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杂剧。此剧凡2卷,8折,上卷4折前加楔子,下卷亦4折前加楔子。首有作者1945年2月11日所作长自序,介绍了此剧创作的主要过程,颇为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戏剧理论观念和对元明戏曲的基本认识。从中可知,此剧作于《苦水作剧三种》之后,于1942年1月间开始着笔,其间作者经历了从比较闲暇、创作较为自如到病痛缠身、身心俱惫、写作也变得艰难的过程,直至1945年2月中方得写成,是顾随所作杂剧中篇幅最长、历时最久的一本。取材于《聊斋志异》中之《连琐》故事,根据戏曲情节关目需要,在原故事基础上铺陈而成。写东海秀才杨于畏,上无父母,下无妻室,孑然一身,两应乡试不第,带书童离开城内,住云台山山斋之中。秋日一夜,杨于畏独坐,忽闻女子吟诗之声,此后念念难忘。一日往有女吟诗处寻觅,得一香囊,执于手中,忽被风吹化飘散,于畏异之。又一夜,杨于畏方在书斋中饮酒读书,忽一女子到来,自言系陇西人,小字连琐。此后连琐夜夜与于畏书斋清话,宵来晨去,不觉冬去春来,时已半载。一次连琐向于畏说明自己乃鬼魂,为杨于畏痴情感化,白骨有复生之意,并告知使其复生之法。于畏遂以剑刺臂,将血滴入连琐脐内。次日午时,杨于畏带人去连琐葬处掘墓,打开棺木,连琐肉身复生。二人遂结为夫妻,十分相得。时届清明,杨于畏带娘子连琐并马游春,登山观海,甚为欢畅。 查看详情>>
二幕剧,胡也频著。载《现代评论》8卷188—189期(1928年7月14日—21日)。(第一幕)1928年某一日。某省城一个绅士的家中。绅士太太向厨子详细查问一天的伙食账,并吩咐厨子第二天请36人的客,但只需准备24人的饭菜,而且鸡和鱼都只许各买一只,贵的菜要用贱的东西垫底。她又吩咐保姆请客时要看人递上下两种烟,倒茶只要倒小半杯;吩咐听差斟酒不要过频,而且只倒六分满。绅士太太吩咐完毕,自感太累。(第二幕) 绅士在书房里为来宾过多而焦虑不安。听差接二连三来报,又有两位或三位客人同时来到,更令绅士烦躁恼火。4点多钟,所邀宾客已全部到齐。绅士一边唠叨客人贪吃,一边为酒席应付不下来客而犯愁。太太埋怨绅士小聪明,请客时机不对,绅士百般推却。他们要厨子把两桌菜变为三桌,厨子声辩原来只按一桌菜的量来采办的,改成两桌实在没有办法。绅士无奈,只得着人到菜馆叫了一桌5元的菜,太太痛心疾首,直呼倒霉。 查看详情>>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收入1932年湖风书店版《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剧本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九·一八”这天晚上,沈阳东北大学的一些学生聚集在宿舍里议论时局。尽管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志趣与爱好,但都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怀着强烈的义愤。事变发生前,他们已推派代表向政府请愿,要求发枪抗日,当局却软硬兼施,不准学生抵抗,并指使学生中的极少数败类进行威胁和破坏。正在这时,日寇轰炸皇姑屯的炸弹轰响了,爱国学生叶仲群等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敲响了校钟,集合全校同学,并决定联合全沈阳的学生和爱国民众,到兵工厂领枪,奋起抵抗。学生和群众在枪炮声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剧作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反映了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全国人民中迸发出的爱国激情,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剧中人物众多,几乎没有主要角色,但矛盾冲突尖锐紧张,有强烈的时代气氛和较大的气势,是作者这一时期创作的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众多剧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 查看详情>>
