶诗《双井茶寄赠景仁》云:“春睡无端巧逐人,驱诃不去苦相亲。欲凭洪井真茶力,试遣刀圭报谷神。”体现了他和范镇终生不渝的真挚情谊。《十四日小园置茶招宗圣应之皆辞以醉为诗赠之》亦与友人茶会而未果。《小诗招僚友晚游后园》二首之一:“何似松间煮新茗,更来花底覆残棋。”反映了作者居洛阳时的闲适与交游生活。同样的题材还见于《潞公游龙门光以室家病不获参陪》诗等。在司马光的文集和巨著《通鉴》、《涑水纪闻》中均有一些宋代和历朝的茶史资料,尤为可贵。
宋代诗文别集。一名《温国文正公文集》。80卷。司马光著。司马光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此书是作者生平所著诗文的汇集。卷1为古赋,卷2至卷15为各体诗歌,卷16为制诰,卷17为表,卷18至卷57为章奏,卷58至卷63为书启,卷64、65为论,卷66、67为各体杂文,卷68至卷70为序,卷71、72为记传,卷73为题跋,卷74为迂书,卷79、80为碑铭、墓志、行状、祭文。附录收作者的本传,墓志、神道碑与年谱。司马光散文质朴简洁,少用骈偶,有西汉散文古朴自然的风格,自称“颇慕古文”而“不能刻意致力”(《答陈充秘校书》)集中有《迂书》1卷,是晚年以迂叟自号而写下的语录格言。如“迂叟曰:天之所不能为而人能之者,人也;人之所不能为而天能之者,天也。稼穑,人也;丰歉,天也”,明快简洁,富有哲理。有明刊本,康熙中蒋氏刊本(名《司马温公集》82卷),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据陈本排印本,《四库全书》本(无附录),《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 查看详情>>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查看详情>>
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撰。20卷。由《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以及上古至三家分晋前历史三部分组成。光因所著《资治通鉴》卷帙繁重难读,另编《历年图》,起迄与《资治通鉴》同,治平元年(1064)进呈。又编太祖建隆元年迄英宗治平四年事为《百官公卿表大事记》,成于元丰四年(1081)。再纂述上古伏羲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事,使三编连为一书。取《尚书》“曰若稽古”之语为书名,于元祐元年(1086)进上。是书记事详近略远,其初只载诸帝世次,共和元年(前841)始为编年。叙历代重要事迹只记其大体,旨在总结治乱兴废规律。所附评论,对君臣邪正、政事得失及35个政权的兴乱衰替,均反复剖析,论断精切,鉴戒昭然,有助于研究司马光的思想与史论。是书于宋时有潭本、越本之分。越本早佚,现存明清11种版本均源于潭本。通行者有《四库全书》、《学津讨原》、《四部丛刊初编》本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据光绪五年(1879)江南书局刻本校以他本,参阅诸史,择善而从,于1988年点校出版。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对照阅读! 查看详情>>
《温公日记》(与《温公日录》疑为一书),北宋司马光著。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著录该书云:“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于熙宁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该书已佚,本整理本系整理者从《续资治通鉴长篇》、《五朝名臣言行录》、《三朝名臣言行录》诸书中辑得,辑录中增补了个别字(如“韩”增为“韩琦”)。共辑得一百零三条。 查看详情>>
宋代司马光作。又名《司马温公诗话》、《司马光诗话》、《司马君实诗话》、《司马太师诗话》、《迂叟诗话》。1卷,共28则。光有《传家集》已著录。为续欧阳修《六一诗话》而作,亦偏于记事。所记诗人轶事,有价值珍贵者,所下断语,极见眼光不凡。据作者自称,欧阳修的“《诗话》尚有遗者,欧阳公文章名声虽不可及,然记事一也,故敢续书之”。因此书为续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而作,故称《续诗话》,在内容上也明显的承续《六一诗话》。如此书中的“惠崇诗”条、“九僧诗集”条均续《六一诗话》中的“国朝浮图”条,“科场程试诗”条续《六一诗话》中的“自科场用赋”条,“王绅作宫词”条续《六一诗话》中的“王建宫词”条等。 查看详情>>
字书。四十五卷。旧题宋司马光撰。实际是宋仁宗命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相继纂修的。宋治平三年(1066年)由司马光接代,已经成书,次年缮写完毕。宋宝元二年(1039年)丁度等人修纂《集韵》,因增字较多,不能与《玉篇》相互参照,所以由王洙等人修纂《类篇》,同《集韵》相辅而行。《类篇》是修纂《集韵》的副产品。《类篇》全书分十四卷,又目录一卷,每卷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实为四十五卷。其分部及各部排列顺序,基本上沿袭《说文》,仍为五百四十部,只个别地方有较少改动。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修纂,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成书。本书旧版有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曹寅所刻杨州诗局刊行的楝亭五种本,光绪二年(1876)姚觐元翻刻本(即一般所说的“姚刻三韵本”)。1984年中华书局影印了“姚刻三韵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汲古阁影宋钞本出版了影印本,并于书后附加了四角号码索引。 查看详情>>
