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1897年2月13日-1960年9月6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家。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笔名顾随、葛茅等。河北省清河县人。5岁起随父亲入家塾。1907年起在清河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1910年进广平府(永年县)中学堂,对文学、历史有浓厚兴趣。1915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文科(文学院)英文门(系),曾投身于“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起,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教中学,讲授英文和语文。1924年参加在上海成立的文学团体“浅草社”,开始在《浅草》、《沉钟》、《猛进》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失踪》一篇被鲁迅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小说二集》中。1927年出版第一部词集《无病词》。1929年至1941年执教于燕京大学,先任讲师,不久提升为教授,同时,在北平大学、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兼课。其间,1939年开始担任辅仁大学课程。1942年后主要在辅仁任教,1949年起兼中文系主任,并在校务委员会任职。1953年调天津师范学院(后改为河北大学)任教至逝世。50年代当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任教几十年来,讲授多种课程,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别特是古典韵文、词曲的研究。临终前六、七年,用毛笔写的讲稿就有《唐宋诗词》、《中国文学批评史》、《元代杂剧》、《明清小说》、《佛典翻译文学》、《毛主席诗词》等近10种上百万字。并校订了关汉卿杂剧数种。擅长书法,著有《章草急就篇系说》。主要著作有《元明戏剧八种》(附录一种,1937年《燕京学报》第22期,并有单行本)、《稼轩词说》(1947年连截于天津《民国日报》)、《东坡词说》(1947年连截于天津《民国日报》,1979年香港出英译本)、《揣签录》(1947年——1948年连载于佛学刊物《世间解》1—10期)、解放后有论文《关汉卿和他的杂剧》(1958年6月29日《河北日报》)、《东临碣石有遗篇——略谈曹操乐府诗的“悲”“哀”“壮”“热”》(1959年4月12日《河北日报》)、《〈文心雕龙·夸饰篇〉后记(上、中、下)》(1959年6月《河北日报》)、《曹操乐府诗初探》(1959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彷徨与离骚》(1961年,《新港》,9月、10月合刊)、《刘勰及其〈文心雕龙〉评介》(1979年,《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两汉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典翻译文学》(1980年,《河北大学学报》,第3期)。此外,有词曲创作十集,小说多种。
词论,顾随著,顾随先生一生留存下来的诗词论著仅有两部,一是《稼轩词说》,一是《东坡词说》。《稼轩词说》作于1943年夏,后因弟子吴小如之约,1947年始连载于天津《民国日报》,这期间,多在友朋、弟子间传看。《稼轩词说》为其诗词评论的经典之作,相比于理的阐释,顾随更倾向于情的流露。他的文风如小品,散澹纯朴,于或谐谑、或平易、或风致款款、或余音袅袅的评述中,字字生出光辉来。其文章“文笔华赡、金句密集”,得辛词之高义,间或夹杂《老子》《庄子》《诗经》《离骚》《史记》《六祖坛经》《世说新语》中的典故,及种种杂家之言、词话妙语,儒、道、禅、诗、词、文无一不通,引用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其思想之凝练、学问之渊深令读者感佩。本书将顾随的《稼轩词说》和《东坡词说》合二为一,而顾随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说辛精警,令人振奋而激动,说苏深婉,令人叹喟而感怀,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使本书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 查看详情>>
顾随著,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查看详情>>
《驼庵传诗录》依据叶嘉莹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本书所记讲录前一部分:从先秦之“诗骚”到魏晋之三曹、渊明,再由唐宋之各诗词名家至元明之戏曲大作,直至近代诗词名家王国维。在一个渐进的时间流中,顾随先生以其独到说解揭示出每一位作家所具有的独特作风,更揭示出所有作品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的内在动力;讲录后一部分:顾随先生从诗歌创造角度,对诗歌中的“知、觉、情、思”、“诗歌特质”、“诗人修养”、“诗境”、“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释。 查看详情>>
中国近代杂剧。此剧凡2卷,8折,上卷4折前加楔子,下卷亦4折前加楔子。首有作者1945年2月11日所作长自序,介绍了此剧创作的主要过程,颇为详细地阐述了作者的戏剧理论观念和对元明戏曲的基本认识。从中可知,此剧作于《苦水作剧三种》之后,于1942年1月间开始着笔,其间作者经历了从比较闲暇、创作较为自如到病痛缠身、身心俱惫、写作也变得艰难的过程,直至1945年2月中方得写成,是顾随所作杂剧中篇幅最长、历时最久的一本。取材于《聊斋志异》中之《连琐》故事,根据戏曲情节关目需要,在原故事基础上铺陈而成。写东海秀才杨于畏,上无父母,下无妻室,孑然一身,两应乡试不第,带书童离开城内,住云台山山斋之中。秋日一夜,杨于畏独坐,忽闻女子吟诗之声,此后念念难忘。一日往有女吟诗处寻觅,得一香囊,执于手中,忽被风吹化飘散,于畏异之。又一夜,杨于畏方在书斋中饮酒读书,忽一女子到来,自言系陇西人,小字连琐。此后连琐夜夜与于畏书斋清话,宵来晨去,不觉冬去春来,时已半载。一次连琐向于畏说明自己乃鬼魂,为杨于畏痴情感化,白骨有复生之意,并告知使其复生之法。于畏遂以剑刺臂,将血滴入连琐脐内。次日午时,杨于畏带人去连琐葬处掘墓,打开棺木,连琐肉身复生。二人遂结为夫妻,十分相得。时届清明,杨于畏带娘子连琐并马游春,登山观海,甚为欢畅。 查看详情>>
这本《顾随说禅》囊括了《揣龠录》及许多知名佛经、禅理,顾随用其简练、雅致的语言对其进行阐述。 散文大家张中行在这本书的序中说“顾先生虽是在家人,讲禅却还是坐在禅堂之内;行文似是为上智说,轻轻点染,希望读者闻一以知十;顾先生的笔下真是神乎技矣,他是用散文,用杂文,用谈家常的形式说了难明之理,难见之境。我们读禅宗语录,都会感到,这些和尚都有个性,赵州是赵州,马祖是马祖;读顾先生的这部大著,这种印象尤其真切,只要一句半句,就知道这是苦水先生,绝不是别人。” 他是周汝昌、叶嘉莹、黄宗江等名家的导师,著名学者张中行作序,经典、独到的禅学笔记!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