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千顷堂书目》题明杨名撰,入子部小说类,无卷数。今存有《盐邑志林》本,一卷,题明朱元弼撰,卷首有朱所作“引”。《丛书集成初编》本据《盐邑志林》本影印。朱元弼“引”称:“往予时有《犹及编》出入自随,所载俱盛德事。非真知灼见者不与也,不戒而为好事者持去,遂不复置于今且廿年。”后来他因“俗日益改”而复置此自随,“月书一事,不令有缺,或闻或见,或忆旧所闻见,足备鉴戒者,庶几警醒不自沉废云。”由此观之,朱原有《犹及编》已失,而此书成于万历乙巳(一六○五)年,是后来所记的“亦盛德事”,未知其原有《犹及编》是其自撰,还是杨名所撰。篇中琐记时事,多为孝子烈女等。也有少许录自《读书镜》等其他书。共约四十来则,每则百字上下,都无标题而相杂列,其中写人述事不乏生动者。《嘉善人陆某》则,写一青年“少有才貌”,跟其父“御史中丞某”在京读书,但是却“与邻邸女相窥”。久不能成奸,就请其馆师出主意,师让他“祷于城隍之神”。结果城隍神夜入中丞之梦,问明陆某是他的儿子,就把其子阴籍中的“某科状元”的记录一笔勾去,改罚“孤贫一世”,而对那个不配为人师表的馆师,则“命左右速抽其肠”。中丞半夜惊醒,馆僮奔告馆师腹痛难忍而死,而其子后来“终身行乞于市,无所归”。这个故事,是用一种迷信的方法进行说教,有警世意味。《叶春华》则写一海宁卫军人,父早死,事母至孝,每日朝出暮归,晴樵雨渔,以供其母酒肉。其母性暴且多怒,酒食稍差即怒叱之,罚其跪以待食,达旦不命之起。邻人教他不必如此,他说“恐伤母志”,劝他娶妻,他说“恐不能事吾母”。最终得到县令的表彰。 《沈某妻宋氏》则,写一贫女宋氏,从小丧母,从姑而生,长大婚嫁沈某。一日其姑病,请巫医,久而未愈,巫医拒之曰: “除是割股,或可疗也”。宋氏遂待夫出, 自割股投入药内进姑食,姑疾愈乃起。此事后闻于邑云云。以上两则写至孝之人,也具劝世意味,但如此孝法,不免带有矫枉过正之嫌,有着明显的儒家说教的痕迹。 查看详情>>
志人小说集,作者王士祯。书前有韩菼和作者侄王源序。韩菼序称此书为康熙二十三年作者奉命祭告南海,沿途见闻所作。王源序作于康熙二十九年,可知此书写作于康熙二十三年以后,书成于康熙二十九年之前。本书韩菼序、 《四库提要》及现存王渔洋遗书本均作四卷,唯王源序中称王士祯“因出所著《皇华纪闻》六卷, 命源序”,未知所据。现存有王渔洋遗书本、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在王士祯的笔记中, 《皇华纪闻》故事内容较多。 韩菼说“读渔洋集而知诗,读是集而知史”。 《四库提要》云其书“多采小说地志之文,直录其事,无所考证,不及其《池北偶谈》诸书也。”说明此书偏于记事,有一定小说价值。 查看详情>>
古志怪小说集。任昉撰。现存本分上下两卷,共收文约300条。此书隋、唐目录书中未见著录,最早见于《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为2卷,任昉撰。全本皆附北宋庆历四年(1044)无名氏所撰序言,内称任昉“家书三万卷,故多异闻,采于秘书,撰新《述异记》上下两卷”。《梁书》和《南史》任昉传亦称其家富藏书,“率多异本”。《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任昉《杂传》36卷,注云“本一百四十七卷(本传作247卷),亡”。看来任昉撰《述异记》是可能的。其著作权受怀疑,是因为其书唐以前未见著录,唐人类书引《述异记》多出自祖冲之所撰的同名之作,仅《初学记》引有任昉《述异记》。又书中“地生毛”条明言北齐河清年号,“洛子渊”条明言魏孝昌年号,时间皆在任昉卒年梁天监七年(508)之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5篇即据此认定是唐、宋间人伪作。考虑到古小说在流传中多数经历过残佚、辑补的过程,偶有后出文字,尚不足以否定全书成书时代,说今本《述异记》与原本有出入则可,说全书皆出于伪撰则理由不充足。任昉采取祖冲之的书名,广泛搜求《山海经》、《洞冥记》、《博物志》、《搜神记》及其它异书所载博物志怪、地理志怪材料,辑录成书,与祖冲之的以异闻故事为主的倾向略有不同。其书故事性不强,仅“封邵化虎”、“洛子渊”、“竹王神”等少数部分略具情节。现存版本主要有《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稗海》本、《龙威秘书》本、《四库全书》本、《随庵丛书》本等2卷本和《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等1卷本。 查看详情>>