独幕剧,田汉著。原载《文学月报》1卷3号(1932年9月)。1932年中秋夜。上海,电车工人王茂林家。王茂林正和汽车公司铜匠间的工人施有贵商量分头联络工人继续罢工斗争。施去后,隔壁二嫂来借米,她的丈夫已因罢工被捉到牢里去了。王的妻子林二姐当了衣服换了米回来了,分米给二嫂救急。王给妻子说明工人必须打破上海、山东、山西的帮口,团结斗争的道理。 林二姐的弟弟林德润来了。他是汽车公司老板为对付罢工而召的新工人,所以王茂林见他如见仇敌。但德润是来和老工人联络的。他说自己是稀里糊涂为找饭碗才应召进汽车公司的,及至领教了资本家的真面目,才懂得了工人的利益,知道了罢工的必要。所以他对自己被老工人纠察队打了一顿毫无怨气,他希望新老工人能联合起来一起罢工斗争。王茂林大喜。 山东帮工人的头头张国良来到王家,与王交谈甚洽。王的女儿阿金还认张做了干爹。张告诉王茂林,他已联络好了开车的工人们。正商量间,巡捕来到了弄堂口,他们是追踪张而来的。王领着张出后门转移了。巡捕、包探入,一无所获而去。林二姐吃奶的孩子坐下吃中秋晚饭。远远传来歌声、鞭炮声。风吹烛灭,水银似的月光泻入户内,照着这转换期的母子。 查看详情>>
独幕剧,作者田汉。北新书局1937年3月版。北平,一富家。匆匆赶来的女婿伯诚正拉着岳母评理。原来他的妻子士玉和他闹离婚,已回到娘家来了。士玉同熟识的唐医生从外面回来,伯诚又拉着唐评理。于是士玉说明,伯诚在课堂上向学生散播对日本投降的论调,她又发现了他写的一批汉奸文章,这就是要闹离婚的原因。同情士玉的唐医生看出夫妻毫无共同语言,遂将伯诚劝走。 伯诚去后,母劝其女。她说明自己是个旧式女人,丈夫死了,守着两个孩子,只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士玉告诉她不必操心,自己已能照顾自己了。 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士锐回来了。他浑身朝气,谈论着参加抗日义勇军的事。姐弟俩一唱一和,互相鼓励。母亲急坏了,要他们每天念一个钟头心经,去除妄念,消灾解难。儿子立即敲起木鱼,摇头晃脑念起来,并要姐姐别哭了,帝国主义飞机大炮的进攻这个最大的灾难念念经就可以消除了。 母亲见自己的主张只被当作笑话,便暗自对丈夫遗像表白了一番心迹,然后把安眠药和入粥碗,又剪断了电话线。她骗姐弟俩喝下了粥,并要求儿女和她同睡一屋,然后锁上房门,自己喝下了药。姐弟俩谈论着明天要有个新的开始,只觉不适。母亲说明了要一起死的真相。姐弟俩奋力挣扎,但电话已断,门已锁,钥匙已被母丢弃。他们倒在门边,已无力呼救。外面,唐医生来了。 查看详情>>
四幕话剧。田汉著。1937年8月作。初刊1937—1938年汉口《抗战戏剧》第1卷第1—4期。1937年10月成都协美印刷局初版。1938年1月汉口大众出版社初版。抗战戏剧丛书之二。1939年11月戏剧书店初版。国防戏剧丛书第一种。
查看详情>>
四场剧。田汉著。列为“大时代文库”第五种。汉口 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4月初版。作品宣传军民合作,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主要情节是:抗战爆发后4个月,南京失守,西南各省壮士东下杀敌。农村青年宝生、大毛等在村子被敌人占领后,联合群众,开始了保卫家乡的斗争。 查看详情>>
现代话剧剧本。3幕。塞克、萧红、绀弩、端木蕻良集体创作,塞克执笔。初刊于1938年4月1日《七月》第2集第6期。1939年3月重庆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1938年1月作者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晋南同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师,应丁玲要求,创作这一剧本。1938年4月中旬由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西安首演。剧本描写1938年初春,太原附近一个村庄,田大爷、李二嫂等老百姓,目睹敌人疯狂洗劫后的一切,自动组织起来,拿起武器,向敌人袭击。他们用扁担打死两个鬼子;深夜冲进敌人据点,消灭了10个鬼子,缴获了枪支弹药。他们欢呼,要打回老家去。全剧充满着胜利的欢欣情绪。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就是一点也不公式化”(茅盾《〈突击〉》)。 查看详情>>