北宋司马光撰。取唐代狄仁杰所著 《家范》之名,撰 《家范》10卷。全书之首以 《周易·家人卜辞》 和摘录 《大学》、《孝经》、《尧典》、《诗经 ·思齐》等书中的精语作为家范的总原则,自 “治家”至 “乳母”共19篇,广泛搜集历史上可以作为子弟榜样的历史故事、名言警句,加上自己的评论,分论家庭中不同身份人的不同行为规范和准则。提出齐家的准则是: 为人祖者,要“以义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为人父者,“爱子教之以义”,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为子者,以孝为天经地义等。治家的总的方针是 “莫如礼”。内容接近于生活实际,语言比较通俗简洁,各种准则大多有可操作性。其目的在于敦厚子弟的道德,加强他们的封建家教,维护纲常伦理。本书版本有《四库全书》本等。《洪氏唐石经馆丛书》收录清朱轼点评 《家范》本,颇便阅读参考。 查看详情>>
中国音韵学著作。作者或说是宋代的司马光,或说是杨中修,疑莫能明。其版本较多,以严式诲所刊《音韵学丛书》本较好。全书共20图,在创作体制上与《韵镜》、《四声等子》皆有不同。没有“摄”、“转”的标目,也不标明“内外”、“轻重”等字样,只是每韵注明“开”、“合”或“独(韵)”。仍以开合口为分图的依据,图的最后一栏标明平、上、去、入,最左一栏写上各字所属韵目。声类以36字母标示,分列36行,改变了《韵镜》一系韵图的23行先例。36字母的排列次序以“影晓匣喻”为次,与《七音略》同,与《四声等子》异。本书虽未明标“摄”的名目,却有“摄”的概念,在以摄统韵的精神上与《四声等子》并无差异。而且各摄各图所统之韵或归为一类的韵以及以入声韵兼配阴阳声韵方面皆与《四声等子》相同。虽然本书与《四声等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多的。如两书虽然都分为20图,但各图所辖的韵部、所列的字则有差异。本书有革新精神,虽然仍采用《广韵》的206个韵部,但许多韵部已经合并,如冬、东三与锺、鱼与虞、尤与幽、覃与谈、衔与咸等都合在一起,还把原来许多3等韵字列入4等地位,在韵目的标注上也把3等韵与4等韵并列。另外又把齐祭诸韵由蟹摄移入止摄,把“兹”、“雌”、“慈”、“思”、“词”等音由4等移入1等。这些都反映了13世纪初期的语音实际。本书对字音的处置比较切近当时的实际语音,元代讲求字音与实际读音相近的《古今韵会举要》就以本书作为分韵定音的依据之一,其他韵书、韵图也多承其传统。 查看详情>>
十卷,宋司马光(1019-1086)撰。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属山西夏县)人,着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平生着述颇丰,除《书仪》外,还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亦称《温国文正公文集》)、《通鉴考异》、《稽左录》、《家范》、《独乐园集》。宋以前以《书仪》为名研究《仪礼》者较多,司马光《书仪》之名,沿用旧称。《书仪》反对王安石“新学”,尽力尊崇郑玄注,不但对郑注之误少有驳正,并进行附会,不免显牵强。然全书诠释古礼非常详细,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及《家礼》相比,更为详确。朱熹评其“《祭礼》只是于温公《书仪》内少增损,”又说“二程与横渠(张载)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所可行者,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分好”,颇为准确。《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礼家之典型”亦不为过。司马光《书仪》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陈详道《礼书》代表了宋礼学研究之最高水平。版本有宋绍熙三年(1192)刊本、明刊本、学津讨源本、广东刊本、日本芳春楼刊本、清雍正元年(1723)汪亮采影宋刊本、同治七年(1868)江苏局刊本、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查看详情>>
宋司马光撰。此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篇家训。作者在文中教导儿子,要“以俭为美”,决不可奢靡腐化。作者训诫儿子,是以维护封建家族出发的,但处于奢侈腐化的时风中,作者能够超出流俗,提倡俭素,反对奢侈,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家训,此文避免了板着面孔的枯燥说教,在亲切的说理中,援引了许多正反两面的实例,把讲道理和摆事实结合起来,文章显得充实而有说服力。这是此文写作上的突出之处。全文5个自然段,首段现身说法,叙述自身力排众议,“独以俭素为美”的情形,第二段称赞宋朝初年尚俭的世风,批评后来侈靡的陋习。第三段列举了为政清廉的“大贤”,借他们的口,说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第四段阐明俭的好处和侈的恶果。末段再列举“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事例,让事实说话,使人由衷地信服。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