长篇小说。刘知侠著。写于1952年至1953年,1954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电视连续剧等,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忍受日军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政委李正、队长刘洪、王强为首,组织了一支铁道游击队,同敌人进行勇敢斗争的故事,展示了游击队的产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游击队员在枣庄、临城、津浦线上,捣洋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采取灵活多变、神速机密的行动,分化、瓦解、打击日军和伪军。同时,与当地农民武装相配合,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建立了微山湖游击队根据地。他们活跃在山东、华中地区的交通线上,英勇顽强地多次粉碎日军汉奸的疯狂”“扫荡”和“围剿”,从战略上配合了正规军的战斗,坚持到最后胜利,迫使日军铁甲列车部队投降。日军投降后,铁道游击队又投入到与蒋伪军斗争的行列中去。作品忠于生活,没有回避游击队内部两种思想的激烈冲突,而是从他们在与错误思想、与动摇叛变的斗争中,从历史的发展出发,歌颂了他们英勇机智、坚毅顽强的革命精神。小说情节曲折,富有传奇色彩,将党的领导和工人的自发斗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阶级觉悟不断提高的工人阶级战斗集体,谱写了一曲抗战的凯歌。作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说书手法,写得质朴自然,线索分明,故事有头有尾,许多章节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故事与情节高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查看详情>>
长篇小说。杜鹏程著。1954年出版。作品在解放战争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真实地再现延安保卫战艰苦卓绝的胜利历程,反映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必然趋势。全书以周大勇和他的英雄连队的战斗经历为中心线索,描绘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运动战、九里山阻击战、沙家店歼灭战等各有特色的重要战役,在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中,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孙全厚、李诚等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特别是第一次在长篇小说中成功地刻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同志的感人形象,既表现了彭总作为杰出的军事将领运筹帷幄、巧布战局的高度指挥才能,又描写他作为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人民战士朴素无华、平易近人的淳厚风貌,充分展示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纯朴崇高的精神境界,热情赞颂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全书气势恢宏,笔力雄健,富于激昂的战斗诗情与深刻的哲理意味,被誉为建国后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部“英雄战争的史诗”。 查看详情>>
短篇小说,废名著。《火神庙的和尚》写了一个叫金喜的和尚。他本是一个流浪汉在三十岁的时候流浪到了当地在好心人王四爹的关照下被荐到了庙里做和尚这一做就是三十年最后孤寂而死。他出家做和尚的初衷并不是一心归佛也只不过为生存、生计着想罢了。所以小说也并没有着力写金喜的“佛性”而是写出了他身上的日常生趣。小说选取了金喜后三十年中的生活片断来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和尚的日常生活状态写得很有生趣有时甚至能让我们忍俊不禁。但仔细品味后却有另一种滋味涌上心头。
查看详情>>
短篇小说。彭家煌作,载《文学》1934年2卷4号。写贫苦农民拔老爹盼望外出的儿子岛西出人头地、衣锦荣归,但最后得到的却是他被捕入狱的不祥消息,从侧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罪行。作品以反语命题,意在暗喻:在反动派统治之下,千万劳苦大众永远不可能盼到“喜讯”,只能得到“凶讯”,含意深切,发人深思。 查看详情>>
现代短篇小说。彭家煌著。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10月初版。列入“一角丛书”。小说描绘沿海小镇底层社会惊人的黑暗与污浊。贫病交迫的朋加,为了摆脱彻夜失眠的折磨,离家来到钱塘江畔的朋友处休养。朋加的友人在一所由破败的潮神庙改建的小学里当校长,由于工资菲薄,过着举债度日的生活。在这个肮脏贫穷的小镇上,朋加每天见到的是男子吸毒、姑娘卖身、夫妻殴斗,甚至连和尚也热衷于赌博和宿娼。这些丑恶的现象,在他忧郁的心灵上更增添了许多烦恼,使他感到“宇宙是愁惨的”,失眠症越发严重,终于逃离了潮神庙。作品以深沉的笔触,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患和愤懑,在平淡素朴的描述中流露出“比同情心更为伟大的一种意识”(茅盾:《彭家煌的〈喜讯〉》)。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