1940年7月,萧红创作了四幕哑剧《民族魂鲁迅》,这是萧红的第二部剧作,也是她有关鲁迅的最后一部作品。一如萧红的小说创作不符合“小说做法”,她的戏剧也不符合通常的所谓创作“规范”:没有贯穿始终的剧情,不铺排激烈的戏剧冲突,乃至人物对话。萧红寄希望于观众的或许是对鲁迅精神的领会把握。第一幕选取鲁迅的少年时代,剧中安排少年鲁迅和他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相遇:家道中落的他耳闻目睹了何半仙、孔乙己、阿Q、单四嫂子、王胡、蓝皮阿五、祥林嫂等的生活,面对人间的悲喜剧,他“不言不动不笑”,却好似已经看穿了人情的奸诈浮薄。第二幕选取鲁迅日本留学时期,安排的人物只有鲁迅、日本人甲、朋友和“鬼”,主要情节来自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的抉择和回国后发生的踢“鬼”故事,突显他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第三幕选取鲁迅的北京时期,以鲁迅与朋友、绅士、强盗、贵妇、恶青年、好青年的交往,象征了鲁迅的战斗人生。第四幕发生在鲁迅上海时期,鲁迅的境遇更其恶劣,多了商人和市侩的攻击,但他的战斗更其坚韧,直到生命的结束。四幕剧分别勾勒鲁迅改良国民性、痛打落水狗、关心中国命运的战斗人生,人物内在精神的冲突被写意化。每幕剧只包含简单的“剧情”说明和“表演”说明,糅合了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生活中的战友和敌人,用象征的手法体味鲁迅深广的忧愤,描画他洞穿一切的眼神,力挺他不屈的傲骨,定格他伟大的背影。哑剧的形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强力效果。虽然没能充分展其“治学之经略,接世之方法,”但这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关鲁迅的剧作,无疑为萧红对鲁迅的书写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查看详情>>
剧本。熊佛西写于1956年。本剧描写资本家王子明一家在上海解放前夕、解放初期、五反运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四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成立后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歌颂了党的政策的正确和威力。剧中的王子明,解放前夕因舍不得丢下自己一手创办的元丰纺织厂,把汤恩伯逃跑时送给他家的飞机票撕了。但资本家信奉的是钱、金条,认为只有“这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不可能很顺从地坐上社会主义的航船。解放后不久,他便犯下偷税、漏税、抽逃资金、棉花掺假等“五毒”行为。五反运动开始,他还同心腹赵国初订立攻守同盟、企图蒙混过关。他的弟弟王子澄在解放后抗拒改造,曾抽逃资金去香港、台湾,把华生橡胶厂的烂摊子扔给政府,由于碰了壁才重又回到上海。这一切描写都生动地刻画了未经改造的资本家形象。同时,剧作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剧中,党支部书记、女工田英的形象,刻画得相当成功。她正确执行党对资产阶级“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既严正揭露王子明的“五毒”行为,又通过他的妻子丁静芳、亲威丁慕之等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还利用赵国初的坦白交代宣传党的治病救人的方针。这样,在党的政策的巨大威力面前,在家庭内部的催促下,王子明终于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改造。剧本反映的四个时期的斗争生活,都发生在春天,“春天”是新生命的季节,正是在这“上海滩的春天”中,资产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成为社会的新人。这是最早的一部反映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剧作。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