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号孑民,字鹤卿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68年1月11日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号孑民,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868年出生在一个中产的商人家庭。少年入私塾读经,1883年考中秀才,1889年和1892年连中举人、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蔡元培在宦门仕途一帆风顺时,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康梁戊戌变法的破产,国家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的境况,使他受到强烈的震动,开始为祖国的命运而悲愤和担忧,为民族生存的出路而探索。他认为康梁变法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因此,于1898年9月,辞官离京都,南下从事教育。同年冬,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开始了他从事新式教育的活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把中国进一步推向灾难和黑暗的深渊。这时,蔡元培看到清政府已不可救药,开始倾向反清革命。这一年,他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3月,蔡元培和叶瀚、蒋观云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被推为会长。他们利用这个组织表面办教育,暗中鼓吹革命。同年10月,南洋公学的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的高压政策发生了退学风潮,蔡元培支持并参加了这次学生运动,并由他提议,为退学学生组成了爱国学社。同年冬,又与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发起组织了爱国女学校。在这两所学校中,提倡民权,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进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引起清朝廷注视,教育会及学社主要成员均在预定逮捕之列,蔡元培于1903年6月赴青岛。《苏报》案发生后,同年冬又返上海,参与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鼓吹革命。

1904年冬,蔡元培和章太炎等人创立光复会,又名复古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光复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0月,黄兴到上海介绍蔡元培加入同盟会,并由同盟会总部任命为上海分部主盟人。他发展了黄炎培等十余人加入同盟会。他利用光复会、同盟会组织,在开展革命宣传、联络发动会党、培养革命骨干、组织武装起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辛亥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07年5月,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心理学、美学和哲学。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元培奉孙中山之召回国。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后,留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制定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即“壬子癸丑学制”,开创了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由于他对袁世凯擅权专制的不满,于同年7月辞去总长职务。9月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

1913年10月,蔡元培赴法国从事著译。1915年6月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次年3月,又与法国政界、教育界一些人士共同组织华法教育会。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这一时期赴法勤工俭学不下千人,其中许多人在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为革命者。

1916年11月,蔡元培应邀回国,1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提倡学术研究自由,聘请一批在政治上或学术上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讲学。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与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及他对新文化运动所抱有的态度是有直接关系的。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同情学生的爱国斗争,多方营救被捕学生。他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但也不赞成学生罢课。

1923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因金法郎案非法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当时罗在北京大学兼课,蔡元培对此举非常气愤,发表声明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未等批准即行离京。7月,赴欧洲。在国外期间,由于他的声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他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选举他为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2月,蔡元培回国。5月,在上海参加皖苏浙三省联合会,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进行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蔡元培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支持了蒋介石的反共清党。9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宁汉各派国民党中央委员合作会议和临时中央执监委员大会,当选为国民党政府委员及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后,又先后担任了大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委、监察院长,并代理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是,当他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后,又重新回到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祖国山河破碎,蔡元培表现了一位爱国主义者的民族气节,他坚决要求抗日,热烈支持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文化教育机关横施暴行,蔡元培与各国立大学校长联名致电国际联盟,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抗日的要求,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继续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1932年底,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为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保护进步人士的民主权利,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反动派种种侵犯人权的罪行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因此,蒋介石视民权保障同盟为眼中钉,指使国民党南京市、北平市党部发表通电,诬陷宋庆龄、蔡元培等“破坏本党威信”,应予“警告”,并要求立即“解散该非法组织”。同时当这一切不能阻止民权保障同盟活动时,蒋介石就指使特务于1933年6月暗杀了该组织全国执委,总干事杨杏佛。蔡元培对国民党这一法西斯暴行极为愤慨,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主祭了杨杏佛的葬礼,并致悼词。1936年10月,蔡元培顶着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压力,与宋庆龄等主持了鲁迅的葬礼,并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主席,推动出版《鲁迅全集》。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对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赴国难,十分高兴。上海陷落后,他移居香港,在重病中,仍关注抗战事业。1939年7月,他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第二届名誉主席。12月,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作会歌歌词中写道:“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将野心军阀尽扫除,齐努力”,充分体现了他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正式举行成立大会,由于蔡元培为实现民主宪政所作的贡献,被大会推为主席团名誉主席之一。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称他“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的唁电中赞誉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延安,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周恩来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业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1980年,在首都北京举行的纪念蔡元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宋庆龄主席对蔡元培又一次作了高度的颂扬。现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出版。

蔡元培作品

以美育代宗教说 [ 蔡元培 ]

蔡元培著。是作者1917年4月在北京神州学会上的演说词,先后载于《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1917年8月1日)及《学艺》杂志第一年第二号(1917年9月)。后修订辑入《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这是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史的重要材料。作者认为,宗教之原始,不外因人们精神作用而构成。人们精神上之作用通常可分为知识、意志、感情等三种。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种作用而有之。但随着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知识与意志作用离开宗教而独立,于是和宗教有最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但是以美育论,已有与宗教分合之两派。此两派相较,依附于宗教的美育,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有鉴于此,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于其中。”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也不能有利害之关系,因为美是超绝实际的。蔡元培的美学观,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一家之言。 查看详情>>

中国人的修养 [ 蔡元培 ]

《中国人的修养》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养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录他最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并收录他其他几篇有关道德修养的文章,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对于现代中国人应具有的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从形式上看,《中国人的修养》原是普通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乃是通俗的指导实践之书,而非学术理论著作。它完美结合了中华传统修身与现代公民教育的观念,以具体的行为实践为出发点,用浅显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来直接引导读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国人阅读体会的道德进修手册。 查看详情>>

石头记索隐 [ 蔡元培 ]

古典小说《红楼梦》研究专著。蔡元培著。原载《小说月报》1916年1至6月7卷1—6期。商务印书馆1917年9月出版铅印本。1922年第6版时,增自序《对于胡适之红楼梦考证之商榷》一文。至1930年已经印行第10版。是当时流行的影响较大的旧红学索隐派的代表作。作者明确地把《红楼梦》称为“政治小说”。他之所以要搞《红楼梦》的“索隐”,目的是为了宣传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想,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查看详情>>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 蔡元培 ]

教育家蔡元培著。是作者在辛亥革命后,首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所作。发表于1912年2月11日出版的《临时政府公报》第13号。此文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作者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他对清末制定的“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进行了批评。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和谐发展的方针。认为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者和超轶乎政治者两大类。前者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此二者反映了富国强兵的要求,还有公民道德教育,其内容是法国革命新提倡的“自由、平等、亲爱”。后者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育。在教学实施中,五育所占比例不同,军国民教育占10%,实利主义教育占40%,德育占20%,美育占25%,世界观占5%。所设修身、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化学、博物学、图画、唱歌、手工、游戏等课程,在“五育”教育中分别具有不同意义。1912年9月北京教育部,根据此文精神,颁布《教育宗旨令》,明确规定国家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文编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9月出版。 查看详情>>

中国伦理学史 [ 蔡元培 ]

蔡元培编著。191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初版署名蔡振。全书分为绪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著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二十八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在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伦理学说。《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著作。作者认为编著伦理学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的。知识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知识则是有限的。没有伦理学史,前人的伦理思想便不得而知,不利于学术进步、发展。把前人的伦理思想加以研究,编著成史,可节省人的精力,而而“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槃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势。”(《序例》)提出了我国伦理学是以儒家为大宗、是我国唯一发达的学科的观点。“儒家,则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绪论》)儒家在我国影响范围极广,兼涉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其他曰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学范围于伦理也;曰国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制梃以挞坚甲利兵,是军学范围于伦理也;攻击异教,恒以无父无君为辞,是宗教学范围于伦理也;评定诗古文辞,恒以载道述德眷怀君父为优点,是美学亦范围于伦理也。”(《绪论》)我国伦理学著作著述范围极广,伦理学可以称为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还提出了我国伦理学以先秦为极盛时期,以后呈衰落之势。汉以后,涌出了众多思想家,但其思想囿于儒家;而孔孟已发儒家之大义,后学无出孔孟之右者。究伦理学说呈衰落之势的原因有四:“(一)无自然科学以为之基础。”“(二)无伦理学以为思想言论之规则。”“(三)政治宗教学问之结合。”“(四)无异国之学说以相比较。”(《余论》)该书的出版。对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巨大促进作用,在当时学术界影响极大,1910年至1927年间共出十一版。 查看详情>>

中学修身教科书 [ 蔡元培 ]

蔡元培著。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中学德育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道德实践,从修身、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和国家之关系以及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比较详细的道德规范。主张一个人应该身体健康、勤勉正直、谦让公正,要热爱国家、热爱劳动、爱护公物,要有理想。在伦理学说上,提出了孝是德性之基础的观点,“吾国圣人,以为孝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国民之公义,无不由是推演之者。”(《第一章总论》)但孝是有原则的,“乱命不可从”,“知其不可为,以父母之命而勉从之者,不孝之大者也。”(《子女》)又提出了博爱是最宝贵的德性的伦理思想。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爱他人;对他人之危难能鼎力相助。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在职业观上,主张职业无高下之分,一个人功绩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大小。下篇主要注重于论述伦理学理论,由《绪论》、《良心论》、《理想论》、《本务论》和《德论》五篇组成。主张良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人性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良心是使人行善的动力,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而不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同情心是良心作用的基础。提出了存在“至善”的观点。“至善”是个人完美的道德境界,是人类的理想,也是人生目的,“实现理想,而进化不已,即所以近于至善。”(《理想论》)这种“至善”既是道德评价的标准也是品德高尚之人的行为动机。认为道德义务不是强制实行的,而是良心自律的“呵责”,道德义务在良心“呵责”下,习惯成自然。最后,提出了养性的方法:为善、去恶、悔悟、自责四种方法,最后达到自知的境界。作者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研究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在当时学术界有一定影响,1912年5月至1921年9月间,共出十六版。 查看详情>>

简易哲学纲要 [ 蔡元培 ]

简易哲学纲要,是蔡元培编写的“现代师范教科书”,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序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查看详情>>

集海阁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宝库。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
京ICP备2021027304号-3